周伟平;李爱军;傅思源;杨远;吴孟超
目的探讨肝巨大血管瘤手术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4年10月手术切除的28例肝巨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全组肿瘤直径5~24cm,平均12cm,其中邻近第二肝门5例,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者7例,均采用肝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结果28例中12例出血量在400ml以下,未输血,5例出血量600~800ml,1例出血量为8000 ml.全组安全切除,均痊愈.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对于直径小于8 cm的肝血管瘤,可定期观察,但位于第二肝门的肝血管瘤,均应早期切除,肿瘤大于8 cm或合并有临床症状者,应手术切除.采用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出血量少,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作者:刘雷;张其顺;龚家明;宁海波;涂朝勇;陈义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胆囊结石病人在腹腔胆囊切除术(LC)术后,由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遗漏Oddi括约功能障碍等原因,可发生急性胰腺炎(AP),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行LC术858例中,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葵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病例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结石广泛分布于肝内及肝外胆道.12%(10/83)合并胆管癌.残余结石率为28.9%.肝叶切除42例,肝叶切除+胆肠吻合8例,胆肠吻合8例,胆管切开取石引流25例,脾切除+门奇断流13例.肝叶切除组优良率(90%),肝叶切除+胆肠吻合组优良率(87.5%),胆管切开取石引流组78%,胆肠吻合组75%,肝叶切除、肝叶切除+胆肠吻合组优良率高于单纯切开、胆肠吻合组;但各组在并发症率及残余结石率统计学上差别无显著性.脾切除+门奇断流组在并发症和优良率上与未行脾切除+门奇断流组统计学上差别无显著性.结论(1)肝叶切除去除病灶,纠正胆管狭窄是处理肝胆管结石,缓解肝硬化的有效方法.(2)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肝功能较好者可在肝叶切除、胆肠吻合同期做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作者:周良艺;黄长玉;蔡欣然;周浩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切除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8例肝癌肝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包括肝肾功能不全(44例),胸腔积液(10例),腹腔继发出血(8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胆汁漏(6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4例),切口疝(4例),腹腔脓肿(2例),自发性气胸(2例).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酰原时间(PT),肝硬化情况以及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除范围、肝门阻断时间存在差异(P<0.05).全组因并发症死亡12例,病死率4.2%(12/288).结论术前改善肝功能储备、提高手术技巧及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和症状是防治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作者:侍阳;李向农;李文美;温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应用延长保存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16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碱40mg/kg组、苦参碱80mg/kg组和假手术组,分别检测移植术后血中TNF-α、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并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苦参碱治疗组术后各时点的TNF-α均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明显减轻,丙氨酸转氨酶和透明质酸浓度下降,枯否氏细胞增生活跃程度明显减轻,同时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表现也显著改善.结论苦参碱通过抑制TNF-α的分泌对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新华;仇毓东;沈浩;史敏科;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位于第二肝门区肿瘤施行第一肝门+左、中、右肝静脉阻断切肝术,保持下腔静脉血流畅通,部分病人同时行肝短静脉结扎.结果10例病人中原发性肝癌8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巨大血管瘤1例.肿瘤直径5cm~18cm(13cm).肿瘤侵犯2根主肝静脉8例,侵犯3根主肝静脉2例.行右三叶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1例,中肝叶切除4例,Ⅶ段切除1例,Ⅳ、Ⅶ、Ⅷ切除1例,左三叶切除1例.结扎肝静脉8根,血管带阻断9根,血管夹或心耳钳阻断5根.切断1根主肝静脉4例,切断2根主肝静脉6例.第一肝门阻断时间15min~38min(25.5min),肝静脉阻断时间阻断时间15min~25min(19.7min).术中出血量100ml~6000ml(1180ml).行肝静脉修补4例.结论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既能达到无血切肝的目的,又避免了下腔静脉阻断所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是一种更合理的新技术.
作者:周伟平;李爱军;傅思源;杨远;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几种常用化疗药物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RAP)结合非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BEL-7404细胞经过多种化疗药物(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不同浓度和时间作用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当各种药物大剂量处理细胞24 h后再去除药物,顺铂对端粒酶的活性完全抑制,丝裂霉素有部分抑制,阿霉素和长春新碱无抑制作用:小剂量药物处理细胞3d,其结果同大剂量相似.结论高浓度顺铂和丝裂霉素C在短时间内或低浓度长时间作用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可能与药物的作用浓度和时间有关.
作者:莫军扬;韦长元;黎丹戎;梁安民;曹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的肝切除问题.方法分析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A组,250例)和肝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B组,158例)临床资料.结果A组:术后81例出现各种并发症163次,死亡6例.B组:术后44例出现各种并发症101次,死亡2例.结论病因不同,用作评价肝储备功能的指标应有所区别;血清胆红素对评价淤胆病员的肝储备功能价值不大.胆汁性和肝炎后肝硬化并存者,经谨慎选择,仍可承受有限度的肝切除术.术前标准肠道准备,术中缺血预处理,有助提高手术安全度.
作者:雷正明;黄丽辉;李秋;张孟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自1989年至2003年采用肝动脉结扎加插管化疗治疗中晚期肝42例,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彭逢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胃电图变化及胃电起搏对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治疗的有效性.方法50例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行胃肠起搏治疗,2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4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餐前、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硬化患者胃蠕动和胃排空功能下降;胃肠起搏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胃电生理的频率.
作者:王旭霞;王景杰;赵曙光;秦明;杨琦;雷巧玲;张少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肝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术式改进方法.方法以0-4 C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经腹主动脉对供肝和供肾进行原位灌洗.整块切取供鼠肝、肠、胰、脾及与右肾,保存液中修整.移植时血管重建全部采用袖套式吻合,应用支架行胆总管吻合法重建胆道连续性,输尿管带膀胱瓣吻合,建立SD-SD大鼠原位肝肾联合移植模型.结果共行大鼠肝肾联合移植90次,其中预实验50次.正式实验成功率达90%.模型建立降低了难度,具有血管吻合时间短、血流通畅、无肝期短等优点.结论此模型是较为简易、可靠的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
作者:杨芳;江艺;蔡秋程;吕立志;张绍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切除技术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而肝脏血流阻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肝切除技术发展重要基础.它使得术中失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现今肝切除手术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并不断有无围手术期死亡的报告.但另一方面,随着对肝脏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肝血流阻断造成的肝损伤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合理应用肝血流阻断技术,既使术中失血减少又不加重肝脏损伤是肝外科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现根据我院500余例肝切除术中应用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体会,分别对应用不同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文献逐一讨论.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胆囊壶腹结石嵌顿伴胆囊积脓的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76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胆囊积脓患者行LC.手术中见胆囊管增粗34例,阶梯施夹法11例,大号钛夹法9例,套扎线法4例,HOO-M-LOK结扎11例;手术中取出胆囊管结石9例,处理胆囊床出血6例;6例行胆囊前壁切除手术.结果76例中LC全部成功,手术后均放置引流,手术后2例出现胆漏,经放置的腹腔引流管治愈,全组病例无术后出血,内脏损伤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和胆囊积脓患者LC手术可行,可达到LC的良好效果,不是LC手术的禁忌症.
作者:向国安;陈开运;肖方联;高鹏;劳炜东;谭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肝脏外科发展历史上,术中大出血和术后肝功能衰竭是造成肝切除手术后病人死亡的两大重要危险因素.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肝切除手术死亡率高达10%以上,但近20年以来由于对肝段解剖学认识的提高、控制出血技术的进步,使肝切除手术死亡率大为降低,许多肝胆外科中心肝切除术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1].鉴于术后肝衰已成为造成肝切除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和预测术后发生肝衰的危险性也成为当前肝脏外科医师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者:朱化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50例肝内胆管结石采用肝切除治疗的术式和治疗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中毒性休克继发肝、肾功能衰竭,手术病死率4.0%.术后残余结石7例,经术后胆道镜治疗,均取净结石.33例获随访1月至7年,2例症状复发,仅于发作时在当地抗炎治疗.1例肝胆管癌者术后4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肝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对于多数病人来说,附加引流术是必要的,规则的右肝切除需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应尽可能避免行急诊肝切除手术,术中、术后胆道镜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会春;李宗狂;刘金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比研究螺旋水刀和超声刀在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螺旋水刀、超声刀和钳夹法各31例的临床效果.结果水刀组和超声刀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但较钳夹法组明显减少.而水刀组和钳夹法组在术中断肝时间上,较超声刀组明显缩短.结论螺旋水刀和超声刀在肝叶切除术中均是安全、简便和有效的工具.螺旋水刀可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温浩;张金辉;曹峻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构建携带人IL-10和EGFP双顺反子的腺病毒载体,检测其对原代培养的豚鼠肝细胞体外转染的效力和hIL-10的体外表达水平,为下一步的肝脏基因治疗实验做准备.
作者:刘辰;吴孟超;张柏和;王星华;崔贞福;钱其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具有微创特点及良好效果,已成为治疗单纯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但由于胆囊结石伴有肝外胆管结石约占12%~21%[1],因此此类病人施行LC却受到限制.我科自2001年3月至今,应用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治疗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发现的肝外胆管结石5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龙;李荣祥;何平;杨丛莲;付容军;毛盛名;潘万能;张乙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概念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dilatation of the bile duct,CDBD)是指肝内和肝外的胆管树单独或联合的先天性扩,因其常发生于胆总管,故过去常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s,CCC).
作者:孙昀;耿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受体肝脏获取和原位肝移植的方法.方法获取11例供体肝脏,检查肝质量,观察肝植入后功能;对11例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总结手术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统计成功率和生存情况.结果成功获取供体肝脏,植入受体后发挥良好功能;11例肝移植全部成功,患者存活良好.结论供体肝脏功能良好,肝移植的成功率和受术者的生存情况都令人满意.
作者:俞建光;刘俊卯;易永祥;沙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