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姚向荣;袁博丽
我军实战条件下的医疗卫勤保障能力与“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战斗力”的目标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文章结合日常卫勤保障训练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及分析,探讨如何大限度提高实战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提出:(1)卫勤训练必须围绕现代高科技战争战创伤情的发展规律;(2)卫勤训练切忌“重场面、轻内容”;(3)卫勤训练环境不能单一基地化;(4)卫勤训练必须信息化当头.
作者:韩聚强;王帅;朱玲玲;叶廖沙;梁韫洁;孙天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总结历次重大活动核、生、化(简称“三防”)医学救援保障实践和训练演练经验做法,重点分析了军队“三防”医学救援队实战化训练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现状.同时,就如何提升我军“三防”医学救援队实战化训练成效提出了对策:(1)思想认识要到位,切实铸牢实战化思想根基;(2)训练理念要更新,牢固确立实战化训练指导;(3)训练条件要改善,着力构设实战化训练环境;(4)训练体系要健全,科学搭建实战化训练平台.
作者:王猷金;车吉泊;赵勇;刘莹;党勃;韩聘;唐木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为更好地服务干部保健工作,不断提高干部保健意识,根据基层门诊部实际,探讨做好干部保健工作的有效做法.方法 总结基层门诊部干部保健的工作的现状与经验,查找干部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上级指示要求和官兵的健康需求,提出思考建议.结果 探讨了基层门诊部在干部保健工作上应注重在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制度规范、队伍建设、机构建设等5个方面努力做到“五个坚持”,为干部保健提供借鉴.结论 要把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的思想融入干部保健工作中,坚持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干部保健服务质量.
作者:张凯明;李典富;张莎莎;杨芳;陈一飞;吴春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近年来,消化道出血床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较为隐匿,而出血量>50 ml时,可以出现呕血等较为明显的出血征象.对于长期有消化道症状合并大便潜血检查或者其他消化道出血征象的患者,一般建议行内镜检查[1-2].对于部分急诊患者,出血速度较急、出血量较大,或者短期内出现明显的上消化道出血则往往需要行急诊胃镜下相关出血部分定位、止血以及部分其他微创手术操作.有学者认为,急诊胃镜下检查以及止血操作相比于内镜下治疗能够提高出血病因的临床检出率[3-4].本研究采用急诊胃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斌;张霞;唐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入伍前身体锻炼对新兵入伍基础训练阶段焦虑情绪的影响,探讨入伍前身体锻炼对降低新兵入伍基础训练阶段的焦虑情绪是否有积极的意义.方法 采用自设的《新兵入伍前身体锻炼情况调查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入伍第1周的新兵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分析入伍前不同运动水平对新兵新训过程中出现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情绪的影响.结果 锻炼时间每次大于或等于30 min,每周大于或等于3次、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3个月的新兵在入伍阶段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低于锻炼时间每次少于30 min,每周少于2次、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的新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参加中长跑和篮球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新兵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水平(P<0.01),经常进行乒乓球和步行锻炼可以显著改善新兵特质焦虑水平(P<0.05).新兵基础训练阶段担心受伤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不担心受伤者(P<0.01);曾经发生运动损伤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发生率高于未发生过运动损伤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兵入伍之前的身体锻炼对降低其基础训练阶段的焦虑情绪有积极的意义.建议倡导适龄青年进行长期、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将有助于选拔身心健康的青年进入部队并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形成战斗力.
作者:王基野;尚磊;马涛;攻博;王霞;骆文静;徐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近年在部队主要传染病中,乙肝一直靠前[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但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2].为了解服役5年以上战士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接种后的免疫效果,2009年7月我们对某部入伍≥5年的战士进行了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检测及接种情况调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程琦;尚进;方全;任家顺;丁前列;宫志强;许长坤;李海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野战条件下饮用水水质检验与水质改善决定着官兵的身体健康,卫生士官负有水质检验与水质改善的重要任务,如何培训其该项技能,本文就水质检验和水质改善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教学实践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高效地培训该技能奠定基础.
作者:高秋菊;谢佳新;冯长龙;陈亮;燕颖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析粥样斑块的造影显像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26例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粥样斑块全部显影;30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中,17例有少量稀疏显影,13例无显影.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微循环情况,可以无创性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何辉;郗增慧;陈丹丹;郭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实习是促使学生理论知识转化,形成临床思维的重要过程[1].本研究通过在临床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方法(PBL)与传统临床教学比较,探讨更适于医学生的临床带教方法.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将消化科临床实习的80名学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名.2组学生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2)方法:①对照组.教师确定查房主题,选择1~2个典型病例,带领学生床旁问诊、查体、辅助检查收集病例资料,随后提出初步治疗方案,学生记录学习.
作者:李蓓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应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快速、准确地测定食品中总砷的方法.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食品样品进行前处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样品中总砷.结果 砷的质量浓度在0 ~ 10 μg/L范围内与原子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4,方法检出限为0.006 mg/kg,回收率为96.1%~104.9%.结论 本方法能简便、准确地测定食品中总砷.
作者:马秀玲;李旭;王飞;石宇初;徐腾月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表达与乳腺癌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82例乳腺癌和4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检测两组患者组织uPA和PAI-1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相关性.82例乳腺癌按照治疗后复发27例、无复发55例及转移24例、未转移58例进一步分析不同组患者治疗后组织uPA、PAI-1阳性表达率与预后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组织uPA和PAI-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P<0.05),乳腺癌复发组和转移组组织uPA和PAI-1阳性表达率亦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和未转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及其复发组与转移组组织uPA和PAI-1的OR值均>0.结论 uPA、PAI-1表达与乳腺癌及预后均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丽;杨帆;孔祥顺;刘运江;刘登湘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院外持续中医健康管理干预对糖尿病足(DF)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DF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100例老年DF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实施持续中医健康管理干预)和干预组(实施中医健康管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DF恢复效果、疾病认知及自护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干预组患者DF恢复效果、疾病认知及自护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生存分析显示,干预组患者达到良好效果所需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和民族是影响干预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 持续中医健康管理干预可以促进DF患者的康复.
作者:邵利萍;谭晓慧;王晶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NBP)及尼莫地平(NMD)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治疗的VD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NBP组和NMD组,各48例.NBP组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NMD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周期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随访,利用认知功能量表(MMSE、MOC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MMSE、MOCA和ADL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NBP组MMSE、MOCA评分均明显高于NMD组,而ADL评分明显低于NMD组(P<0.01);NB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明显低于NMD组(22.9%)(P<0.05).结论 NBP与NMD均能明显改善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但NBP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程文姚;杨健;余新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病率随之上升.20世纪70年代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4.1 ~21/10万人,80年代达到19.8~62/10万人[1-2],欧美的发病率占各种心脏病病因的30%,由此可见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将珠三角地区1689名老干部冠心病的发病及主要危险因子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国际准和空运医疗后送任务的实施和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结合国际维和任务区热带沙漠气候和空运医疗后送任务的特点,归纳总结执行任务需携带的自我维持物品、药品设备,队员的自我保护以及护送伤病员的安全保障措施.结果 在维和任务期内,空运医疗前接、后送伤病员总计29批次,共救治伤病员77名,无伤病员死亡病例,无延误诊断、救治及处置不当加重病情的病例.结论 总结的做法是顺利完成空运医疗后送任务的保障,是空运医疗后送系统必要的完善和补充,可为我军卫勤保障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王旭;肖刚;刘巍;于洋;侯志勇;朱四强;许勇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乳酸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CAP患者108例,分为重症组41例与非重症组67例;将病死病例纳入死亡组(n=23),生存病例纳入存活组(n=85).确诊为CAP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进行CURB-65评分.同时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CT及CRP水平,采用ABL800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乳酸水平.结果 重症组的血清PCT[(8.87±4.65) ng/ml]、CRP(28.03±11.61 mg/L)、动脉血乳酸(5.40±2.23 mmol/L)水平及CURB-65评分(4.51±1.39)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P<0.05);死亡组的血清PCT(9.62±4.36 ng/ml)、CRP(32.90±12.03 mg/L)、动脉血乳酸水平(6.68±1.81 mmol/L)及CURB-65评分(4.81±1.16)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血清PCT、CRP、动脉血乳酸水平均与CURB-65评分呈正相关(r=0.703,r=0.631,r=0.544,P<0.05).结论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乳酸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的病情严重、预后差.
作者:邱建凯;尹占良;张芳芳;姚海珍;李令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7例83个甲状腺恶性肿物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及超声弹性图,总结声像图特征性表现.结果 根据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指标,将可疑恶性病灶归入恶性组内,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与病理符合率74.3%;将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图进行诊断,联合诊断结果与病理符合率9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可大幅提高超声对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丹丹;何辉;苏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军事飞行人员在队自行服用抗感冒药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方法 对来院疗养和在队的2105名飞行人员进行自行服用抗感冒药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自行服用抗感冒药者占74.96%;飞行前24h内自行服用抗感冒药空中嗜睡危及飞行安全者占0.10%,明知飞行准备阶段不能擅自用药仍自行服用抗感冒药者占1.19%,不了解飞行相关用药条例规定飞行前自行服用抗感冒药者占6.32%,不清楚抗感冒药有嗜睡副作用随意自行服用该类药者占12.49%;在飞行人员自行服用的13种抗感冒药中,92.31%含有明显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或盐酸苯海拉明.结论 飞行人员在队自行服用抗感冒药的现象比较普遍,给飞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或隐患.建议对军事飞行人员开展安全用药教育,编印飞行人员安全用药科普宣传手册,以提高飞行人员安全用药的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自行用药行为,确保飞行安全.
作者:张燕;李萌;宋光;聂谋福;吴玲俐;赵永军;郭想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某部秋季入伍新兵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自身行为的认知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军队健康教育及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3年某部秋季入伍的118名新兵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影响艾滋病知识的因素及相关态度进行分析.结果 该部新兵对13项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5.0%,但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如仅有38.1%的新兵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不同人口学特征新兵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有一定差别,其中初中文化水平新兵知晓率明显低于高中和大学文化水平新兵(P<0.05).结论 某部入伍新兵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部队应进一步开展综合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加强对新兵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的力度和针对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促使其自觉远离HIV/AIDS的高危行为.
作者:姚伟;尹红;李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特勤疗养护理是指对从事特种职业人员在疗养期间开展的护理工作的总称[1].品管圈是同一个工作环境或相关联区域的工作人员自发地为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其优点是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思维,以达到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目的[2].我们将品管圈活动引入特勤疗区护理管理中,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丽红;洪威;田静;侯建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