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附33 584例报道)

宗明;汤朝晖;傅晓辉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血管损伤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的概况.方法利用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对近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例数,患者危险程度,血管损伤的部位,损伤原因,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及治疗方法.结果在33 58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中,共有86例并发血管损伤,发生率为0.26%,与文献[1]报道相符,其中胆囊动脉出血47例,占0.14%,胆囊床出血、渗血24例,占0.07%,穿刺孔出血6例,肝静脉出血2例,肝动脉出血1例,其他及不明原因出血6例.出血不止、抢救无效导致死亡5例.结论血管损伤作为LC所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被认为是LC致命的技术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LC中转及术后再剖腹手术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据血管损伤的原因加以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几点认识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1960年至1997年共切除肝脏肿瘤7 575例,其中肝血管瘤1 120例,占全部切除肿瘤的14.8%.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患者仅占少数.参考文献: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陈汉;姚晓平;杨甲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结核瘤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报告)

    目的总结分析肝结核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及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85年11月~2001年3月间收治肝结核瘤9例,对其发病、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临床作出肝结核诊断.4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例诊断为肝转移癌.9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肝结核瘤,误码率诊率55.6%.结论 肝结核瘤青壮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肝区疼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B超、CT只能诊断为肝占位.B超引导下细针肝穿活检是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炎;王斌;丁道亮;刘峰;王晓明;吕牮;闫光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肿瘤的冷冻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肝脏性恶性肿瘤是目前公认的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法[1].然而临床上仅1/3的原发性肝癌和10%~20%的转移性肝癌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寻找具有适应证更广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的热点之一[3].随着新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冷冻设备和临床应用,冷冻外科日益引人注意[2].已有报道[4]经冷冻治疗的肝患者有50%~60%的人生存长期达24个月.

    作者:龚平;仇毓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包虫病28例诊治体会

    肝包虫病是浒于牧区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在物国西北及西南地区多见。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流通的不断发展,本病在内地有散布发的趋势。本院自1988年12月到2000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肝包虫病28例,现将其诊治情况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牟永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腹与介入保脾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脾脏外科对脾功能认识的进展,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处理越来越强调保脾的重要性.保脾术的方式很多.我科自2000.2~2002.1应用经腹和介入二类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43例,效果满意.现就二类保脾术式的应用讨论如下.

    作者:叶宁;赵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的防治(附30例报告)

    目的探讨LC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LC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未遵循规范化手术原则可导致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可处理大部分出血及胆瘘患者,胆管损伤是处理棘手的并发症.结论遵循手术规范化原则可减少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是处理出血及胆瘘的主要措施,胆道损伤的处理应极其慎重.

    作者:但震宇;王敬民;徐义仁;何新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细菌性肝脓肿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外科治疗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74年~到2001年间共收集500例细菌性肝脓肿病菌例,并分为两组.A组:1974-1990年有371例,B组:1991-2001年有129例.结果,两组细菌性肝脓肿发病菌率和病例殛率分别为0.176%vs0.052%,和4.58%vs1.55%,外科手术引流率(TID)分别为43.67%和17.05%,三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纺PPD分为为12.4%和30.23%,呈上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01。手术组和B超定位下刺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1.6+54.5和13.43.4d,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是一种简便、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细菌性肝脓肿的外科手术引流有一定的适应征。到2001年间共收集500例细菌性肝脓肿病菌例,并分为两组.A组:1974-1990年有371例,B组:1991-2001年有129例.结果,两组细菌性肝脓肿发病菌率和病例殛率分别为0.176%vs0.052%,和4.58%vs1.55%,外科手术引流率(TID)分别为43.67%和17.05%,三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纺PPD分为为12.4%和30.23%,呈上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01。手术组和B超定位下刺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1.6+54.5和13.43.4d,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是一种简便、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细菌性肝脓肿的外科手术引流有一定的适应征。

    作者:钱叶本;汪进国;耿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瘤样病变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年5月至2000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11例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概括本病具有以下特点:患者多为男性(9/11),发病年龄较轻,平均38.5岁,血清AFP一般正常,18%有肝炎感染证据.采色超声和CT均提示肝脏占位病变.闰理形态学呈现良性改变,多数无肝硬化背景.结论 肝脏瘤样病变临床主要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如能在手术前获明确诊断可密切随访外,无就积极手术切除.

    作者:蔡光荣;徐守余;邵祥麟;沈宝忠;李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外伤性胆道损伤15例诊治体会

    我院1993~2000年8月,共收治胆道损伤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喜贤;郭运生;张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8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其中保守治疗37例,手术治疗46例,治愈69例,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6.9%。重症1级52例,死亡4例,重证Ⅱ级31例,死亡10例,重症1级、Ⅱ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7%,32.3%,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病死率与胰腺炎的严重性有显著相关性,应根据病情而选择治疗方案,手术电动机是重要影响因素,围手术期处理相当重要。

    作者:张炽新;蔡国源;邹继彬;陈恩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梗阻性黄疸及其并发SIRS患者的血自由基反应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的自由基反应在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或OJ)及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例阻黄患者按胆红素水平、梗阻的良恶性以及有无并发SIRS分别分组,另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静脉血-氧化氮(NO)、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阻黄组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P<0.01);有SIRS的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组黄阻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且胆红素浓度对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而良性梗阻与恶性梗阻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体内的自由基释放清除机制和氧化一抗氧化机制率乱可能在阻黄及并发SIRS的发病中起重要.自由基的检测可能对阻黄并发SIRS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明华;房淑彬;李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纤维胆道镜经非T管窦道入路取石

    我院自1991年7月至2000年12月应用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下称纤胆镜)检查及治疗胆道结石患者共230例,其中经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袢引流管窦道取石19例,经皮胆镜左肝管引流管窦道取石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国源;吴陈(讠窖);尹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论外科医生

    二十世纪是外科学的辉煌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外科医生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将要与RobotDoc共同操刀或是用计算机键盘来指挥操作?卸下脏器、换上零件,就像个车间?我们还能称作外科医生吗?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科学技术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包括外科学在内.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流行病学显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含黄曲霉素B1食物的摄入及过度饮酒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其参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单明.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多因素参于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涉及到的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学基础.

    作者:秦运升;郑树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外科诊治

    目的糖尿病患者肝脓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4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肝脓肿占同期收治肝脓肿的36.84%,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表现不典型、脓肿液化不明显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本组3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抗生素冲洗治愈,平均住院31±1.7 d,11例厚壁脓肿行手术脓肿局部切除,平均住院20±1.7 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肝脓肿临床不少见,多为厚壁脓肿,脓肿局部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且安全有效,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晏建军;严以群;周飞国;吴孟超;尤天庚;黄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移植热缺血损伤与ICAM-1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是否参与肝移植热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损伤过程.方法实验以大鼠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0、30和60 min分为3组,分别为HB组、NHBD-30组和NHBD-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每组各20对.于术后1、3、6和24 h处死取材,分别检测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随着供肝经历的热缺血时间的不断延长,术后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ICAM-1参与肝移植中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严佶祺;李宏为;张明钧;杨卫平;蔡伟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细菌性肝脓肿90例临床诊治体会

    肝脓肿主要分为细菌性及阿米巴性两大类,由于近年来肠道传染病的控制,现肝脓肿主要是以细菌性为主.

    作者:刘庆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胆总管结石:古老问题的现代处理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1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瘤的影像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式.方法总结1982~2001年收治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脂肪瘤影像表现及诊治经验.结果,肝脏脂肪瘤在影像上有特征表现: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I T1 W1呈高信号,部分病灶可强化。结论,影像学表现可反映肝脂肪瘤组织万分,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作是侍治疗方式。

    作者:傅思源;周伟平;姚晓平;杨甲梅;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22例体会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实质性脏器损伤除脾破裂外肝破裂为常见,以往对肝破裂多采用剖腹控查术。

    作者:季晖;臧西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