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探讨

张炽新;蔡国源;邹继彬;陈恩碧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8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其中保守治疗37例,手术治疗46例,治愈69例,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6.9%。重症1级52例,死亡4例,重证Ⅱ级31例,死亡10例,重症1级、Ⅱ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7%,32.3%,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病死率与胰腺炎的严重性有显著相关性,应根据病情而选择治疗方案,手术电动机是重要影响因素,围手术期处理相当重要。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指征和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肝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求健康犬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肝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插管连续测量犬的远端脾肾静脉吻合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脏侧闭塞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并应用公式通过上述三个压力参数计算出肝外门体分流率.结果自由门静脉压术前为10.15±1.65 mmHg,术后为1

    作者:吕振琪;金洪永;郎达民;郝思源;刘建华;张学文;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外胆道解剖异常胆囊切除术55例治疗体会

    胆外胆道系统内变异较为常见,胆囊可以萎缩,胆囊位置可能部分或全部位于肝实质内,有时具有腹膜形成系膜呈游离状,较少情况可见到双胆囊甚至胆囊缺如.除左右肝管外有时还存在另外的肝管汇入左右肝管或肝总管,胆囊管等处称为副肝管,出现率为16%[1].胆囊管的长度和行程变异也较大,80%与肝总管相遇,先天性双胆囊管或胆囊管缺如临床上更不常见.这些解剖异常的存在,增加了胆囊切除术的难度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及回顾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肝外胆道异常患者55例,着重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杨继武;尹光芬;谭云波;虎文军;刘仁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分析

    我院自1995-2000年间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45例,现根据具体临床资料,结合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李宗凯;惠小刚;郭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肿瘤的冷冻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肝脏性恶性肿瘤是目前公认的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法[1].然而临床上仅1/3的原发性肝癌和10%~20%的转移性肝癌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寻找具有适应证更广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的热点之一[3].随着新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冷冻设备和临床应用,冷冻外科日益引人注意[2].已有报道[4]经冷冻治疗的肝患者有50%~60%的人生存长期达24个月.

    作者:龚平;仇毓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外科诊治

    目的糖尿病患者肝脓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4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肝脓肿占同期收治肝脓肿的36.84%,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表现不典型、脓肿液化不明显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本组3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抗生素冲洗治愈,平均住院31±1.7 d,11例厚壁脓肿行手术脓肿局部切除,平均住院20±1.7 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肝脓肿临床不少见,多为厚壁脓肿,脓肿局部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且安全有效,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晏建军;严以群;周飞国;吴孟超;尤天庚;黄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的防治(附30例报告)

    目的探讨LC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LC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未遵循规范化手术原则可导致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可处理大部分出血及胆瘘患者,胆管损伤是处理棘手的并发症.结论遵循手术规范化原则可减少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是处理出血及胆瘘的主要措施,胆道损伤的处理应极其慎重.

    作者:但震宇;王敬民;徐义仁;何新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瘤样病变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年5月至2000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11例肝脏瘤样病变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概括本病具有以下特点:患者多为男性(9/11),发病年龄较轻,平均38.5岁,血清AFP一般正常,18%有肝炎感染证据.采色超声和CT均提示肝脏占位病变.闰理形态学呈现良性改变,多数无肝硬化背景.结论 肝脏瘤样病变临床主要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如能在手术前获明确诊断可密切随访外,无就积极手术切除.

    作者:蔡光荣;徐守余;邵祥麟;沈宝忠;李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胆囊硬化术治疗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病18例

    自1992年8月~2001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伴有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46例,其中采用胆囊硬化疗法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思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

    患者男,33岁.无意中自扪及右上腹包块1周而入院.查体:右上腹剑突下有一包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有囊性感,活动度差.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见胃体受压;B型超声发现左肝叶占位性病变19 cm×18 cm,囊性内见点状回声,壁不规则;CT扫描见肝左叶低密度影占位,肝动脉分支及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肿瘤内有分隔状结构;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左内叶,呈囊性,包膜完整,囊液为暗褐色.游离肝脏后,行左半肝切除.病理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

    作者:田成武;朱华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

    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人工气腹对生理功能干扰较大,手术时间短.对麻醉的要求,除提供适当的麻醉深度,保证呼吸、循环平稳外,还要求术后尽快苏醒,早期活动,因此对麻醉药的选择需慎重.异丙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本实验比较异丙酚、安氟醚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术中维持,探究一种适用于临床的麻醉方法.

    作者:朱琳;王泉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1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瘤的影像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式.方法总结1982~2001年收治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脂肪瘤影像表现及诊治经验.结果,肝脏脂肪瘤在影像上有特征表现: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I T1 W1呈高信号,部分病灶可强化。结论,影像学表现可反映肝脂肪瘤组织万分,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作是侍治疗方式。

    作者:傅思源;周伟平;姚晓平;杨甲梅;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梗阻性黄疸及其并发SIRS患者的血自由基反应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的自由基反应在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或OJ)及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例阻黄患者按胆红素水平、梗阻的良恶性以及有无并发SIRS分别分组,另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静脉血-氧化氮(NO)、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阻黄组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P<0.01);有SIRS的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组黄阻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且胆红素浓度对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而良性梗阻与恶性梗阻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体内的自由基释放清除机制和氧化一抗氧化机制率乱可能在阻黄及并发SIRS的发病中起重要.自由基的检测可能对阻黄并发SIRS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明华;房淑彬;李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拔T管致胆漏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讨

    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是普通外科常见手术,拔T管后发生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近来也偶见报道.我科自1993年7月至2000年5月胆道手术后拔T管致胆漏、胆汁性腹膜炎4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晓明;方旭东;洪宇;姚宁;姜朝晖;盛玉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移植热缺血损伤与ICAM-1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是否参与肝移植热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损伤过程.方法实验以大鼠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0、30和60 min分为3组,分别为HB组、NHBD-30组和NHBD-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每组各20对.于术后1、3、6和24 h处死取材,分别检测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随着供肝经历的热缺血时间的不断延长,术后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ICAM-1参与肝移植中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严佶祺;李宏为;张明钧;杨卫平;蔡伟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腹与介入保脾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脾脏外科对脾功能认识的进展,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处理越来越强调保脾的重要性.保脾术的方式很多.我科自2000.2~2002.1应用经腹和介入二类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43例,效果满意.现就二类保脾术式的应用讨论如下.

    作者:叶宁;赵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外伤性胆道损伤15例诊治体会

    我院1993~2000年8月,共收治胆道损伤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喜贤;郭运生;张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纤维胆道镜经非T管窦道入路取石

    我院自1991年7月至2000年12月应用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下称纤胆镜)检查及治疗胆道结石患者共230例,其中经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袢引流管窦道取石19例,经皮胆镜左肝管引流管窦道取石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国源;吴陈(讠窖);尹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腹腔镜亚肝段切除肝血管瘤1例

    患者女性,43岁.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加重1天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 min,呼吸20次/ min,血压120/76 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肝脾未扪及,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正常,肝肾功能无异常发现,HBsAg及AFP(-),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Ⅳ段近Ⅴ段交界距肝前缘2 cm处的内上方有3 cm×3 cm×3 cm的稍弱回声,边界较清的占位病变,胆囊壁厚0.3 cm,内有0.6 cm弱回声,其基底部窄小的光团,肝内胆管不扩张、胰腺正常,诊断:①右肝血管瘤;②慢性胆囊为并胆囊息肉.

    作者:李荣祥;潘万能;李金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拔除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非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通过T管窦道置管引流、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以及内镜鼻胆管引流.结果 18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1例需行开腹手术治疗.结论 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治疗首选微创引流方法,特别是内镜鼻胆管引流效果确切.

    作者:张凯;潘一明;周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