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祥;潘万能;李金龙
目的探讨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的误诊情况.结果我院行手术后病理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0例,肝脏脓肿3例,肝脏炎性假瘤3例,肝纤维瘤1例,肝胆管腺瘤1例,肝细胞腺瘤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肝细胞不典型增生4例.结论肝良性占位病变临床表现多样性,有的病例少见,无特征性:临床医师对它们认识不足、不熟悉、缺乏警惕性;B超、CT医师诱导误诊是主要原因.
作者:周开伦;王海东;龙籍典;王悦华;刘哲;慕为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1993~2000年8月,共收治胆道损伤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喜贤;郭运生;张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uPA、u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Tumor thrombosid of the main trunk 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uPA、uPAR表达.结果癌栓(A1组)和其原发癌(A2组)uPA、uPAR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肝癌(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A2组小血管内可见癌细胞群落,A1组多见,B组无此现象.A1组、A2组uPAR和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uPA、uPAR mRNA和其蛋白质表达存在良好相关性(P均<0.01).结论 uPA、uPAR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是PVTT形成和肝癌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孟春城;陈孝平;刘安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院1994年4月~2001年4月间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558例,术中根据胆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逆行法、顺行+逆行法、改良法切除胆囊,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书福;许玉友;邹米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自1963年成功开展第1例肝移植手术以来,原位肝移植术作为治疗终未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麻醉及监护水平的提高,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术后生存时间不断延长.但是,感染始终是肝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较高的感染率一直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围手术期使用了全身性的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感染率仍高达35%~70%.其中需氧
作者:揭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流行病学显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含黄曲霉素B1食物的摄入及过度饮酒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其参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单明.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多因素参于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涉及到的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学基础.
作者:秦运升;郑树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胆外胆道系统内变异较为常见,胆囊可以萎缩,胆囊位置可能部分或全部位于肝实质内,有时具有腹膜形成系膜呈游离状,较少情况可见到双胆囊甚至胆囊缺如.除左右肝管外有时还存在另外的肝管汇入左右肝管或肝总管,胆囊管等处称为副肝管,出现率为16%[1].胆囊管的长度和行程变异也较大,80%与肝总管相遇,先天性双胆囊管或胆囊管缺如临床上更不常见.这些解剖异常的存在,增加了胆囊切除术的难度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及回顾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肝外胆道异常患者55例,着重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杨继武;尹光芬;谭云波;虎文军;刘仁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癌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右侧胸水形成,其后果可致患者低氧血症甚至呼吸功能不全,从而影响全身功能[1].本文初步探讨了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右侧胸水的部分成因及对策.
作者:施乐华;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3岁.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加重1天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 min,呼吸20次/ min,血压120/76 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肝脾未扪及,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正常,肝肾功能无异常发现,HBsAg及AFP(-),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Ⅳ段近Ⅴ段交界距肝前缘2 cm处的内上方有3 cm×3 cm×3 cm的稍弱回声,边界较清的占位病变,胆囊壁厚0.3 cm,内有0.6 cm弱回声,其基底部窄小的光团,肝内胆管不扩张、胰腺正常,诊断:①右肝血管瘤;②慢性胆囊为并胆囊息肉.
作者:李荣祥;潘万能;李金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95-2000年间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45例,现根据具体临床资料,结合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李宗凯;惠小刚;郭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人工气腹对生理功能干扰较大,手术时间短.对麻醉的要求,除提供适当的麻醉深度,保证呼吸、循环平稳外,还要求术后尽快苏醒,早期活动,因此对麻醉药的选择需慎重.异丙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本实验比较异丙酚、安氟醚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术中维持,探究一种适用于临床的麻醉方法.
作者:朱琳;王泉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谓门脉性胆道病(Portal biliopathy)系指门脉高压引起的肝外与肝内胆管的异常,尤多见于肝外门静脉梗阻,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表现症状性胆道梗阻,甚至出现胆管炎和结石形成,门体分流或/和胆肠吻合是确定性治疗.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的自由基反应在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或OJ)及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例阻黄患者按胆红素水平、梗阻的良恶性以及有无并发SIRS分别分组,另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静脉血-氧化氮(NO)、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阻黄组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P<0.01);有SIRS的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组黄阻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且胆红素浓度对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而良性梗阻与恶性梗阻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体内的自由基释放清除机制和氧化一抗氧化机制率乱可能在阻黄及并发SIRS的发病中起重要.自由基的检测可能对阻黄并发SIRS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明华;房淑彬;李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求健康犬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肝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插管连续测量犬的远端脾肾静脉吻合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脏侧闭塞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并应用公式通过上述三个压力参数计算出肝外门体分流率.结果自由门静脉压术前为10.15±1.65 mmHg,术后为1
作者:吕振琪;金洪永;郎达民;郝思源;刘建华;张学文;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短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12只大鼠分成两组,缺血组肝右叶缺血15 min,24 h后行缺血肝叶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免疫组化染色和ATP酶活性测定,同时行肝左叶和尾状叶切除,观察肝切除前、肝切除后1 d、2 d、3 d、和第5 d肝功能指标GOT、GPT和LDH变化,第5 d测定肝再生指数.结果缺血组缺血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强阳性,并由中央小静脉周围向汇管区逐渐减弱,两组肝ATP酶活性无差异;80%肝切除后第5 d,缺血组血清GOT、GPT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缺血15 min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被大量诱导产生,短时间缺血可以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缺血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迅速改善可能与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的诱生有关.
作者:张海山;张德恒;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外伤在腹部外科中常见,自1998年3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腹壁硅塑管引出叠瓦式绷带压迫法治疗严重肝损伤1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平余;李凤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现代脾脏外科对脾功能认识的进展,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处理越来越强调保脾的重要性.保脾术的方式很多.我科自2000.2~2002.1应用经腹和介入二类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43例,效果满意.现就二类保脾术式的应用讨论如下.
作者:叶宁;赵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8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其中保守治疗37例,手术治疗46例,治愈69例,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6.9%。重症1级52例,死亡4例,重证Ⅱ级31例,死亡10例,重症1级、Ⅱ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7%,32.3%,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病死率与胰腺炎的严重性有显著相关性,应根据病情而选择治疗方案,手术电动机是重要影响因素,围手术期处理相当重要。
作者:张炽新;蔡国源;邹继彬;陈恩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的概况.方法利用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对近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例数,患者危险程度,血管损伤的部位,损伤原因,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及治疗方法.结果在33 58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中,共有86例并发血管损伤,发生率为0.26%,与文献[1]报道相符,其中胆囊动脉出血47例,占0.14%,胆囊床出血、渗血24例,占0.07%,穿刺孔出血6例,肝静脉出血2例,肝动脉出血1例,其他及不明原因出血6例.出血不止、抢救无效导致死亡5例.结论血管损伤作为LC所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被认为是LC致命的技术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LC中转及术后再剖腹手术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据血管损伤的原因加以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宗明;汤朝晖;傅晓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通过T管窦道置管引流、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以及内镜鼻胆管引流.结果 18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1例需行开腹手术治疗.结论 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治疗首选微创引流方法,特别是内镜鼻胆管引流效果确切.
作者:张凯;潘一明;周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