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短时间缺血诱导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对大鼠80%肝切除的影响

张海山;张德恒;郑泽霖

关键词:缺血, 肝切除, 亚铁血红素氧化酶
摘要:目的观察短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12只大鼠分成两组,缺血组肝右叶缺血15 min,24 h后行缺血肝叶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免疫组化染色和ATP酶活性测定,同时行肝左叶和尾状叶切除,观察肝切除前、肝切除后1 d、2 d、3 d、和第5 d肝功能指标GOT、GPT和LDH变化,第5 d测定肝再生指数.结果缺血组缺血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强阳性,并由中央小静脉周围向汇管区逐渐减弱,两组肝ATP酶活性无差异;80%肝切除后第5 d,缺血组血清GOT、GPT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缺血15 min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被大量诱导产生,短时间缺血可以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缺血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迅速改善可能与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的诱生有关.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外科诊治

    目的糖尿病患者肝脓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4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肝脓肿占同期收治肝脓肿的36.84%,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表现不典型、脓肿液化不明显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本组3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抗生素冲洗治愈,平均住院31±1.7 d,11例厚壁脓肿行手术脓肿局部切除,平均住院20±1.7 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肝脓肿临床不少见,多为厚壁脓肿,脓肿局部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且安全有效,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晏建军;严以群;周飞国;吴孟超;尤天庚;黄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不同方法的探讨

    本院1994年4月~2001年4月间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558例,术中根据胆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逆行法、顺行+逆行法、改良法切除胆囊,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书福;许玉友;邹米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壁硅塑管引出叠瓦式绷带填塞压迫法治疗严重肝损伤12例

    肝外伤在腹部外科中常见,自1998年3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腹壁硅塑管引出叠瓦式绷带压迫法治疗严重肝损伤1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平余;李凤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分析

    我院自1995-2000年间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45例,现根据具体临床资料,结合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李宗凯;惠小刚;郭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拔T管致胆漏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讨

    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是普通外科常见手术,拔T管后发生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近来也偶见报道.我科自1993年7月至2000年5月胆道手术后拔T管致胆漏、胆汁性腹膜炎4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晓明;方旭东;洪宇;姚宁;姜朝晖;盛玉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猪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供肝的修整和断面处理

    目的探讨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AHPLT)供肝的修整和断面处理方法.方法按照猪肝脏的解剖结构,切除左半肝,将供肝右半肝植入受体右肝下,观察受体存活率、肝功能、供肝胆汁分泌情况及病理改变;分组按不同方法处理供肝断面,A组单纯缝扎,B超用大网膜衬垫后缝扎加医用胶涂布,观察断面的处理效果;分析总结.结果 1.用供肝右半肝植入的方法,行AHPLT的肝衰受体存活率和肝功能显著优于肝衰模型组,植入肝脏胆汁分泌和肝细胞存活良好.2.B组供肝断面的撕裂机率和出血率、腹腔出血率、出血所致的病死率均显著低于A组.结论 ALPLT时,用供肝右半肝植入是合适的;供肝断面应在衬垫下缝扎,并涂布医用胶.

    作者:俞建光;刘俊卯;殷国平;陆森;张健;易永祥;陈新华;高素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细菌性肝脓肿90例临床诊治体会

    肝脓肿主要分为细菌性及阿米巴性两大类,由于近年来肠道传染病的控制,现肝脓肿主要是以细菌性为主.

    作者:刘庆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纤维胆道镜经非T管窦道入路取石

    我院自1991年7月至2000年12月应用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下称纤胆镜)检查及治疗胆道结石患者共230例,其中经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袢引流管窦道取石19例,经皮胆镜左肝管引流管窦道取石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国源;吴陈(讠窖);尹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外胆道解剖异常胆囊切除术55例治疗体会

    胆外胆道系统内变异较为常见,胆囊可以萎缩,胆囊位置可能部分或全部位于肝实质内,有时具有腹膜形成系膜呈游离状,较少情况可见到双胆囊甚至胆囊缺如.除左右肝管外有时还存在另外的肝管汇入左右肝管或肝总管,胆囊管等处称为副肝管,出现率为16%[1].胆囊管的长度和行程变异也较大,80%与肝总管相遇,先天性双胆囊管或胆囊管缺如临床上更不常见.这些解剖异常的存在,增加了胆囊切除术的难度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及回顾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肝外胆道异常患者55例,着重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杨继武;尹光芬;谭云波;虎文军;刘仁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包虫病28例诊治体会

    肝包虫病是浒于牧区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在物国西北及西南地区多见。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流通的不断发展,本病在内地有散布发的趋势。本院自1988年12月到2000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肝包虫病28例,现将其诊治情况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牟永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8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其中保守治疗37例,手术治疗46例,治愈69例,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6.9%。重症1级52例,死亡4例,重证Ⅱ级31例,死亡10例,重症1级、Ⅱ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7%,32.3%,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病死率与胰腺炎的严重性有显著相关性,应根据病情而选择治疗方案,手术电动机是重要影响因素,围手术期处理相当重要。

    作者:张炽新;蔡国源;邹继彬;陈恩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22例体会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实质性脏器损伤除脾破裂外肝破裂为常见,以往对肝破裂多采用剖腹控查术。

    作者:季晖;臧西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论外科医生

    二十世纪是外科学的辉煌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外科医生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将要与RobotDoc共同操刀或是用计算机键盘来指挥操作?卸下脏器、换上零件,就像个车间?我们还能称作外科医生吗?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科学技术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包括外科学在内.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

    患者男,33岁.无意中自扪及右上腹包块1周而入院.查体:右上腹剑突下有一包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有囊性感,活动度差.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见胃体受压;B型超声发现左肝叶占位性病变19 cm×18 cm,囊性内见点状回声,壁不规则;CT扫描见肝左叶低密度影占位,肝动脉分支及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肿瘤内有分隔状结构;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左内叶,呈囊性,包膜完整,囊液为暗褐色.游离肝脏后,行左半肝切除.病理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

    作者:田成武;朱华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uPA和uPAR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uPA、u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Tumor thrombosid of the main trunk 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uPA、uPAR表达.结果癌栓(A1组)和其原发癌(A2组)uPA、uPAR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肝癌(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A2组小血管内可见癌细胞群落,A1组多见,B组无此现象.A1组、A2组uPAR和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uPA、uPAR mRNA和其蛋白质表达存在良好相关性(P均<0.01).结论 uPA、uPAR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是PVTT形成和肝癌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孟春城;陈孝平;刘安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梗阻性黄疸及其并发SIRS患者的血自由基反应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的自由基反应在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或OJ)及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例阻黄患者按胆红素水平、梗阻的良恶性以及有无并发SIRS分别分组,另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静脉血-氧化氮(NO)、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阻黄组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P<0.01);有SIRS的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组黄阻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且胆红素浓度对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而良性梗阻与恶性梗阻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体内的自由基释放清除机制和氧化一抗氧化机制率乱可能在阻黄及并发SIRS的发病中起重要.自由基的检测可能对阻黄并发SIRS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明华;房淑彬;李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1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瘤的影像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式.方法总结1982~2001年收治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脂肪瘤影像表现及诊治经验.结果,肝脏脂肪瘤在影像上有特征表现: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I T1 W1呈高信号,部分病灶可强化。结论,影像学表现可反映肝脂肪瘤组织万分,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作是侍治疗方式。

    作者:傅思源;周伟平;姚晓平;杨甲梅;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指征和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结核瘤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报告)

    目的总结分析肝结核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及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85年11月~2001年3月间收治肝结核瘤9例,对其发病、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临床作出肝结核诊断.4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例诊断为肝转移癌.9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肝结核瘤,误码率诊率55.6%.结论 肝结核瘤青壮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肝区疼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B超、CT只能诊断为肝占位.B超引导下细针肝穿活检是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炎;王斌;丁道亮;刘峰;王晓明;吕牮;闫光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短时间缺血诱导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对大鼠80%肝切除的影响

    目的观察短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12只大鼠分成两组,缺血组肝右叶缺血15 min,24 h后行缺血肝叶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免疫组化染色和ATP酶活性测定,同时行肝左叶和尾状叶切除,观察肝切除前、肝切除后1 d、2 d、3 d、和第5 d肝功能指标GOT、GPT和LDH变化,第5 d测定肝再生指数.结果缺血组缺血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强阳性,并由中央小静脉周围向汇管区逐渐减弱,两组肝ATP酶活性无差异;80%肝切除后第5 d,缺血组血清GOT、GPT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缺血15 min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被大量诱导产生,短时间缺血可以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缺血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迅速改善可能与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的诱生有关.

    作者:张海山;张德恒;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