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彬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脓肿主要分为细菌性及阿米巴性两大类,由于近年来肠道传染病的控制,现肝脓肿主要是以细菌性为主.
作者:刘庆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是否参与肝移植热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损伤过程.方法实验以大鼠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0、30和60 min分为3组,分别为HB组、NHBD-30组和NHBD-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每组各20对.于术后1、3、6和24 h处死取材,分别检测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随着供肝经历的热缺血时间的不断延长,术后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ICAM-1参与肝移植中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严佶祺;李宏为;张明钧;杨卫平;蔡伟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求健康犬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肝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插管连续测量犬的远端脾肾静脉吻合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脏侧闭塞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并应用公式通过上述三个压力参数计算出肝外门体分流率.结果自由门静脉压术前为10.15±1.65 mmHg,术后为1
作者:吕振琪;金洪永;郎达民;郝思源;刘建华;张学文;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短时间缺血对大鼠80%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12只大鼠分成两组,缺血组肝右叶缺血15 min,24 h后行缺血肝叶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免疫组化染色和ATP酶活性测定,同时行肝左叶和尾状叶切除,观察肝切除前、肝切除后1 d、2 d、3 d、和第5 d肝功能指标GOT、GPT和LDH变化,第5 d测定肝再生指数.结果缺血组缺血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染色强阳性,并由中央小静脉周围向汇管区逐渐减弱,两组肝ATP酶活性无差异;80%肝切除后第5 d,缺血组血清GOT、GPT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缺血15 min后24 h,肝细胞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被大量诱导产生,短时间缺血可以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缺血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迅速改善可能与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的诱生有关.
作者:张海山;张德恒;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谓门脉性胆道病(Portal biliopathy)系指门脉高压引起的肝外与肝内胆管的异常,尤多见于肝外门静脉梗阻,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表现症状性胆道梗阻,甚至出现胆管炎和结石形成,门体分流或/和胆肠吻合是确定性治疗.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二十世纪是外科学的辉煌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外科医生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将要与RobotDoc共同操刀或是用计算机键盘来指挥操作?卸下脏器、换上零件,就像个车间?我们还能称作外科医生吗?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科学技术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包括外科学在内.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2例经外科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均经23例进行CT检查.5例转移性脾肿瘤行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术后病理示:良性肿瘤12例,原发性恶性肿瘤15例,转移性肿瘤5例,均行脾切除术,无手术死亡,良性肿瘤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差.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脾脏肿瘤主要诊断方法,良性肿瘤应行脾切除术,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强调以手术为中心结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涂朝勇;周新木;邵初晓;王向阳;童健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33岁.无意中自扪及右上腹包块1周而入院.查体:右上腹剑突下有一包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有囊性感,活动度差.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见胃体受压;B型超声发现左肝叶占位性病变19 cm×18 cm,囊性内见点状回声,壁不规则;CT扫描见肝左叶低密度影占位,肝动脉分支及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肿瘤内有分隔状结构;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左内叶,呈囊性,包膜完整,囊液为暗褐色.游离肝脏后,行左半肝切除.病理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
作者:田成武;朱华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的概况.方法利用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对近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例数,患者危险程度,血管损伤的部位,损伤原因,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及治疗方法.结果在33 58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中,共有86例并发血管损伤,发生率为0.26%,与文献[1]报道相符,其中胆囊动脉出血47例,占0.14%,胆囊床出血、渗血24例,占0.07%,穿刺孔出血6例,肝静脉出血2例,肝动脉出血1例,其他及不明原因出血6例.出血不止、抢救无效导致死亡5例.结论血管损伤作为LC所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被认为是LC致命的技术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LC中转及术后再剖腹手术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据血管损伤的原因加以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宗明;汤朝晖;傅晓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1960年至1997年共切除肝脏肿瘤7 575例,其中肝血管瘤1 120例,占全部切除肿瘤的14.8%.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患者仅占少数.参考文献: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陈汉;姚晓平;杨甲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自1992年8月~2001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伴有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46例,其中采用胆囊硬化疗法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思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的自由基反应在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或OJ)及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例阻黄患者按胆红素水平、梗阻的良恶性以及有无并发SIRS分别分组,另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静脉血-氧化氮(NO)、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阻黄组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P<0.01);有SIRS的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组黄阻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且胆红素浓度对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而良性梗阻与恶性梗阻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体内的自由基释放清除机制和氧化一抗氧化机制率乱可能在阻黄及并发SIRS的发病中起重要.自由基的检测可能对阻黄并发SIRS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明华;房淑彬;李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LC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LC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未遵循规范化手术原则可导致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可处理大部分出血及胆瘘患者,胆管损伤是处理棘手的并发症.结论遵循手术规范化原则可减少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是处理出血及胆瘘的主要措施,胆道损伤的处理应极其慎重.
作者:但震宇;王敬民;徐义仁;何新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胆外胆道系统内变异较为常见,胆囊可以萎缩,胆囊位置可能部分或全部位于肝实质内,有时具有腹膜形成系膜呈游离状,较少情况可见到双胆囊甚至胆囊缺如.除左右肝管外有时还存在另外的肝管汇入左右肝管或肝总管,胆囊管等处称为副肝管,出现率为16%[1].胆囊管的长度和行程变异也较大,80%与肝总管相遇,先天性双胆囊管或胆囊管缺如临床上更不常见.这些解剖异常的存在,增加了胆囊切除术的难度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及回顾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肝外胆道异常患者55例,着重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杨继武;尹光芬;谭云波;虎文军;刘仁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91年7月至2000年12月应用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下称纤胆镜)检查及治疗胆道结石患者共230例,其中经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袢引流管窦道取石19例,经皮胆镜左肝管引流管窦道取石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国源;吴陈(讠窖);尹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uPA、u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Tumor thrombosid of the main trunk 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uPA、uPAR表达.结果癌栓(A1组)和其原发癌(A2组)uPA、uPAR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肝癌(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A2组小血管内可见癌细胞群落,A1组多见,B组无此现象.A1组、A2组uPAR和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uPA、uPAR mRNA和其蛋白质表达存在良好相关性(P均<0.01).结论 uPA、uPAR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是PVTT形成和肝癌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孟春城;陈孝平;刘安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95-2000年间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45例,现根据具体临床资料,结合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李宗凯;惠小刚;郭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肝脏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的误诊情况.结果我院行手术后病理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0例,肝脏脓肿3例,肝脏炎性假瘤3例,肝纤维瘤1例,肝胆管腺瘤1例,肝细胞腺瘤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肝细胞不典型增生4例.结论肝良性占位病变临床表现多样性,有的病例少见,无特征性:临床医师对它们认识不足、不熟悉、缺乏警惕性;B超、CT医师诱导误诊是主要原因.
作者:周开伦;王海东;龙籍典;王悦华;刘哲;慕为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资料:男,48岁,因间断黑便4年,加重3 d入院.缘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黑便,每次持续5至8 d,无呕血、里急后重、发热、寒颤症状.均给予止血、输血治疗后症状消失,近3 d突然出现排大量黑便,并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入院查体:贫血貌,无巩膜黄染,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血常规:Hb 76 g/L、RBC 2.86×1012/L、HCT 39.2%、WBC 12.0×109/L、GRA 0.81、LYM 0.19,便潜血试验强阳性.
作者:姚宝军;万叔良;张振峻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