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展前后美国胰腺癌、肝外胆管癌和Vater壶腹癌的发病率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美国, 胰腺癌, 肝外胆管癌, 壶腹癌
摘要: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8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其中保守治疗37例,手术治疗46例,治愈69例,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6.9%。重症1级52例,死亡4例,重证Ⅱ级31例,死亡10例,重症1级、Ⅱ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7%,32.3%,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病死率与胰腺炎的严重性有显著相关性,应根据病情而选择治疗方案,手术电动机是重要影响因素,围手术期处理相当重要。

    作者:张炽新;蔡国源;邹继彬;陈恩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流行病学显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含黄曲霉素B1食物的摄入及过度饮酒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其参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单明.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多因素参于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涉及到的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学基础.

    作者:秦运升;郑树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胸水成因的临床研究

    肝癌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右侧胸水形成,其后果可致患者低氧血症甚至呼吸功能不全,从而影响全身功能[1].本文初步探讨了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右侧胸水的部分成因及对策.

    作者:施乐华;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几点认识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1960年至1997年共切除肝脏肿瘤7 575例,其中肝血管瘤1 120例,占全部切除肿瘤的14.8%.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患者仅占少数.参考文献: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陈汉;姚晓平;杨甲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不同方法的探讨

    本院1994年4月~2001年4月间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558例,术中根据胆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逆行法、顺行+逆行法、改良法切除胆囊,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书福;许玉友;邹米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肿瘤的冷冻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肝脏性恶性肿瘤是目前公认的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法[1].然而临床上仅1/3的原发性肝癌和10%~20%的转移性肝癌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寻找具有适应证更广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的热点之一[3].随着新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冷冻设备和临床应用,冷冻外科日益引人注意[2].已有报道[4]经冷冻治疗的肝患者有50%~60%的人生存长期达24个月.

    作者:龚平;仇毓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胆囊硬化术治疗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病18例

    自1992年8月~2001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伴有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46例,其中采用胆囊硬化疗法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思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论外科医生

    二十世纪是外科学的辉煌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外科医生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将要与RobotDoc共同操刀或是用计算机键盘来指挥操作?卸下脏器、换上零件,就像个车间?我们还能称作外科医生吗?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科学技术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包括外科学在内.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猪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供肝的修整和断面处理

    目的探讨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AHPLT)供肝的修整和断面处理方法.方法按照猪肝脏的解剖结构,切除左半肝,将供肝右半肝植入受体右肝下,观察受体存活率、肝功能、供肝胆汁分泌情况及病理改变;分组按不同方法处理供肝断面,A组单纯缝扎,B超用大网膜衬垫后缝扎加医用胶涂布,观察断面的处理效果;分析总结.结果 1.用供肝右半肝植入的方法,行AHPLT的肝衰受体存活率和肝功能显著优于肝衰模型组,植入肝脏胆汁分泌和肝细胞存活良好.2.B组供肝断面的撕裂机率和出血率、腹腔出血率、出血所致的病死率均显著低于A组.结论 ALPLT时,用供肝右半肝植入是合适的;供肝断面应在衬垫下缝扎,并涂布医用胶.

    作者:俞建光;刘俊卯;殷国平;陆森;张健;易永祥;陈新华;高素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uPA和uPAR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uPA、u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Tumor thrombosid of the main trunk 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uPA、uPAR表达.结果癌栓(A1组)和其原发癌(A2组)uPA、uPAR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肝癌(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A2组小血管内可见癌细胞群落,A1组多见,B组无此现象.A1组、A2组uPAR和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uPA、uPAR mRNA和其蛋白质表达存在良好相关性(P均<0.01).结论 uPA、uPAR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是PVTT形成和肝癌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孟春城;陈孝平;刘安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外胆道解剖异常胆囊切除术55例治疗体会

    胆外胆道系统内变异较为常见,胆囊可以萎缩,胆囊位置可能部分或全部位于肝实质内,有时具有腹膜形成系膜呈游离状,较少情况可见到双胆囊甚至胆囊缺如.除左右肝管外有时还存在另外的肝管汇入左右肝管或肝总管,胆囊管等处称为副肝管,出现率为16%[1].胆囊管的长度和行程变异也较大,80%与肝总管相遇,先天性双胆囊管或胆囊管缺如临床上更不常见.这些解剖异常的存在,增加了胆囊切除术的难度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及回顾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肝外胆道异常患者55例,着重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杨继武;尹光芬;谭云波;虎文军;刘仁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展前后美国胰腺癌、肝外胆管癌和Vater壶腹癌的发病率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22例体会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实质性脏器损伤除脾破裂外肝破裂为常见,以往对肝破裂多采用剖腹控查术。

    作者:季晖;臧西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瘤1例

    1 病历资料:男,48岁,因间断黑便4年,加重3 d入院.缘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黑便,每次持续5至8 d,无呕血、里急后重、发热、寒颤症状.均给予止血、输血治疗后症状消失,近3 d突然出现排大量黑便,并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入院查体:贫血貌,无巩膜黄染,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血常规:Hb 76 g/L、RBC 2.86×1012/L、HCT 39.2%、WBC 12.0×109/L、GRA 0.81、LYM 0.19,便潜血试验强阳性.

    作者:姚宝军;万叔良;张振峻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移植热缺血损伤与ICAM-1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是否参与肝移植热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损伤过程.方法实验以大鼠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0、30和60 min分为3组,分别为HB组、NHBD-30组和NHBD-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每组各20对.于术后1、3、6和24 h处死取材,分别检测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随着供肝经历的热缺血时间的不断延长,术后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ICAM-1参与肝移植中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严佶祺;李宏为;张明钧;杨卫平;蔡伟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

    患者男,33岁.无意中自扪及右上腹包块1周而入院.查体:右上腹剑突下有一包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有囊性感,活动度差.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见胃体受压;B型超声发现左肝叶占位性病变19 cm×18 cm,囊性内见点状回声,壁不规则;CT扫描见肝左叶低密度影占位,肝动脉分支及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肿瘤内有分隔状结构;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左内叶,呈囊性,包膜完整,囊液为暗褐色.游离肝脏后,行左半肝切除.病理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

    作者:田成武;朱华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结核瘤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报告)

    目的总结分析肝结核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及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85年11月~2001年3月间收治肝结核瘤9例,对其发病、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临床作出肝结核诊断.4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例诊断为肝转移癌.9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肝结核瘤,误码率诊率55.6%.结论 肝结核瘤青壮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肝区疼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B超、CT只能诊断为肝占位.B超引导下细针肝穿活检是临床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炎;王斌;丁道亮;刘峰;王晓明;吕牮;闫光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附33 584例报道)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的概况.方法利用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对近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例数,患者危险程度,血管损伤的部位,损伤原因,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及治疗方法.结果在33 58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中,共有86例并发血管损伤,发生率为0.26%,与文献[1]报道相符,其中胆囊动脉出血47例,占0.14%,胆囊床出血、渗血24例,占0.07%,穿刺孔出血6例,肝静脉出血2例,肝动脉出血1例,其他及不明原因出血6例.出血不止、抢救无效导致死亡5例.结论血管损伤作为LC所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被认为是LC致命的技术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LC中转及术后再剖腹手术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据血管损伤的原因加以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宗明;汤朝晖;傅晓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拔除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非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通过T管窦道置管引流、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以及内镜鼻胆管引流.结果 18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1例需行开腹手术治疗.结论 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治疗首选微创引流方法,特别是内镜鼻胆管引流效果确切.

    作者:张凯;潘一明;周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胆总管结石:古老问题的现代处理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