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瘤1例

姚宝军;万叔良;张振峻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 症状, 黑便, 输血治疗, 潜血试验, 间断, 巩膜黄染, 辅助检查, 病历资料, 血常规, 强阳性, 止血, 头晕, 贫血, 呕血, 肝脾, 发热, 查体
摘要:1 病历资料:男,48岁,因间断黑便4年,加重3 d入院.缘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黑便,每次持续5至8 d,无呕血、里急后重、发热、寒颤症状.均给予止血、输血治疗后症状消失,近3 d突然出现排大量黑便,并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入院查体:贫血貌,无巩膜黄染,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血常规:Hb 76 g/L、RBC 2.86×1012/L、HCT 39.2%、WBC 12.0×109/L、GRA 0.81、LYM 0.19,便潜血试验强阳性.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脾脏肿瘤32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2例经外科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均经23例进行CT检查.5例转移性脾肿瘤行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术后病理示:良性肿瘤12例,原发性恶性肿瘤15例,转移性肿瘤5例,均行脾切除术,无手术死亡,良性肿瘤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差.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脾脏肿瘤主要诊断方法,良性肿瘤应行脾切除术,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强调以手术为中心结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涂朝勇;周新木;邵初晓;王向阳;童健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胸水成因的临床研究

    肝癌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右侧胸水形成,其后果可致患者低氧血症甚至呼吸功能不全,从而影响全身功能[1].本文初步探讨了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右侧胸水的部分成因及对策.

    作者:施乐华;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瘤1例

    1 病历资料:男,48岁,因间断黑便4年,加重3 d入院.缘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黑便,每次持续5至8 d,无呕血、里急后重、发热、寒颤症状.均给予止血、输血治疗后症状消失,近3 d突然出现排大量黑便,并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入院查体:贫血貌,无巩膜黄染,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血常规:Hb 76 g/L、RBC 2.86×1012/L、HCT 39.2%、WBC 12.0×109/L、GRA 0.81、LYM 0.19,便潜血试验强阳性.

    作者:姚宝军;万叔良;张振峻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梗阻性黄疸及其并发SIRS患者的血自由基反应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的自由基反应在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或OJ)及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例阻黄患者按胆红素水平、梗阻的良恶性以及有无并发SIRS分别分组,另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静脉血-氧化氮(NO)、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阻黄组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P<0.01);有SIRS的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含量明显增加,而VitC、VitE、GSH的含量及SOD的活性明显减少P0.01有SIRS的阻黄组与无SIRS的组黄阻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且胆红素浓度对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而良性梗阻与恶性梗阻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体内的自由基释放清除机制和氧化一抗氧化机制率乱可能在阻黄及并发SIRS的发病中起重要.自由基的检测可能对阻黄并发SIRS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明华;房淑彬;李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流行病学显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含黄曲霉素B1食物的摄入及过度饮酒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其参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单明.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多因素参于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涉及到的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学基础.

    作者:秦运升;郑树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纤维胆道镜经非T管窦道入路取石

    我院自1991年7月至2000年12月应用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下称纤胆镜)检查及治疗胆道结石患者共230例,其中经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空肠袢引流管窦道取石19例,经皮胆镜左肝管引流管窦道取石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国源;吴陈(讠窖);尹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包虫病28例诊治体会

    肝包虫病是浒于牧区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在物国西北及西南地区多见。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流通的不断发展,本病在内地有散布发的趋势。本院自1988年12月到2000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肝包虫病28例,现将其诊治情况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牟永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猪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供肝的修整和断面处理

    目的探讨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AHPLT)供肝的修整和断面处理方法.方法按照猪肝脏的解剖结构,切除左半肝,将供肝右半肝植入受体右肝下,观察受体存活率、肝功能、供肝胆汁分泌情况及病理改变;分组按不同方法处理供肝断面,A组单纯缝扎,B超用大网膜衬垫后缝扎加医用胶涂布,观察断面的处理效果;分析总结.结果 1.用供肝右半肝植入的方法,行AHPLT的肝衰受体存活率和肝功能显著优于肝衰模型组,植入肝脏胆汁分泌和肝细胞存活良好.2.B组供肝断面的撕裂机率和出血率、腹腔出血率、出血所致的病死率均显著低于A组.结论 ALPLT时,用供肝右半肝植入是合适的;供肝断面应在衬垫下缝扎,并涂布医用胶.

    作者:俞建光;刘俊卯;殷国平;陆森;张健;易永祥;陈新华;高素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细菌性肝脓肿90例临床诊治体会

    肝脓肿主要分为细菌性及阿米巴性两大类,由于近年来肠道传染病的控制,现肝脓肿主要是以细菌性为主.

    作者:刘庆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壁硅塑管引出叠瓦式绷带填塞压迫法治疗严重肝损伤12例

    肝外伤在腹部外科中常见,自1998年3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腹壁硅塑管引出叠瓦式绷带压迫法治疗严重肝损伤1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平余;李凤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论外科医生

    二十世纪是外科学的辉煌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外科医生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将要与RobotDoc共同操刀或是用计算机键盘来指挥操作?卸下脏器、换上零件,就像个车间?我们还能称作外科医生吗?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科学技术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包括外科学在内.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胆囊硬化术治疗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病18例

    自1992年8月~2001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伴有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46例,其中采用胆囊硬化疗法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思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不同方法的探讨

    本院1994年4月~2001年4月间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558例,术中根据胆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逆行法、顺行+逆行法、改良法切除胆囊,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书福;许玉友;邹米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外伤性胆道损伤15例诊治体会

    我院1993~2000年8月,共收治胆道损伤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喜贤;郭运生;张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腹腔镜亚肝段切除肝血管瘤1例

    患者女性,43岁.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加重1天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 min,呼吸20次/ min,血压120/76 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肝脾未扪及,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正常,肝肾功能无异常发现,HBsAg及AFP(-),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Ⅳ段近Ⅴ段交界距肝前缘2 cm处的内上方有3 cm×3 cm×3 cm的稍弱回声,边界较清的占位病变,胆囊壁厚0.3 cm,内有0.6 cm弱回声,其基底部窄小的光团,肝内胆管不扩张、胰腺正常,诊断:①右肝血管瘤;②慢性胆囊为并胆囊息肉.

    作者:李荣祥;潘万能;李金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的防治(附30例报告)

    目的探讨LC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LC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未遵循规范化手术原则可导致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可处理大部分出血及胆瘘患者,胆管损伤是处理棘手的并发症.结论遵循手术规范化原则可减少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手术是处理出血及胆瘘的主要措施,胆道损伤的处理应极其慎重.

    作者:但震宇;王敬民;徐义仁;何新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附33 584例报道)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的概况.方法利用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对近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管损伤并发症例数,患者危险程度,血管损伤的部位,损伤原因,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及治疗方法.结果在33 58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中,共有86例并发血管损伤,发生率为0.26%,与文献[1]报道相符,其中胆囊动脉出血47例,占0.14%,胆囊床出血、渗血24例,占0.07%,穿刺孔出血6例,肝静脉出血2例,肝动脉出血1例,其他及不明原因出血6例.出血不止、抢救无效导致死亡5例.结论血管损伤作为LC所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被认为是LC致命的技术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LC中转及术后再剖腹手术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据血管损伤的原因加以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宗明;汤朝晖;傅晓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

    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人工气腹对生理功能干扰较大,手术时间短.对麻醉的要求,除提供适当的麻醉深度,保证呼吸、循环平稳外,还要求术后尽快苏醒,早期活动,因此对麻醉药的选择需慎重.异丙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本实验比较异丙酚、安氟醚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术中维持,探究一种适用于临床的麻醉方法.

    作者:朱琳;王泉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22例体会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实质性脏器损伤除脾破裂外肝破裂为常见,以往对肝破裂多采用剖腹控查术。

    作者:季晖;臧西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拔T管致胆漏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讨

    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是普通外科常见手术,拔T管后发生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近来也偶见报道.我科自1993年7月至2000年5月胆道手术后拔T管致胆漏、胆汁性腹膜炎4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晓明;方旭东;洪宇;姚宁;姜朝晖;盛玉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