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可切除性胰腺癌的姑息性治疗现状

张跃;华积德

关键词:不可切除性, 胰腺癌治疗, 姑息性治疗, 肿瘤切除后, 生存率, 淋巴结转移, 手术指征, 生存时间, 切除率, 癌患者, 中值, 侵犯, 地位, 除指
摘要:胰腺癌的切除率为11%~20%[1,2].肿瘤切除后,5年生存率大约为10%,中值生存时间为12~18月[1,3,4].在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5年生存率约为20%,而胰腺邻近淋巴结侵犯时则为5%[1].因此,肿瘤切除似乎应视为姑息性的.本文所指姑息性治疗,是无手术指征的胰腺癌的有关治疗.大约80%的胰腺癌患者无切除指征,因此,姑息性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对1985年3月~1999年5月16例肝管低位汇合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择期手术10例,胆管炎发作急诊手术6例.取石后T管引流5例;肝管成形,胆肠吻合11例.术后肝内结石残留3例,无一例死亡.随访13例,随访时间1~12年,无症状复发.结论 注重术前检查,避免误伤胆管,防止残留结石,彻底解除狭窄并通畅引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树军;王福春;李永研;王瑞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自从1987年3月法国医师Phillipe Mouret首次在临床上成功地完成世界上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优势逐渐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同,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由此揭开了微创外科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吴辉;陈训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严重肝外伤的应用分析

    肝外伤是临床常见急症,其病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如何及时有效地止血是外科治疗的关键[1].本院于1990~2000年收治肝外伤患者130例,其中采用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的严重肝外伤12例,现报告如上.

    作者:潘凯;陈小春;夏利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巨大肝血管肉瘤成功切除1例

    1 临床资料女性,53岁,因发现进行性长大之上腹部包块1月,于2000年7月31日入院.包块在1月内由鸡蛋大迅速长至婴儿头大小,不伴发热、黄疸、腹胀、呕吐、便血等.病程初期有厌食,体重下降(<5 kg).查体:贫血貌,心肺正常,上腹膨隆,剑突下被一巨大包块占据,约25 cm×25 cm大小,质中,无压痛,边缘清楚,活动度差,无波动感,包块右上方可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作者:胡朝辉;罗华;周仲健;王宁;刘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

    Mi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引起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约占整个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0.7%~1.4%.1948年Mirizzi首先描述此症为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的结石压迫肝总管而引起狭窄.Mcsherry等[1]根据炎症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两型:仅有肝总管的外部压迫为Ⅰ型;胆囊与肝总管之间由于压迫性坏死导致胆囊肝总管瘘为Ⅱ型.

    作者:陶国清;严承铨;张嵩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外科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2年1月~2000年1月间127例老年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胆囊切除和/或胆总管探查术78例,胆囊造瘘术12例,各类型胆肠吻合术27例,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3例,PTCD 4例,剖腹探查、组织活检术3例,本组中联合左肝外叶切除11例.术后总病死率5.5%,急诊手术病死率12.8%,择期手术的占2.3%,x2=3.9237,P<0.05.结论 对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尤其存在合并症者,应积极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老年病人特点的手术方式,以期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胜璋;王继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癌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各种治疗方法也再不断出现和完善,如多种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B超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注射、高温生理盐水注射、微波治疗、多极射频治疗等)、冷冻治疗、激光气化、X线立体定向治疗、适形放疗和肝移植等,由于各种局部治疗和化疗均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和不彻底性,所以迄今多数学者仍主张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各种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杨甲梅;张智坚;吴孟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使用思美泰的临床体会

    梗阻性黄疸(阻黄)是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引起胆汁淤积,肝细胞损害及全身各系统生理病理变化.常导致肝硬化、感染及内毒素血症、门脉高压、出血倾向[1].本文将本院收治梗阻性黄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总结和讨论.

    作者:冉江华;王平荣;李立;孙锋;唐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及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MRCP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诊断正确率为100%,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为66.7%,MRCP结合MRI诊断正确率达80.6%.各类病变均具有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MRCP图像质量高,不需造影剂,无相关并发症,故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安全可靠.MRCP结合MRI可有效提高对梗阻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何效东;熊剑平;马强华;李庆怀;高静涛;曹加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B超、CT等影像学方法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总结1992年1月~2000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61例,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与术前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前诊断为胆囊癌35例,术前诊断率57.4%,B超及CT术前确诊率为65.2%(30/46)和62.9%(22/35).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首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吴钢;蔡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

    1998年10月~2000年5月本科共施行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而同期本科施行肝切除术共15例,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玉庆;张亚铭;韩江;杜少鸣;汪东树;代志超;昝建宝;李波;凌马立;章巨舟;房志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时机选择

    本院于1998年2月~2000年4月共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 101例,由于各种原因而中转开腹手术(OC)共108例(占0.81%).本文就中转开腹的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赵礼金;王曙光;别平;李智华;黄中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炎的脾脏并发症

    胰腺炎脾脏并发症早由Matlory[1]报道,此后国内、外文献多为零星报道,综合国内外文献[2],胰腺炎胰脏并发症仅占胰腺炎患者的1%~5%,虽然胰腺炎并发脾脏病变少见,但由于其多发生于重症胰腺炎病情加重或胰腺炎反复发作过程中,而且常常是胰腺炎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及预后不良的征象之一[3],因此,正确认识这一并发症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对胰腺炎患者治疗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安永;别平;董家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20余万人死于该病,其死亡率已占我国部分农村和城市的第一、二位,提高肝癌的总本疗效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提高综合治疗的效果,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综合治疗的有关问题讨论.

    作者:窦科峰;何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为了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胰腺癌组织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2例胰腺癌和14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PCNA表达.结果 PC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胰腺癌组织中的PI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织(P<0.01),PI值有随肿瘤进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且PCNA表达与胰腺癌的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 PCNA表达能反映胰腺癌组织的增殖活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CNA表达强度越高,它可作为预测胰腺癌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张元;钱家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细胞癌端粒酶表达和DNA含量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相对含量与DNA含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共检测32例肝癌标本,同时取无瘤残端作为对照,以荧光指数(FI)表示端粒酶的相对含量.结果 肝癌组织端粒酶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1);FI阳性肿瘤中,异倍体肿瘤占85.7%,而FI阴性者无异倍体出现(P<0.002);端粒酶含量(FI)与细胞增殖指数(PI)的相关系数r=0.54,FI与肝纤维化有关,而与肿瘤大小、结节数目、AFP及有无门脉癌栓无关.结论 肝癌组织端粒酶含量增加,异倍体发生率高,预后差.同步检测肝癌端粒酶和DNA含量有助于其预后判断.

    作者:曹晓伟;宋明家;程爱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多弹头射频与介入联合治疗肝癌100例

    本院1999年6月~2000年8月用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112例,其中100例与肝动脉插管介入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圣献;苗风君;张宪生;易玉海;谢栋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附37例报告)

    1985~1999年,本院共施行胆囊切除术3 744例,在术后3年内因胆道原因再手术37例,现就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何永;周代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不接触隔离技术在预防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不同操作步骤的大肠癌根治手术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990~1995年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手术采用不接触隔离技术(Non Touch Isolation Technic)即:首先隔离受累结肠的肠腔,由根部结扎、切断供应受累结肠的淋巴血管蒂,后才将受累肠段和相应的肠系膜整快切除;B组则直接分离出肿瘤肠段,将此段肠管及相应系膜直接切除,不隔离肠腔、不由根部处理淋巴血管蒂.80例患者中,A组31例,B组49例.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恶性程度和肿瘤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3年肝转移6例(6/31);B组3年肝转移15例(15/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操作步骤在大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接触隔离技术能明显降低肝转移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马晓明;曹广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门区肿瘤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肝门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129例肝门区紧贴肝内大血管肿瘤的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对其手术方法、经验教训及防治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 129例中发生手术并发症21例(16.3%),其中术中大出血、胆瘘、伤及健侧肝门、肝静脉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10.1%、3.9%、0.8%和1.6%,无术中死亡.结论 虽然此类手术难度及风险性大,只要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操作和方法的改进,仍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潘泽亚;吴伯文;吴孟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