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国;王明礼;张晓南
中、重度痤疮需要系统治疗.四环素族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丘疹脓疱性痤疮;对于严重的丘疹脓疱性痤疮和结节囊肿性/聚合性痤疮,需口服异维A酸;性激素可用于治疗女性严重的青春期痤疮或迟发/持久性痤疮;抗雄激素和低剂量皮质类固醇疗法亦用于痤疮的治疗.痤疮新疗法有低剂量异维A酸、新的异维A酸剂型(微粒化)、胰岛素致敏剂、Ⅰ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和反义分子,尤其是开发新的抗炎药物如脂氧合酶抑制剂,已成为痤疮治疗的新趋势.
作者:李珊山;张朝英;李洪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β-环糊精制备尼群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以提高尼群地平的溶解度.方法:以尼群地平利用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饱和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的佳处方工艺.用紫外光谱验证包合物的形成并测定对比其溶解度.结果:佳包合条件为尼群地平与β-环糊精摩尔比为1:2,包合时间为4 h,包合温度为50℃.尼群地平经β-环糊精包合后,溶懈度约为原料药的10.5倍.结论:p环糊精包合技术可提高尼群地平的溶解度.
作者:管清香;林天慕;丁志英;金向群;王恩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 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作者:苏云;张伟;胡春明;徐爽;张贵雨;吕涛;武首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活动后心悸、气促2年余,近半月加重来院诊治.查体:体温、脉搏、呼吸正常,心率90次·min-1,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毛细血管搏动阴性,心前区无隆起,未扪及震颤;心界扩大,心音有力,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肿瘤扑落音,无心包摩擦音.
作者:岳鑫;杨淑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庆大霉素(GM)及其代谢产物的耳蜗毛细胞毒性,以及Ca2+、Mg2+对GM耳毒性的影响.方法;①取10只小鼠的耳蜗螺旋器(20个),随机分为2组(n=10),分别在含0.1 mol·L-1GM与0.1 mol·L-1GM代谢产物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记数残留的耳蜗毛细胞数;②取10只小鼠的耳蜗螺旋器(20个),随机分为2组(n=10),分别在含0.1 mol·L-1GM与0.1mol·L-1GM+3%CaCl2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记数残留的耳蜗毛细胞数;③取10只小鼠的耳蜗螺旋器(20个),随机分为2组(n=10),分别在含0.1 mol·L-1 GM与0.1 mol·L-1GM+3%MgSO4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记数残留的耳蜗毛细胞数.结果:0.1 mol·L-1GM与0.1 mol·L-1肝脏GM代谢产物相比较,毛细胞残留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养液中加入3%CaCl2、MgSO4时的毛细胞残留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GM的耳蜗毛细胞毒性与GM代谢产物无关;Ca2+、Mg2+可能成为GM耳蜗毛细胞毒性的拮抗剂.
作者:付涛;祝威;王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窦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窦外侵犯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鼻窦恶性肿瘤的CT、MRI资料,根据CT、MRI征象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其窦外侵犯途径.结果:鼻窦恶性肿瘤多原发于上颌窦17例(54.8%),其次是筛窦10例(32.3%)和额窦4例(12.9%).CT、MRI 27例表现边界不清的软组织病灶,CT、MRI增强扫描分别为8、11例表现为低至中度强化.22例病变超出鼻腔鼻窦而侵犯翼腭窝、眼眶等窦外结构.结论:CT、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其对窦外结构的侵犯并判断其侵犯途径.
作者:韩雪立;韩亚君;董辉球;刘文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蒺藜皂苷(GSTT)与多非利特(Dofetilide)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两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分离豚鼠心肌细胞并使用膜片钳记录Ikr和Ik1电流,探讨两药抗心律失常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0 mg·kg-1多非利特组明显减少心肌缺血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次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20 mg·kg-1和40 mg·kg-1GSTT组对大鼠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次数虽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g·L-1和100 mg·L-1GSTT对Ikr、Ik1电流无明显影响,而5μmol·L-1多非利特可明显抑制Ikr和Ik1电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非利特对大鼠冠脉结扎诱发的缺血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多非利特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抑制Ikr和Ik1;而GSTT对上述靶点无明显影响,未见GSTT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曲极冰;李红;李晶;陈立;杨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味中药合剂对诱变剂导致染色体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献血者为实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博来霉素(BLM)诱变组、中药合剂组和中药合剂抗诱变组.利用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所有实验对象均于实验当日常规采集外周血,肝素抗凝,将0.3 mL外周血接种于培养液中,37℃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培养72 h.收获细胞及制玻片后,姬姆萨染液染色.检测BLM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观察以人参、五加皮、甘草、猪苓4种中药的混合制剂作为染色体稳定剂的抗诱变作用.结果:BLM诱变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0.733±0.275)(b/c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18±0.076)(P<0.01),BLM诱变组(0.733±0.275)与中药合剂抗诱变组(0.566±0.761)比较b/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LM导致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断裂率明显增高,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种中药合剂可以明显抑制BLM诱发的染色体断裂,提示此人参合剂可以作为染色体稳定剂,能够提高机体基因组稳定性.
作者:熊桂兰;刘冰;刘军;刘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7例心肌梗塞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酶切后可见在2 500 bp和1 100 bp+1 400 bp碱基对位置分别发现2个等位基因B1和B2.携带B1等位基因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28±0.94)g·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4±0.54)g·L-1(P<0.05),携带B2等位基因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97±1.02)g·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5±0.61)g·L-1(P<0.05);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2基因携带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同组内B1基因携带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心肌梗塞有关联;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心肌梗塞有关联,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作者:王晓明;张桂茹;马学玲;张奎;唐密;李玉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0-2005年本院用哈药集团生产的头孢他啶治疗严重肺部感染1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秀梅;闫冬梅;常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鼠哮喘模型中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G(sIgG)的调节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哮喘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鸡卵白蛋白(OVA)6.7 mg·kg-1(第2~4周)及雾化吸入1%OVA,20 min·d-1(第5~6周),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盐水及吸入无菌PBS.断头法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分组进行细胞培养,以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IgG的含量.结果:无论特异性抗原(OVA)是否参与,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使其自身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5);抗原OVA刺激不能改变对照组和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自然状态下以及受刺激后的sIgG分泌水平(P>0.05);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使对照组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升高(P<0.05);经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作用后,哮喘组鼠B淋巴细胞分泌s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降低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中,B淋巴细胞sIgG参与了哮喘发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分泌sIgG具有显著调节作用,T淋巴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素贤;黄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变化在冠心病(CHD)发病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CRP的水平,以50例经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ACS患者血清中VACM-1、I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1±54.6)和(556±42.2)μg·L-1(P<0.01)、(389±23.7)和(271±34.6)μg·L-1(P<0.01)及(7.05± 3.13)和(4.22±1.41)mg·L-1(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VCAM-1和ICAM-1无统计学差异[(699.12±62.77)和(706.57±53.65)、(390.39±42.34)和(372.63±32.59)μg·L-1](P>0.05);AMI患者CRP含量明显高于UA患者[(8.06±2.78)和(6.33±2.01)mg·L-1](P<0.05).结论:动脉粥样斑块所致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伴随着介导血管炎症的VCAM-1、ICAM-1及CRP水平的增高,并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过度表达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秦玲;赵学忠;张志国;薛建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由siRNAs介导的RNAi是低等生物体内的一种基因调控方式.siRNAs诱导RNAi发生的效率有赖于其结构、序列及末端碱基修饰情况.本文作者简略论述了能在体内诱导高效RNAi现象的siRNAs结构组成的特征及其可能影响siRNAs作用效率的因素.
作者:沈波;鞠桂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两种频率次声(8及12 Hz)暴露下豚鼠听阈的变化.方法:采用慢性乳突包埋电极方法,测试不同频率(8及12 Hz)、不同强度(120及130 dB)的次声暴露(30 h)下豚鼠的听阈变化.将40只豚鼠分成2组,即8Hz组和12 Hz组.其中每组又分为2小组,即120 dB组和130 dB组.结果:8 Hz和12 Hz的次声在130 dB暴露30 h均可引起豚鼠的永久性阈移(PTS).结论:两种频率次声在强度≥130 dB时均可引起豚鼠听阈的永久性改变,造成永久性阈移.
作者:刘淑芳;杜宝东;牛春波;姬柏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左房室口周长、左房室口面积、二尖瓣前、后叶的面积及各自附着缘长度等,并阐明左房室口与瓣叶之间的关系,为心脏瓣膜病手术修补与移植等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取正常人体防腐心脏24个.在左心房近左房室口处近似垂直心脏长轴的平面将左房室口以上的左心房结构切除,测量左房室口的周长与面积.在心脏二尖瓣后内侧联合处沿心脏的长轴将心脏剖开,并切断部分腱索.将心脏展开,分别测量二尖瓣前、后叶的面积及各自附着缘的长度.结果:前瓣的面积[(6.487±1.238)cm2]大于后瓣的面积[(4.036±1.658)cm2],左房室口面积为(5.363±1.461)cm2,前瓣的面积大于左房室口面积,后瓣的面积小于左房室口的面积.左房室口的面积约占前后瓣总面积的0.524±0.121.左房室口的周长约在(8.175±2.116)cm之间,前瓣附着缘的长度[(4.474±1.169)cm]大于后瓣附着缘的长度[(3.701±0.954)cm].结论:二尖瓣前叶面积大于左房室口面积和后瓣面积,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储备和潜力,在二尖瓣的修补与移植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敏;张力;刘国民;何艳慧;王丽娟;朱艳;李玮;李幼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改良巴氏染色法、瑞-吉染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形态正常精子率和顶体完整率检测结果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改良巴氏染色法、瑞-吉染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55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涂片染色,计算形态正常精子率和顶体完整率.结果:①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形态正常精子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瑞-吉染色法评价颈部和中段缺陷精子率及尾部缺陷精子率显著低于改良巴氏染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P<0.05).②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Ⅰ型、Ⅳ型顶体完整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改良巴氏染色法检测的Ⅱ型和Ⅲ型顶体完整率明显高于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瑞-吉染色法(P<0.05).③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形态正常精子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35、P<0.01,r=0.601、P<0.01,r=0.329、P<0.05).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顶体完整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04,P<0.01,r=0.682、P<0.01,r=0.446、P<0.01).结论:3种染色方法均可作为检测人精子形态和顶体完整率实用方法,其中改良巴氏染色法更适于精子形态学分析,瑞-吉染色法更适于顶体完整率判读.
作者:高久春;王瑞雪;许宗革;郑海筝;刘媛;刘睿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现将本院1994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846例婴儿唇裂修复术中发生喉痉挛98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彤;连文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0(S)-人参皂苷Rg3(SPG-Rg3)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S180肉瘤生长以及荷瘤小鼠生命延长期的影响.方法:体外通过染料排斥实验观察SPG-Rg3抗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体内建立S180实体瘤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SPG-Rg3 3、1和0.3 mg·kg-1组及环磷酰胺组(CTX)、溶剂对照组(Contr01)以及联合用药组(CTX+SPG-Rg3),每日腹腔内给药,持续10 d,停药24 h后处死动物,称体重、瘤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及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并建立S180腹水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PG-Rg3 3、1和0.3 mg·kg-1组及环磷酰胺组(CTX)、溶剂对照组(Control)以及联合用药组(5-FU+SPG-Rg3)6组,连续5 d腹腔给药,记录小鼠存活天数,计算生命延长期.结果:体外实验中,SPG-Rg3抑制了S180肉瘤细胞生长,其IC50值为(10.49±2.96)mg·L-1.体内实验中,SPG-Rg3对S180肉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PG-Rg3+CTX)联合用药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优于SPG-Rg3和CTX组.SPG-Rg3和5-FU均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SPG-Rg3+5-FU)联合用药组生命延长率比5-FU单独用药组明显增高.结论:SPG-Rg3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且SPG-Rg3可以提高CTX和5-FU的抗肿瘤作用,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倪劲松;辛颖;王心蕊;石博;陈迪;田阔;吴家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的价值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6例子宫肌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8)和实验组(B组,n=18).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辅助芬-氟合剂(1/2~1 U),以保证术中无痛、安静.术中局麻药为1.5%利多卡因和0.25%的卡因混合液.B组于开皮前硬膜外腔中注入氯胺酮0.3~0.6 mg·kg-1,加入试验剂量内.两组术后均连接PCEA装置.术后分别观察:①术后不同时间点(0.5、2、4、8、12和24 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②术后2 d内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PCEA泵记录的吗啡消耗量,有效触发次数/实际触发次数等;③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结果:B组术后2 h VAS评分(12.1 mm)明显低于A组(18.9 mm),以后B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CEA泵首次触发平均时间A、B组分别为(117.78±29,91)min,(188.89±16.16)min,PCEA泵有效触发次数分别为(8.33±1.80)次及(4.44±0.88)次;术后2 d内PCEA泵所记录的吗啡用量分别为(1.67±0.36)mg及(0.89±0.18)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A组恶心5例,呕吐6例,皮肤瘙痒3例;B组恶心2例,呕吐3例,皮肤瘙痒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硬膜外给予氯胺酮可提供良好超前镇痛效果,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目的.
作者:李新白;赵恒兰;王金;麻海春;王锦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出现较多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既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痛苦,又造成患者的经济损失,是乳腺癌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000年4月-2003年12月,本院共完成乳腺癌根治术375例,其中出现术后皮下积液50例(7.5%),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梦渊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