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山;张朝英;李洪霞
目的:探讨低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的价值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6例子宫肌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8)和实验组(B组,n=18).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辅助芬-氟合剂(1/2~1 U),以保证术中无痛、安静.术中局麻药为1.5%利多卡因和0.25%的卡因混合液.B组于开皮前硬膜外腔中注入氯胺酮0.3~0.6 mg·kg-1,加入试验剂量内.两组术后均连接PCEA装置.术后分别观察:①术后不同时间点(0.5、2、4、8、12和24 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②术后2 d内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PCEA泵记录的吗啡消耗量,有效触发次数/实际触发次数等;③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结果:B组术后2 h VAS评分(12.1 mm)明显低于A组(18.9 mm),以后B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CEA泵首次触发平均时间A、B组分别为(117.78±29,91)min,(188.89±16.16)min,PCEA泵有效触发次数分别为(8.33±1.80)次及(4.44±0.88)次;术后2 d内PCEA泵所记录的吗啡用量分别为(1.67±0.36)mg及(0.89±0.18)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A组恶心5例,呕吐6例,皮肤瘙痒3例;B组恶心2例,呕吐3例,皮肤瘙痒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硬膜外给予氯胺酮可提供良好超前镇痛效果,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目的.
作者:李新白;赵恒兰;王金;麻海春;王锦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蒺藜皂苷(GSTT)与多非利特(Dofetilide)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两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分离豚鼠心肌细胞并使用膜片钳记录Ikr和Ik1电流,探讨两药抗心律失常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0 mg·kg-1多非利特组明显减少心肌缺血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次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20 mg·kg-1和40 mg·kg-1GSTT组对大鼠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次数虽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g·L-1和100 mg·L-1GSTT对Ikr、Ik1电流无明显影响,而5μmol·L-1多非利特可明显抑制Ikr和Ik1电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非利特对大鼠冠脉结扎诱发的缺血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多非利特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抑制Ikr和Ik1;而GSTT对上述靶点无明显影响,未见GSTT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曲极冰;李红;李晶;陈立;杨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改良巴氏染色法、瑞-吉染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形态正常精子率和顶体完整率检测结果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改良巴氏染色法、瑞-吉染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55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涂片染色,计算形态正常精子率和顶体完整率.结果:①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形态正常精子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瑞-吉染色法评价颈部和中段缺陷精子率及尾部缺陷精子率显著低于改良巴氏染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P<0.05).②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Ⅰ型、Ⅳ型顶体完整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改良巴氏染色法检测的Ⅱ型和Ⅲ型顶体完整率明显高于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瑞-吉染色法(P<0.05).③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形态正常精子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35、P<0.01,r=0.601、P<0.01,r=0.329、P<0.05).3种染色方法检测的顶体完整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04,P<0.01,r=0.682、P<0.01,r=0.446、P<0.01).结论:3种染色方法均可作为检测人精子形态和顶体完整率实用方法,其中改良巴氏染色法更适于精子形态学分析,瑞-吉染色法更适于顶体完整率判读.
作者:高久春;王瑞雪;许宗革;郑海筝;刘媛;刘睿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以阴、阳离子交换色谱串接组合为方式,进行高分辨率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可行性.方法: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以等度洗脱方法进行的阴、阳离子交换组合色谱,以及亲和色谱的纯化结果相对比.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结果显示,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结论:以等度洗脱、pH梯度与盐梯度洗脱串接组合的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是一种较好的组合纯化的方式,达到亲和色谱的纯化效果.
作者:程熠;洪敏;李奇;张云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表皮黏钙素(E-cd)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异常在喉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和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64例喉癌组织和9例正常喉组织E-cd基因第5和第7外显子的突变及E-cd蛋白表达.结果:64例喉癌组织中,E-cd基因第5和第7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7.8%(5/64)和9.4%(6/64),基因突变随喉癌临床分期的提高而有增加的趋势,并与淋巴结转移间有密切相关性(P<0.05).正常喉组织中可见有功能蛋白的表达,在喉癌组织标本中,E-cd呈现异型性表达.染色强度随病理分级提高而减弱趋势.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E-cd表达多为阴性或弱阳性,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E-cd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在喉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付仲鹰;张慰天;郭晓峰;全成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与两种耐药因子p53抗体和GS-π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8例NSCLC手术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然后以MTT法检测其对顺铂(DDP)、长春新碱(VCR)、足叶乙甙(VP16)、羟基喜树碱(HCPT)、阿霉素(ADM)及环磷酰胺(CTX)6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p53抗体及GST-π两种耐药因子表达情况.结果:6种药物的有效率(即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DDP 41.4%、VCR 24.1%、VP16 22.4%、HCPT 20.7%、ADM 17.2%及CTX17.2%;p53抗体及GST-π表达情况不同,其表现出不同耐药程度.结论:以MTT法检测NSCLC的药物敏感性,尤其对p53抗体及GST-π表达情况的检测,对于指导肺癌化疗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作者:刘智鑫;刘国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质(HSP70)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利多卡因组(缺血前10 min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 mg·kg-1).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然后进行再灌注.在再灌注3、6、24及72 h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HSP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再灌注24 h做神经功能缺陷评估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3~72 hHSP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增加,峰值分别为161.5±4.8、160.9±4.8,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但HSP70 mRNA表达较早,广泛分布于缺血侧大脑半球内,而HSP70蛋白表达以缺血侧大脑皮层为主,同时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升高为2.28±0.47,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皮层水肿、淤血,神经细胞明显变性坏死.利多卡因能显著地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HSP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峰值分别为178.6±5.6、176.2±4.7,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不仅HSP70蛋白表达量增多、范围增加,而且还延缓其下降,同时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为1.31±0.56,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损伤明显减轻,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多卡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HSP70的表达有关.
作者:韩树海;冯春生;麻海春;王艳姝;左凤祥;孙发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颈椎稳定性异常对小鼠空间记忆、智能、白细胞及尿液的影响.方法:将6月龄ICR小鼠分为实验组(n=150)和对照组(n=150),实验组小鼠在枢椎棘突和寰椎关节囊处、对照组在臀部皮下,分别注射30%乳酸15μL/1次/周,连续3周.采用条件回避试验、漂浮避难试验和白纸试验等方法测定小鼠空间记忆和智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出现记忆与智能进行性减退(P<0.01),并伴有体态的衰老,造血机能先亢进后衰退以及尿蛋白阳性(P<0.01)等现象.结论:颈椎稳定性异常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同时,对机体的刺激程度也较大.
作者:王立石;赵丽娟;何静春;林桂渺;河本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黄蘑多糖Fb(polysaccharid Fb from Huangmo)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CTX)免疫抑制组、黄蘑碱溶性多糖活性组分(Fb)正常小鼠给药组和Fb环磷酰胺伍用(M)给药组,采用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测定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鼠脾T淋巴母细胞增殖分析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观察Fb对各组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同时通过明胶酶谱分析检测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结果:黄蘑多糖Fb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转化率(LTT)和IL-2的活性(P<0.05),对正常小鼠LTT有显著促进作用(P<0.01).正常给药组和伍用组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重量高于免疫抑制组,且小鼠体重增长也明显高于免疫抑制组(P<0.01);免疫抑制组小鼠脾脏MMP-2活性下降(P<0.05),MMP-9亦呈降低趋势(P>0.05),Fb组和M组MMP-9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黄蘑多糖Fb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免疫系统的活性并有可能保护和促进其免疫系统的修复和增生,显著提高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其他免疫指标亦显示轻度上调作用.
作者:马岩;马颖哲;张家颖;李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哮喘小鼠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3的表达情况和气道的高反应性及CTLA4-Ig对其影响,以明确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并为治疗哮喘寻求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方法:将小鼠分成A、B两组,A组(n=24)中的哮喘组(n=8)及CTLA4-Ig治疗组(n=8)用腹腔注射10%卵蛋白0.1 mL(10 mg)及10%氢氧化铝凝胶0.2 mL致敏,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测定外周血及BALF中白细胞总数并进行分类,用ELISA方法测定IL-13水平,并测定CTLA4-Ig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B组(n=24)中的哮喘组(n=8)及CTLA4-Ig治疗组(n=8)给予雾化吸入乙酰胆碱(0.08~1.25 g·L-1)用于测定气道高反应性.结果:激发后24 h哮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正常组(n=8)增高(P=0.013,P=0.014);哮喘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较外周血中增高(P=0.001,P=0.0013,P=0.0001,P=0.037);CTLA4-Ig可以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P=0.0028,P=0.0001,P=0.033);与正常组(n=8)比较,哮喘组血清及BALF中IL-13水平明显升高(P=0.004,P=0.005),与哮喘组比较,治疗组血清及BALF中IL-13水平明显下降(P=0.003,P=0.03);CTLA4-Ig可有效降低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结论:IL-13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TLA4-Ig可抑制哮喘小鼠IL-13的分泌并能降低小鼠气道的高反应性,对哮喘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彭丽萍;姚程;迟宝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左房室口周长、左房室口面积、二尖瓣前、后叶的面积及各自附着缘长度等,并阐明左房室口与瓣叶之间的关系,为心脏瓣膜病手术修补与移植等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取正常人体防腐心脏24个.在左心房近左房室口处近似垂直心脏长轴的平面将左房室口以上的左心房结构切除,测量左房室口的周长与面积.在心脏二尖瓣后内侧联合处沿心脏的长轴将心脏剖开,并切断部分腱索.将心脏展开,分别测量二尖瓣前、后叶的面积及各自附着缘的长度.结果:前瓣的面积[(6.487±1.238)cm2]大于后瓣的面积[(4.036±1.658)cm2],左房室口面积为(5.363±1.461)cm2,前瓣的面积大于左房室口面积,后瓣的面积小于左房室口的面积.左房室口的面积约占前后瓣总面积的0.524±0.121.左房室口的周长约在(8.175±2.116)cm之间,前瓣附着缘的长度[(4.474±1.169)cm]大于后瓣附着缘的长度[(3.701±0.954)cm].结论:二尖瓣前叶面积大于左房室口面积和后瓣面积,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储备和潜力,在二尖瓣的修补与移植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敏;张力;刘国民;何艳慧;王丽娟;朱艳;李玮;李幼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本文作者用大剂量葛根单味或加入辨证方中治疗痛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刘丽娟;张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0-2005年本院用哈药集团生产的头孢他啶治疗严重肺部感染1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秀梅;闫冬梅;常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L,n=10)、阻塞性黄疸组(OJ,n=20)和谷氨酰胺治疗组(TG,n=20).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只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TG治疗2周时大鼠肝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强阳性表达(+++);Bax的表达下降,中阳性表达(++);凋亡指数为15.75士3.68,与SL和OJ 2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谷氨酰胺能够降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
作者:程雷;谭广;王举;石爱平;谭毓铨;王忠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两种频率次声(8及12 Hz)暴露下豚鼠听阈的变化.方法:采用慢性乳突包埋电极方法,测试不同频率(8及12 Hz)、不同强度(120及130 dB)的次声暴露(30 h)下豚鼠的听阈变化.将40只豚鼠分成2组,即8Hz组和12 Hz组.其中每组又分为2小组,即120 dB组和130 dB组.结果:8 Hz和12 Hz的次声在130 dB暴露30 h均可引起豚鼠的永久性阈移(PTS).结论:两种频率次声在强度≥130 dB时均可引起豚鼠听阈的永久性改变,造成永久性阈移.
作者:刘淑芳;杜宝东;牛春波;姬柏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味中药合剂对诱变剂导致染色体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献血者为实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博来霉素(BLM)诱变组、中药合剂组和中药合剂抗诱变组.利用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所有实验对象均于实验当日常规采集外周血,肝素抗凝,将0.3 mL外周血接种于培养液中,37℃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培养72 h.收获细胞及制玻片后,姬姆萨染液染色.检测BLM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观察以人参、五加皮、甘草、猪苓4种中药的混合制剂作为染色体稳定剂的抗诱变作用.结果:BLM诱变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0.733±0.275)(b/c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18±0.076)(P<0.01),BLM诱变组(0.733±0.275)与中药合剂抗诱变组(0.566±0.761)比较b/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LM导致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断裂率明显增高,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种中药合剂可以明显抑制BLM诱发的染色体断裂,提示此人参合剂可以作为染色体稳定剂,能够提高机体基因组稳定性.
作者:熊桂兰;刘冰;刘军;刘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心痛贴(XTT)对麻醉犬急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条犬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NS)组(n=6)、心痛贴小剂量(0.6 g)组(n=6),心痛贴大剂量(1.2 g)组(n=6)及阳性对照药硝酸甘油(NG)贴剂组(n=6).麻醉开胸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复制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分别将贴剂贴于每只犬左前胸近腋窝部位,测定给药后5~360 min犬冠状动脉循环(简称冠脉循环)和心肌氧代谢参数,并测定给药后360 min梗塞面积及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结果:XTT大、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可降低冠脉阻力(P<0.05),增加冠脉流量(P<0.05,P<0.01),减少心肌耗氧量及心肌氧利用率(P<0.05,P<0.01),缩小心肌梗塞面积(P<0.05,P<0.01),降低CK、LDH、AST活性(P<0.05,P<0.01).结论:XTT能改善冠脉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秋静;路航;吕文伟;刘芬;杨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 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作者:苏云;张伟;胡春明;徐爽;张贵雨;吕涛;武首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活动后心悸、气促2年余,近半月加重来院诊治.查体:体温、脉搏、呼吸正常,心率90次·min-1,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毛细血管搏动阴性,心前区无隆起,未扪及震颤;心界扩大,心音有力,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肿瘤扑落音,无心包摩擦音.
作者:岳鑫;杨淑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由siRNAs介导的RNAi是低等生物体内的一种基因调控方式.siRNAs诱导RNAi发生的效率有赖于其结构、序列及末端碱基修饰情况.本文作者简略论述了能在体内诱导高效RNAi现象的siRNAs结构组成的特征及其可能影响siRNAs作用效率的因素.
作者:沈波;鞠桂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