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久春;王瑞雪;许宗革;郑海筝;刘媛;刘睿智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arthroscopic debridement,AS)和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SHI)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和关节液中IL-1和NO水平的变化.方法:将轻、中度KOA患者69例,随机采用AS组32例(41膝)和SHI组37例(48膝)治疗,并收集治疗前后血清和膝关节液测定IL-1和NO.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评分.IL-1测定为常规ELSIA法,NO测定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AS和SHI治疗后随访1年,每组Lyshol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S治疗组的优良率(78.0%)显著高于SHI治疗组(58.3%);每组治疗后关节液和血清中IL-1、NO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AS和SHI均能使患膝Lysholm的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能降低关节液和血清中炎性介质浓度,都是KOA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KOA功能改善方面AS更优于SHI.
作者:康建国;王明礼;张晓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变化在冠心病(CHD)发病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CRP的水平,以50例经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ACS患者血清中VACM-1、I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1±54.6)和(556±42.2)μg·L-1(P<0.01)、(389±23.7)和(271±34.6)μg·L-1(P<0.01)及(7.05± 3.13)和(4.22±1.41)mg·L-1(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VCAM-1和ICAM-1无统计学差异[(699.12±62.77)和(706.57±53.65)、(390.39±42.34)和(372.63±32.59)μg·L-1](P>0.05);AMI患者CRP含量明显高于UA患者[(8.06±2.78)和(6.33±2.01)mg·L-1](P<0.05).结论:动脉粥样斑块所致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伴随着介导血管炎症的VCAM-1、ICAM-1及CRP水平的增高,并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过度表达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秦玲;赵学忠;张志国;薛建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哮喘小鼠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3的表达情况和气道的高反应性及CTLA4-Ig对其影响,以明确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并为治疗哮喘寻求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方法:将小鼠分成A、B两组,A组(n=24)中的哮喘组(n=8)及CTLA4-Ig治疗组(n=8)用腹腔注射10%卵蛋白0.1 mL(10 mg)及10%氢氧化铝凝胶0.2 mL致敏,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测定外周血及BALF中白细胞总数并进行分类,用ELISA方法测定IL-13水平,并测定CTLA4-Ig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B组(n=24)中的哮喘组(n=8)及CTLA4-Ig治疗组(n=8)给予雾化吸入乙酰胆碱(0.08~1.25 g·L-1)用于测定气道高反应性.结果:激发后24 h哮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正常组(n=8)增高(P=0.013,P=0.014);哮喘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较外周血中增高(P=0.001,P=0.0013,P=0.0001,P=0.037);CTLA4-Ig可以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P=0.0028,P=0.0001,P=0.033);与正常组(n=8)比较,哮喘组血清及BALF中IL-13水平明显升高(P=0.004,P=0.005),与哮喘组比较,治疗组血清及BALF中IL-13水平明显下降(P=0.003,P=0.03);CTLA4-Ig可有效降低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结论:IL-13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TLA4-Ig可抑制哮喘小鼠IL-13的分泌并能降低小鼠气道的高反应性,对哮喘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彭丽萍;姚程;迟宝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 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作者:苏云;张伟;胡春明;徐爽;张贵雨;吕涛;武首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6号染色体长臂(16q)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129名糖尿病患者(病例组)和115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MT基因家族中的MT2A基因rs1063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rs106363种基因型GG、GC和CC的频数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MT2A的3种基因型GG、GC和CC的频数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等位基因G和C的频数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结论:MT2A基因rs10636位点可能与2型糖尿病无关.
作者:杨丽娜;李鸿雁;刘雅文;史杰萍;刘青;李丹阳;乔会珍;刘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出现较多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既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痛苦,又造成患者的经济损失,是乳腺癌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000年4月-2003年12月,本院共完成乳腺癌根治术375例,其中出现术后皮下积液50例(7.5%),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梦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颈椎稳定性异常对小鼠空间记忆、智能、白细胞及尿液的影响.方法:将6月龄ICR小鼠分为实验组(n=150)和对照组(n=150),实验组小鼠在枢椎棘突和寰椎关节囊处、对照组在臀部皮下,分别注射30%乳酸15μL/1次/周,连续3周.采用条件回避试验、漂浮避难试验和白纸试验等方法测定小鼠空间记忆和智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出现记忆与智能进行性减退(P<0.01),并伴有体态的衰老,造血机能先亢进后衰退以及尿蛋白阳性(P<0.01)等现象.结论:颈椎稳定性异常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同时,对机体的刺激程度也较大.
作者:王立石;赵丽娟;何静春;林桂渺;河本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0-2005年本院用哈药集团生产的头孢他啶治疗严重肺部感染1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秀梅;闫冬梅;常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红鹿制剂对老化皮肤的影响.方法:背部被剪去3 cm×3 cm毛的12只20月龄豚鼠被随机均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给药组涂抹红鹿制剂,对照组涂抹化妆品基质,连续涂抹60 d;应用天狼猩红、HE染色和体视学技术分别观察和测定老化皮肤中Ⅲ型胶原的分布、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分裂指数、角质层同表皮厚度的比例、真皮胶原纤维和微血管的体密度和成纤维细胞的数目.结果:乳头层的Ⅲ型胶原给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基底细胞分裂指数给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乳头层处微血管的体密度给药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乳头层处成纤维细胞数给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在网状层处给药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角质层同表皮厚度的比例给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胶原纤维的体密度给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鹿制剂能延缓皮肤老化.
作者:郝利铭;姜文华;董智勇;孟晓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蒺藜皂苷(GSTT)与多非利特(Dofetilide)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两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分离豚鼠心肌细胞并使用膜片钳记录Ikr和Ik1电流,探讨两药抗心律失常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0 mg·kg-1多非利特组明显减少心肌缺血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次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20 mg·kg-1和40 mg·kg-1GSTT组对大鼠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次数虽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g·L-1和100 mg·L-1GSTT对Ikr、Ik1电流无明显影响,而5μmol·L-1多非利特可明显抑制Ikr和Ik1电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非利特对大鼠冠脉结扎诱发的缺血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多非利特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抑制Ikr和Ik1;而GSTT对上述靶点无明显影响,未见GSTT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曲极冰;李红;李晶;陈立;杨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窦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窦外侵犯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鼻窦恶性肿瘤的CT、MRI资料,根据CT、MRI征象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其窦外侵犯途径.结果:鼻窦恶性肿瘤多原发于上颌窦17例(54.8%),其次是筛窦10例(32.3%)和额窦4例(12.9%).CT、MRI 27例表现边界不清的软组织病灶,CT、MRI增强扫描分别为8、11例表现为低至中度强化.22例病变超出鼻腔鼻窦而侵犯翼腭窝、眼眶等窦外结构.结论:CT、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其对窦外结构的侵犯并判断其侵犯途径.
作者:韩雪立;韩亚君;董辉球;刘文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肝脏血管瘤的发病率日益增多.本研究应用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PDI),结合脉冲多普勒技术(PW)对39例肝血管瘤进行诊断,以探讨超声技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惠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方法:55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初次手术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率为81.82%(45/55);再次手术9例(1例放弃治疗),其中6例视网膜复位,经两次手术全部病例手术成功率为92.71%(51/55).36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5例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4例视网膜未复位患者,视力降至光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解剖学复位和视功能改善.
作者:王桂云;邹贺;肖骏;隋桂芹;王淑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现将本院1994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846例婴儿唇裂修复术中发生喉痉挛98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彤;连文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本文作者用大剂量葛根单味或加入辨证方中治疗痛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刘丽娟;张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凋亡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喉癌细胞株Hep2、牙周膜细胞及40例喉癌组织和8例正常喉黏膜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喉癌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survivin在正常喉黏膜、牙周膜细胞中不表达,Hep2细胞株和57.5%(23例)喉癌组织表达survivin蛋白和mRNA.在病理学分级为Ⅰ级的喉鳞癌标本中,survivin蛋白阳性率(33.3%)明显低于Ⅱ、Ⅲ级的标本(72.7%,P<0.05);临床Ⅲ~Ⅳ期喉鳞癌患者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6.2%,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患者(36.8%,P<0.05);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survivin蛋白阳性率(100%)显著高于未转移组(48.5%,P<0.05).survivin表达阳性组的AI为2.93±1.20,阴性组为4.05±1.4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survivin在喉癌中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施小茹;李晓明;王哲文;路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AMI)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纯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MI90、60和18 g·kg-1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利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治疗组分别以AMI按高、中、低剂量腹腔注射给药,给药9 d后,观察其对小鼠生存率、心电图、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心脏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01);AMI与模型组比较,生存率均显著提高(P<0.05、P<0.01);心电图显示各治疗组小鼠心电异常活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低剂量组小鼠显著减少AST、LDH的漏出量及氧自由基产物MDA的生成量并提高SOD的活力(P<0.01、P<0.05).各治疗组小鼠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病灶减少.结论:AMI在小鼠体内有抗CVB3的作用.
作者:关凤英;刘妍;李红;杨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及Wistar大鼠各20只,在SD大鼠与Wistar大鼠之间建立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分为选择性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给药组、选择性COX-2抑制剂西乐葆给药组、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消炎痛给药组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对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混浊、水肿、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评分得出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V),对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态计算得出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并进行角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大鼠在7 d时RV值>5,排斥反应已经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未发生排斥反应.裂隙灯检查及角膜病理切片检查可见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术后7d出现植床周围少许新生血管.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术后7 d时新生血管接近创口.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COX抑制剂组角膜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及RV值均少于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结论: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抑制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产生.
作者:张文松;周鸿雁;谷树严;郑雅娟;徐韶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两种频率次声(8及12 Hz)暴露下豚鼠听阈的变化.方法:采用慢性乳突包埋电极方法,测试不同频率(8及12 Hz)、不同强度(120及130 dB)的次声暴露(30 h)下豚鼠的听阈变化.将40只豚鼠分成2组,即8Hz组和12 Hz组.其中每组又分为2小组,即120 dB组和130 dB组.结果:8 Hz和12 Hz的次声在130 dB暴露30 h均可引起豚鼠的永久性阈移(PTS).结论:两种频率次声在强度≥130 dB时均可引起豚鼠听阈的永久性改变,造成永久性阈移.
作者:刘淑芳;杜宝东;牛春波;姬柏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局部脑缺血对大鼠下丘脑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影响.方法:选用正常老龄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4只大鼠.分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缺血15 min组、缺血15 min再灌注1 h、6 h、1 d、2 d、4 d、9 d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老龄大鼠局部脑缺血下丘脑的CRH和NGF表达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假手术组下丘脑有少量CRH和NGF表达,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1 h内下丘脑CRH和NGF表达均无变化,此后缺血再灌注6 h下丘脑CRH和NGF均有短暂一过性消失,随后缺血再灌注2 d二者在下丘脑的表达相继明显增加.结论:脑缺血后下丘脑CRH分泌细胞并非立刻进入活动增强状态;脑缺血后下丘脑后续阶段存在CRH分泌细胞的活动增强效应;NGF对维系HPA的活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爱丽;李方莲;朱洪权;刘娜;孙海燕;李会媛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