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注射液对感染柯萨奇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

关凤英;刘妍;李红;杨世杰

关键词:黄芪, 柯萨奇病毒感染, 心肌炎, 活性氧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AMI)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纯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MI90、60和18 g·kg-1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利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治疗组分别以AMI按高、中、低剂量腹腔注射给药,给药9 d后,观察其对小鼠生存率、心电图、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心脏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01);AMI与模型组比较,生存率均显著提高(P<0.05、P<0.01);心电图显示各治疗组小鼠心电异常活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低剂量组小鼠显著减少AST、LDH的漏出量及氧自由基产物MDA的生成量并提高SOD的活力(P<0.01、P<0.05).各治疗组小鼠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病灶减少.结论:AMI在小鼠体内有抗CVB3的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柴胡致过敏反应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0岁,因感冒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自觉头痛、咽痛,全身乏力2 d来院就诊.体温39.4℃,脉搏96次·min-1,血压14/10 kPa.给予柴胡注射液1支肌肉注射,10 min后,局部出现红肿,并有散在的小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高出皮肤,伴有瘙痒,患者下肢轻微活动受限.

    作者:徐艳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缺血性心脏病与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7例心肌梗塞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酶切后可见在2 500 bp和1 100 bp+1 400 bp碱基对位置分别发现2个等位基因B1和B2.携带B1等位基因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28±0.94)g·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4±0.54)g·L-1(P<0.05),携带B2等位基因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97±1.02)g·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5±0.61)g·L-1(P<0.05);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2基因携带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同组内B1基因携带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心肌梗塞有关联;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心肌梗塞有关联,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作者:王晓明;张桂茹;马学玲;张奎;唐密;李玉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及Wistar大鼠各20只,在SD大鼠与Wistar大鼠之间建立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分为选择性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给药组、选择性COX-2抑制剂西乐葆给药组、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消炎痛给药组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对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混浊、水肿、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评分得出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V),对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态计算得出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并进行角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大鼠在7 d时RV值>5,排斥反应已经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未发生排斥反应.裂隙灯检查及角膜病理切片检查可见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术后7d出现植床周围少许新生血管.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术后7 d时新生血管接近创口.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COX抑制剂组角膜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及RV值均少于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结论: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抑制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产生.

    作者:张文松;周鸿雁;谷树严;郑雅娟;徐韶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庆大霉素及其代谢产物耳蜗毛细胞毒性比较及 Ca2+、Mg2+对庆大霉素毒性的影响

    目的:比较庆大霉素(GM)及其代谢产物的耳蜗毛细胞毒性,以及Ca2+、Mg2+对GM耳毒性的影响.方法;①取10只小鼠的耳蜗螺旋器(20个),随机分为2组(n=10),分别在含0.1 mol·L-1GM与0.1 mol·L-1GM代谢产物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记数残留的耳蜗毛细胞数;②取10只小鼠的耳蜗螺旋器(20个),随机分为2组(n=10),分别在含0.1 mol·L-1GM与0.1mol·L-1GM+3%CaCl2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记数残留的耳蜗毛细胞数;③取10只小鼠的耳蜗螺旋器(20个),随机分为2组(n=10),分别在含0.1 mol·L-1 GM与0.1 mol·L-1GM+3%MgSO4的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记数残留的耳蜗毛细胞数.结果:0.1 mol·L-1GM与0.1 mol·L-1肝脏GM代谢产物相比较,毛细胞残留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养液中加入3%CaCl2、MgSO4时的毛细胞残留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GM的耳蜗毛细胞毒性与GM代谢产物无关;Ca2+、Mg2+可能成为GM耳蜗毛细胞毒性的拮抗剂.

    作者:付涛;祝威;王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的设计及在纤溶酶纯化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以阴、阳离子交换色谱串接组合为方式,进行高分辨率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可行性.方法: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以等度洗脱方法进行的阴、阳离子交换组合色谱,以及亲和色谱的纯化结果相对比.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结果显示,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结论:以等度洗脱、pH梯度与盐梯度洗脱串接组合的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是一种较好的组合纯化的方式,达到亲和色谱的纯化效果.

    作者:程熠;洪敏;李奇;张云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犬胆总管内置可降解支架并行激光焊接的安全性及胆总管组织学变化

    目的:探讨犬胆总管(CBD)探查后内置可降解支架并行激光焊接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30条本地杂种犬模拟胆总管探查术(CBDE),将其随机分为3组:单一激光焊接组(对照组Ⅰ,n=10),CBD内置可降解支架后行Ⅰ期缝合组(对照组Ⅱ,n=10),以及CBD内置可降解支架后行激光焊接组(实验组,n=10).观察各组手术前后CBD内径的变化,记录缝合时间和总手术时间,观察术后1~3 d胆漏的发生率、支架降解情况,术后6周取胆总管及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Ⅰ术后胆漏的发生率(6/10)显著高于实验组(0/10)和对照组Ⅱ(0/10);对照组Ⅱ的缝合时间[(7.20±2.88)min]多于实验组[(2.02±1.03)min].术后第6周胆总管及肝组织病理学显示,实验组胆总管的内膜已修复,炎症反应轻,无明显肉芽肿形成,部分焊接区域几乎无纤维瘢痕,明显优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Ⅱ与实验组术后均无肝损伤表现,CBD内径均无增宽或变窄.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内置可降解支架并行激光焊接的方法在动物实验中是安全有效的,且优于线缝合组.

    作者:申震;刘铜军;景遐斌;陈学思;徐效义;李建国;李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实验性哮喘小鼠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G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小鼠哮喘模型中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G(sIgG)的调节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哮喘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鸡卵白蛋白(OVA)6.7 mg·kg-1(第2~4周)及雾化吸入1%OVA,20 min·d-1(第5~6周),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盐水及吸入无菌PBS.断头法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分组进行细胞培养,以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IgG的含量.结果:无论特异性抗原(OVA)是否参与,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使其自身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5);抗原OVA刺激不能改变对照组和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自然状态下以及受刺激后的sIgG分泌水平(P>0.05);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使对照组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升高(P<0.05);经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作用后,哮喘组鼠B淋巴细胞分泌s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降低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中,B淋巴细胞sIgG参与了哮喘发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分泌sIgG具有显著调节作用,T淋巴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素贤;黄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变化在冠心病(CHD)发病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CRP的水平,以50例经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ACS患者血清中VACM-1、I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1±54.6)和(556±42.2)μg·L-1(P<0.01)、(389±23.7)和(271±34.6)μg·L-1(P<0.01)及(7.05± 3.13)和(4.22±1.41)mg·L-1(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VCAM-1和ICAM-1无统计学差异[(699.12±62.77)和(706.57±53.65)、(390.39±42.34)和(372.63±32.59)μg·L-1](P>0.05);AMI患者CRP含量明显高于UA患者[(8.06±2.78)和(6.33±2.01)mg·L-1](P<0.05).结论:动脉粥样斑块所致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伴随着介导血管炎症的VCAM-1、ICAM-1及CRP水平的增高,并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过度表达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秦玲;赵学忠;张志国;薛建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S)-人参皂苷Rg3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S180肉瘤的影响

    目的:探讨20(S)-人参皂苷Rg3(SPG-Rg3)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S180肉瘤生长以及荷瘤小鼠生命延长期的影响.方法:体外通过染料排斥实验观察SPG-Rg3抗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体内建立S180实体瘤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SPG-Rg3 3、1和0.3 mg·kg-1组及环磷酰胺组(CTX)、溶剂对照组(Contr01)以及联合用药组(CTX+SPG-Rg3),每日腹腔内给药,持续10 d,停药24 h后处死动物,称体重、瘤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及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并建立S180腹水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PG-Rg3 3、1和0.3 mg·kg-1组及环磷酰胺组(CTX)、溶剂对照组(Control)以及联合用药组(5-FU+SPG-Rg3)6组,连续5 d腹腔给药,记录小鼠存活天数,计算生命延长期.结果:体外实验中,SPG-Rg3抑制了S180肉瘤细胞生长,其IC50值为(10.49±2.96)mg·L-1.体内实验中,SPG-Rg3对S180肉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PG-Rg3+CTX)联合用药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优于SPG-Rg3和CTX组.SPG-Rg3和5-FU均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SPG-Rg3+5-FU)联合用药组生命延长率比5-FU单独用药组明显增高.结论:SPG-Rg3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且SPG-Rg3可以提高CTX和5-FU的抗肿瘤作用,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倪劲松;辛颖;王心蕊;石博;陈迪;田阔;吴家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表皮黏钙素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异常与喉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表皮黏钙素(E-cd)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异常在喉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和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64例喉癌组织和9例正常喉组织E-cd基因第5和第7外显子的突变及E-cd蛋白表达.结果:64例喉癌组织中,E-cd基因第5和第7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7.8%(5/64)和9.4%(6/64),基因突变随喉癌临床分期的提高而有增加的趋势,并与淋巴结转移间有密切相关性(P<0.05).正常喉组织中可见有功能蛋白的表达,在喉癌组织标本中,E-cd呈现异型性表达.染色强度随病理分级提高而减弱趋势.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E-cd表达多为阴性或弱阳性,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E-cd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在喉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付仲鹰;张慰天;郭晓峰;全成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利多卡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HSP70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质(HSP70)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利多卡因组(缺血前10 min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 mg·kg-1).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然后进行再灌注.在再灌注3、6、24及72 h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HSP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再灌注24 h做神经功能缺陷评估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3~72 hHSP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增加,峰值分别为161.5±4.8、160.9±4.8,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但HSP70 mRNA表达较早,广泛分布于缺血侧大脑半球内,而HSP70蛋白表达以缺血侧大脑皮层为主,同时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升高为2.28±0.47,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皮层水肿、淤血,神经细胞明显变性坏死.利多卡因能显著地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HSP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峰值分别为178.6±5.6、176.2±4.7,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不仅HSP70蛋白表达量增多、范围增加,而且还延缓其下降,同时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为1.31±0.56,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损伤明显减轻,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多卡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HSP70的表达有关.

    作者:韩树海;冯春生;麻海春;王艳姝;左凤祥;孙发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siRNAs在RNA干扰中的作用

    由siRNAs介导的RNAi是低等生物体内的一种基因调控方式.siRNAs诱导RNAi发生的效率有赖于其结构、序列及末端碱基修饰情况.本文作者简略论述了能在体内诱导高效RNAi现象的siRNAs结构组成的特征及其可能影响siRNAs作用效率的因素.

    作者:沈波;鞠桂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与鉴定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不同成熟阶段的树突状细胞(DCs).方法:用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浓缩白细胞获取单核细胞,第一阶段在GM-CSF+IL-4存在的条件下培养7 d,获得未成熟DCs;第二阶段在GM-CSF+TNF-α联合诱导下培养至14 d,获得成熟的DCs.对DCs的形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用MTT的方法对DCs的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获得的未成熟DCs中度表达CD1a、共刺激分子,高表达HLA-DR分子,在DCs的成熟期共刺激分子、HLA-DR及CD83、CD25分子均高度表达,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强.结论:成功地建立了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不同发育阶段DCs的方法,并获得了大量纯度较高的DCs.

    作者:侯治富;郭楠;高申;郑德明;卜丽莎;高嵩;才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YY-3型多功能腰椎治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

    本文作者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DYY-3型多功能腰椎治疗机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尝试进行量化分析.

    作者:于大川;陈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尼群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目的:探讨应用β-环糊精制备尼群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以提高尼群地平的溶解度.方法:以尼群地平利用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饱和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的佳处方工艺.用紫外光谱验证包合物的形成并测定对比其溶解度.结果:佳包合条件为尼群地平与β-环糊精摩尔比为1:2,包合时间为4 h,包合温度为50℃.尼群地平经β-环糊精包合后,溶懈度约为原料药的10.5倍.结论:p环糊精包合技术可提高尼群地平的溶解度.

    作者:管清香;林天慕;丁志英;金向群;王恩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两心房巨大黏液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活动后心悸、气促2年余,近半月加重来院诊治.查体:体温、脉搏、呼吸正常,心率90次·min-1,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毛细血管搏动阴性,心前区无隆起,未扪及震颤;心界扩大,心音有力,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肿瘤扑落音,无心包摩擦音.

    作者:岳鑫;杨淑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L,n=10)、阻塞性黄疸组(OJ,n=20)和谷氨酰胺治疗组(TG,n=20).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只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TG治疗2周时大鼠肝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强阳性表达(+++);Bax的表达下降,中阳性表达(++);凋亡指数为15.75士3.68,与SL和OJ 2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谷氨酰胺能够降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

    作者:程雷;谭广;王举;石爱平;谭毓铨;王忠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5例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方法:55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初次手术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率为81.82%(45/55);再次手术9例(1例放弃治疗),其中6例视网膜复位,经两次手术全部病例手术成功率为92.71%(51/55).36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5例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4例视网膜未复位患者,视力降至光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解剖学复位和视功能改善.

    作者:王桂云;邹贺;肖骏;隋桂芹;王淑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作用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 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作者:苏云;张伟;胡春明;徐爽;张贵雨;吕涛;武首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对主-髂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本组中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年龄32~75岁,平均58.5岁;男29例,女27例;病程6个月~41年.均经临床确诊.对照组30例,年龄30~72岁,平均56.1岁;男17例,女13例,无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无嗜烟史.

    作者:朱冬元;许海波;贾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