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5例

王桂云;邹贺;肖骏;隋桂芹;王淑晶

关键词: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方法:55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初次手术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率为81.82%(45/55);再次手术9例(1例放弃治疗),其中6例视网膜复位,经两次手术全部病例手术成功率为92.71%(51/55).36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5例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4例视网膜未复位患者,视力降至光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解剖学复位和视功能改善.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犬胆总管内置可降解支架并行激光焊接的安全性及胆总管组织学变化

    目的:探讨犬胆总管(CBD)探查后内置可降解支架并行激光焊接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30条本地杂种犬模拟胆总管探查术(CBDE),将其随机分为3组:单一激光焊接组(对照组Ⅰ,n=10),CBD内置可降解支架后行Ⅰ期缝合组(对照组Ⅱ,n=10),以及CBD内置可降解支架后行激光焊接组(实验组,n=10).观察各组手术前后CBD内径的变化,记录缝合时间和总手术时间,观察术后1~3 d胆漏的发生率、支架降解情况,术后6周取胆总管及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Ⅰ术后胆漏的发生率(6/10)显著高于实验组(0/10)和对照组Ⅱ(0/10);对照组Ⅱ的缝合时间[(7.20±2.88)min]多于实验组[(2.02±1.03)min].术后第6周胆总管及肝组织病理学显示,实验组胆总管的内膜已修复,炎症反应轻,无明显肉芽肿形成,部分焊接区域几乎无纤维瘢痕,明显优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Ⅱ与实验组术后均无肝损伤表现,CBD内径均无增宽或变窄.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内置可降解支架并行激光焊接的方法在动物实验中是安全有效的,且优于线缝合组.

    作者:申震;刘铜军;景遐斌;陈学思;徐效义;李建国;李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缺血性心脏病与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7例心肌梗塞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酶切后可见在2 500 bp和1 100 bp+1 400 bp碱基对位置分别发现2个等位基因B1和B2.携带B1等位基因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28±0.94)g·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4±0.54)g·L-1(P<0.05),携带B2等位基因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97±1.02)g·L-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5±0.61)g·L-1(P<0.05);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2基因携带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同组内B1基因携带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心肌梗塞有关联;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心肌梗塞有关联,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作者:王晓明;张桂茹;马学玲;张奎;唐密;李玉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参合剂的抗诱变作用

    目的:探讨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味中药合剂对诱变剂导致染色体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献血者为实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博来霉素(BLM)诱变组、中药合剂组和中药合剂抗诱变组.利用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所有实验对象均于实验当日常规采集外周血,肝素抗凝,将0.3 mL外周血接种于培养液中,37℃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培养72 h.收获细胞及制玻片后,姬姆萨染液染色.检测BLM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观察以人参、五加皮、甘草、猪苓4种中药的混合制剂作为染色体稳定剂的抗诱变作用.结果:BLM诱变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0.733±0.275)(b/c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18±0.076)(P<0.01),BLM诱变组(0.733±0.275)与中药合剂抗诱变组(0.566±0.761)比较b/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LM导致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断裂率明显增高,人参、五加皮、甘草及猪苓4种中药合剂可以明显抑制BLM诱发的染色体断裂,提示此人参合剂可以作为染色体稳定剂,能够提高机体基因组稳定性.

    作者:熊桂兰;刘冰;刘军;刘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5例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方法:55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初次手术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率为81.82%(45/55);再次手术9例(1例放弃治疗),其中6例视网膜复位,经两次手术全部病例手术成功率为92.71%(51/55).36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5例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4例视网膜未复位患者,视力降至光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解剖学复位和视功能改善.

    作者:王桂云;邹贺;肖骏;隋桂芹;王淑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

    本科于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商品名:美能)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兰香;巫毅;庞传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鼻窦恶性肿瘤的CT和MRI诊断及窦外侵犯途径

    目的:探讨鼻窦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窦外侵犯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鼻窦恶性肿瘤的CT、MRI资料,根据CT、MRI征象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其窦外侵犯途径.结果:鼻窦恶性肿瘤多原发于上颌窦17例(54.8%),其次是筛窦10例(32.3%)和额窦4例(12.9%).CT、MRI 27例表现边界不清的软组织病灶,CT、MRI增强扫描分别为8、11例表现为低至中度强化.22例病变超出鼻腔鼻窦而侵犯翼腭窝、眼眶等窦外结构.结论:CT、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其对窦外结构的侵犯并判断其侵犯途径.

    作者:韩雪立;韩亚君;董辉球;刘文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其与耐药因子p53抗体和GST-π表达的关系

    目的:研究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与两种耐药因子p53抗体和GS-π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8例NSCLC手术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然后以MTT法检测其对顺铂(DDP)、长春新碱(VCR)、足叶乙甙(VP16)、羟基喜树碱(HCPT)、阿霉素(ADM)及环磷酰胺(CTX)6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p53抗体及GST-π两种耐药因子表达情况.结果:6种药物的有效率(即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DDP 41.4%、VCR 24.1%、VP16 22.4%、HCPT 20.7%、ADM 17.2%及CTX17.2%;p53抗体及GST-π表达情况不同,其表现出不同耐药程度.结论:以MTT法检测NSCLC的药物敏感性,尤其对p53抗体及GST-π表达情况的检测,对于指导肺癌化疗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作者:刘智鑫;刘国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硬膜外腔注射低剂量氯胺酮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作用

    目的:探讨低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的价值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6例子宫肌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8)和实验组(B组,n=18).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辅助芬-氟合剂(1/2~1 U),以保证术中无痛、安静.术中局麻药为1.5%利多卡因和0.25%的卡因混合液.B组于开皮前硬膜外腔中注入氯胺酮0.3~0.6 mg·kg-1,加入试验剂量内.两组术后均连接PCEA装置.术后分别观察:①术后不同时间点(0.5、2、4、8、12和24 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②术后2 d内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PCEA泵记录的吗啡消耗量,有效触发次数/实际触发次数等;③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结果:B组术后2 h VAS评分(12.1 mm)明显低于A组(18.9 mm),以后B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CEA泵首次触发平均时间A、B组分别为(117.78±29,91)min,(188.89±16.16)min,PCEA泵有效触发次数分别为(8.33±1.80)次及(4.44±0.88)次;术后2 d内PCEA泵所记录的吗啡用量分别为(1.67±0.36)mg及(0.89±0.18)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A组恶心5例,呕吐6例,皮肤瘙痒3例;B组恶心2例,呕吐3例,皮肤瘙痒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硬膜外给予氯胺酮可提供良好超前镇痛效果,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目的.

    作者:李新白;赵恒兰;王金;麻海春;王锦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与鉴定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不同成熟阶段的树突状细胞(DCs).方法:用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浓缩白细胞获取单核细胞,第一阶段在GM-CSF+IL-4存在的条件下培养7 d,获得未成熟DCs;第二阶段在GM-CSF+TNF-α联合诱导下培养至14 d,获得成熟的DCs.对DCs的形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用MTT的方法对DCs的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获得的未成熟DCs中度表达CD1a、共刺激分子,高表达HLA-DR分子,在DCs的成熟期共刺激分子、HLA-DR及CD83、CD25分子均高度表达,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强.结论:成功地建立了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不同发育阶段DCs的方法,并获得了大量纯度较高的DCs.

    作者:侯治富;郭楠;高申;郑德明;卜丽莎;高嵩;才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头孢他啶治疗严重肺部感染140例

    2000-2005年本院用哈药集团生产的头孢他啶治疗严重肺部感染1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秀梅;闫冬梅;常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的设计及在纤溶酶纯化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以阴、阳离子交换色谱串接组合为方式,进行高分辨率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可行性.方法: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以等度洗脱方法进行的阴、阳离子交换组合色谱,以及亲和色谱的纯化结果相对比.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结果显示,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法,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结论:以等度洗脱、pH梯度与盐梯度洗脱串接组合的阴、阳离子交换示差组合色谱是一种较好的组合纯化的方式,达到亲和色谱的纯化效果.

    作者:程熠;洪敏;李奇;张云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硒和维生素E对心肌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硒(Se)和维生素E(VE)对心肌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代谢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Se和(或)VE作用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及Ⅰ型胶原的含量.结果:①低、中和高浓度Se(0.05、0.1和0.2 mg·L-1)均可抑制NE(o.2 mg·L-1)的促成纤维细胞(CFbs)胶原合成的作用(P<0.05),以高浓度Se为明显(56.13±1.31,P<0.05);②不同浓度VE(1、10和100 mg·L-1)均降低NE对CFbs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以1和100 mg·L-1的VE对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③Se和VE的联合应用(0.05 mg·L-1Se+10 mg·L-1VE),对CFbs的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更明显(41.34±1.73,0.39±0.04,P<0.05).结论:Se和VE对心肌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代谢有抑制作用.

    作者:申华峰;任立群;张秀云;张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L,n=10)、阻塞性黄疸组(OJ,n=20)和谷氨酰胺治疗组(TG,n=20).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只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TG治疗2周时大鼠肝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强阳性表达(+++);Bax的表达下降,中阳性表达(++);凋亡指数为15.75士3.68,与SL和OJ 2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谷氨酰胺能够降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

    作者:程雷;谭广;王举;石爱平;谭毓铨;王忠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实验性哮喘小鼠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G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小鼠哮喘模型中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G(sIgG)的调节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哮喘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鸡卵白蛋白(OVA)6.7 mg·kg-1(第2~4周)及雾化吸入1%OVA,20 min·d-1(第5~6周),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盐水及吸入无菌PBS.断头法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分组进行细胞培养,以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IgG的含量.结果:无论特异性抗原(OVA)是否参与,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使其自身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5);抗原OVA刺激不能改变对照组和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自然状态下以及受刺激后的sIgG分泌水平(P>0.05);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使对照组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升高(P<0.05);经哮喘组小鼠T淋巴细胞作用后,哮喘组鼠B淋巴细胞分泌s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小鼠T淋巴细胞能降低哮喘组小鼠B淋巴细胞sIgG分泌水平(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中,B淋巴细胞sIgG参与了哮喘发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分泌sIgG具有显著调节作用,T淋巴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素贤;黄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婴儿唇裂修复术麻醉喉痉挛98例

    现将本院1994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846例婴儿唇裂修复术中发生喉痉挛98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彤;连文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关节镜下清理术与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arthroscopic debridement,AS)和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SHI)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和关节液中IL-1和NO水平的变化.方法:将轻、中度KOA患者69例,随机采用AS组32例(41膝)和SHI组37例(48膝)治疗,并收集治疗前后血清和膝关节液测定IL-1和NO.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评分.IL-1测定为常规ELSIA法,NO测定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AS和SHI治疗后随访1年,每组Lyshol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S治疗组的优良率(78.0%)显著高于SHI治疗组(58.3%);每组治疗后关节液和血清中IL-1、NO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AS和SHI均能使患膝Lysholm的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能降低关节液和血清中炎性介质浓度,都是KOA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KOA功能改善方面AS更优于SHI.

    作者:康建国;王明礼;张晓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痤疮系统性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中、重度痤疮需要系统治疗.四环素族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丘疹脓疱性痤疮;对于严重的丘疹脓疱性痤疮和结节囊肿性/聚合性痤疮,需口服异维A酸;性激素可用于治疗女性严重的青春期痤疮或迟发/持久性痤疮;抗雄激素和低剂量皮质类固醇疗法亦用于痤疮的治疗.痤疮新疗法有低剂量异维A酸、新的异维A酸剂型(微粒化)、胰岛素致敏剂、Ⅰ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和反义分子,尤其是开发新的抗炎药物如脂氧合酶抑制剂,已成为痤疮治疗的新趋势.

    作者:李珊山;张朝英;李洪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镇痛泵治疗老年肺癌晚期疼痛30例

    老年肺癌晚期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治疗上非常困难.本文作者采用镇痛泵治疗方法治疗30例老年肺癌晚期疼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威宏;王虹蛟;王强;王翀昊;郭艳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鼠颈椎稳定性异常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

    目的:观察颈椎稳定性异常对小鼠空间记忆、智能、白细胞及尿液的影响.方法:将6月龄ICR小鼠分为实验组(n=150)和对照组(n=150),实验组小鼠在枢椎棘突和寰椎关节囊处、对照组在臀部皮下,分别注射30%乳酸15μL/1次/周,连续3周.采用条件回避试验、漂浮避难试验和白纸试验等方法测定小鼠空间记忆和智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出现记忆与智能进行性减退(P<0.01),并伴有体态的衰老,造血机能先亢进后衰退以及尿蛋白阳性(P<0.01)等现象.结论:颈椎稳定性异常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同时,对机体的刺激程度也较大.

    作者:王立石;赵丽娟;何静春;林桂渺;河本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蒺藜皂苷和多非利特对心律失常作用靶点的影响

    目的:探讨蒺藜皂苷(GSTT)与多非利特(Dofetilide)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两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分离豚鼠心肌细胞并使用膜片钳记录Ikr和Ik1电流,探讨两药抗心律失常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0 mg·kg-1多非利特组明显减少心肌缺血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次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20 mg·kg-1和40 mg·kg-1GSTT组对大鼠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次数虽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g·L-1和100 mg·L-1GSTT对Ikr、Ik1电流无明显影响,而5μmol·L-1多非利特可明显抑制Ikr和Ik1电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非利特对大鼠冠脉结扎诱发的缺血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多非利特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抑制Ikr和Ik1;而GSTT对上述靶点无明显影响,未见GSTT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曲极冰;李红;李晶;陈立;杨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