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学良;付彤;王志新;雅克·布里松
目的:确定和评估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6月-2000年6月246例根治性全肺切除术肺癌病例资料,评估术后30d医院内病死率及危险因素.结果:246例中手术死亡18例(7.3%),发生并发症52例(61.80%).结论:病人的年龄、重度吸烟、围手术期的输液管理、肺感染、终止机械通气失败及复合并发症是手术死亡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刘国津;张宏;王晓军;王凯忠;袁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作者对同期收治的2例具有相同临床特征而病理性质不同的鼻咽部占位性疾病的诊治经验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23岁,因渐进性鼻塞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觉鼻塞,偶流黄涕,且逐渐加重,尤以鼻塞为著.近 1个月涕中带血、色鲜红,无剧烈出血,但有鼻咽部异物感,需张口呼吸.曾就诊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诊断为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后以鼻咽部占位病变入本院.专科检查:呈闭塞性鼻音,张口呼吸,鼻咽部有占位,软腭因占位推向前下,膨隆明显,肿物广基、色红,表面有大量怒张血管,质韧.右颈深上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血沉22 mm/1 h未.鼻咽部CT示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无明显增强效应.右颈淋巴结穿刺查脱落细胞阴性.临床以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先行选择性血管栓塞术,d后于气管切开插管全麻下行经腭径路鼻咽部肿物摘除术,肿物质脆,易碎,广基,边界不清,出血约400 ml,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为鼻咽部非何杰金淋巴瘤.
作者:孙绍辉;邹淑波;刘艳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解脲支原体(UU)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各血清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UU的14个标准分型血清对长春地区184例UU感染的阳性分离株应用代谢抑制实验方法进行血清分型鉴定.结果:不同组别的UU优势血清型不同,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显性感染)组的UU优势血清型为4、3、8、1型;无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隐性感染)组的UU优势血清型为3、6、14、4型.UU的4、8型在显性感染组中的阳性分离率显著高于隐性感染(P<0.05).未定型UU在显性感染组中检出8例,在隐性感染组中未检出.结论:长春地区的4、8型UU与显性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3、6、14型的UU则主要以隐性感染或寄居形式存在.
作者:刘洋;钟淑霞;徐斌;张林;张超英;温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耐药菌株及异型菌株生成有关.SBP的发生直接影响到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因此有效的预防对提高肝硬化病人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对1990-1999年间经内科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062例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探讨预防SBP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兰汝春;孙长贤;张卫红;刘秀英;王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疗效与肿瘤病理类型、血供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病理证实的老年肺癌患者进行TNM临床分期,并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BAG),分析肿瘤血供情况;采用卡铂或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足叶乙甙3种或3种以上药物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AI总有效率为93.8%,鳞癌和未分化癌的有效率分别为86%和81%,明显优于腺癌(50.0%)(P<0.05),中心型多血管型肺癌的有效率为91%,明显优于少血管型周围型肺癌(50.0%),临床Ⅱ期的有效率为92%,明显优于Ⅳ(57%).结论:经BAI治疗老年肺癌效果与肿瘤组织类型、肿瘤血供及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
作者:袁庆海;庄树武;孙小艳;姜文国;郑丽茹;刘宝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解离弹簧圈(GDC)栓塞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与预后相关的并发症等.方法:对采用GDC栓塞治疗的68例患者72个颅内动脉瘤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4.1%)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其中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ICPC),直径4~6 mm;1例前交通动脉瘤(Acom),直径为2.2 mm.3例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史.动脉瘤破裂的直接原因:1例ICPC为微导管穿破动脉瘤壁的囊泡,另2例为栓塞过程中GDC穿过动脉瘤壁.1例术中可见造影剂外溢,3例术后CT扫描均证实再次出血.3例术中均经继续导入GDC将动脉瘤栓塞,出血停止.1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和颈内动脉闭塞,经动脉内局部应用药物后大脑中动脉血流恢复.2例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功能缺失;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术后遗留一侧肢体轻偏瘫和语言障碍.结论:GDC栓塞动脉瘤术中与操作直接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3%左右,病死率约1%.危险因素可能与SAH病史、动脉瘤较小和术中使用球囊作为辅助治疗等有关.
作者:侯凯;罗祺;王宏磊;罗毅男;王长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和强度基牙材料与瓷冠破折碎裂的内在关系.方法:选用计算机建立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陶瓷层、牙本质、核桩等结构.分析在天然齿基牙、钴铬合金基牙及复合树脂基牙情况下,铸造玻璃陶瓷全冠的瓷层内及残余牙本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高弹性模量的钴铬合金能够降低瓷层及残余牙本质内的大主应力和小主应力峰值,防止瓷层破折碎裂;而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相近的复合树脂桩降低应力峰值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对于有牙髓活力的牙本质基牙,尽量保存牙髓活力后行全冠修复.对于行根管治疗术后的无髓牙,进行核桩冠修复时,采用高弹性模量的高熔合金,尽量避免使用弹性模量较小的复合树脂核.
作者:吴哲;吴健;梁傥;周瑞云;王汉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内耳器官离体培养技术来观察万古霉素对体外培养耳蜗毛细胞的影响,探讨万古霉素耳毒性.方法:选用生后2~4 d的昆明小鼠做为实验对象,应用鼠尾胶包埋法离体培养耳蜗基底膜,通过若单明-鬼笔环太染色技术定量观察不同浓度的万古霉素对耳蜗毛细胞的影响.结果:给予万古霉素后的离体耳蜗内、外毛细胞未发生坏死和缺失,毛细胞密度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结论:万古霉素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耳蜗毛细胞无损伤作用.
作者:金昕;任丽丽;王苹;丁大连;杜宝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尿液中的5种微量蛋白包括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α-微球蛋白(α-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本文作者观察儿童不同肾脏疾病时尿中5种蛋白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及酶标仪分析,对尿液中5种微量蛋白含量进行测定,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威;刘冰;张北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神经钙粘着蛋白(N-cadherin)是钙粘着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对神经原的发育分化可能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构建了神经钙粘着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用P19细胞为实验对象初步分析了它的功能.P19细胞是小鼠胚胎性癌细胞株,在1×10-6mol.L-1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P19细胞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本研究利用N-cadherin/PCNDA3转染P19细胞获得了与RA相似的效果.
作者:李贤慧;窦贺荣;马勇;朱辉;陈佳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病例1,男,66岁,1996年3月因左肩胛部发现乒乓球大小的肿块,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组织细胞瘤.1996年12月因局部肿瘤复发,再次在外院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997年4月又因局部肿瘤复发来本院就诊.查体:左肩胛间区皮下可见3个肿块,其中2个约鸡蛋黄大小,另1个约鸡蛋大小,质地较硬,境界清,活动度差,无触痛.术后病理报告瘤细胞为大量星形及小梭形细胞,并有泡沫状的脂肪细胞,其间有丰富分支状毛细血管网及粘液样基质,含丰富酸性粘多糖,部分形成筛状粘液池.病理诊断:粘液样型脂肪肉瘤.1998年9月又因局部肿瘤复发来本院,见肩胛间区有3个肿块,分别为7 cm×7 cm×6 cm,7 cm×6 cm×5 cm,3 cm×3 cm×3 cm,决定行放射治疗.随访2年仍健在.
作者:金光华;崔广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PASO)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老年PASO患者进行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TNF及外周循环内皮细胞(CEC)进行检查.结果:50例PASO患者均呈现高ET、高TNF、低NO血症,外周循环血内皮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1),且同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及TNF参与了PASO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彭丽萍;左孟华;王春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55年Waksman BH和Adams RD首次描述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是由CD4+T细胞介导、影响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的自身免疫疾病.EAN在免疫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神经病理学改变及电生理等诸多方面,同人类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极为相似.尽管G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许多研究已表明,该病是由多种病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后诱发、由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贾飞勇;梁东;傅文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9年10月-2000年4月本文作者应用集束射频聚能刀治疗肝癌22例,治疗32次,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本组肝癌患者均为同期住院病人,通过影像学、放免、病理诊断证实.肝癌病人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32~72岁,平均53岁.原发性肝癌20例,继发性肝癌2例.瘤体直径3.5~15 cm,单发1 3例,多发9例.入院检查:HBsAg(+)18例,肝功能Child A级3例,B级8例,C级11例.伴有肝硬变15例,门静脉癌栓6例.血AFP>400μg@L-116例,CEA>10μg@L-112例,血清铁蛋白>250μg@L-111例.②治疗设备:射频治疗机;集束聚能特制带鞘穿刺针,外鞘绝缘,外径3 mm,内蕊为10个电极,穿刺时可收拢,治疗时展开;电子计算机;高分辨率的B超机.
作者:宁国礼;曹洁;王凤华;翁长宁;杨海松;郑辉;马丽萍;康振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病例1患儿,男,3月龄,1995年5月因皮疹2日住本院儿科.患儿于入院前2日出现皮疹,以手足、颈部、四肢首发初起时为小疱疹,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随后口周、外阴、臀部出现相同皮疹,很快皮疹融合成大片红斑,周围绕以红晕.患部干燥、潮红、剥脱,呈银屑病样外观.病后头发开始脱落,并伴有腹泻.入院时查体:神情淡漠,营养差,秃发,眼睑红肿,眼睑周围皮肤发红,口角流涎,四肢皮肤可见少许疱疹,颈部、手足、外阴部、臀部皮肤可见片状红斑,周围绕以红晕,患部干燥、潮红、剥脱,可见部分鳞屑.呼吸平稳,心肺听诊无异常,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锌(3 mmol@L-1)明显偏低,家庭成员中姨母有类似病史.入院诊断肠病性肢端皮炎.入院后给予葡萄糖酸锌片(每片含锌10mg)70mg,每日3次口服,第2天精神好转,第3天皮疹减轻,1周后皮疹消退.
作者:张柳;潘敏;葛春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对该病致痛因素的研究十分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综合症状.本文作者将对目前已被广泛接受或由实验证实的一些致痛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王锡三;何述明;王志芳;张龙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70 d.因间断呕吐,体重不增2个月入院.患儿为过期产10 d,出生后1周因反复呕吐、稀便,在某医院诊断为吸入性肺炎、胃扭转,给予持续静脉高营养、静点脂肪乳等治疗.出院1周又因抽搐数次入院,诊断为低钙性抽搐、营养不良一度.治疗5 d出院.出生后第70天,因间断呕吐2个月再次入本院.查体:体重3500 g,消瘦、营养不良外观,状如老人.双乳晕色素沉着,外生殖器呈男性,阴囊无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血钠124 mmol@L-1,血钾6.3 mmol@L-1,二氧化碳结合力23.4 mmol@L-1,血钙2.24 mmol@L-1,血皮质醇273 nmol@L-1,血糖1.61 mmol@L-1,血尿素氮2.8 mmol@L-1,醛固酮1 230 pmo1@L-1,睾丸酮42.8 mmol@L-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0.38 IU@L-1.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给予补充电解质及激素治疗,病情好转.后因家长拒绝继续治疗,于入院后第5天不治而亡.死后尸检:肾上腺5.5 cm×3.5 cm×1.6 cm,重量18.2 g.
作者:陈灵;孙志克;赵善瑞;于嫦琴;刘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周长玉;阎晓凯;高歌;侯治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坏死性淋巴结炎(NHL)是近年才被认识的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它是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三大特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极易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NHL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子;孙晓坤;吴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刺五加叶皂甙(Acanthophopanax senticosus,ASS)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寻找治疗肺癌的新途径.方法:经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观察ASS对Spc-A1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影响和形态改变.结果:ASS可诱发肺癌细胞凋亡,电镜观察肺癌细胞呈凋亡改变,其效应与其作用的剂量成正比.结论:ASS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凋亡,抑制DNA合成.
作者:张曼颖;安继红;李昌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