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明;俞辉;阎晓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晚期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B族维生素为主,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我院对38例患者采用脉络宁滴注,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程秀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EIISA法对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期)、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组织中细胞因子IL-1、IL-8及TNF-α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慢性急性期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IL-1、IL-8及TNF-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消化性溃疡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幽门螺杆菌阳性疾病组明显高于阴性疾病组(P<0.01);其中消化性溃疡组IL-8活性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结论:细胞因子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疾病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在一次加压延长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过程中由大幅度肢体延长所带来的肌肉组织损害问题.方法:将20只绵羊分成3个实验组,在胫骨下段分别切除胫骨全长的10%、20%和30%,模拟制成切除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后形成的大块骨缺损模型,断端少量髓芯植骨,利用自制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械加压固定,在下段形成软组织堆积,干骺端-骨干部截骨延长,取径骨前肌标本,以肌纤维大小变化、肌纤维细胞核的内在化、肌纤维变性、再生、纤维化为基准,建立相应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标准系统,研究各项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10%组仅出现肌纤维大小的显著变化,而20%、30%组出现了反映不可逆损害的肌纤维细胞核内在化、肌纤维变性、肌纤维再生,肌纤维内膜纤维化等参数的显著变化.结论:骨延长超过一定限度,以常规1.0 mm/d,4次/d速率,即使下段有软组织堆积的情况下,同样也不能缓解上段因超限延长所带来的肌肉组织不可逆性损害.
作者:张新;林枫松;隋福革;孙大辉;张伟;张大光;李书强;崔林;齐心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于下腹或下肢手术病人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并与单纯硬膜外麻醉(EA)进行临床比较观察.结果:应用联合阻滞针于一个间隙完成椎管内联合阻滞用于下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快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好,减少了辅助用药量,麻醉中局麻药用量明显减少.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下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快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好.
作者:杨桐伟;张立新;韩威;黄宇先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文作者通过随访对比观察服用倍他乐克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0例和未服用该药物的AMI患者41例,发现用药组之再梗塞、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未用药组,其结果表明二组之间差异显著,倍他乐克对MI有二级预防作用.
作者:阎立敏;张立;王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科从1988年至1993年共收治了508例声嘶病人,因为我科对慢性喉炎及声带白斑治疗有独特的方法,效果也很理想,所以病种比较集中,根据我科收治的508例声嘶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李靖厚;桑蕊;刘艳武;白秀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随着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卫生条件的改善,肺结核发病率明显降低,而肺外结核尤其是腹腔结核发病率相对增高.腹腔结核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加之小儿表达能力差,常易廷误诊断及治疗.我院近5年来,诊治小儿腹腔结核68例,现结合病例及文献资料,对本病的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董春钰;杨志明;李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人体组织相关抗原(human leudocyte antigen,HLA-DR)在萄萄膜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20只正常眼和54例葡萄糖膜炎眼球摘除眼(其中外源性33例和内源性21例)的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中ICAM-1和HLA-DR的表达.结果:正常眼的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没有ICAM-1的阳性染色,没有或较少有HLA-DR的表达,葡萄膜炎眼中二者有增高表达(P<0.01),而外源性和内源性葡萄膜炎眼组间表达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CAM-1、HLA-DR分子能够介导白细胞和炎症部位组织细胞的识别和粘附,二者的共同表达说明它们在葡萄糖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组织的免疫性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坏死、混合感染如骨质破坏等,部分病例CT图象特征颇似恶性肿瘤[1],故临床上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给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笔者总结我科自1985年至今共收治的51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徐万春;马忠恕;王长林;沙颖;马艳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近年来,我院见到2例由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配血不合,现将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刘玉洁;郑丽霞;张玉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了解血清中胆碱酯酸(CHE)、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的浓度与各类型肝病患者的关系,我们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了33例健康人和120例肝病患者血清中CHE、TBA、PA的浓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贾春华;李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与CT、US及手术病理的对照研究,评价MRCP显示胆道梗阻部位、范围,确定梗阻原因的能力.方法:38例临床怀疑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在BUKER0.282 T常导系统上进行了MRCP检查.结果:MRCP对胰胆管梗阻的定位准确率为100%,结合常规T1加权和T2加权MR影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7.2%.结论:MRCP在胆管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中是一种安全、可靠、无损伤、无需造影的适应证广的影像学技术.
作者:姜春子;陈志仁;吴祥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出含有抑癌基因P16,P53的融合表达载体.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XhoI双酶切P16A,用NheI、XhoI双酶切PMAMneo53.采用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挖块回收法回收P16、P53基因片段,片段长度分别为800 bp、1 800bp.分别经抽提、沉淀、漂洗,使基因片段进一步纯化.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P16、P53基因片段顺向插入经EcoRI、XhoI双酶切后的pcDNA3,再次转化后经快速鉴定筛选出pcDNA16-53融合表达载体.结果:P16、P53的融合表达载体大小8 000 bp、插入方向为正向.结论: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将两个抑癌基因构建在一个表达载体中进行表达,这为利用多基因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作者:王磊;张平;李有柱;王春丽;徐明明;谭毓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FN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人FN cDNA基因导入低表达FN的肿瘤细胞株253J中,构建高表达FN的肿瘤细胞株253FN.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将人全长FNcDNA片段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J中,经PA317细胞包装,生产出4代病毒液,感染NIH3T3细胞后,测得假病毒滴度.用高滴度病毒液感染253J细胞,经400μg/ml G418筛选,产生抗性克隆.继续传代培养,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进行Northern印迹杂交.结果:253FN细胞除7.6kb处显示微弱的内源杂交带以外,在9.6kb处有一条较强的杂交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53FN细胞的胞浆及胞膜均为棕红着色,而253J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细胞仅轻微着色.结论:转染后的细胞染色体中成功地整合了FN cDNA片段,并能够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从而建立了高表达FN的肿瘤细胞株,为深入研究肿瘤的转移机理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文颖;潘颖;徐勇;马腾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复发率及死亡率.方法:选用临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通过腰穿放液治疗观察临床表现.结果:两组病人在缓解剧烈头痛,降低再发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应用腰穿放液治疗者明显优于不使用该方法者.结论:腰穿放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雪;吕晓红;杨立辉;寿延红;张铁岩;余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对室内或室外空气中222Rn的短寿命子体产生的辐射剂量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始展得十分广泛,结果表明222Rn及其短寿命子体是重要的天然辐射源[4],占天然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有效剂量当量的45%,内照射天然源产生的剂量66%左吉.
作者:陈大伟;贺强;杨湘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在儿科属少见疾病,现将1986~1998年在我院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17例报告如下.
作者:邵云梅;马青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尚不满意.近年来为了提高疗效,临床上除采用药物治疗外,还开展了高压氧治疗.我院自1993年6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5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本文对其中临床资科完整的50例患者的高压氧治疗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组病例所用碟脉灵注射液是由通化白山制药厂,从菊科草本植物苦碟子经科学方法分离精制而生产的静脉注射剂.经我们临床应用治疗缺血型冠心病收到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就本组395例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村;方金香;于有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操作和麻醉技术的提高以及输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大大增加.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使其在分娩中比率大幅度增高,其并发症及后遗症也屡见不鲜.如何把剖宫产率降低下来,已成为当今产科医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仅将我院1997年12月~1998年12月之间的剖宫产603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途径.
作者:徐琳;李晓霞;王玉宏;李志华;郎维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