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架联合PCS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研究

张福君;吴沛宏;黄金华;陈英梅;陈林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 内支架, 动脉药盒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支架植入术后,动脉药盒植入术局部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均已不能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内支架治疗(EMBE)组和EMBE加PCS治疗组.结果:36例中31例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成功,其中之13例行EMBE,18例行EMBE+PCS.随访1~12个月,EMBE组:1~3个月内6例(50%)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8例,占61.5%,12个月内死亡11例,占84.6%.EMBE+PCS组4例(22.2%)1~3个月后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6例,占33.3%,12个月内死亡9例,占50.0%.两组再闭塞率及死亡率相比,经t检验,P<0.01,EMBE+PCS组与EMBE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EMBE加PCS治疗优于单纯EMBE,是一种较好的局部治疗方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可生物降解共聚膜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目的: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poly e-caprolactone,PCL)和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cm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共24只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12只,双侧处理方法相同,A组骨缺损区用膜包绕骨缺损区,B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3、6、12周后处死,进行X线、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检测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实验组(A)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B);材料呈明显的降解趋势;血清中Ca、P、IgG、IgM、C4值与正常及空白对照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物降解材料(PCL/PLA)在引导骨性组织再生中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促进骨缺损的愈合.证明新型骨生物降解材料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作者:黄岚峰;刘建国;徐莘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善得定对门静脉压力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了解不同剂量善得定对门静脉压力乃至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机理.方法:正常大鼠中静脉内注入不同剂量善得定,并持续20 min动态观测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力、腔静脉压力和心率的变化.然后静脉内注入4.8μg异丙肾上腺素或30μg苄胺唑啉,再持续5 min观测上述各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善得定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机理.结果:应用不同剂量善得定后1 min,门静脉压力均明显下降(P<0.001),至用药后20 min仍保持下降趋势,其变化与善得定剂量呈高度负相关(r=-0.501,P<0.005);用药后动脉压力升高,其程度与善得定剂量呈高度正相关(r=0.276,P<0.05);各善得定组的心率和腔静脉压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后期静脉内注入等量苄胺唑啉后,各组动物的动脉压力均迅速而明显下降,1 min时达低谷,随后又较快回升,其动脉压力变化与前期应用善得定剂量呈高度正相关(r=0.747,P<0.01).结论:善得定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兴奋α受体,使腹腔内脏小动脉收缩,门静脉系血液流入量减少的结果.

    作者:滕丽霞;于英杰;刘建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10例出血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症状分析

    动脉瘤破裂出血往往是动脉瘤病人前来就诊的第一原因,动脉瘤的破裂与否及破裂出血后的临床症状轻重和病人的预后等均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动脉瘤的形态等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作者对10例连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易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一些影像学特点及其与病人临床症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李密馥;赵崇量;李鹏;许立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新生牛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药效试验

    目的:对新生牛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主要药效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存活率测定、SGPT活性测定、组织病理学观察、体内外3HTdR掺入实验.结果:HGF能够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存活率及SGP水平,能够促进损伤肝组织结构复原及肝细胞再生.结论:实验证明HGF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玉民;梁爱君;于霞;韩范锡;梁面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含HSV-tk基因重组体腺病毒的构建

    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酸酶(HSV-tk)基因是一种自杀基因,其产物可将无毒的核苷类似物如Gancilovir(GCV)转变成有毒的产物,从而将细胞杀死[1].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多种载体将HSV tk基因转入肿瘤细胞.腺病毒是继逆转录病毒之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基因载体,具有表达效率高,滴度高,易纯化和制备,感染宿主细胞范围广,对人类较安全等优点[2].为了探索HSV-tk基因对肺癌的治疗作用,我们构建了含HSV-tk基因重组体腺病毒.

    作者:陈立;黄红兰;易世红;隋丽颖;李凡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四例

    1 临床资料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4岁,均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冠心病史都在3年以上.其中1例同时并发病窦综合征.4例病人的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一例缺血严重S-T段广泛下移达o.1~0.2 mV,所有病人心肌酶均在正常水平,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入院后均按不稳定心绞痛治疗,常规应用硝酸甘油静点,经扩冠治疗2~3 d症状无明显改善,在化验检查无血液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国产吉派啉)治疗,每日5 000 U静点,连用10~14 d,对2例病情较重,心电改变明显者,在急性期治疗的5 d内每日用量增加至10 000 U,分2次注射给药.4例病人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2~4 d内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1例用药前每日心绞痛发作达4~6次,用药1 d后疼痛缓解,病情稳定,所有病人用药6 d后无心绞痛发作.病窦综合征1例头晕减轻,心率由49次/min增加至56次/min.4例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对比心肌缺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流变检查显示多项指标有改善.

    作者:张静音;孙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脑部炎症病人脑脊液的激光光谱特性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患者的脑脊液激光光谱特性.方法:用氩激光对5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脑脊液作了实验研究.对患病组与正常组脑脊液进行光偏振和荧光物理特性测量,以及脑炎患者脑脊液治疗前后的光谱测量.结果:病人脑脊液的分子对称性低于正常脑脊液,但荧光强度明显偏高;在氩激光照射下,正常脑脊液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变化较小,病态脑脊液荧光强度变化较大.治疗前后脑炎患者Raman带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用激光光谱检测脑脊液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方面,有着其它方法难以比拟的临床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项新的物理学诊断方法.

    作者:韩雪梅;于敏华;王春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癣菌疹八例分析

    癣菌疹是对远隔部位真菌感染病灶的一种局限性或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皮疹,通常继发于足癣或脓癣等真菌性疾病,临床上并不常见.世界上第1例癣菌疹是Jadason在1918年报道的[1].现将1993~1998年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例癣菌疹分析如下.

    作者:田亚平;姚煦;金学洙;陈世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ELISA检测母乳中轮状病毒抗体的研究

    目的:探讨健康母乳中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了254份健康初乳和成熟乳中抗轮状病毒IgA、IgM和IgG抗体(aRIgA、aRIgM、aRIgG),分析其滴度变化.结果:初乳中aRIgA阳性率为80.3%,滴度达1:256,随哺乳期延长逐渐降低.aRIgM和aRIgG可在部分母乳中测得.结论:健康母乳中广泛存在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以aRIgA为主,为婴幼儿抵御轮状病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鲁兰;胡岚;王军陵;赵晓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超短波联合药物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 材料与方法①病例资料本组病例为我院1996~1997年间经胃镜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住院病人共96例,其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82例(85.4%),将82例HP阳性的DU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0.3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0~66岁,平均41岁.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条件基本相同.②HP感染的DU诊断方法 82例DU患者均经胃镜确诊;胃镜检查过程中,于胃窦部取活组织1块,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者诊断为HP感染.③治疗方法治疗组:洛赛克20 mg,每日1次,甲硝唑200mg,每日3次,并给予超短波治疗,20 min/d.对照组只口服土述药物.疗效均为4周.④疗效判定标准胃镜溃疡病变化:a愈合:溃疡面完全消失或仅留瘢痕;b.好转:溃疡面缩小1/2以上者;c.无效:溃疡面无明显变化.细胞学检查:尿素酶试验阴性为HP转阴.

    作者:邢克英;刘国实;王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细胞因子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机理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EIISA法对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期)、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组织中细胞因子IL-1、IL-8及TNF-α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慢性急性期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IL-1、IL-8及TNF-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消化性溃疡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幽门螺杆菌阳性疾病组明显高于阴性疾病组(P<0.01);其中消化性溃疡组IL-8活性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结论:细胞因子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疾病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高应激状态大鼠心肌损伤的血清酶学研究及超微结构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强度高应激状态与大鼠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血清心肌酶活力测定和利用电镜技术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结果:随应激状态时间延长、强度增加,血清心肌酶(LDH、HBDH、CK、GOT)活力短时间刺激升高,然后逐渐下降,心肌超微结构短期刺激为代谢亢进的变化,以后呈逐渐加重的损伤性改变.结论:高应激状态能够引起大鼠心肌损伤.

    作者:阎晓凯;张莲芝;洪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卡压的显微外科治疗

    腋神经单纯性的损伤在临床上较少见.有外伤所致的单纯性腋神经损伤,常常由于临床认识不足,易被肩周炎、颈椎病而混淆.腋神经在四边孔处的卡压亦被称之谓四边孔综合征,就是腋神经在四边孔处的卡压伤而引起的所支配的三角肌功能受损及该区域皮肤感觉异常.我们于1985年以来共收治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福;魏壮;尹维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磨牙牙冠折裂的全冠修复

    笔者于1994~1997年间对23例牙冠折裂之磨牙采用钢丝结扎复位外固定,根管桩粘固,玻璃离子充填内固定,全冠修复的方法进行了修复,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尔军;丛志强;冯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51例临床分析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坏死、混合感染如骨质破坏等,部分病例CT图象特征颇似恶性肿瘤[1],故临床上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给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笔者总结我科自1985年至今共收治的51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徐万春;马忠恕;王长林;沙颖;马艳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前列腺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前列腺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方法:对55例患者按Meares-Stamey法分为慢性细菌组、非细菌组、前列腺痛组,1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前列腺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用SAS统计分析软件中非平衡数据的方差分析方法和SNK法(Q检验)作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结果:①TNF-α在慢性细菌组、非细菌组、前列腺痛组与健康人组均有差异(P<0.01),慢性细菌组明显高于非细菌组、前列腺痛组(P<0.01).在非细菌组、前列腺痛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IL-6在慢性细菌组、非细菌组、前列腺痛的三组中都有升高,与健康人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慢性细菌组、非细菌组、前列腺痛组的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可能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慢性前列腺炎有价值的指标,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分型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汪岩;赵忠文;王立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放射免疫分析

    目的:建立及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125I标记及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方法:采用氯胺T氧化法进行bFGF125I标记,并以双抗体-PEG的RIA测定家兔血清bFGF水平.结果:125I标记bFGF的碘利用率为81.98%,比放射性为3.03 MBp/μg,放化纯度达95.0%以上bFGF放免分析灵敏度可达0.4 ng.结论:本研究为bFGF的125I标记及定量测定提供了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萱;张铭;李凤兰;马晓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浅谈胸骨的投照方法

    胸骨(胸骨柄、体、剑突)在X线的检查中,由于其密度低,又与脊柱、胸廓、心脏等在投照中重叠,很难摄出清晰的图像,历来是投照中一大技术难题.

    作者:张来滨;刘伟光;林福;王乃正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应用全胚胎体外培养技术检测高热的胚胎毒性

    目的:研究高热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胚胎体外培养技术.结果:在一同作用时间,温度升至40℃时,70%胚胎出现畸形;42℃时,100%胚胎出现畸形.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延长高温作用时间,对胚胎毒性作用增强.光镜观察可见神经上皮变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等.结论:高热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并与高温值和作用时间明显相关.

    作者:邹积艳;赵怡璇;李守柔;刘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7例临床分析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在儿科属少见疾病,现将1986~1998年在我院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17例报告如下.

    作者:邵云梅;马青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