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赵忠胜;庄泽民;史吉胜;陈志达;薛超;蔡弢艺;郭志民
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35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0~58岁。骨折按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外旋型16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展型7例,旋前外旋型8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待肿胀消退后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5~14 d。
作者:王玮;韩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9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恢复至E级7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除1例植骨融合延期外,其余患者植骨均愈合良好。 Cobb角术前22.6°~48.5°,术后10°~21°。结论胸腰椎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周三毛;郭卫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用生物力学测试的方法分析新鲜人骨盆模型不同骶骨平面切除对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男性新鲜尸体L5-骨盆标本,平稳加载至1000 N,对各个测试点保留完整骶骨及不同平面骶骨切除骨盆模型的剪切应力、大主应力、位移及刚度变化依次测试,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进行骨盆环的测量,记录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结果随着骶骨切除平面的增高,各个测试点的剪切应力、大主应力及骶骨下沉位移均有不同程度增大,骨盆的轴向刚度逐渐减小。当切除平面到达S1时变化明显,尤以经过1/4 S1组、1/2 S1组变化显著,与S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骶骨的切除范围与骨盆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密切相关,残留骶髂关节各种应力随着骶骨切除平面升高而急剧增高,骨盆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当骶骨切除到S1椎体时,极易发生骨折,需要通过腰骶髂局部重建的方式增强骶髂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黄智;张胜军;徐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治疗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为单节段融合。结果手术时间127~209(168±41) min;术中出血量23~361(192±169) ml;术中X线照射时间72~136(104±32) s;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3.8(2.6±1.2) d。疼痛VAS评分术前(7.20±1.02)分,末次随访(1.71±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100%。未发生并发症。 X线片显示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 MIS-TLIF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可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Ⅱ度以下腰椎滑脱的患者;但手术时间较长,医患X线暴露较多。
作者:高爱国;赵鹏;张钦;程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应用纽扣钢板与带袢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新鲜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为新鲜单纯肩锁关节脱位,不合并肩关节周围其他损伤。按单、双号分为纽扣钢板组(A组)和带绊钢板组(B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后的患肩功能;术后第3天及术后6个月测定喙锁距离分析复位丢失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Constant 评分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位丢失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复位丢失较小,固定安全、可靠,是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进;吴刚;江亚;张强;刘群;刘锴;杨祖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68例半月板撕裂患者。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和MRI检查。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Barrett标准评价临床愈合情况,根据MRI检查评价影像学愈合情况。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68个月。患者交锁、打软腿、积液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疼痛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改良Lysholm评分由术前35~64(39.8±1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5~100(91.8±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Barrett标准,59例(86.8%)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MRI检查:58例(85.3%)完全愈合,8例(11.8%)部分愈合,2例(2.9%)未愈合。结论应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作者:徐立;梁军;葛洪醒;金涛;周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2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左下肢8例,右下肢12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扭伤4例,车祸伤6例。螺旋形骨折15例,斜行骨折5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11例术前即确诊后踝骨折,9例术后确诊后踝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7~15 d。1.2治疗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7例,钢板固定13例。后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14例,拉力螺钉固定6例。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髓内钉固定:取膝前方正中纵行切口,对骨折行轴向牵引并行手法闭合复位,插入主钉,安装远近端瞄准器置入远近端锁钉各2枚。钢板固定:C臂机透视达解剖复位后,在远端或近端先作一个长2~3 cm的皮肤切口,然后在骨表面置入解剖锁定接骨板。后踝骨折固定:均采用胫骨后外侧纵向切口,显露后踝骨折并解剖复位后,选用T形钢板或1~2枚拉力螺钉从后向前固定。术后抬高患肢,抗感染、消肿、止痛治疗,待疼痛减轻后指导进行膝、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作者:宋锦旗;邓雪峰;王雪冰;黄定根;陈飞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14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9~55岁。左侧8例,右侧6例。肩峰喙突骨折1例,体部骨折12例,颈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 d。
作者:李金生;谢学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在肩关节骨性Bankart损伤中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收治26例单肩骨性Bankart损伤患者,除采用X线正位、轴位、穿胸位检查外,再予以CT检查,扫描层厚3 mm,并由1位影像科医师及1位骨科医师独立读片。结果26例患者中,X线正位及穿胸位片仅发现11例存在关节脱位,并未发现骨性损伤;而CT检查发现2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性损伤。结论 Bankart损伤由于其解剖位置、骨折片大小而导致单纯X线检查无法确诊,CT检查在骨性Bankart损伤的早期具有更好的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许金樱;庄汝杰;许向东;吴龙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膝)的资料。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证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2个月。28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为122°~135°(128.39°±4.69°),术后力线内翻角度为1.2°~4.0°(2.51°±0.10°)。术后HSS评分:优24膝,良2膝,可2膝。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延缓全膝置换时间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阮渊;王生介;刘伟峰;蒋小军;厉晓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后路经伤椎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节段组(采用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33例)和双节段组(采用经伤椎双节段固定,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个月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个月。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24个月ODI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单节段固定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双节段固定够有效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
作者:何翔;来津;邢顺民;王东旭;谭俊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状态往往被医务工作者忽视。作者调查了332例成年多发伤患者,男238例,女94例。发现130例(39.2%)患者受伤前就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74例(22.3%)抑郁症、56例(16.9%)物质滥用。这些患者在骨科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精神科治疗,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出院后随访指导。并发症发生率为19.9%(66例)。抑郁症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作者呼吁需要更加重视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疗。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37岁,因摔伤致双侧大腿疼痛、畸形、活动受限6d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呼吸20次,血压16.23/10.64 kPa。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双下肢外旋畸形,皮肤无破溃,大腿肿胀明显,关节无肿胀,末梢血运好;双侧大腿压痛,可触及明显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皮肤感觉正常;双髋、膝关节活动因疼痛拒绝检查,余关节活动正常。血常规:RBC 2.59×1012/L、HGB 75 g/L。 X线片显示:双股骨上段骨折,断端向内侧移位明显,双侧股骨皮质明显增厚,髓腔消失。椎体呈“夹心蛋糕”征,髂骨呈“同心圆”征(见图1A)。患者平素体健,于第2次剖宫产后出现昏迷20 h,醒后视力丧失。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在全身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术中钻孔时首先使用小号钻头,保持低转速钻孔,穿过双层骨皮质后再使用直径稍大的钻头再次钻孔则容易钻入,同时使用冰盐水冲淋钻头,有效降低钻头转动所产生的高温,避免钻孔周围骨坏死,引起内固定物松动;钻孔时注意勤换钻头,避免扭转或折弯力量致术中出现骨折。术中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对合良好。手术历时145 min,出血约500 ml,术中输红细胞悬液4U、普通冰冻血浆300 ml,放置负压引流管后闭合伤口。术后复查血常规:RBC 2.97×1012/L、HGB 89 g/L;X线片显示双侧股骨上段骨折断端对合满意(见图1B)。术后第4天出院。
作者:魏厚泉;练克俭;林达生;庄泽民;李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髌骨合理设计后重塑在全膝关节置换( TK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及所需置换髌骨的形态,对56例TKA患者(72膝)术中进行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观察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情况,用K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治疗效果。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仅1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70°,活动较差,但疼痛明显减轻;其余患者屈曲活动度在0°~110°。 KSS评分:优69膝,良2膝,中1膝,优良率达到98.6%。结论术中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对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可以使未进行髌骨置换的TKA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鲁木;马子君;史然利;柏文昆;周庆全;张大海;戴栋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Herbert螺钉治疗15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50岁。骨折按Pipkin分型标准:Ⅰ型9例,Ⅱ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0 h。
作者:陈明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1例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处全部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3%。结论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能早期负重的优点,尤其适合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志明;董桂贤;于桂泳;张宁;刘鹏;刘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生活质量SF-36评分、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VAS评分1.7分±0.8分, ODI 22.6分±3.6分,SF-36评分85.5分±12.1分,Cobb角15.2°±2.1°,椎体高度19.9 mm ±0.9 mm;术后对照组:VAS评分2.6分±1.3分,ODI 28.3分±4.5分,SF-36评分70.3分±11.2分,Cobb角19.7°±2.4°,椎体高度18.5 mm ±0.6 mm;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近期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笪晓伟;李启中;区杰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高龄患者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5例年龄≥75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后路手术,随机抽签分为俯卧位组(30例)和侧卧位组(35例),患者术前均行俯卧位或侧卧位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术前并存疾病、手术体位耐受情况、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术后麻醉复苏时间、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侧卧位组优于俯卧位组( P<0.01),术后麻醉复苏时间侧卧位组短于俯卧位组( P<0.01)。两组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按Macnab改良标准评分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侧卧位腰椎后路手术能够有效提升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CO2分压。
作者:黎裕明;王华;戴海;庞俊峰;刘会江;黄宗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95~210(168.1±79.8) min,出血量550~1500(646.3±187.5)ml。骨折解剖复位率82.9%(34/41)。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8(41.9±11.8)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14~19(17.1±1.3)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1%。结论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临床功能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作者:杨照耀;吴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