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陈校明;刘忠;唐新桥;朱宝玉;梁培雄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生物型加长柄, 髋关节置换, 老年人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经髋关节外侧切口前方入路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经积极治疗恢复正常。死亡2例,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肺部感染。49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无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关节功能:优18例,良25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7.8%。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结果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Olerud-Molander功能评分:优13例,良11例,可2例。结论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不愈合率与感染率低等优点。

    作者:洪加源;林南杰;武宁;池纹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2014年1月~2015年7月,我科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15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谢健;许江峰;周正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创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置钉技术(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椎弓根置钉方法分成MIPPSF组( A组,36例)和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OPSF)组( 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评价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评分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和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治疗效果与OPSF相似。

    作者:卢政好;欧军;苏小桃;谭健;何俊;吴志良;刘静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前后路联合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 O′Driscoll ⅢB 型骨折

    目的:观察前后路联合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固定方式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3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3例失访。35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时间8~18周。根据MEPS评定疗效:优26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患者均无伤口深部感染,1例出现肘关节僵硬,1例出现异位骨化。结论应用前后路联合固定方式治疗O′Driscoll ⅢB型骨折,可以在直视下复位骨折,牢固固定,恢复肘关节解剖关系,有利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作者:衡立松;朱养均;张堃;张军;段虹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分析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40例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匹配同期4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可能影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条件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纳入的单因素进行逐步筛选,之后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可造成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术后感染与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既往手术史、手术范围、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因素相关性较高( 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影响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导致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以防感染。

    作者:关炳瑜;阿海;贺元;朱斌;雷登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位置内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位置内移与术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将68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①宽开门组:36例,为常规开门组,门轴位置为侧块内缘;②窄开门组:32例,为门轴内移组,门轴位于椎板外缘1/4处。比较两组患者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影像学的各项指标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但是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窄开门组明显低于宽开门组(P<0.01)。结论手术中适当将门轴位置内移既可以保证手术效果,又可以限制脊髓过度后移,有效避免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概率。

    作者:周金才;王栓科;厚兆军;鲁永刚;张玉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 PVP 与 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比较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老年OVCF患者(112椎体)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组和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治疗费用、住院天数相比,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组均少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及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相当,但过伸性体位复位结合PVP较PKP手术时间更短、费用更少。

    作者:王冰;王蕾;杨小奇;齐新生;茅治湘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采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时间;定期采用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复查X线片判断融合效果;复查MRI明确上下邻近节段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和1年融合率和JOA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和颌眉角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后凸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邻近节段椎体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好的近期脊柱稳定性。

    作者:陈德明;徐晓阳;张力;常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丹参酮ⅡA通过下调KLF-4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 Tan ⅡA)是否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an ⅡA干预骨肉瘤细胞,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细胞增殖相关蛋白( p21、PCNA、ki-67)和细胞迁移相关蛋白(COL1A1、COL1A5、MMP-2、MMP-9)及KLF-4的表达情况;MTT法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试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转染过表达KLF-4或空白对照质粒至离体培养的骨肉瘤细胞中,再用TanⅡA干预,检测骨肉瘤细胞表型转化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an ⅡA 组中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 <0.01),迁移减少(P <0.01), p21表达增多(P<0.05),PCNA、ki-67、COL1A1、COL1A5、MMP-2、MMP-9、KLF-4表达减少(P<0.01)。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后,相比于对照组,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可以增加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P<0.05),逆转TanⅡ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 TanⅡA通过下调KLF-4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汤培;吴小宝;许子星;陈晓君;樊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 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血培养阳性的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持续冲洗结合VSD,22例)和对照组(传统冲洗,24例),对两组的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随访6个月~2年,对照组随访1~5年。观察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冲洗结合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治疗次数。

    作者:宋宝健;王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跟骨骨折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取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结合自体植骨治疗8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波;朱金旭;贺强;张金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骨搬移技术联合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

    2012年3月~2014年8月,我科采用骨搬移技术联合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宋玉鑫;王增平;薛文;管晓鹂;刘林;钱耀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手术治疗110例尺桡骨骨折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髓内钉组67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钢板组43例采用切开复位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髓内钉组为32~41(36.92±4.21)min,短于钢板组的73~87(80.51±6.64)min(P<0.05)。术中失血量:髓内钉组为11~17(14.15±2.86)ml,少于钢板组的的147~171(154.26±16.90)ml(P<0.05)。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髓内钉组分别为4~8(6.18±2.33)周、5~7(6.21±1.09)d,短于钢板组的8~12(10.12±2.76)周、9~13(11.80±2.11) d;住院费用:髓内钉组为0.84~1.31(1.09±0.24)万元,少于钢板组的0.99~1.50(1.09±0.24)万元;两组3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nderson评分优良率:髓内钉组为94.03%,钢板组为9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髓内钉组为1.49%,钢板组为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尺桡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蔡明;杨文彬;包一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经髋关节外侧切口前方入路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经积极治疗恢复正常。死亡2例,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肺部感染。49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无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关节功能:优18例,良25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7.8%。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陈校明;刘忠;唐新桥;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痛风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痛风病变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术中及病理证实为痛风性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管神经根管扩大及神经根松解、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前后血尿酸水平、影像学特征及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及神经根性间隙性跛行,伴或不伴全身其他部位痛风病变及疼痛,血尿酸高低不一,CT检查可见关节突增生破坏,伴或不伴黄韧带钙化,椎管骨性狭窄。术中见关节突关节囊及黄韧带尿酸盐结晶沉着,关节突增生及骨质破坏,椎管显著狭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5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腰腿痛均消失,Barthel指数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尿酸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痛风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果相结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谭小云;蒲涛;刘计鲁;许轩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2014年12月~2016年1月,我科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雷宁波;邢涛;董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32例肱骨近端Neer分型三、四部分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36个月。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按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价:优2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术后骨折愈合快、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海峰;曾忠友;金辉;唐宏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34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 X线检查显示,骨折端解剖复位,固定牢靠,骨性愈合。按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估:优26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4.1%。无钉道感染、骨髓炎、医源性神经肌腱伤和交感神经反射性骨营养不良等并发症。2例发生关节僵硬,经积极功能锻炼后症状好转。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且有效减轻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

    作者:卢道云;徐林玉;邹守平;胡维帆;徐蒙;黄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逆行穿针髓腔内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

    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科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穿针经髓腔内固定治疗65例儿童锁骨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苏驰;马长生;邓丽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膝关节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外髁冠状面骨折

    2010年3月~2014年4月,我科采用膝关节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例股骨外髁冠状面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陈小芳;舒荣兵;刘加钱;邹樹;吴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