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彬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发热、腹泻半年,加重伴左颌下肿物20d于2001年10月22日入院.
作者:刘桢桢;李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咳嗽,咯痰,气短1月于2000年12月11日入院.该患者于2000年11月初出现咳嗽,咯痰,气短,至12月7日增重.在门诊查双肺CT,考虑为间质性肺炎,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作者:黄莉萍;岳鑫;郭红;丁亚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方法 22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肺部感染而先出现低氧血症(PaO2 46.42±5.55mmHg),继之急性CO2潴留(PaCO2 88.05±18.75mmHg),发生急性Ⅱ型呼吸衰竭. 22例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结果 4例经上述治疗后好转,拔除气管插管,恢复正常呼吸.18例无法脱离机械通气,于3~28d内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机械通气支持是目前抢救重症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用的方法.但对心功能IV级、心力衰竭晚期、全身衰竭者是否进行此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郑秋甫;王小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从1992年Brugada等[1]首先报道8例右胸导联具有特异性改变患者因特异性室速导致猝死以来,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关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本文仅就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做一概述.
作者:张孝忠;彭整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进入老年期后,视力常出现减退.为了探讨老年人视力减退的原因,我们对本地区三所干休所560例老干部进行了视力体检,对裸眼视力在1.0以下老年人进行了系统的眼科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冠心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静滴,观察治疗前后:①生化检查;②血液流变学;③心电图;④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硝酸甘油片用量).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而对照组除红细胞比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前列腺素E1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副作用轻.
作者:谷素洁;娄振宇;徐立新;黄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寒战、发热、咽痛10d就诊.于2002年8月7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寒战、发热、咽痛,体温在37.5℃~39.3℃之间,寒战、发热以夜间尤为明显,伴有头痛、胸闷、乏力、食欲减退.
作者:钟明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74岁.确诊高血压病10年,长期口服心痛定、消心痛等对症降压,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2002年8月停用心痛定,改用卡托普利25mg,3/d,口服,一个半月后出现发热,全身无力,食欲减退.
作者:岳吉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一)医学伟大变革的理论基础1 延长寿命面临的困境与困惑医学实践的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争取大寿命并保障身心健康是一切医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997年8月4日去世的法国老妇人,J.Calment终年122岁又164天.这是经过严格检证的人类高存活年限,与推算人类的高寿限吻合.
作者:李文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血糖性偏瘫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26例低血糖性偏瘫患者入院后按急性脑血管意外治疗无改善,即行脑CT检查及测血糖.结果全部患者脑CT检查未发现梗死灶,而血糖水平在0.5~2.6mmol/L,经立即静滴葡萄糖液后偏瘫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老年人不明原因昏迷时,如意识障碍明显重于脑局部损害定位体征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作者:张新庆;王崇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老年患者出现胸痛与冠心病所致的心绞痛临床鉴别有时较困难,尤其是同时并存时,更容易误诊和延误诊断,我院近年来也收治数例这样患者,结合文献,对胸痛做一鉴别诊断.
作者:秦卫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甘露醇的高渗脱水作用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多次、大剂量使用而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肾衰竭却不被人们所重视.现将甘露醇用量不当17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建衡;胡彤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强脊康加布洛芬(芬必得)组,服用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同时服用强脊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布洛芬组服用布洛芬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两组各以7周为一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结果显示强脊康加布洛芬组总有效率93.3%,布洛芬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且可明显改善脊柱功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作用强,见效快,疗效稳定,副作用小.
作者:王炎焱;路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老年人只有在科学的生死观指导下生活,才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1 老年人生死观是怎样形成的?一个人的生死观不仅与其世界观或价值观紧密相联,而且与个性和毕生经历,与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家庭关系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作者:姜德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们采用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与扑尔敏联合滴鼻的方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自2001年初至年底治疗150例,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甘立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1996~2001年5年间纤维胆道镜检查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6~78岁,平均48岁,所有病例行B超检查,部分病例行核磁胆道成像检查.术前诊断有梗阻性黄疸38例,单纯肝外胆管结石2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0例.胆道肿瘤3例,缩窄性乳头炎2例.术中胆道镜使用43例,经T管窦道进镜15例,胆肠吻合口扩张2例.
作者:万焕真;梁继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上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的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并且多受累于中青年,该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因而在治疗上无特别有效方法.笔者从1998年起,根据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采取穴位封闭加植入羊肠线的方法,治疗了100例支气管过敏性哮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同时设单纯药物封闭对照组50例作对比观察.
作者:高顺成;张玉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系指体静脉或右心系统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尽管PE已有溶栓、抗凝、解痉、止痛等内科疗法以及肺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术等外科疗法,但由于该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容易导致漏诊、误诊、误治,造成PE死亡率较高.为提高对PE的认识,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有效地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11例PE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提高PE的临床治疗水平.
作者:滕长波;叶喜忠;张允彬;刘晖;张淑波;牛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偶测血压,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血压变化.氨氯地平起始剂量5mg,1/d,药物治疗2周后未达标者增至10mg,1/d.结果氨氯地平不仅对偶测血压可降低外,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也证实可明显降低平均压、白天及夜间血压.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能有效控制24h血压.
作者:韩常宝;高敏娟;沈维勤;冯荣感;王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不同病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1%~2%,并随年龄增加,在大于75岁人群中可达10%.同时心力衰竭是一种器质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因此,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很高,在重症患者中一年的病死率可达50%,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因此,心力衰竭成为21世纪心内科医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周书明;崔吉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