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平;郑根水
目的:观察鼻内镜上颌窦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41例(64侧)上颌窦疾病患者,术前记Lund-Mackay评分,术中观察是否合并息肉并按统一标准行中鼻道上颌窦口扩大,术后观察窦口开放情况,统计缩窄率及闭锁率。结果①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者共37例(90.2%);②术前CT评分大于等于10分者,术后上颌窦口缩窄率46.4%,术前CT评分小于10分者,术后上颌窦口缩窄率16.7%:(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伴息肉者,术后上颌窦口闭锁率16.7%,不伴息肉者,术后上颌窦口闭锁率0(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疾病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疗效满意;多鼻窦病变者,病变范围较重则术后窦口黏膜上皮化程度较差;伴发息肉者术后上颌窦口闭锁率高。
作者:康伟;朱丽;胡伟倪;马芙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2013年9月4~7日,《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创刊20周年庆典暨第六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安徽省安庆市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副总编程雷教授主持,唐有法总编致开幕词,高金华院长代表杂志承办单位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致欢迎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穆大伟秘书长、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迟放鲁教授、《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总编孔维佳教授分别致辞,向杂志创刊2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作者:殷敏;程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比较儿童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与变应性鼻炎(AR)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探讨NAR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52例NAR患儿和69例AR患儿(6~12岁),指导患儿及家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儿的鼻、眼及胸部症状,并采用儿童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表(RQLQ)评估并比较NAR与AR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统计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AR组与AR相比,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RQLQ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AR组内,各项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堵”为首要症状;RQLQ各项目以及各方面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项鼻部症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堵”和“流涕”为首要症状,各项非鼻眼部症状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意力难以集中”为首要症状。结论 NAR对患儿的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值得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视。
作者:吴红玲;陆纪红;孙荣荣;程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后的疗效。方法对122例已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中文版(SNOT-20 CV)量表、Lund-Mackay CT方法和Lund-Kennedy鼻内镜方法进行主客观评分,综合评价中鼻甲部分切除患者与中鼻甲保留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前合并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合并变应性鼻炎和/或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前CT及鼻内镜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及SNOT-20C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半年与术前鼻内镜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及SNOT-20C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中鼻甲部分切除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多合并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与中鼻甲保留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异,而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的内镜评分明显提高。
作者:俞琳琳;刘洋;吴慧莉;陈钢;王俊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对于孤立性蝶窦炎的治疗,得到临床普遍认可。现将我院2005年5月~2011年12月经治的42例孤立性蝶窦炎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5月~2011年12月经治的42例孤立性蝶窦炎患者,男18例,女24例;年龄14~72岁,中位数年龄56岁。12例首诊于眼科或神经内科。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鼻窦水平位与冠状位CT扫描。
作者:张晓院;储舒;毕茂库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联合鼻腔冲洗治疗尘螨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2组均使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治疗组加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结果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粉尘螨滴剂联合鼻腔冲洗治疗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效果满意,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星;顾晓峰;朱鹃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儿童鼻窦炎常见,由于年龄特征,因上呼吸感染而常就诊于儿科致被忽视,另一方面小儿的支气管扩张及下呼吸道慢性炎症与鼻窦炎具有密切关系,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近3年来,作者对100例儿童鼻窦炎的综合治疗,通过临床实践,有一定的见解,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小平;郑根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辨证论治为中医诊疗的精髓之一,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临床上如何准确辨证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而找出中医各证型的现代医学本质则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课题。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拓展和延伸传统中医“四诊”手段、将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进行有机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良好契机[1]。变应性鼻炎(A1lergi Rhinitis,AR)作为鼻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受到多方位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理化指标和量化手段,AR在辨证客观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探求AR病因病机特点、转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兹将近年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熊建;魏珍莲(综述);蔡华成(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鼻内镜下用带吸引的电凝器治疗205例鼻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5例中,199例一次性治愈,随访3月内再次鼻出血的6例。结论在鼻内镜下用带吸引的电凝器止血,视野清晰,止血准确,病人痛苦小,效果良好。
作者:金玲;车娜;张宇;张晓林;常永军;葛荣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检测鼻-鼻窦恶性肿瘤Th1/Th2水平的变化,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与鼻-鼻窦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取鼻-鼻窦恶性肿瘤80例,以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恶性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佛波酯PMA诱导培养后测定Th1细胞内IFN-γ和Th2细胞内IL-4的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的CD3+CD8-IL-4+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而CD3+CD8-IFN-γ+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Th1/Th2比值降低(P<0.05)。结论外周血处于Th2优势分化状态,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有效地激活,从而不利于机体组织以细胞免疫为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使鼻-鼻窦恶性肿瘤细胞得以生存发展。
作者:孙洁;刘勤松;李敬华;袁勇;薛卫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以及鼻阻力测量在评定OSAS患者鼻腔狭窄和阻力评定方面的应用。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Eccovision Hood,美国)对经PSG测量确诊46例OSAS患者,35例轻微鼾声组,40例正常对照组测量鼻腔容积(NCV)、鼻阻力(NR)、鼻腔小横截面积(NMCA)及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DCAN),并进行各组间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微鼾声组中,鼻腔阻力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低于OSAS组(P<0.05),NCV、NMCA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但是高于OSAS组(P<0.05),DCAN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OSAS患者的鼻腔通气状态明显下降。
作者:陆汉强;蒋华平;黄秋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黏蛋白性鼻-鼻窦炎(EMR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EMRS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2例EMRS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9~54岁;单侧7例、双侧5例;均具有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的表现。8例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例血清总IgE升高,8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鼻窦CT多表现为受累鼻窦腔内中间呈斑片状或云雾状高密度影。鼻窦分泌物病理切片可见大量嗜酸细胞,真菌染色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后口服及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1年后有3例复发。结论 EMR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需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鼻内镜手术及激素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费捷;李继红;袁媛;周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颅内、眶内和肺部并发症。为了提高我国CRS的诊疗水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在制(修)订临床诊疗指南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95年“FESS-95广州标准”[1]到1997年“海口标准”[2];从2008年“南昌指南”[3]再到2012年“昆明指南”[4],我国鼻科学者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外新进展,以期使指南更能符合国内临床需要。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书籍及临床诊疗规范参考的是2008年版“南昌指南”,对2012年新版“昆明指南”还缺乏全面的介绍。现将这2个版本的CRS诊疗指南作一分析和解读,供同道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作者:金加欣;殷敏;程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艾蒿变应原制剂治疗艾蒿花粉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0年里接受艾蒿花粉变应原免疫治疗(SIT)的艾蒿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比较SIT治疗3年后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持续时间,治疗药物,皮肤点刺、艾蒿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总体自评和不良反应。结果196例SIT治疗三年后,皮肤点刺试验的反应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清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降低。鼻炎症状总评分、药物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Z=-7.524;P<0.001,Z=-6.012),89%总体自评为病情改善。9例患者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其中Ⅱ类7例次(泛发的荨麻疹)Ⅲ类2例次(泛发的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所有患者总体自评均为明显改善,无致死性不良反应。结论使用艾蒿花粉变应原制剂可有效、安全地治疗艾蒿花粉过敏性鼻炎。
作者:刘静;柴若楠;李洋;林小平;宋薇薇;谢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993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作为内部刊物创刊了,当时在福建厦门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编委扩大会议和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年会,一直至今,几乎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每3-5年召开一次编委换届会议。创刊之初,杨和钧教授付出大量心血到处考察、游说,寻找杂志承办单位,唐有法教授作为安徽安庆地级市耳鼻咽喉科学科带头人,擅长嗓音医学,对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事业情有独钟,竭力说服医院院长承办杂志,可以说是勇挑重担,也是需要相当魄力和勇气的,因为地级市办刊所需要的采编资源等等还不是十分充足,同时还受到资金、人力等等限制。1996年,经过近3年的努力,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委正式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拥有正式ISSN及CN刊号,国内外公开发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其中更有以杨和钧教授、唐有法教授等人付出的大量辛勤劳动和呕心沥血。创刊20年来共召开1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编委换届会议。2003年通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杂志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这是杂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喜事,2011年始每期页码由60页增至80页,满足了更多耳鼻咽喉科同道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需求。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其影响因子不断上升,已成为国内耳鼻咽喉科学术界重要的专业期刊之一。通过这样一个全国性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学术平台,有力推动了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事业的发展,对我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事业的做大做强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事业的有志之士,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怀德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