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著声;吴健;陈钊;叶莲妹;康宗辉
我科自2000年5月~2003年3月采用辛芩颗粒冲剂治疗儿童慢性鼻炎100例,通过对照疗效观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越;付波;张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20只成年新西兰兔面神经上颊支切除5mm,在断端间置入硅胶再生室,左右侧随机分组,采用自身对照,在实验耳室内注入IGF-1,对照耳用生理盐水,术后4周和8周进行电生理学、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术后4周,两组电刺激面神经很少能引发面肌兴奋,有髓轴索计数,轴索直径和面积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明显短于对照耳,有髓轴索计数,轴索直径和面积实验耳大于对照耳(P<0.05).结论局部应用IGF-1可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
作者:张治军;高炳庆;梁传余;廖志钢;徐建国;刘亚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鼻眶创伤常合并严重鼻出血及颅脑损伤而危及生命.我科自1990年以来收治了50例鼻眶创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作者:丁玉芹;谭现锋;栾信庸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出血是鼻内镜手术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出血会干扰术野、污染镜面、影响术程与术式,对出血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因此,出血量的多少常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我们对1998年3月以来选择有完整资料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91例鼻内镜术前应用抗生素及独一味胶囊与83例术前未应用抗生素及独一味胶囊的病例术中出血量进行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朱耀国;孙栓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46岁,因左面部外伤后8年,出现面部瘘口流脓4年余,于2002年3月26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不慎被炸飞的木块伤及左面部,于当地医院清创缝合后出现左面部塌陷,此后无任何症状.
作者:刘维农;于永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因环境污染、空气中粉尘增加及气候干燥等因素,易导致鼻中隔粘膜干燥糜烂而出血,传统的很多治疗方法,虽亦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对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治疗效果不理想.我科于1998年起采用中草药制剂(野火绳、苎麻根、白芨、黄芩、小血藤、生三七)局部覆盖病灶治疗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对256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建新;刘洪武;纳猛;罗曙光;马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使鼻外科临床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直接影响鼻窦通气引流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如窦口鼻道复合体,术后系统换药,定期清理,技术熟练程度与疗效关系的报道不少,但对鼻窦和鼻腔的通气引流互为影响.现就鼻内镜术中处理鼻中隔偏曲、肥厚下鼻甲与鼻腔通气引流及疗效关系,予以探讨,并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国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研究气虚证与热证模型大鼠鼻咽组织cDNA阵列A区基因表达谱特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性.方法采用药物加疲劳法和热性中药灌胃法分别制作大鼠气虚证和热证模型,并分组予针对性治疗.分别取实验动物鼻咽组织AtlasTMcDNA阵列法检测各组动物鼻咽上皮细胞基因组A区基因表达谱特征,分析其变化模式.结果气虚证模型动物表现c-jun、c-kit原癌基因表达下调,前胸腺素a和钙结合蛋白2基因表达上调;治疗一周后,表达上调的2基因活性恢复正常,但表达下调的2基因活性仍维持低表达状态.热证模型动物表达下调之基因同气虚证者,但表达活性上调者为绒毛蛋白、前胸腺素a、含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热休克蛋白27和70基因;治疗一周后,所有表达上调之基因活性均恢复正常,但表达下调者活性尚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在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和应激反应蛋白基因活性表达上,气虚证和热证AtlasTMcDNA阵列A区基因表达谱特征有明显差异,但在癌基因表达活性方面显示出一致性.
作者:田道法;周小军;唐发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在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术前准备中,了解耳蜗内的结构是至关重要,如果耳蜗骨化或畸形,影响人工耳蜗电极的插入,终止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有必要在术前证实耳蜗内结构的情况.本文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1例患者的耳蜗,清晰显示耳蜗内结构的情况,为人工耳蜗电极插入提供保证.现报道如下.
作者:符征;黄才寿;谭业农;赵质彬;况光仪;赵应曼;李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自1996年起应用微波治疗鼻中隔粘膜出血6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亚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在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但由其引起的并发症时有发生,甚至引起病人死亡.我院2002年行鼻内镜术后死亡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振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多种疾病反应于鼻部的一个常见症状,因其发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因反复大量出血而致贫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那些反复出血者,临床上采用单一的止血方法,短时间内往往很难奏效.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药止衄汤配合鼻内镜下射频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鸿斌;海光辉;周雪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儿童鼻部疖肿常常是由于儿童用不洁手挖鼻前庭或外鼻继发细菌感染所引起,如不及时处理会产生颜面部肿胀、血栓性静脉炎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本科自2001年底~2002年3月共诊治儿童鼻部疖肿183例,其中5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与有完整资料的41例对照组一并报告如下.
作者:楼正才;陈家海;楼兴华;吴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1年我院施行扁桃体及腺样体联合切除术患儿116例,其中患分泌性中耳炎37例(31.9%),共52侧.结果术后37例分泌性中耳炎均治愈,随访期间仅2例复发.结论分泌性中耳炎伴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者,应考虑联合切除术,以利咽鼓管功能恢复.
作者:郝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之一,我科自2000年1月~2003年1月采用声频共振治疗仪配合中药治疗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马仲平;高树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伴有听骨残缺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伴有听骨残缺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30耳,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以生物陶瓷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常规充填乳突腔,重建外耳道后壁.结果术后随访6月~5年,鼓膜I期愈合115耳(89%),听力提高112耳(86%).均未发生人工听骨排出,外耳道形状良好.结论对于伴有听骨残缺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疗效较优.
作者:陈建强;邹建定;鲁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鼻窦炎在动物模型上可得到很好的研究.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曾经试图从人身上研究鼻窦炎的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生化学等情况,但这些研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作者:林彬;林心强;王挥戈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90例,随访6月评定疗效.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时分别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评定其变化趋势.结果本组病例总有效率97.78%,治疗后T细胞亚群数明显提高.结论灼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有效,并可提高患者T细胞亚群数目.
作者:陈隆晖;程涛;姜玉良;古树林;陈晓林;赵尔新;蒲清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速电钻下鼻甲骨磨削术治疗下鼻甲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于下鼻甲前端作1cm直或L切口,用3万转/分高速电钻插入切口达下鼻甲骨,自下而上,自前而后磨削,直达下甲后端有落空感时即停,生理盐水冲洗术腔.结果全部有效,鼻塞消失或显著减轻.50例中47例一次性成功.结论该法为下鼻甲骨切除的改良法,简便易行、速度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陈著声;吴健;陈钊;叶莲妹;康宗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滴鼻灵配合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鼻中隔偏曲伴有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单纯手术矫正鼻中隔,B组30例手术配合滴鼻灵滴鼻.然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B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和鼻激发试验得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1).结论滴鼻灵配合手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之一.
作者:刘钢;宋若会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