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丹;彭光华;王海滨;张声华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GSP)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及其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牛血清白蛋白(BSA)与葡萄糖在体外共同孵育以制备糖基化终产物(AGE-BSA),将培养的HUVEC与不同浓度的GSP(5、15、25 μg/ml)预孵育4 h,再加入200 μg/ml AGE-BSA共同培养,分别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TNF-α蛋白的浓度,用逆转录PCR(RT-PC)检测TNF-α mRNA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产生.结果:HUVEC用AGE-BSA刺激后能明显的增强细胞内ROS产生,并增加TNF-α蛋白分泌及其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01),而GSP预孵育则对AGE-BSA诱导的上述作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GSP可下调AGEs刺激的内皮细胞TNF-α的产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张风雷;马亚兵;高海青;玄军华;李保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番茄红素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模型(M)和番茄红素干预(L)3组. M和L组用博莱霉素经气管注射建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当日起L组用番茄红素灌胃(5 ml/kg bw,1/d),共28 d,D3、D7、D14和D28处死大鼠,采集肺组织及血浆,测定肺系数和血浆MDA含量及SOD活性;肺组织作常规固定后进行HE和Masson染色,对肺泡炎症及肺纤维化程度评级.结果:大鼠实验性肺纤维化模型成功;与M组相比,L组肺系数(D14、D28:P<0.05)、肺泡炎(D7、D14: P<0.05及肺纤维化等级(D14、D28:P<0.05)降低,血浆MDA含量低于M组,D3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SOD活性高于M组,D28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番茄红素能部分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肺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功能有关.
作者:周昌华;蔡美英;张平;魏大鹏;章崇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据国外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占总人口4%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的6%~7%的人群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1].婴幼儿患者在5~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大豆产生免疫耐受,大约20%对鱼及甲壳类水产动物的过敏会消除,对其余的往往是终生过敏.在成年人,果蔬过敏的发病率成快速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存在果蔬-花粉的免疫交叉反应.我国尚未进行大规模调查,但早些时候的小范围调查表明:在北京、广州及胜利油田,居民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为3.4%~5.0%[3].食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荨麻疹、疱疹样皮炎、口腔过敏综合征、肠病综合征、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等不同形式的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患者在长期的忌食过敏食物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营养摄入的缺失,如1~9岁儿童的食物过敏患者,钙、铁、锌、维生素D、维生素E的摄入量小于RDA的有67%[4].因此,食物过敏已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公共营养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作者:陈红兵;高金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在我国城市居民代表性膳食条件下,探讨育龄妇女膳食钙吸收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或BsmI酶切多态性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特定引物对VDR基因扩增产物以限制性内切酶FokI或BsmI酶切电泳条带分布确定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别.3 d代表性膳食适应后,开始为期12d的代谢实验.研究对象所摄取的食品和饮品为我们设计的城市代表性膳食,称重(包括饮水)并采集备份样品分析测定;完整采集研究对象的粪便和尿液.测定并计算出每位研究对象膳食钙的吸收率.结果:不同VDR基因FokI或BsmI酶切型别的育龄妇女膳食钙吸收率不同,呈现如下趋势:ff<Ff<FF,Bb<bb,且FF型别与Ff型别间以及Bb型别与bb型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VDR基因BsmI酶切型别进入育龄妇女膳食吸收率的多元回归方程.结论:本研究提示,在育龄妇女人群中VDR基因BsmI酶切多态性与其膳食钙吸收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作者:黄振武;董杰;朴建华;李卫东;田园;杨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与维生素E的对比实验,进一步研究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方法:分别采用硫氰酸铁法(FTC)、邻二氮菲-Fe2+氧化法以及DPPH?自由基测定法,研究虾青素和维生素E在抑制亚油酸的自氧化、清除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虾青素能有效地抑制亚油酸的自氧化性,抑制能力明显高于维生素E;同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也高于维生素E,且在浓度为50μg/ml时,清除率可达95.98%;清除DPPH·自由基方面虽然略低于维生素E,但同样表现出较高的清除率,当浓度为80μg/ml时,清除率为97.0%.结论:虾青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陈晋明;王世平;马俪珍;郑玮;李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A(VA)调节粘膜免疫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建立维生素A缺乏(VAD)的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RT-荧光定量PCR和ELISA的方法,观察VA对气管粘膜树突状细胞数目(OX-62阳性细胞数)、成熟度(CD80、CCR7的阳性面积);抗原识别受体(TLR2和TLR4的阳性面积)和信号转导(MyD88的基因转录水平)及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VAD大鼠气管粘膜树突状细胞的数目显著增加,但成熟分化标志CD80和CCR7无明显变化.粘膜TLR2表达增强, MyD88 mRNA水平上调.粘膜 IL-12的表达升高,Th2细胞因子IL-4、IL-6的产生减少,IL-10的蛋白表达下调.结论:VAD大鼠气管粘膜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抗原识别受体水平和对细胞因子的调节都有显著变化,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可能是VAD导致粘膜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陶月红;杨毅;王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6年中国营养学会在第六届理事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和卫生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团结广大会员和营养科技工作者,在组织建设、学科发展、营养师培训、承担社会职能、为社会经济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踏实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作者:学会办公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补充不同剂量β-胡萝卜素(β-C)对青年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红细胞溶血度的影响.方法:19~23岁青年188名(男95、女93).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仅给维生素E (VE) 5 mg/d,其余3组分别给予β-C 16.7 mg/d、8.35 mg/d和5.57 mg/d,干预时间为8 w.补充前后分别获取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检测红细胞溶血度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干预后,补充β-C素16.7 mg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较干预前平均升高了30.4%(P<0.05);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升高了25.0%(P<0.05).补充8.35 mg/d组与干预前相比,红细胞的溶血度明显降低(P<0.05),而16.7mg/d补充组干预前、后红细胞溶血度却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充不同剂量β-C可能产生不同的细胞功能效应,较高剂量可提高青年机体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而相对较低剂量能增强红细胞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降低红细胞溶血度.
作者:罗勇兵;杜珍;马爱国;李永华;孙永叶;张秀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营养立法全面推进.第一部中国营养法规--《中国营养改善条例》征求意见稿完成并上报
作者:《营养学报》编辑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凝集素 (lactadherin) 对新生仔兔在吮乳期及断奶期小肠粘膜发育以及小肠淋巴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新生仔兔共45只,随机分为母乳组(GB),配方奶组 (GF) 及配方奶加乳凝集素组 (GL,100 μg/ml),每组15只,在3 w和5 w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新生仔兔小肠粘膜发育情况,分别在1、2、3 、4和5 w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小肠CD4+,CD8+,CD25+淋巴细胞发育情况.结果:(1) GL组3 w空肠绒毛周长、绒毛面积、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均超过GF组, GB组3w空肠绒毛周长及绒毛高度超过GF组; GL组5 w空肠和回肠绒毛周长、绒毛面积、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均超过GF组和GB组.(2) 5 w各组小肠绒毛发生变化,绒毛表面由高密度的手指状变为平滑叶状或舌状,GL组绒毛面积和高度恢复较GB和GF组好.(3) GL组回肠CD4+淋巴细胞发育较GF组好,GB组较GL组好; GL组回肠CD25+淋巴细胞发育较GF组好(P < 0. 05).结论:乳凝集素对近端空肠粘膜形态发育和小肠CD4+和CD25+淋巴细胞发育有促进作用,并且可能帮助断奶期绒毛的恢复.
作者:杨凌云;何振娟;朱建幸;魏晓锋;陈同辛;吴圣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菹草类胡萝卜素提取物(carotenoids extracts from Potamogeton crispus L., CEPC)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FCM)、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等手段,研究不同浓度受试物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形态学变化及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CEPC对Hela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现G2/M期阻滞.荧光显微镜和LSCM观察到细胞核浓缩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特征.处理组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升高.结论:CEPC对Hela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是这种作用的主要形式,胞内Ca2+浓度升高可能是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任丹丹;彭光华;王海滨;张声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黑大豆种皮提取物(black soybean coat extract, BSCE)对老龄小鼠的抗氧化和延缓衰老作用.方法:以10月龄雄性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灌胃给予BSCE 0,10,30,50 g/L,6 w后处死所有动物,收集血清、肝脏和脑组织,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脑和肝脏中的B型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及皮肤中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摄入50 g/L BSCE后,老龄小鼠血清SOD活性和皮肤Hyp明显增加,而血清MDA生成量和脑组织MAO-B活性则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结论:BSCE具有抗氧化生物活性,对延缓衰老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瑞芬;黄昉;徐志宏;张名位;孙玲;池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脂肪酸组成影响大鼠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用8种不同膳食脂肪酸组成(SFA、MUFA、n-6 PUFA、n-3 PUFA、1∶1 n-6/n-3、5∶1 n-6/n-3、10∶1 n-6/n-3、1∶2∶1 S/M/P其中n-6/n-3 1∶1)喂养SD雌性大鼠,并在大鼠乳腺癌模型的基础上,用气相色谱内标法观察大鼠乳腺组织脂肪酸组成改变,RT-PCR分析组织脂代谢调控基因(FAS、COX-2和5-LOX)的表达. 结果:在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中,只有1∶1 n-6/n-3能有效抑制大鼠乳腺癌的发生.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可导致大鼠乳腺组织脂肪酸组成发生相应变化,且各组间的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差异.高乳腺癌诱发的SFA、MUFA、n-6 PUFA、5∶1 n-6/n-3、10∶1 n-6/n-3和1∶2∶1 S/M/P喂养组乳腺组织含有较多的C18∶1、C18∶2和C20∶4,而EPA和DHA含量极少.无或低乳腺癌诱发的n-3 PUFA和1∶1 n-6/n-3喂养组乳腺组织EPA和DHA明显增多,C20∶4含量显著减少.RT-PCR结果显示:1∶1 n-6/n-3低诱癌组较相应对喂组上调FAS、COX-2和5-LOX mRNA表达力度明显弱于其它高乳腺癌诱发组. 结论:不同膳食脂肪酸组成能明显改变大鼠乳腺组织脂肪酸组成,进而影响脂代谢基因FAS、COX-2和5-LOX表达,可能是大鼠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韦娜;糜漫天;张乾勇;王斌;袁家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第一高发癌症,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凹顶藻属海藻中含有丰富的萜类化合物,体外多具有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本研究所用凹顶藻提取物(LET)是从海洋凹顶藻Laurencia tristicha中提取的,前期工作表明LET可提高荷S180小鼠免疫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并有良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2].本实验探讨其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抑制作用,为其应用于治疗乳腺癌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董春景;梁惠;贺娟;马爱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钙代谢平衡实验探讨中国青春期少年的钙参考摄入量.方法:从320名参与1年补钙实验4组12~17岁的少年中,每组随机抽取男、女生各10人,共80人.采用钙代谢平衡实验的方法.实验期共10 d,膳食适应3 d后,开始7 d的代谢试验.收集研究对象试验期内摄入的食品、排出的粪便和尿液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钙含量.结果:不同水平钙摄入组间的钙吸收量、粪钙排出量、钙储留量存在差异.钙表观吸收率女生平均为46.4%,男生68.7%.进行曲线拟合后,男生钙吸收率高时的钙摄入量为665 mg/d,女生钙吸收率达到平台时的钙摄入量为650 mg.为了达到每日大储留量,男生钙摄入量要达到545 mg/d,女生要达到1055 mg/d.结论:中国12~17岁男生和女生的钙适宜摄入量有很大差别,男生钙适宜摄入量约为600~700 mg/d,女生为1000~1100 mg/d.
作者:尹婧;张倩;杜维婧;王晓燕;胡小琪;马冠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百合是我国卫生部首批颁布的药食兼用植物之一.本研究以秦巴山区特产的卷丹为试材,与传统食用百合-兰州百合相比较,为进一步开发我国西部百合资源提供依据.
作者:李红娟;牛立新;李章念;张延龙;张卫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饮料中的还原型VC与总VC的方法.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 51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45nm,Atlantis dC18柱,流动相为0.1%乙酸水溶液.样品不经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还原直接测定还原型VC;经DTT还原后测定总VC.结果:线性范围为1 ~ 20 μg/ml.测定还原型VC的RSD 2.5% ~ 7.4 %,平均回收率为96.8%;测定总VC的RSD 2.7% ~ 8.6 %,平均回收率为99.8%.还原法测定总VC结果与荧光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5).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重现性好.测定准确、简便、快速,适于食品中的还原型VC与总VC的测定.
作者:邵丽华;李静涛;郭帅;王淑娥;郭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国异常体重成年男子能量代谢状况. 方法:随机选择BMI>25、18.5<BMI<25、BMI<18.5、年龄20~30岁的成年男子24名为研究对象,均分为肥胖、正常、消瘦三组,采用K4b2 呼出气监测仪进行能量代谢试验.结果:肥胖组食物摄入量以及总能量摄入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P<0.05),基础代谢率(kJ/h·kg)显著低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基础代谢能耗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P<0.05); 消瘦组在进食混合膳食后4h的食物生热效应(以kJ/kg·4h计)高, 正常组次之,肥胖组低; 在从事相同运动时, 肥胖组的运动生热效应(按公斤体重计)低于正常组和消瘦组.结论:肥胖者的能量代谢为高能量摄入,较低基础代谢率、较低运动生热效应及较低食物生热效应;而消瘦者的能量代谢为较低能量摄入,较高基础代谢率、较高运动生热效应及较高食物生热效应.
作者:黎军;曾果;张磊;王绵珍;乔蓉;黄承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对胎鼠脑细胞Pax3和Cx43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神经管畸形发生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72只孕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 CP组)、叶酸干预组(FA)、大豆异黄酮不同剂量干预组(SIF1、SIF2和SIF3)以及与FA配伍的大豆异黄酮联合干预组(SIF1+ FA、SIF2+FA和 SIF3+FA).SP免疫组化法检测胎鼠脑神经细胞Pax3及Cx43蛋白的表达,并观察胎鼠外观,记录胎鼠总数和畸胎数.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均能降低NTDs发生率,其中以FA+ SIF2联合干预组效果好;(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Pax3表达下调,Cx43表达过度;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均有Pax3表达上调,而Cx43表达下调的改变.结论:大豆异黄酮、叶酸或两者联合与NTDs形成相关基因Cx43的下调和Pax3的上调有关;Cx43的过度表达、Pax表达的下调可能是CP诱发NTDs 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肖荣;赵海峰;李秀花;李学敏;崔志英;高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玉米多肽的降血压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8 w龄雄性SHR,随机分为阴性对照、0.5、1.0、2.0 mg/kg bw多肽组和阳性对照组.观察单次灌胃4、24 h内以及每天灌胃每周各组血压变化,12w后,测定体内各器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及血浆AngⅡ浓度和左心室肥厚指数(LVHI).结果:单次灌胃后4 h血压降至低,并持续12 h.每日灌胃12 w后,各剂量玉米多肽组血压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血清、主动脉、肺中ACE活性和血桨AngⅡ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结论:玉米活性多肽通过抑制体内ACE活性、降低AngⅡ浓度明显降低SHR血压水平,并能部分逆转心肌肥厚作用.
作者:李世敏;刘冬;孙海燕;张丽君;余巍蔚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