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程谷萌;杨安怀;陈震;许懋

关键词:马凡综合征,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下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14例(16只眼)马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有12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术,4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果的评估指标包括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以及视功能是否提高.结果 行单纯巩膜扣带环扎术的12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91.7%(11/12),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的4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75%(3/4),但行2次手术后,术后8个月时随访,14例患者的16只眼达到100%解剖复位.术后佳矫正视力达0.05以上有12只眼.结论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裂孔的位置和视网膜脱离的情况来选择手术的方式.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新的光凝方式对视力较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一种新的光凝方式(少量分区法)对视力较好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治疗后视力的变化和疗效分析.方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增生前期及增生期的DR患者19例(28只眼),视力0.8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根据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结果分次行视网膜光凝,每次光凝间隔时间1~6周,每次光凝点数不超过300点,首次黄斑区光凝,不超过200点.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及视网膜增生情况的变化.结果 视网膜光凝结束后随访观察1个月,视力提高和保持不变27只眼,占96.4%,仅1只眼视力下降至0.5.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结论 减少每次光凝点数,增加光凝次数,增大光凝间隔时间对保持DR光凝后视力的稳定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兵;董媛;王兆燕;姚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聚乙二醇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行LASEK术患者45例(90只眼),屈光度范围(-4.68±2.30)D (-1.75~-6.50 D),随机分为聚乙二醇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后第1、3、5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 在LASEK术中合理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可明显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的更快愈合.

    作者:谭业双;周霞;李玲林;孙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手术显微镜下大范围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目的 观察手术显微镜下大范围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疗效.方法 我科收治的19例(19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大范围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治愈者18只眼,复发者1只眼,复发率为5.26%.随访1年无1例复发,也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大范围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

    作者:虞雁鸿;毛晓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评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增加,白内障患者术眼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视觉质量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报道很多.本文着重就可调节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蕾;廖荣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83例(109只眼)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2者98只眼(89.9%),>0.5者76只眼(69.7%);术中后囊膜破裂8例,术后角膜水肿12只眼,一次性高眼压2只眼,后发障28只眼,术后发现黄斑变性3只眼.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适应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徐勇玲;陈凡;施凌平;郝玉萍;方雯莉;潘善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综合疗法治疗早期中重度眼表烧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中重度眼表化学伤和热灼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科住院急性中重度眼烧伤40例(41只眼)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前后正确及时的处理;Ⅱ~Ⅲ度眼烧伤行羊膜移植,Ⅳ度眼烧伤联合角膜缘移植,术后均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3个月,26只眼Ⅱ~Ⅲ度眼烧伤角膜透明.15只眼Ⅳ度眼烧伤中,角膜斑翳2只眼,角膜云翳3只眼;新生血管者5只眼.所有患眼均无睑球粘连,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合理正确综合疗法治疗急性中重度眼烧伤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张大传;张静;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真菌性角膜炎临床与真菌学分析

    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在我国农民患者居多,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1].糖尿病合并感染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本文报告糖尿病患者并发真菌性角膜炎27例(27只眼),分析其临床和真菌学特点.

    作者:何章彪;叶珊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自制敷垫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应用体会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术后近期并发症中,较常见的是持续性浅前房(包括前房消失),处理有时较为困难.不仅可导致角膜损伤、虹膜的前后粘连、加重或促进白内障的发展,并且与手术成败密切相关.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共施行小梁切除术82例(100只眼),其中24例(27只眼)发生持续性浅前房,我科专门设计了特制的敷料垫应用,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及其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余锦强;邵杰;钟晓东;柯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近视眼患者眼脉动振幅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近视眼患者眼脉动振幅(OPA)的可能因素.方法 采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CT)测量202例(404只眼)近视眼患者眼脉动振幅,同时记录患者的眼压、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测量的数据,得出相关关系和回归方程.结果 OPA与眼压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37,P=0.000;与屈光度、前房深度、舒张压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116、-0.187,P=0.000、0.020、0.000);与收缩压、脉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不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0.084、-0.004、-0.035,P=0.236、0.090、0.935、0.479).结论 OPA是反映眼底血流的新方法,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临床诊断时仍应考虑到眼压、屈光度、前房深度、患者的舒张压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庄云;曹娟;吴秀梅;薛媛;吴星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诊断为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28例(32只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评估术后患眼的视力以及眼部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 大多数患眼(87.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4只眼(75%)矫正视力≥0.5.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7只眼、葡萄膜炎复发3只眼及黄斑水肿2只眼.患者术后视力欠佳与术前黄斑病变存在相关性.结论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黄斑病变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

    作者:詹田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血清及房水中VEGF、IL-6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测定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探讨VEGF、IL-6在NV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NVG患者20例(20只眼)作为实验组(A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B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C组)各20例(20只眼)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患者血清及房水标本,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与房水中VEGF、IL-6的水平.结果 (1)A组房水中VEGF、IL-6的水平(1336.80±70.15)pg/ml、(691.15±50.09)pg/ml明显高于B组(311.60±31.06)pg/ml、(168.25±11.95)pg/ml和C组(165.75±13.95)pg/ml,(92.10±9.59)pg/m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019.334,P<0.01;F=2275.019,P<0.01).A组血清中VEGF、IL-6的水平(545.40±155.49)pg/ml、(291.35±22.66)pg/ml高于B组(321.15±52.57)pg/ml、(104.35±13.21)pg/ml和C组(176.30±20.38)pg/ml、(87.00±12.70)pg/m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5.940,P<0.01;F=906.947,P<0.01).(2)A组房水中VEGF与IL-6的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857,P<0.01).其余各组标本中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NVG患者房水及血清中VEGF、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房水中二者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在NVG病理机制过程中,VEGF、IL-6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NVG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莉;刘升强;王帅;孙时磊;邵彦;王健;王怡;李静敏;LI Jiang-min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青少年近视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其屈光度变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渐进多焦点近视镜片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 8~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31例(262只眼),其中男性70例,女性61例,等效球镜度范围-0.50 D~-4.00 D.随机分为4组,研究组共3组分别配戴下加+2.50 D、+2.00 D和+1.50 D渐进多焦点眼镜;对照组配戴单光镜片.戴镜后每6个月复查屈光度、曲率、眼轴、眼压、远用镜MEM和下加MEM等,将18个月后复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戴镜前结果比较,戴镜18个月后各组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和眼压均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曲率均无明显差异;下加+2.00 D和下加+2.50 D组的远用镜MEM和下加MEM均无明显差异,单光组远用镜MEM亦无明显差异;下加+1.50 D组远用镜MEM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加MEM无明显差异.戴镜18个月后,单光组眼轴长度增长小于3个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的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值、曲率的变化值、眼压的变化值以及远用镜MEM的变化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研究组的下加MEM的变化值之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渐进多焦点镜片未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进展和眼轴长度的增长.

    作者:李丽华;南莉;张淑贤;裴颖;霍晓彤;孟艳菊;张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义眼台植入术中眶内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义眼台植入术的并发症报道多为术后结、巩膜裂开、义眼台暴露、上睑凹陷等[1,2],对于术中出现的眶内出血问题鲜有提及,现将我们在术中遇到的眶内出血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非;吴燕;任意明;罗涛;刘恒;段烈英;蒋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眼球穿通伤院前就医延误影响因素研究

    眼球穿通伤是对视力威胁极大的严重致盲眼病,现场急救及及时就医对伤后视力的恢复非常重要[1].眼球穿通伤患者就医延误往往由于自身因素造成.本研究通过影响患者院前就医延误因素分析,为社区眼球穿通伤人群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李秋华;王秀珍;檀立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Survivin基因在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 建立SD大鼠后发性白内障(PCO)动物模型,并检测Survivin调控基因在PCO中的表达变化,探讨Survivin对PCO生成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其中10只(n=10)作为正常对照组,另50只SD大鼠于腹腔麻醉联合表面麻醉下行右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ECLE),分为A、B、C、D、E,每10只(n=10)为1组,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8 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PCO形成的时间、部位、发展过程及组织形态学改变,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在术后不同时间点PCO中的表达.结果 PCO在术后3 d出现,可见后囊膜皱褶,术后7、14 d后囊膜混浊明显,所有动物于术后14 d出现明显的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状体纤维,术后28 d可见明显的后囊膜增厚,新生晶状体纤维填充囊袋,并且透明度下降.免疫组化和RT-PCR于正常对照组及术后即刻A组均未检测到Survivin的表达,B、C、D、E4组术后不同时段的PCO组织中可检测到不同程度Survivin的表达,其中,免疫组化显示C、D 2组表达较为明显,RT-PCR则显示C组达到表达高峰,D组表达开始下降,但较E组表达强,B组表达弱.结论 SD大鼠可成功建立PCO动物模型并检测到Survivin调控基因的表达,Survivin的表达在PCO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时相性,提示 Survivin与PCO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相关性,对探索PCO的基因治疗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陈颖;陆斌;吴强;张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应用

    目的 评价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应用.方法对100例(100只眼)角膜混浊须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在术前行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术后经临床证实眼底情况,观察其敏感性.结果根据有无眼底病变将100例患者分为2组,Ⅰ组为无眼底病变组74只眼,66只眼电生理检查与眼底相符;Ⅱ组为有眼底病组26只眼,24只眼电生理检查与眼底相符,100只眼中90只眼相符,其敏感性为90.00%.结论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对角膜混浊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治疗及预测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杰;谷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瞬目频繁患儿病因分析

    目的 对瞬目频繁患儿的病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以主诉为频繁眨眼、眼干涩、痒、不适的162例4~14岁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检查、DR-I型干眼仪检查及结膜细胞学检查.结果 162例儿童患者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查结果低于10 mm/5 min者88例(54.3%),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少于10 s者56例(34.3%),干眼仪检查大于等于3级者48例(29.6%),有12例(7.4%)患儿的结膜细胞学涂片中可观察到嗜酸细胞及肥大细胞,提示为过敏性结膜炎.结论 瞬目频繁患儿多数是由于干眼症引起的,有少数患儿瞬目频繁与过敏性结膜炎有关.

    作者:宁晓玲;马骎;孟宪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性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眼压变化

    目的 观察老年性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眼压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73例(273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右眼131例,左眼142例,男性96例,女性177例,平均年龄(71±12)岁,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术后15 d、1、2、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情况.眼压变化的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为(14.18±3.4) mm 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平均眼压降低2.25 mm Hg,眼压的变化与人工晶状体厚度无关(P=0.12),眼压变化主要与前房深度的变化有关(P=0.002),术前眼压与前方深度呈负相关.年龄、性别和眼轴长度与眼压变化无明显相关(P=0.2~0.5).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可有降低眼压的效果.

    作者:杨菊珊;高建伟;张阿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就诊的53例(79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底,以及视觉电生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CT或MRI等检查资料,分析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经视野检查确诊为AION;在53例患者中有47例做了CT或MRI检查,其中16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占34%.在53例患者中,高血压者23例,占43.4%,糖尿病者14例,占26.4%,腔隙性脑梗死者16例,占 30.2%,其中单眼10例,双眼6例.结论 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对于AION患者应常规行脑CT或MRI检查.

    作者:李惠荣;薛尚才;孙建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2例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13例(371只眼),双眼先后手术者58例(116只眼),其中有2例(2只眼)再行第2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出现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

    作者:武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