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预后分析

詹田兰

关键词:葡萄膜炎,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摘要:目的 研究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诊断为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28例(32只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评估术后患眼的视力以及眼部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 大多数患眼(87.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4只眼(75%)矫正视力≥0.5.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7只眼、葡萄膜炎复发3只眼及黄斑水肿2只眼.患者术后视力欠佳与术前黄斑病变存在相关性.结论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黄斑病变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23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三联手术治疗,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眼压均满意控制,视力较术前均提高.结论 该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满意,能够较好的控制眼压,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陈春霞;陈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聚乙二醇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行LASEK术患者45例(90只眼),屈光度范围(-4.68±2.30)D (-1.75~-6.50 D),随机分为聚乙二醇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后第1、3、5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 在LASEK术中合理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可明显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的更快愈合.

    作者:谭业双;周霞;李玲林;孙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就诊的53例(79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底,以及视觉电生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CT或MRI等检查资料,分析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经视野检查确诊为AION;在53例患者中有47例做了CT或MRI检查,其中16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占34%.在53例患者中,高血压者23例,占43.4%,糖尿病者14例,占26.4%,腔隙性脑梗死者16例,占 30.2%,其中单眼10例,双眼6例.结论 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对于AION患者应常规行脑CT或MRI检查.

    作者:李惠荣;薛尚才;孙建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26例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的5年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接受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126例(252只眼)PACS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77例(154只眼),男性49例(98只眼),平均年龄(61±4.53)岁.入选标准:(1)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史、症状和体征;(2)眼压正常;(3)周边前房深度≤1/4 CK(Vam-Herick法),中央前房深度≤2.0 mm(光学测量法);(4)房角宽度≤Ⅱ级 (Shaffer分级系统);(5)经压陷式前房角镜证实无虹膜-小梁网粘连性或接触性关闭;(6)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5年.结果 35只眼由PACS发展为原发性房角关闭(PAC),PAC的发病率是13.9%(35/252).结论 并不是所有的PACS都会发展成PAC,有下列情况之一的PACS容易发展为PAC:(1)危险窄房角(≤Ⅰ级);(1)前房逐渐变浅、房角进行性变窄;(3)暗室试验阳性的危险窄房角,或作暗室房角镜检查证实有房角功能关闭者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房角功能关闭者;(4)危险窄房角同时具有明确的家族史者;(5)有间歇性发作史的窄房角,房角镜检查发现小梁网有周边虹膜功能关闭后遗留的损害;(6)危险窄房角因诊治其他疾病需反复散瞳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7)有老年性白内障的远视患者;(8)无随访条件的危险窄房角.

    作者:邵之江;孙志成;史传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研究进展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先天性白内障及其弱视是婴幼儿致盲眼病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简要阐述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问题,旨在总结目前研究进展,引起家长及初级医师对先天性白内障疾病治疗的重视.

    作者:谢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LASIK手术对眼脉动振幅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眼脉动振幅(OPA)值的对比分析,探讨LASIK手术对眼底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行LASIK手术的97例(185只眼)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用Pentacam系统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曲率(CCV)后,用动态轮廓眼压计进行眼压(IOP)和OPA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眼压值在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OPA值在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A值术前和眼压值无相关性(P>0.05),术后与眼压值呈正相关(P<0.01);术前和术后OPA值与CCT、CCV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LASIK手术对眼压影响不明显,但使OPA值降低,OPA值降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剑;孟觉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Survivin基因在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 建立SD大鼠后发性白内障(PCO)动物模型,并检测Survivin调控基因在PCO中的表达变化,探讨Survivin对PCO生成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其中10只(n=10)作为正常对照组,另50只SD大鼠于腹腔麻醉联合表面麻醉下行右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ECLE),分为A、B、C、D、E,每10只(n=10)为1组,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8 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PCO形成的时间、部位、发展过程及组织形态学改变,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在术后不同时间点PCO中的表达.结果 PCO在术后3 d出现,可见后囊膜皱褶,术后7、14 d后囊膜混浊明显,所有动物于术后14 d出现明显的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状体纤维,术后28 d可见明显的后囊膜增厚,新生晶状体纤维填充囊袋,并且透明度下降.免疫组化和RT-PCR于正常对照组及术后即刻A组均未检测到Survivin的表达,B、C、D、E4组术后不同时段的PCO组织中可检测到不同程度Survivin的表达,其中,免疫组化显示C、D 2组表达较为明显,RT-PCR则显示C组达到表达高峰,D组表达开始下降,但较E组表达强,B组表达弱.结论 SD大鼠可成功建立PCO动物模型并检测到Survivin调控基因的表达,Survivin的表达在PCO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时相性,提示 Survivin与PCO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相关性,对探索PCO的基因治疗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陈颖;陆斌;吴强;张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37只眼)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周边前房深度、房角等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较术前有所下降;周边前房深度均≥1CT;房角变宽.结论 对术前眼压药物控制正常水平,房角关闭范围≤1/2 圆周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赵玲;靳扬扬;张妍霞;李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应用

    目的 评价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应用.方法对100例(100只眼)角膜混浊须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在术前行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术后经临床证实眼底情况,观察其敏感性.结果根据有无眼底病变将100例患者分为2组,Ⅰ组为无眼底病变组74只眼,66只眼电生理检查与眼底相符;Ⅱ组为有眼底病组26只眼,24只眼电生理检查与眼底相符,100只眼中90只眼相符,其敏感性为90.00%.结论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对角膜混浊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治疗及预测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杰;谷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近视眼患者眼脉动振幅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近视眼患者眼脉动振幅(OPA)的可能因素.方法 采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CT)测量202例(404只眼)近视眼患者眼脉动振幅,同时记录患者的眼压、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测量的数据,得出相关关系和回归方程.结果 OPA与眼压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37,P=0.000;与屈光度、前房深度、舒张压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116、-0.187,P=0.000、0.020、0.000);与收缩压、脉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不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0.084、-0.004、-0.035,P=0.236、0.090、0.935、0.479).结论 OPA是反映眼底血流的新方法,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临床诊断时仍应考虑到眼压、屈光度、前房深度、患者的舒张压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庄云;曹娟;吴秀梅;薛媛;吴星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新的光凝方式对视力较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一种新的光凝方式(少量分区法)对视力较好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治疗后视力的变化和疗效分析.方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增生前期及增生期的DR患者19例(28只眼),视力0.8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根据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结果分次行视网膜光凝,每次光凝间隔时间1~6周,每次光凝点数不超过300点,首次黄斑区光凝,不超过200点.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及视网膜增生情况的变化.结果 视网膜光凝结束后随访观察1个月,视力提高和保持不变27只眼,占96.4%,仅1只眼视力下降至0.5.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结论 减少每次光凝点数,增加光凝次数,增大光凝间隔时间对保持DR光凝后视力的稳定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兵;董媛;王兆燕;姚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低剂量曲安奈德玻璃体注射联合格栅状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玻璃体注射低剂量曲安奈德(TA)联合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玻璃体单次注射TA 2 mg/0.1 mL治疗非增生性弥漫性DME 21例(25只眼).基线检查包括佳矫正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厚度.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厚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周与术前相比,患者视力有显著提高(P=0.003);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视力无显著差异(P=0.392);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视力没有显著差异(P=0.763);治疗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视力没有显著差异(P=0.169),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视力显著下降(P=0.004).治疗后1 d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0);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显著降低(P=0.000);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392);治疗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显著降低(P=0.000),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显著升高(P=0.004).治疗后6个月随访眼压平均值均处于正常水平,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现无菌性眼炎、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1例(1只眼)发生白内障进展.结论 低剂量TA玻璃、体注射治疗DME并发症少,是短期控制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的一个比较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卢毅;伍春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2例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13例(371只眼),双眼先后手术者58例(116只眼),其中有2例(2只眼)再行第2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出现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

    作者:武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义眼台植入术中眶内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义眼台植入术的并发症报道多为术后结、巩膜裂开、义眼台暴露、上睑凹陷等[1,2],对于术中出现的眶内出血问题鲜有提及,现将我们在术中遇到的眶内出血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非;吴燕;任意明;罗涛;刘恒;段烈英;蒋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下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14例(16只眼)马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有12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术,4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果的评估指标包括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以及视功能是否提高.结果 行单纯巩膜扣带环扎术的12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91.7%(11/12),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的4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75%(3/4),但行2次手术后,术后8个月时随访,14例患者的16只眼达到100%解剖复位.术后佳矫正视力达0.05以上有12只眼.结论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裂孔的位置和视网膜脱离的情况来选择手术的方式.

    作者:程谷萌;杨安怀;陈震;许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Pentacam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后表面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利用Pentacam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形态变化.方法 随机收集在青岛眼科医院行LASIK的61例(122只眼)患者,按屈光度分组:A组(<-3.00 D),B组(-3.00 D~-6.00 D),C组(-6.00 D~-10.00 D),D组(>-10.00 D),按残余基质床厚度占术前角膜厚度的比例(即切削比)分组:E组(<50%),F组(50%~55%),G组(>55%).手术采用Zyoptchix XP旋转角膜板层切削刀,用Pentacam测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角膜形态,对比不同分组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及高度变化.结果 术前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多不完全桥型和桥形递减型,为62.9%、50%和33.9%、31.9%,术后中央岛和桥形递增型为8.9%和4.8%,多在屈光度>-6.00 D中;不同屈光度组与不同切削比组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24,P=0.476),术后1个月、3个月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度大于-6.00 D与切削比小于55%时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tacam分析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主要在屈光度>-6.00 D中,切削比控制在55%以上时角膜后表面前凸度减小明显.

    作者:王秀先;杜显丽;高华;史伟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诊断为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28例(32只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评估术后患眼的视力以及眼部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 大多数患眼(87.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4只眼(75%)矫正视力≥0.5.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7只眼、葡萄膜炎复发3只眼及黄斑水肿2只眼.患者术后视力欠佳与术前黄斑病变存在相关性.结论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黄斑病变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

    作者:詹田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手术切除与电离子综合治疗仪治疗眼睑黄色瘤的术后满意度分析

    眼睑黄色瘤又称睑黄疣,发生于上睑近内眦角皮肤,有时下睑也有,常为双侧,左右对称分布,呈柔软薄弱稍隆起的深黄或浅黄色多发扁平斑块,与周围正常皮肤的境界清楚.因实际上并非肿瘤,可不必治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影响面容,患者有迫切治疗的需求.

    作者:徐为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割术101只眼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因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行玻璃体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101只眼)因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21只眼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有关,16只眼与眼外伤有关,25只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15只眼与既往眼部手术史有关,其他眼底病及无明显原因24只眼.结果 术后随诊6~12个月,56只眼视力有明显好转,33只眼视力无变化,12只眼视力变差.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能有效地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作者:赵贵阳;王林农;方芳;陈力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近绝对期青光眼临床观察

    对接近失明的晚期青光眼31例(34只眼),以中心视力0.05或视野小于10°为标准,眼压多持续升高,眼底视乳头呈典型的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以下其统称为近绝对期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旭;杨安怀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