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球面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的对比研究

黄玉娟;孙康;罗书科;陆强;郭晶晶;张婉琪;陈瑞;凌萍

关键词:非球面, 人工晶状体, 对比敏感度, 眩光敏感度, 白内障
摘要: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远期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的改变,以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161只眼)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AerySof IQ非球面人工晶状体(47例54只眼),KS-3Ai预装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46例52只眼)和AerySof Natural蓝光滤过型球面人工晶状体(42例55只眼),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佳矫正远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检验.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P=0.243,P=0.160).术后≥6个月,非球面组在夜(1.5c/d、3.0 c/d、6.0 c/d)及夜+周边眩光(1.5e/d、3.0 c/d、6.0 c/d)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优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40,P=0.050;P=0.009,P=0.031,P=0.036),非球面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有较好的趋势,对比敏感度在暗视环境(低、中空间频率)下明显优于传统的球面人工晶状体,能较全面地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Epi-LASIK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的比较性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行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106例(212只眼)近视眼患者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中低度组(-1.50 D~-6.00 D)、高度组(-6.25 D~-9.00 D)、超高度组(-9.25 D~-12.75 D)进行手术和临床对比观察,全部患者进行3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3~4个月,平均3.29个月,观察视力、屈光度、术后眼疼程度、并发症、疗效,并探讨手术方法和术后用药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术后第1天92%患者无眼疼或仅轻微眼不适,能良好配合视力和裂隙灯检查.3个月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占79.77%,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的占15.50%,低于术前佳矫正视力1行的占4.65%.该手术少见并发症有术中瓣裂孔、瓣游离,分别为0.94%、0.47%;术后并发症主要是Haze,占11.32%.结论 Epi-LASIK术后视力恢复满意,手术安全,适应症宽,是目前减少和避免屈光手术并发症特别是与角膜瓣有关并发症的安全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李培高;王显江;王伟;刘德杰;周月华;张莉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眼眶肿瘤63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对63例(63只眼)眼眶肿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行单纯手术摘除,恶性肿瘤行手术加术后化疗和/或放疗.结论 良性眼眶肿瘤中,选择正确手术人路对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应采用综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秀娟;周晓瑞;韩晓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视网膜血管炎的患病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血管炎患者14例(16只眼)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治和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眼后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经过药物治疗、激光和手术治疗后,终视力提高共10只眼(62.5%).结论 本病眼底表现复杂,以血管白鞘、视网膜出血和黄斑水肿为多见,病因尚不明确,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主,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以及预防性视网膜光凝、必要联合玻璃体手术是控制病变的关键.

    作者:周琼;黄琴;刘永琰;彭志优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广角激光检眼镜在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广角激光检眼镜(全景200)在准分子激光术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349例(693只眼),利用全景200在自然瞳孔正常照明条件下获取眼底图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散瞳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49例(693只眼)全景200发现了有较大临床意义的眼底病变28例(35只眼),近视患者有意义的眼底改变包括发生在周边视网膜的格子样变性、霜样变性、裂孔及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格子样变性4例(5只眼),霜样变性12例(15只眼),视网膜裂孔6例(7只眼),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7例(7只眼),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下增生1例(1只眼).这些病变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高(P<0.005).经瞳眼底检查发现38例(47只眼)存在眼底病变,全景200对眼底疾病筛查的敏感度达到74.47%(35/47).有18例(24只眼)于激光光凝治疗后复查了全景200检查.均能清晰显示光凝斑.结论 全景200在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前眼底病变的筛选中,具有免散瞳、快速、大范围眼底观察等优点,可保存客观记录,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近视患者的周边眼底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并能提供连续性眼底变化监测.

    作者:方海珍;王勤美;许琛琛;王清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19例(20只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同时进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2~16个月,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手术后20只眼中有16只眼(80%)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提高二行以上13只眼(65%);视力较术前无改善4只眼(20%).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原因主要与不同程度的糖尿病黄斑病变、视网膜广泛缺血有关.术后并发症包括高眼压、虹膜后粘连、玻璃体腔再出血、视网膜再脱离、晶状体后囊混浊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使大多数患者视力改善,且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黄玲;王育良;王菁;杭丽;孙化萍;高卫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346例未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原因,了解手术的适应范围.方法 对1998例近视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对其中未行手术的346例患者的未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中精神心理因素138例(占39.9%),角膜原因(包括角膜曲率过大、厚度偏薄及角膜疾病)89例(占25.7%).术前视力矫正不良59例(占17.0%),眼底病变21例(占6.1%),干眼症19例(占5.5%),高眼压16例(占4.6%),免疫系统疾病2例(占0.6%),睑内翻2例(占0.6%).结论 对于准备行LASIK手术的患者应仔细进行术前检查,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患沟通.

    作者:王欣荣;唐仁泓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手法旋转挤切晶状体核在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摘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硬核白内障小切口摘除术中应用双手法旋转挤切晶状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7例(30只眼)Ⅳ级核以上老年性白内障病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中应用双手法旋转晶状体核进入前房,双手器鼢械分别置于晶状体核上下,对冲挤切晶状体核为两半或多半,自闭巩膜隧道小切口拖出晶状体核,吸除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并与同期行超声乳化术的30例(35只眼)硬核白内障病例观察对比.结果 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小切口组0.3~0.5者28只眼(93.33%),0.5~1.0者27只眼(90.00%);超声乳化组0.3~0.5者33只眼(94.29%),0.5~1.0者32只眼(91.4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无后囊破裂及悬韧带离断发生,随访半年至1年,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双手法旋转挤切晶状体核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针对性及目的 性强,手术效率高,临床效果佳,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特别适宜基层医院开展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复明手术.

    作者:刘彦才;毛俊涛;刘庆华;刘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抗青术后迟发性恶性青光眼1例

    患者,女性.83岁.1月前曾因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人住我科,给予降眼压处理后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前房正常,1周后球结膜拆线出院.1个月后患者因急性胃肠炎严重腹泻,住我院内科治疗.1d后,诉左眼视力下降来我科就诊.

    作者:孙功勋;张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眼高阶相差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眼高阶相差的影响.方法 对31例(62只眼)近视眼患者分别于佩戴和未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采用博士伦Zywave波前相差仪测量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以均方根值(RM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平均RMS值为(0.472±0.150)μm、(0.210±0.130)μm、(0.224±0.142)μm、(0.148±0.096)tun,未佩戴时,其值分别为(0.363±0.129)μm、(0.186±0.102)μm、(0.203±0.072)μm、(0.126±0.120)μm.两者比较,总的高阶相差有显著性差异,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近视眼总的高阶相差增加,对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则无影响.

    作者:骆向阳;雷澄;罗晓亮;王必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单纯外展神经麻痹的手术疗效分析

    麻痹性斜视中以外展神经麻痹为多见.这是由于外展神经在颅底行程长,受损机会亦多,局部直接及远离间接的病变均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成人外展神经麻痹以后天性为主.

    作者:杨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挫伤性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并结合普通超声波,初步探讨挫伤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5l例(66只眼)眼球钝挫伤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用自动验光仪测量屈光度;A超测量晶状体厚度;UBM测量角膜厚度、前房轴深、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A角、睫状突的高度(T值);66例正常眼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眼球受钝挫伤后均表现为近视;且急性期晶状体变厚、前房变浅、TCPD缩短、A角变小、T值增大(P<0.05);而角膜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各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挫伤性近视的发病有诸多因素.除睫状肌痉挛外,前房变浅、晶状体变凸是共同机制;而睫状体肿胀及位置的改变是原发因素;UBM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霞;管永清;郁丽娟;石国强;卢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白内障术前潜视力预测方法

    白内障术前视功能的预测对评估手术效果、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预测视功能的方法较多,如:视觉电生理、潜视力仪、干涉条纹视力计、蓝视野内视镜、高敏视力仪、对比敏感度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本文将从原理、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三方面对各种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徐金华;王育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青光眼白内障一次性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34只眼)青光眼白内障进行小梁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后视力≥0.5者12只眼,0.3~0.4者13只眼,0.1~0.2者5只眼,<0.1者4只眼.术后随访半年32只眼眼压在正常范围,2只眼需点美开朗滴眼液后眼压在正常范围.结论 掌握好手术时机,青光眼小梁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一次完成,既可以恢复有用视力,又可以控制眼压,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甘玲萍;孙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KTP-Nd YAG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 45例(53只眼)泪道阻塞患者行泪道激光成型术后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保留硅胶管3~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拔管后平均随访6.5个月,共治愈44只眼(83.02%),好转5只眼(9.43%).结论 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的经济、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国栋;谢道胜;艾宏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ReSTOR人工晶状体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ReSTOR多焦折叠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lO月至2006年12月闻,我院开展超声乳化ReSTOR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在排除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共62例(95只眼)作为ReSTOR观察组,并在ReSTOR标准基础上选取2006年4月至9月正视植入Alton Aersoft SN60AT IOL 33例(48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反应、主观感觉、远、近视力、脱镜率及满意度,随访时间均在2个月以上.结果 二组术后反应基本相同,视觉异常出现率ReSTOR组在术后2周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个月、6个月ReSTOR组裸眼远视力≥0.6者为96.83%、96.55%,≥1.0者为47.37%、45.98%,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个月、6个月ReSTOR组裸眼近视力≥0.6者为96.87%、97.70%,≥1.0者为28.42%、29.89%,明显优于对照组6.25%、6.76%,0%、0%(P<0.001),术后满意度评分,2周、2个月、6个月ReSTOR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ReSTOR组术后2周、2个月、6个月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比值分别为14.24%、5.26%、4.60%,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与2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近脱镜率ReSTOR组为83.16%,对照组为10.4%,二组对照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ReSTOR人工晶状体有着较优异的光学性能,且能满足大多数人裸眼远、近视力,术后视觉异常出现率低.

    作者:俞存;余威德;林呈飞;王铜亮;张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复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9例(8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至1年,术后6个月两个组眼压正常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2.9%和7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浅前房的发生率实验tlt(4.8%)明显低于对照组(15.9%).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波;方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增视能)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 分别用增视能系统和传统的治疗方法(CAM治疗仪联合红光闪烁仪)对三种常见类型的弱视(中心注视)进行治疗,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治疗效果、治愈的时间.增视能系统治疗组179例(230只眼),传统方法治疗组139例(182只眼).结果 (1)增视能系统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81.74%,其中基本治愈58.26%,有进步33.48%.无效8.26%.6个月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基本治愈81.3%,有进步14.35%,无效4.35%.(2)传统方法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62.3%,其中基本治愈52.7%,有进步35.14%,无效12.16%.6个月总有效率为78%,其中基本治愈70.72%,有进步15.32%,无效3.38%.结论 (1)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对7~8岁年龄组、屈光参差性以及重度弱视儿童,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在6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治疗组.

    作者:潘美华;任小军;庄建福;阎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检测研究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4例(64只眼)和正常对照者48例(4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测量其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方及颞侧、鼻侧各750 μm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两组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能够精确量化测定该厚度变化.

    作者:高波;袁铸;吴作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1例(56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6只眼眼轴长度26.09~32.24 mm,其中26.09~29 mm者41只眼,>29 mm者15只眼.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随诊时间3个月~2年.结果 眼轴≤29mm组术后1个月视力≥0.5者37眼,占90.24%;眼轴>29 mm组术后1月视力t>0.5者7只眼,占46.67%(P<0.05).无角膜失代偿及视网膜脱离.影响术后视力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所致眼底病变.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具有视力恢复较好、矫正屈光不正等优点,是高度近视白内障较有效、安全、理想的手术方式,眼轴>29 mm组恢复程度较差,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作者:陈蓓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相对应的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24例(43只眼)POAG患者的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患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的检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并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早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OCT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mERGI环L波潜伏期有显著性负相关(γ=-0.72,P<0.05,t=2.936);晚期POAG患者中OCT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mERG2,3环b波潜伏期有显著性负相关(γ=-0.666,γ=-0.702,t=2.676,t=2.956,P<0.05);对早期,进展期和晚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OCT所测黄斑区厚度进行比较,显示早期OCT黄斑厚度与晚期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进展期与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F=5.018.结论 POAG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的改变影响了黄斑区局部视网膜的功能状态,主要表现为与mERG的b波潜伏期有一定相关性;早期POAG患者眼底视网膜组织形态学上无明显改变时,视网膜功能已经有了改变,OCT与mERG检查对于POAG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作者:唐松;张国明;王林丽;余宝花;黄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