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内障术前潜视力预测方法

徐金华;王育良

关键词:白内障, 潜视力
摘要:白内障术前视功能的预测对评估手术效果、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预测视功能的方法较多,如:视觉电生理、潜视力仪、干涉条纹视力计、蓝视野内视镜、高敏视力仪、对比敏感度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本文将从原理、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三方面对各种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青光眼白内障一次性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34只眼)青光眼白内障进行小梁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后视力≥0.5者12只眼,0.3~0.4者13只眼,0.1~0.2者5只眼,<0.1者4只眼.术后随访半年32只眼眼压在正常范围,2只眼需点美开朗滴眼液后眼压在正常范围.结论 掌握好手术时机,青光眼小梁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一次完成,既可以恢复有用视力,又可以控制眼压,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甘玲萍;孙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荧光素钠行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在眼科诊断及指导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287例静脉注射荧光素钠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检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病情,患者均能顺利通过检查,造影图像需与临床病理、血管分布、血流动力学、全身疾病、其它检查结合起来分析,得以明确眼底病诊断;或已明确诊断作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能指导其治疗.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是动态的,能见到眼底循环的细微结构以及许多眼底镜下不能观察到的改变.

    作者:陈光约;林淑玲;陈映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眼高阶相差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眼高阶相差的影响.方法 对31例(62只眼)近视眼患者分别于佩戴和未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采用博士伦Zywave波前相差仪测量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以均方根值(RM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平均RMS值为(0.472±0.150)μm、(0.210±0.130)μm、(0.224±0.142)μm、(0.148±0.096)tun,未佩戴时,其值分别为(0.363±0.129)μm、(0.186±0.102)μm、(0.203±0.072)μm、(0.126±0.120)μm.两者比较,总的高阶相差有显著性差异,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近视眼总的高阶相差增加,对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则无影响.

    作者:骆向阳;雷澄;罗晓亮;王必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 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单眼或双眼的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手术量是依据远距离的外斜视度数,术中对后退量调整,术后6周后用三棱镜测量看远的斜视角,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治愈,7例好转,1例出现内斜.结论 外直肌悬吊-后退术安全、有效,可代替常规的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作者:曾思明;闫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检测研究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4例(64只眼)和正常对照者48例(4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测量其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方及颞侧、鼻侧各750 μm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两组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能够精确量化测定该厚度变化.

    作者:高波;袁铸;吴作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白内障术前潜视力预测方法

    白内障术前视功能的预测对评估手术效果、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预测视功能的方法较多,如:视觉电生理、潜视力仪、干涉条纹视力计、蓝视野内视镜、高敏视力仪、对比敏感度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本文将从原理、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三方面对各种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徐金华;王育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冷冻干燥羊膜移植治疗睑球粘连的临床观察

    睑球粘连常为眼化学伤、复发性翼状胬肉等眼表疾病所导致的较难处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单纯手术分离易复发,而以往采用自体组织如球结膜、口唇和硬腭粘膜等移植治疗.

    作者:杨文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正柱定轴检影法应用于中高度混合散光分析

    目的 探讨中高度混合散光检影的实用快捷方法.方法 门诊自然流程中选取所有混合散光患者68例(114只眼)进行正柱定轴检影法检影(试验组57只眼)与正负柱镜检影法检影(对照组57只眼).将散光分为轻、中、重三度(<3.00 D,3.00 D~6.00 D,>6.00 D),根据中和影的形态,轴位准确度,检影时问与镜片组合综合评价检影效果.结果 散光<3.00 D以下者,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 D~6.00 D与>6.00 D,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柱定轴检影法与正负柱镜检影法相比,对中高度混合散光的检影更快捷、准确.

    作者:安军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用两种自主设计的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联合泪道内注药治疗慢性鼻泪管阻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慢性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102例(112只眼)用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70只眼,采用自制连线硅胶管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B组:42只眼,采用连线弹性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两组均行上泪点进路植入扩张器留置6周并联合泪道内注入氧氟沙星眼膏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观察:A组3-15个月(平均7.1个月),治愈率为81.43%(57/70),有效率90.00%(63/70);B组3-16个月(平均7.6个月)治愈率为80.95%(34/42),有效率88.10%(37/42).两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经两样本率的u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两种不同泪道扩张器泪道植入的扩张方法治疗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均能有效扩张泪道,并具有相近的疗效,治疗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损伤轻,是有效的治疗鼻泪管阻塞的非创伤性手术方法.

    作者:周坚强;莫百军;王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相对应的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24例(43只眼)POAG患者的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患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的检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并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早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OCT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mERGI环L波潜伏期有显著性负相关(γ=-0.72,P<0.05,t=2.936);晚期POAG患者中OCT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mERG2,3环b波潜伏期有显著性负相关(γ=-0.666,γ=-0.702,t=2.676,t=2.956,P<0.05);对早期,进展期和晚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OCT所测黄斑区厚度进行比较,显示早期OCT黄斑厚度与晚期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进展期与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F=5.018.结论 POAG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的改变影响了黄斑区局部视网膜的功能状态,主要表现为与mERG的b波潜伏期有一定相关性;早期POAG患者眼底视网膜组织形态学上无明显改变时,视网膜功能已经有了改变,OCT与mERG检查对于POAG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作者:唐松;张国明;王林丽;余宝花;黄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单纯外展神经麻痹的手术疗效分析

    麻痹性斜视中以外展神经麻痹为多见.这是由于外展神经在颅底行程长,受损机会亦多,局部直接及远离间接的病变均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成人外展神经麻痹以后天性为主.

    作者:杨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非球面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远期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的改变,以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161只眼)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AerySof IQ非球面人工晶状体(47例54只眼),KS-3Ai预装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46例52只眼)和AerySof Natural蓝光滤过型球面人工晶状体(42例55只眼),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佳矫正远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检验.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P=0.243,P=0.160).术后≥6个月,非球面组在夜(1.5c/d、3.0 c/d、6.0 c/d)及夜+周边眩光(1.5e/d、3.0 c/d、6.0 c/d)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优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40,P=0.050;P=0.009,P=0.031,P=0.036),非球面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有较好的趋势,对比敏感度在暗视环境(低、中空间频率)下明显优于传统的球面人工晶状体,能较全面地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作者:黄玉娟;孙康;罗书科;陆强;郭晶晶;张婉琪;陈瑞;凌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KTP-Nd YAG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 45例(53只眼)泪道阻塞患者行泪道激光成型术后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保留硅胶管3~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拔管后平均随访6.5个月,共治愈44只眼(83.02%),好转5只眼(9.43%).结论 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的经济、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国栋;谢道胜;艾宏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视网膜血管炎的患病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血管炎患者14例(16只眼)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治和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眼后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经过药物治疗、激光和手术治疗后,终视力提高共10只眼(62.5%).结论 本病眼底表现复杂,以血管白鞘、视网膜出血和黄斑水肿为多见,病因尚不明确,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主,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以及预防性视网膜光凝、必要联合玻璃体手术是控制病变的关键.

    作者:周琼;黄琴;刘永琰;彭志优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眼眶肿瘤63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对63例(63只眼)眼眶肿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行单纯手术摘除,恶性肿瘤行手术加术后化疗和/或放疗.结论 良性眼眶肿瘤中,选择正确手术人路对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应采用综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秀娟;周晓瑞;韩晓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个性化波前引导的LASIK矫正中度以上近视散光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个性化波前引导的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76例(145只眼),随机分为波前组和对照组:波前组39例(73只眼),对照组37例(72只眼);两组性别,散光度数大致相同.波前组行波前和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对照组行普通LASIK,对比观察两者的治疗LASIK,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时,波前组裸眼视力1.0以上者为69只眼(94.5%);对照组为63只眼(87.5%).波前组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比例为36只眼(49.3%),对照组为19只眼(2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瞳孔直径为6衄时,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幅为107%,波前组平均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为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16只眼(22.2%)暗环境下有眩光主述,波前组有5只眼(6.8%),两组眩光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前引导与虹膜识别相结合的LASIK在治疗近视散光时,矫正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常规LASIK,视觉质量更好.

    作者:雷鸣;高建华;欧艳昆;苏越昆;金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增视能)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 分别用增视能系统和传统的治疗方法(CAM治疗仪联合红光闪烁仪)对三种常见类型的弱视(中心注视)进行治疗,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治疗效果、治愈的时间.增视能系统治疗组179例(230只眼),传统方法治疗组139例(182只眼).结果 (1)增视能系统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81.74%,其中基本治愈58.26%,有进步33.48%.无效8.26%.6个月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基本治愈81.3%,有进步14.35%,无效4.35%.(2)传统方法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62.3%,其中基本治愈52.7%,有进步35.14%,无效12.16%.6个月总有效率为78%,其中基本治愈70.72%,有进步15.32%,无效3.38%.结论 (1)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对7~8岁年龄组、屈光参差性以及重度弱视儿童,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在6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治疗组.

    作者:潘美华;任小军;庄建福;阎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346例未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原因,了解手术的适应范围.方法 对1998例近视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对其中未行手术的346例患者的未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中精神心理因素138例(占39.9%),角膜原因(包括角膜曲率过大、厚度偏薄及角膜疾病)89例(占25.7%).术前视力矫正不良59例(占17.0%),眼底病变21例(占6.1%),干眼症19例(占5.5%),高眼压16例(占4.6%),免疫系统疾病2例(占0.6%),睑内翻2例(占0.6%).结论 对于准备行LASIK手术的患者应仔细进行术前检查,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患沟通.

    作者:王欣荣;唐仁泓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烧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羊膜移植方法治疗眼表烧伤26例(30只眼).其中碱性烧伤12只眼(石灰5只眼,水泥4只眼,烧碱3只眼),热烧伤18只眼(铁水4只眼,铝水3只眼,热碳2只眼,蒸汽5只眼,热油4只眼).结果 热烧伤组18只眼中有15只眼愈(痊愈率83.33%).碱性烧伤组12只眼中有8只眼痊愈(痊愈率66.66%).痊愈眼角膜光滑、平整、透明,无新生血管及假性胬肉侵及角膜表层,虹膜不萎缩,视力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采用羊膜移植方法治疗眼表烧伤效果良好,具备很多优越性.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RF1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RF1 mRNA的表达.方法 收集42例葡萄膜炎患者(A组)和30例正常人(B组)外周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 Th1细胞转录因子IRF1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干扰素-Y(IFN-γ)表达水平.结果 A组PBMC中IRF1 mRNA相对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1),A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A组IRF1 mRNA表达相对含量与硎-γ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葡萄膜炎患者的Th1细胞过度分化可能与IRF1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丁歆;付琳琳;方桂英;苏稚辉;刘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