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卫;高保清;方桂英
目的探讨眶内侧进路筛窦开放眶肿瘤摘除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对9例眶内肿瘤患者采用眶内侧进路摘除肿瘤.结果手术摘除肿瘤经病理诊断,血管平滑肌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皮样囊肿2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半年至10年无复发.结论对眶前部肿瘤,特别是位于肌锥内侧靠近眶内侧壁、眶尖有透明区、肿瘤与眼球粘连不明显者,进行眶内侧进路筛窦开放摘除肿瘤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手术方法.
作者:曾涛;杨永福;陈前;赵惠琼;胡亚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5岁.双眼视物不清5年.出生时发现患儿双眼角膜大.全身检查:扁桃体Ⅲ度肿大.眼部检查:视力:双眼指数/20cm,双下睑内翻倒睫,角膜上皮粗糙,角膜直径14mm,纵径13mm,角膜透明,前房深,虹膜震颤,瞳孔3mm×3mm,光反应正常,晶状体透明,半脱位.眼底检查不合作,验光不配合.检影结果:右眼-35.00D=0.3,左眼-35.00D=0.3.眼压:右眼25mmHg(1kPa=7.5mmHg),左眼27mmHg.眼位正,眼球运动正常.
作者:徐丽;刘驰;杨庆才;肖礼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眼眶骨折复位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麻醉下利用面部小切口或半冠状切口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并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结果患者外形恢复良好,骨折固定坚固可靠,未出现排异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是眶周骨折复位固定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望群;王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们从1999年12月~2001年10月,采用Nd:YAG激光联合置管、药物冲洗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1例(11只眼),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云;杨文敏;叶迎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治疗的佳方法.方法对外伤性白内障113例(117只眼)行手术治疗,白内障吸出摘除同时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42只眼.结果术后矫正视力提高81只眼,不变29只眼,下降3只眼.形成后发生性白内障,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31只眼,人工晶状体偏位4只眼,继发性青光眼3只眼.眼球萎缩1只眼.结论术前术中予以妥善的措施,手术尽量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者尽可能利用残留的前后囊膜作支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能减少手术次数及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钟海彬;李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术前术后的角膜屈光状态及其与术前胬肉大小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必要性.方法对29例(3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测量,并于术前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测,以资对比.结果 32只眼均有程度不同的顺规散光,其大小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有关.手术显著降低了角膜散光,提高了角膜平均屈光力.手术导致的角膜散光变化、角膜平均屈光力变化和术前胬肉大小显著相关.结论翼状胬肉的生长和手术切除对角膜的屈光状况有显著影响,胬肉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当胬肉较大时,角膜地形图的改变可能包括一部分假象.
作者:乔宝笛;蔡剑秋;施明光;韩真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选择、切口设计、不同截囊方法及不同的乳化部位的利弊进行分析.方法对110只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视力0.5以上者91只眼(占82.72%);术后随访1个月,1.0以上者73只眼(占66.36%);0.6~0.9者2只眼(占18.18%);并发症:后囊破裂6只眼(占6.36%);虹膜损伤11只眼(占10%);角膜水肿混浊31只眼(占28.18%).结论采用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后房原位核乳化等是一种操作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手术成功关键取决于术者技术熟练程度.
作者:童晓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固定性斜视佳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来10例固定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1998年前6例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均行患眼内直肌切断+外直肌缩短;自1999年1月起对4例固定性斜视患者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拮抗肌折叠眶缘固定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挛缩肌;并对前6例中3例患者再次手术,采用显微技术切除疤痕增生组织,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带蒂骨膜固定术.结果前6例手术术后均欠矫,3~24个月后患眼又逐渐固定于内斜位,手术区疤痕增生明显;后4例及再手术的3例术后眼位正,随访1.5~3年,疗效稳定,未发现眼位回退、结膜疤痕等手术并发症,亦未出现结膜、角膜、巩膜等丝裂霉素C毒副反应.结论既往常规斜视手术矫正固定性斜视效果不佳;术中先勾取外直肌再处理内直肌,便于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准确性;利用患者自身组织(肌肉或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采用显微技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高文红;吴德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4例(24只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6月,观察视力、滤过泡、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4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滤过泡无瘢痕化.术后平均眼压为(14.3±3.1)mmHg.无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15例(62.5%),经过药物治疗后,均恢复透明.前房渗出13例(54%),经过药物治疗后,2~6天均完全吸收.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不会损伤滤过泡,能够维持正常眼压,提高视力.
作者:黄新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32岁.2年前右眼被鞭子抽伤.病例记载:视力:右眼光感(+);左眼1.0,双眼压正常.右眼睑瘀血肿胀,角膜透明,球结膜及巩膜未见裂口及出血点,瞳孔散大,直径约6mm,前房出血,眼底不清.左眼正常.诊断:(1)右眼睑挫伤;(2)右眼虹膜睫状体挫伤.常规止血、促吸收治疗,次日检查:前房出血基本吸收,视力恢复到0.1+1,瞳孔无变化,眼底大致正常.给予维生素B120mg、三磷酸腺苷40mg、肌苷400mg、复方丹参4片,一日3次,口服.要求定期复查.患者交待,由于到外地打工,未再来我院复查.
作者:王玉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510只眼角膜移植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92只眼的不同发生原因,分别行药物或手术治疗.结果 80只眼经药物治疗2~3周后眼压恢复正常.10只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其中8只眼术后眼压得以控制,2只眼失败后改行青光眼阀门术,2只眼失明.结论角膜移植术后出现的继发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并严格随访眼压,是减少晚期青光眼的关键措施.
作者:盛敏杰;林安娟;陈婴;屈晨;管宇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上睑下垂新的手术方式.方法术式要点为在术中预制眶膈膜后隧道,牵引额肌瓣经过此隧道向下移行到提上睑肌睑板止点处,与提上睑肌吻合后缝扎固定在睑板上.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后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矫形效果.结论额肌瓣下移提上睑肌吻合术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同时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PC-1)的表达,探讨其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大鼠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MCP-1的表达状态.结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1小时,未见MCP-1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6小时,MCP-1开始表达,至第24小时表达强,第48小时开始减弱,但第72小时仍有表达.结论 MCO-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游志鹏;李国栋;姜德咏;赵宏伟;刘湘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明汤联合西医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眼底镜检查用于诊断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对其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均行视力及常规检查,用中药复明汤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全身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能量合剂等支持疗法.观察时间两个月.结果经FFA确诊的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30例(36只眼)中:视力提高≥5行者6只眼,视力≥2行者24只眼,无效者6只眼.视力恢复时间2~7周,水肿消退时间2~6周,出血吸收时间3~8周,有效率83.3%.结论采用复明汤联合西药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出血吸收好,视力恢复明显.
作者:党万利;谷志彬;王晓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25岁.主诉右眼视物不清10余年,于1994年3月15日来我院就诊.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双眼前节检查正常,散瞳检查眼底:右眼视乳头颜色稍蜡黄,视网膜血管细、窄,整个视网膜周边赤道部典型骨细胞色素沉着,有的呈蜘蛛状覆盖于视网膜血管上,黄斑发暗,中心凹光反射(-).左眼检查正常.每年复诊检查.2002年3月20日患者来院复查,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1.0.双眼前节检查正常.
作者:乔玉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Ⅰ期后囊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预防性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3例(197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在术中应用玻切头对后囊行Ⅰ期环形切除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随访一年以上,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佳矫正视力:1.0以上者73只眼(37.1%),0.5~0.9者81只眼(41.1%),0.1~0.4者40只眼(20.3%),小于0.1者3只眼(1.5%).手术主要并发症为出现新生膜性混浊.结论Ⅰ期行后囊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是处理和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混浊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无明显视网膜脱离高危因素者,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赵晓辉;郭珊华;陈樱;喻长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在眼窝重建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1只眼)置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的无眼畸形或眼内容物剜除术、眼球摘除术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随访3~24个月,仅2例患者发生义眼座外露而需再次手术,其余病例均得到很好矫治,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羟基磷灰石是眼窝塌陷整形矫治和预防的良好填充物.
作者:姜映滨;李林;王抗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细胞促增殖和传递应激信号的关键激酶,该家族包括ERK、JNK、p38等亚族,近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状态下的高糖-蛋白激酶C(PKC)通路、糖基化终产物、氧化应激、生长因子、渗透压、牵张刺激等都可激活MAPK家族,使转录因子活性升高,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因此阻断MAPK通路将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策略.
作者:邵乐平;曲虹;牛膺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的疗效.方法应用COHERENT Omni多波长激光光凝黄斑裂孔底部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随后眼内注入20%C3F80.5~0.8ml并置换出玻璃体腔液体.治疗后每天坚持俯卧位.结果 19只眼中16只眼黄斑孔愈合,成功率为84.2%,视力提高15只眼,占78.9%,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应用激光光凝联合眼内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具有方法简单、费用低、疗效确定、大部分患者无须住院等优点.
作者:罗陈川;吴国基;龚颂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地图状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症,主要侵犯脉络膜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常见于中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可能属于脉络膜血管的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有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变形和暗点;急性期眼底表现为视盘周围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多角形盘状视网膜深层浸润性病灶,有时伴有神经上皮脱离或视网膜水肿,可伴有轻度玻璃体炎症.新的复发性病灶常始发于陈旧瘢痕性病灶的边缘,呈多角形向黄斑区蔓延,形成匐形样表现.愈合后常留有黄斑部瘢痕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并造成严重视力损害.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作者:郑曰忠;时冀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