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大角膜继发青光眼1例

徐丽;刘驰;杨庆才;肖礼丽

关键词:先天性大角膜, 眼底检查, 左眼, 右眼, 眼球运动, 眼部检查, 内翻倒睫, 角膜直径, 角膜上皮, 患儿, 眼角膜, 双眼视, 晶状体, 光反应, 扁桃体, 半脱位, 指数, 验光, 眼压, 瞳孔
摘要:患儿,男,5岁.双眼视物不清5年.出生时发现患儿双眼角膜大.全身检查:扁桃体Ⅲ度肿大.眼部检查:视力:双眼指数/20cm,双下睑内翻倒睫,角膜上皮粗糙,角膜直径14mm,纵径13mm,角膜透明,前房深,虹膜震颤,瞳孔3mm×3mm,光反应正常,晶状体透明,半脱位.眼底检查不合作,验光不配合.检影结果:右眼-35.00D=0.3,左眼-35.00D=0.3.眼压:右眼25mmHg(1kPa=7.5mmHg),左眼27mmHg.眼位正,眼球运动正常.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激素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方法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47例(47只眼),22例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5例常规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视力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63.63%,常规剂量治疗组有效率28.0%.结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效果优于常规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

    作者:黄波;陈嘉宁;汪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氪红激光与氩绿激光治疗DR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氪红激光与氩绿激光治疗DR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氪红激光与氩绿激光对两组各63只眼DR患者使用同样的激光参数(除能量不同)进行PRP治疗,术前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术后随诊观察2年.结果两组各63只眼视力提高,占37+/-1.5%;视力无变化,占59+/-1.5%;视力下降,占3.1%.两种激光治疗DR疗效相近.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首选氪红激光进行PRP治疗DR,安全可靠,术后视力提高,并发症少,具有其它波长激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谭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4例(24只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6月,观察视力、滤过泡、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4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滤过泡无瘢痕化.术后平均眼压为(14.3±3.1)mmHg.无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15例(62.5%),经过药物治疗后,均恢复透明.前房渗出13例(54%),经过药物治疗后,2~6天均完全吸收.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不会损伤滤过泡,能够维持正常眼压,提高视力.

    作者:黄新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对1999年6月~2003年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4例(14只眼)化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眼内异物外,其余患者临床诊断化脓性眼内炎后均先采用保守治疗,密切观察1~2天无好转而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眼内炎的原因:眼球穿通伤13只眼,青光眼术后晚期滤过泡感染1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先抽取前房及玻璃体腔内液体涂片及培养.采用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7只眼因前房积脓及晶状体前大量渗出和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影响手术而同时切除晶状体,8只联合巩膜环扎.缝合巩膜切口后玻璃体腔内注射罗氏芬2.5mg及地塞米松0.4mg.术后全身继续使用抗生素及激素1周.术后平均随访14.8个月(2~24个月).结果 14只眼中术后视力提高12只眼(85.7%),眼球保留13只眼(92.6%).5只眼培养阳性.术后玻璃体腔内少量出血2只眼,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疗效可靠.只要手术时机选择适当,大多数患者能保住眼球,恢复有用视力.

    作者:罗添场;阮敏毅;刘明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

    目的通过对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分析,以达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资料.轴位扫描40例,冠状位扫描35例,兴趣区高分辨率扫描5例.根据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特点,将其分为直接骨折和爆裂骨折.结果直接骨折5例,爆裂骨折35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直接征象: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2例,额、颌缝分离1例,骨质粉碎2例,眶壁曲度失常5例,眶壁局部凹陷30例(31只眼).结论 CT能够准确显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对眼眶内侧壁骨折具有确诊价值.

    作者:金启安;邓克学;吴国忠;程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临床观察

    自1990年~2002年对136例(142只眼)老年人(根据亚太地区1980年规定大于80岁成为老年人)在我院采用了不同术式完成了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爱华;于青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翼状胬肉术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术前术后的角膜屈光状态及其与术前胬肉大小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必要性.方法对29例(3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测量,并于术前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测,以资对比.结果 32只眼均有程度不同的顺规散光,其大小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有关.手术显著降低了角膜散光,提高了角膜平均屈光力.手术导致的角膜散光变化、角膜平均屈光力变化和术前胬肉大小显著相关.结论翼状胬肉的生长和手术切除对角膜的屈光状况有显著影响,胬肉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当胬肉较大时,角膜地形图的改变可能包括一部分假象.

    作者:乔宝笛;蔡剑秋;施明光;韩真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注射器戳伤致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为了避免严重交叉感染,一次性注射器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导致眼外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常发生在14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年龄小,不易配合,就诊时间晚,常延误病情,造成的危害极大,预后差.

    作者:高和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利用Sturm光锥解释单纯远视散光的一种临床矫正方法

    目的介绍单纯远视散光的一种临床矫正方法.方法利用Sturm光锥的光学原理对用屈光度相同的近视圆柱镜片轴位垂直于原轴位放置可以提高远视力的现象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利用屈光度相同的近视圆柱镜片轴位垂直于原单纯远视散光的轴位放置能够提高患者的远视力,经试戴无不适症状可以配镜.结论可以在必要时配戴矫正视力较好的近视圆柱镜片提高单纯远视散光患者的远视力以方便患者;也可以利用此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准确的鉴别此类视力下降患者佳的视觉分辨力,避免误诊.

    作者:夏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环扎加压术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巨大裂孔通常指裂孔范围在子午线方向≥90°,常伴玻璃体牵引,裂孔后瓣不同程度向后翻转,由此导致的视网膜脱离(RD)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至关重要.现就我科近年采用环扎加压术治疗单纯巨大裂孔性RD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陈爱蔚;李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Ⅰ期后囊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Ⅰ期后囊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预防性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3例(197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在术中应用玻切头对后囊行Ⅰ期环形切除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随访一年以上,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佳矫正视力:1.0以上者73只眼(37.1%),0.5~0.9者81只眼(41.1%),0.1~0.4者40只眼(20.3%),小于0.1者3只眼(1.5%).手术主要并发症为出现新生膜性混浊.结论Ⅰ期行后囊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是处理和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混浊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无明显视网膜脱离高危因素者,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赵晓辉;郭珊华;陈樱;喻长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三联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1例

    患者,男,77岁.因左眼疼痛、畏光、流泪,视力明显下降,伴左侧头痛、恶心1天,于2001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曾于20天前因左眼老年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在本院行三联术(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术后视力0.1,眼压在24~30mmHg之间,点抗生素眼水、0.5%噻吗心安眼水及双氯芬酸钠眼水治疗.

    作者:王维;李振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固定性斜视手术治疗方法分析

    目的探讨固定性斜视佳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来10例固定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1998年前6例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均行患眼内直肌切断+外直肌缩短;自1999年1月起对4例固定性斜视患者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拮抗肌折叠眶缘固定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挛缩肌;并对前6例中3例患者再次手术,采用显微技术切除疤痕增生组织,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带蒂骨膜固定术.结果前6例手术术后均欠矫,3~24个月后患眼又逐渐固定于内斜位,手术区疤痕增生明显;后4例及再手术的3例术后眼位正,随访1.5~3年,疗效稳定,未发现眼位回退、结膜疤痕等手术并发症,亦未出现结膜、角膜、巩膜等丝裂霉素C毒副反应.结论既往常规斜视手术矫正固定性斜视效果不佳;术中先勾取外直肌再处理内直肌,便于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准确性;利用患者自身组织(肌肉或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采用显微技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高文红;吴德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地图状脉络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地图状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症,主要侵犯脉络膜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常见于中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可能属于脉络膜血管的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有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变形和暗点;急性期眼底表现为视盘周围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多角形盘状视网膜深层浸润性病灶,有时伴有神经上皮脱离或视网膜水肿,可伴有轻度玻璃体炎症.新的复发性病灶常始发于陈旧瘢痕性病灶的边缘,呈多角形向黄斑区蔓延,形成匐形样表现.愈合后常留有黄斑部瘢痕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并造成严重视力损害.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作者:郑曰忠;时冀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MAPK家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细胞促增殖和传递应激信号的关键激酶,该家族包括ERK、JNK、p38等亚族,近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状态下的高糖-蛋白激酶C(PKC)通路、糖基化终产物、氧化应激、生长因子、渗透压、牵张刺激等都可激活MAPK家族,使转录因子活性升高,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因此阻断MAPK通路将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策略.

    作者:邵乐平;曲虹;牛膺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眼内容炎的治疗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发眼内容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选择及效果.方法对20例(20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并发眼内容炎患者行房水、玻璃体液微生物检查,根据病情选择玻璃体腔内注入广谱抗生素或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决定人工晶状体是否取出,同时全身、局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眼部变化.结果 10例有阳性菌种培养结果.2例经玻璃体腔注药病情控制;1例行眼球摘除术;17例接受了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同时行IOL取出术12例,1例手术治疗无效行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后6月~24月间共随访到17例,其治疗前视力与治疗后视力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视力与是否获得细菌阳性培养有关(P<0.05).结论及时的玻璃体腔广谱抗生素注射及适时的玻璃体切除术仍可保存部分较理想的视功能,视力预后与细菌培养结果及治疗前视力有关.

    作者:童晓维;赵培泉;黄欣;王文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510只眼角膜移植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92只眼的不同发生原因,分别行药物或手术治疗.结果 80只眼经药物治疗2~3周后眼压恢复正常.10只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其中8只眼术后眼压得以控制,2只眼失败后改行青光眼阀门术,2只眼失明.结论角膜移植术后出现的继发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并严格随访眼压,是减少晚期青光眼的关键措施.

    作者:盛敏杰;林安娟;陈婴;屈晨;管宇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后房玻璃异物七年后自行移向前房1例

    患者,男性,32岁.因7年前灯泡发生爆炸,玻璃划破左眼颞侧巩膜进入球内,当时行X线拍片后诊断为球内异物.因前房及伤口附近未见异物,晶状体透明,又因玻璃属非磁性异物,取出困难大,故当时仅作局部巩膜缝合、抗炎等对症治疗,左眼视力为0.6,7年间左眼无不适.半月前患者发现左眼眼前似有东西遮挡且有晃动,故再次就诊.

    作者:高燕;薛秀琴;高顺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行全光凝后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全光凝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6例(58只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有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的患眼采用全光凝和格栅样光凝进行光凝治疗.光凝后经平均随访18个月,对比分析光凝前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力、眼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有效45只眼,占77.6%;好转9只眼,占15.5%;治疗后视力进步者37只眼,占63.8%;无变化者15只眼,占25.9%;减退者6只眼,占10.3%.结论全光凝和格栅样光凝术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预防及黄斑水肿的消退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周宏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持的观察分析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6年12月~2002年10月共观察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出现瞳孔挟持22例(22只眼),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8~78岁,平均56.5岁.外伤性白内障5例(其中儿童外伤性白内障2例),先天性白内障2例,老年性白内障12例,并发性白内障3例.

    作者:朱海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