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薛秀琴;高顺义
地图状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症,主要侵犯脉络膜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常见于中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可能属于脉络膜血管的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有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变形和暗点;急性期眼底表现为视盘周围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多角形盘状视网膜深层浸润性病灶,有时伴有神经上皮脱离或视网膜水肿,可伴有轻度玻璃体炎症.新的复发性病灶常始发于陈旧瘢痕性病灶的边缘,呈多角形向黄斑区蔓延,形成匐形样表现.愈合后常留有黄斑部瘢痕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并造成严重视力损害.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作者:郑曰忠;时冀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术前术后的角膜屈光状态及其与术前胬肉大小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必要性.方法对29例(3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测量,并于术前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测,以资对比.结果 32只眼均有程度不同的顺规散光,其大小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有关.手术显著降低了角膜散光,提高了角膜平均屈光力.手术导致的角膜散光变化、角膜平均屈光力变化和术前胬肉大小显著相关.结论翼状胬肉的生长和手术切除对角膜的屈光状况有显著影响,胬肉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当胬肉较大时,角膜地形图的改变可能包括一部分假象.
作者:乔宝笛;蔡剑秋;施明光;韩真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睑内翻的病因.方法对42例(84只眼)先天性睑内翻患者行下睑缩肌延长术,观察下睑缩肌发育及附着情况,并与老年性睑内翻相比较.结果 42例(84只眼)均取得满意疗效,随访2~3年,无复发.结论下睑缩肌的发育异常与先天性睑内翻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作者:马红卫;高保清;方桂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视网膜巨大裂孔通常指裂孔范围在子午线方向≥90°,常伴玻璃体牵引,裂孔后瓣不同程度向后翻转,由此导致的视网膜脱离(RD)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至关重要.现就我科近年采用环扎加压术治疗单纯巨大裂孔性RD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陈爱蔚;李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32岁.2年前右眼被鞭子抽伤.病例记载:视力:右眼光感(+);左眼1.0,双眼压正常.右眼睑瘀血肿胀,角膜透明,球结膜及巩膜未见裂口及出血点,瞳孔散大,直径约6mm,前房出血,眼底不清.左眼正常.诊断:(1)右眼睑挫伤;(2)右眼虹膜睫状体挫伤.常规止血、促吸收治疗,次日检查:前房出血基本吸收,视力恢复到0.1+1,瞳孔无变化,眼底大致正常.给予维生素B120mg、三磷酸腺苷40mg、肌苷400mg、复方丹参4片,一日3次,口服.要求定期复查.患者交待,由于到外地打工,未再来我院复查.
作者:王玉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明汤联合西医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眼底镜检查用于诊断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对其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均行视力及常规检查,用中药复明汤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全身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能量合剂等支持疗法.观察时间两个月.结果经FFA确诊的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30例(36只眼)中:视力提高≥5行者6只眼,视力≥2行者24只眼,无效者6只眼.视力恢复时间2~7周,水肿消退时间2~6周,出血吸收时间3~8周,有效率83.3%.结论采用复明汤联合西药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出血吸收好,视力恢复明显.
作者:党万利;谷志彬;王晓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院自1990年~2000年10年间共收治眼爆竹炸伤89例,现将其致伤原因、眼部损伤程度及治疗前后视力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曾照年;刘苏冰;汪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新生儿泪囊炎在婴幼儿眼病中属常见病,其治疗时机的把握、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患儿的预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就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许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同时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PC-1)的表达,探讨其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大鼠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MCP-1的表达状态.结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1小时,未见MCP-1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6小时,MCP-1开始表达,至第24小时表达强,第48小时开始减弱,但第72小时仍有表达.结论 MCO-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游志鹏;李国栋;姜德咏;赵宏伟;刘湘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为了避免严重交叉感染,一次性注射器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导致眼外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常发生在14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年龄小,不易配合,就诊时间晚,常延误病情,造成的危害极大,预后差.
作者:高和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2岁.因7年前灯泡发生爆炸,玻璃划破左眼颞侧巩膜进入球内,当时行X线拍片后诊断为球内异物.因前房及伤口附近未见异物,晶状体透明,又因玻璃属非磁性异物,取出困难大,故当时仅作局部巩膜缝合、抗炎等对症治疗,左眼视力为0.6,7年间左眼无不适.半月前患者发现左眼眼前似有东西遮挡且有晃动,故再次就诊.
作者:高燕;薛秀琴;高顺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光凝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6例(58只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有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的患眼采用全光凝和格栅样光凝进行光凝治疗.光凝后经平均随访18个月,对比分析光凝前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力、眼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有效45只眼,占77.6%;好转9只眼,占15.5%;治疗后视力进步者37只眼,占63.8%;无变化者15只眼,占25.9%;减退者6只眼,占10.3%.结论全光凝和格栅样光凝术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预防及黄斑水肿的消退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周宏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的疗效.方法应用COHERENT Omni多波长激光光凝黄斑裂孔底部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随后眼内注入20%C3F80.5~0.8ml并置换出玻璃体腔液体.治疗后每天坚持俯卧位.结果 19只眼中16只眼黄斑孔愈合,成功率为84.2%,视力提高15只眼,占78.9%,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应用激光光凝联合眼内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具有方法简单、费用低、疗效确定、大部分患者无须住院等优点.
作者:罗陈川;吴国基;龚颂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氪红激光与氩绿激光治疗DR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氪红激光与氩绿激光对两组各63只眼DR患者使用同样的激光参数(除能量不同)进行PRP治疗,术前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术后随诊观察2年.结果两组各63只眼视力提高,占37+/-1.5%;视力无变化,占59+/-1.5%;视力下降,占3.1%.两种激光治疗DR疗效相近.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首选氪红激光进行PRP治疗DR,安全可靠,术后视力提高,并发症少,具有其它波长激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谭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6年12月~2002年10月共观察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出现瞳孔挟持22例(22只眼),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8~78岁,平均56.5岁.外伤性白内障5例(其中儿童外伤性白内障2例),先天性白内障2例,老年性白内障12例,并发性白内障3例.
作者:朱海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治疗的佳方法.方法对外伤性白内障113例(117只眼)行手术治疗,白内障吸出摘除同时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42只眼.结果术后矫正视力提高81只眼,不变29只眼,下降3只眼.形成后发生性白内障,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31只眼,人工晶状体偏位4只眼,继发性青光眼3只眼.眼球萎缩1只眼.结论术前术中予以妥善的措施,手术尽量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者尽可能利用残留的前后囊膜作支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能减少手术次数及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钟海彬;李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在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斜视患儿120例并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安定复合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组.术中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和围术期并发症或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后心率加快和平均动脉压升高比B组明显(P<0.05),B组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快.结论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比氯胺酮+安定静脉麻醉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适合儿童的麻醉方法.
作者:曾思明;莫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固定性斜视佳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来10例固定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1998年前6例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均行患眼内直肌切断+外直肌缩短;自1999年1月起对4例固定性斜视患者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拮抗肌折叠眶缘固定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挛缩肌;并对前6例中3例患者再次手术,采用显微技术切除疤痕增生组织,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带蒂骨膜固定术.结果前6例手术术后均欠矫,3~24个月后患眼又逐渐固定于内斜位,手术区疤痕增生明显;后4例及再手术的3例术后眼位正,随访1.5~3年,疗效稳定,未发现眼位回退、结膜疤痕等手术并发症,亦未出现结膜、角膜、巩膜等丝裂霉素C毒副反应.结论既往常规斜视手术矫正固定性斜视效果不佳;术中先勾取外直肌再处理内直肌,便于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准确性;利用患者自身组织(肌肉或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采用显微技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高文红;吴德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治疗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只眼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PVRB-C1者施行环扎、硅海绵与硅胶缝合体外加压、充分放液、轻度冷凝术后辅以氪激光光凝,出院观察6个月,随访其视力、视网膜复位、PVR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对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PVRB-C1者疗效、视力有明显提高.未发生1例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玻体璃切割2只眼除外),及前部缺血、眼外肌麻痹、硅胶海绵外露.结论巩膜环扎、硅海绵缝合体外加压、充分放液、眼内气体填充、轻度视网膜冷凝,缓解玻璃体牵拉、封闭裂孔,减轻或扭转眼PVR进程,减少了术后复发,避免了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发生一些并发症,是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法.
作者:肖云;蔡雪虹;高晓唯;蒋国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30例(30只眼)NVG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5例,单纯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视力变化情况.随访10~28个月.结果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仍高.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玻璃体脱出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各1例,术后6例眼压高,经结膜下注射5-Fu后,出院时仍有2例眼压稍高,随访后有3例眼压高.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两者术后眼压均降至正常,无明显差异,经随访后前者有1例眼压高,后者有4例发生眼球萎缩.以上各种手术术后眼痛症状明显缓解,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睫状体冷凝加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因术后低眼压发病率较高,远期可致眼球萎缩,故不主张联合行睫状前动脉结扎术.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降眼压效果差.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并发症多,术后降眼压效果不理想.如将两者联合,术后降眼压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又可避免术后因局部应用5-Fu产生的并发症,故提倡联合手术.
作者:史慧敏;李诲;黄毅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