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儿童斜视矫正术的临床观察

曾思明;莫恃

关键词:氯胺酮, 异丙酚, 复合麻醉, 儿童斜视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在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斜视患儿120例并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安定复合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组.术中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和围术期并发症或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后心率加快和平均动脉压升高比B组明显(P<0.05),B组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快.结论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比氯胺酮+安定静脉麻醉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适合儿童的麻醉方法.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临床观察

    自1990年~2002年对136例(142只眼)老年人(根据亚太地区1980年规定大于80岁成为老年人)在我院采用了不同术式完成了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爱华;于青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眼部碱烧伤2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维生素C、地塞米松治疗眼部碱烧伤的疗效.方法 25例眼部碱烧伤患者应用维生素C、地塞米松、自血、抗炎等综合治疗,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25例(32只眼)无并发症者16只眼,角膜翳11只眼,角膜新生血管4只眼,角膜白斑1只眼.结论Ⅰ、Ⅱ、Ⅲ度眼部碱烧伤,应用维生素C、地塞米松、抗炎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洪文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黄斑孔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的疗效.方法应用COHERENT Omni多波长激光光凝黄斑裂孔底部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随后眼内注入20%C3F80.5~0.8ml并置换出玻璃体腔液体.治疗后每天坚持俯卧位.结果 19只眼中16只眼黄斑孔愈合,成功率为84.2%,视力提高15只眼,占78.9%,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应用激光光凝联合眼内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具有方法简单、费用低、疗效确定、大部分患者无须住院等优点.

    作者:罗陈川;吴国基;龚颂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利用Sturm光锥解释单纯远视散光的一种临床矫正方法

    目的介绍单纯远视散光的一种临床矫正方法.方法利用Sturm光锥的光学原理对用屈光度相同的近视圆柱镜片轴位垂直于原轴位放置可以提高远视力的现象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利用屈光度相同的近视圆柱镜片轴位垂直于原单纯远视散光的轴位放置能够提高患者的远视力,经试戴无不适症状可以配镜.结论可以在必要时配戴矫正视力较好的近视圆柱镜片提高单纯远视散光患者的远视力以方便患者;也可以利用此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准确的鉴别此类视力下降患者佳的视觉分辨力,避免误诊.

    作者:夏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4例(24只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6月,观察视力、滤过泡、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4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滤过泡无瘢痕化.术后平均眼压为(14.3±3.1)mmHg.无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15例(62.5%),经过药物治疗后,均恢复透明.前房渗出13例(54%),经过药物治疗后,2~6天均完全吸收.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不会损伤滤过泡,能够维持正常眼压,提高视力.

    作者:黄新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30例(30只眼)NVG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5例,单纯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视力变化情况.随访10~28个月.结果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仍高.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玻璃体脱出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各1例,术后6例眼压高,经结膜下注射5-Fu后,出院时仍有2例眼压稍高,随访后有3例眼压高.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两者术后眼压均降至正常,无明显差异,经随访后前者有1例眼压高,后者有4例发生眼球萎缩.以上各种手术术后眼痛症状明显缓解,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睫状体冷凝加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因术后低眼压发病率较高,远期可致眼球萎缩,故不主张联合行睫状前动脉结扎术.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降眼压效果差.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并发症多,术后降眼压效果不理想.如将两者联合,术后降眼压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又可避免术后因局部应用5-Fu产生的并发症,故提倡联合手术.

    作者:史慧敏;李诲;黄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地图状脉络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地图状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症,主要侵犯脉络膜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常见于中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可能属于脉络膜血管的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有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变形和暗点;急性期眼底表现为视盘周围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多角形盘状视网膜深层浸润性病灶,有时伴有神经上皮脱离或视网膜水肿,可伴有轻度玻璃体炎症.新的复发性病灶常始发于陈旧瘢痕性病灶的边缘,呈多角形向黄斑区蔓延,形成匐形样表现.愈合后常留有黄斑部瘢痕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并造成严重视力损害.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作者:郑曰忠;时冀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Nd:YAG激光联合置管、药物冲洗治疗慢性泪囊炎

    我们从1999年12月~2001年10月,采用Nd:YAG激光联合置管、药物冲洗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1例(11只眼),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云;杨文敏;叶迎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治疗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

    目的评价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治疗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只眼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PVRB-C1者施行环扎、硅海绵与硅胶缝合体外加压、充分放液、轻度冷凝术后辅以氪激光光凝,出院观察6个月,随访其视力、视网膜复位、PVR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巩膜扣带、眼内气体填充对赤道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PVRB-C1者疗效、视力有明显提高.未发生1例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玻体璃切割2只眼除外),及前部缺血、眼外肌麻痹、硅胶海绵外露.结论巩膜环扎、硅海绵缝合体外加压、充分放液、眼内气体填充、轻度视网膜冷凝,缓解玻璃体牵拉、封闭裂孔,减轻或扭转眼PVR进程,减少了术后复发,避免了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发生一些并发症,是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法.

    作者:肖云;蔡雪虹;高晓唯;蒋国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100例临床报告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选择、切口设计、不同截囊方法及不同的乳化部位的利弊进行分析.方法对110只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视力0.5以上者91只眼(占82.72%);术后随访1个月,1.0以上者73只眼(占66.36%);0.6~0.9者2只眼(占18.18%);并发症:后囊破裂6只眼(占6.36%);虹膜损伤11只眼(占10%);角膜水肿混浊31只眼(占28.18%).结论采用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后房原位核乳化等是一种操作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手术成功关键取决于术者技术熟练程度.

    作者:童晓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羊膜移植治疗早期严重角结膜烧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早期严重角结膜烧伤的效果.方法采用西安市眼库提供的新鲜人羊膜材料,对43例(58只眼)严重的角结膜烧伤患者在伤后7天内行羊膜移植.结果 58只眼中41只眼无睑球粘连,占70%,17只眼留有部分轻度粘连.9只眼角膜旁中央留有薄翳,49只眼角膜不规则混浊,瘢痕愈合,眼表稳定.结论羊膜具有抗蛋白酶的活性,消除炎症细胞的入侵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且羊膜具有抗粘连的能力,烧伤早期行羊膜移植可明显减少睑球粘连并达到早期眼表稳定.

    作者:朱斌良;张长宁;吴洁;马挺;银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

    目的通过对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分析,以达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资料.轴位扫描40例,冠状位扫描35例,兴趣区高分辨率扫描5例.根据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特点,将其分为直接骨折和爆裂骨折.结果直接骨折5例,爆裂骨折35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直接征象: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2例,额、颌缝分离1例,骨质粉碎2例,眶壁曲度失常5例,眶壁局部凹陷30例(31只眼).结论 CT能够准确显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对眼眶内侧壁骨折具有确诊价值.

    作者:金启安;邓克学;吴国忠;程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固定性斜视手术治疗方法分析

    目的探讨固定性斜视佳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来10例固定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1998年前6例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均行患眼内直肌切断+外直肌缩短;自1999年1月起对4例固定性斜视患者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拮抗肌折叠眶缘固定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挛缩肌;并对前6例中3例患者再次手术,采用显微技术切除疤痕增生组织,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带蒂骨膜固定术.结果前6例手术术后均欠矫,3~24个月后患眼又逐渐固定于内斜位,手术区疤痕增生明显;后4例及再手术的3例术后眼位正,随访1.5~3年,疗效稳定,未发现眼位回退、结膜疤痕等手术并发症,亦未出现结膜、角膜、巩膜等丝裂霉素C毒副反应.结论既往常规斜视手术矫正固定性斜视效果不佳;术中先勾取外直肌再处理内直肌,便于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准确性;利用患者自身组织(肌肉或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采用显微技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高文红;吴德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儿童斜视矫正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在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斜视患儿120例并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安定复合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组.术中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和围术期并发症或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后心率加快和平均动脉压升高比B组明显(P<0.05),B组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快.结论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比氯胺酮+安定静脉麻醉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适合儿童的麻醉方法.

    作者:曾思明;莫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30例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复明汤联合西医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复明汤联合西医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眼底镜检查用于诊断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对其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均行视力及常规检查,用中药复明汤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全身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能量合剂等支持疗法.观察时间两个月.结果经FFA确诊的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30例(36只眼)中:视力提高≥5行者6只眼,视力≥2行者24只眼,无效者6只眼.视力恢复时间2~7周,水肿消退时间2~6周,出血吸收时间3~8周,有效率83.3%.结论采用复明汤联合西药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出血吸收好,视力恢复明显.

    作者:党万利;谷志彬;王晓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眼爆竹炸伤89例分析

    我院自1990年~2000年10年间共收治眼爆竹炸伤89例,现将其致伤原因、眼部损伤程度及治疗前后视力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曾照年;刘苏冰;汪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注射器戳伤致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为了避免严重交叉感染,一次性注射器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导致眼外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常发生在14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年龄小,不易配合,就诊时间晚,常延误病情,造成的危害极大,预后差.

    作者:高和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时机及方法

    新生儿泪囊炎在婴幼儿眼病中属常见病,其治疗时机的把握、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患儿的预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就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许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治疗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ARD)和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PPRD)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以无晶状体眼及人工晶状体眼原发生视网膜脱离65例(65只眼)为研究对象,分首次单纯环扎加压组30例(30只眼)及玻璃体手术加环扎或环扎加压组35例(35只眼),进行临床治疗以及复发后进一步治疗观察.结果 30只眼单纯环扎加压组一次手术成功率86.67%(26/30).随访3个月~1年,平均5.2个月.视网膜复位27只眼,复位率90%,其中3只眼再次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手术联合环扎或环扎加压组35只眼作为首次手术,一次手术成功率91.43%(32/35),3只眼为巩膜手术复发者,共38只眼,随访3个月~1年,平均4.9个月,视网膜复位37只眼,复位率97.37%.总手术成功率93.85%(61/65).结论单纯环扎加压术和玻璃体手术加环扎或环扎加压术两种手术方法在选择好手术适应证情况下治疗ARD和PPRD具有较好的效果.玻璃体手术加环扎或环扎加压术对PVR增生较重的病例效果显著.两种手术方法结合治疗ARD和PPRD能明显提高视网膜复位率.

    作者:倪建同;张皙;黄路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ROLS全视野镜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ROLS(reinverting operating system)即称再翻转直立正像手术透镜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1998年7月~1999年10月期间在显微镜下应用ROLS完成109例(109只眼)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3只眼(76.1%),其中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8只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7只眼,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1只眼,后极裂孔性视网膜离17只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6只眼(23.9%),其中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10只眼,中央静脉分支阻塞并发视网膜脱离9只眼,眼球穿通伤球内异物取出后并发视网膜脱离7只眼.109只眼均在ROLS全视野镜下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109只眼经过3~25个月随访,平均为(8.4±4.9)个月.一次手术复位96只眼(占88.1%),未复位13只眼(占11.9%).5只眼经两次手术成功,终解剖复位101只眼,成功率达92.7%.视力增加者77只眼(占70.6%),不变者28只眼(占25.7%),视力减退者4只眼(占3.7%).佳视力达0.5.结论应用ROLS全视网膜镜可为术者提供一个较高倍率,较稳定的从黄斑到锯齿缘的全景视网膜观察.使术中完成气液交换,切除前PVR,施行周边360度视网膜切开或切除,彻底完成硅油与重水的交换,以及为全视网膜光凝等操作更加方便、可靠,从而提高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作者:赵秉水;陈松;李燕;关禹博;刘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