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于青云
目的观察维生素C、地塞米松治疗眼部碱烧伤的疗效.方法 25例眼部碱烧伤患者应用维生素C、地塞米松、自血、抗炎等综合治疗,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25例(32只眼)无并发症者16只眼,角膜翳11只眼,角膜新生血管4只眼,角膜白斑1只眼.结论Ⅰ、Ⅱ、Ⅲ度眼部碱烧伤,应用维生素C、地塞米松、抗炎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洪文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新生儿泪囊炎在婴幼儿眼病中属常见病,其治疗时机的把握、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患儿的预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就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许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1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年,加重半年,于2002年5月17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无夜盲,无眼红、眼痛,无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2,近视力J5,左眼0.1,近视力J3,均不能矫正.
作者:刘彦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睑板腺分泌物性质异常与结膜炎、角膜炎眼部刺激症的关系.方法对结膜炎、角膜炎患者,特别是久治不愈的有顽固性结膜炎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检查睑板腺开口情况,用玻璃棒从睑结膜面靠穹窿部睑板向睑缘合力挤压睑板腺,观察其分泌物性质,按分泌物的外观分为:正常:蛋清状,分泌物无色透明;异常:(1)稀黄状;(2)白色颗粒状;(3)奶油状;(4)牙膏状.同时适当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等.结果 80例患者中,20例挤压睑板时挤出牙膏状分泌物后,立即感到眼部舒适,症状明显减轻;30例仅在上睑或下睑挤出1~3个牙膏状分泌物,症状体征轻微,经一次按压后症状体征消失.15例伴有睑结膜乳头和滤泡.11例长期受眼部刺激症折磨,诊为慢性结膜炎和点状角膜炎,详查发现睑板腺开口粗大,有脂质物阻塞,按压睑板有大量的变性脂质物溢出,按压后眼压立即感到舒适.结论睑板腺分泌物性质异常,引起眼部刺激症状表现多样,清除睑板腺异常分泌物可显著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邹亚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分析,以达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资料.轴位扫描40例,冠状位扫描35例,兴趣区高分辨率扫描5例.根据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特点,将其分为直接骨折和爆裂骨折.结果直接骨折5例,爆裂骨折35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直接征象: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2例,额、颌缝分离1例,骨质粉碎2例,眶壁曲度失常5例,眶壁局部凹陷30例(31只眼).结论 CT能够准确显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对眼眶内侧壁骨折具有确诊价值.
作者:金启安;邓克学;吴国忠;程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老年性睑内翻又称羟挛性睑内翻,多发生于下睑,约占就诊睑内翻病人总数70%.我院自1999年1月~2003年1月期间,采用祛皮肌手术治疗老年性睑内翻64例(116只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娅;赵竑彦;张丽娜;于江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发眼内容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选择及效果.方法对20例(20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并发眼内容炎患者行房水、玻璃体液微生物检查,根据病情选择玻璃体腔内注入广谱抗生素或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决定人工晶状体是否取出,同时全身、局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眼部变化.结果 10例有阳性菌种培养结果.2例经玻璃体腔注药病情控制;1例行眼球摘除术;17例接受了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同时行IOL取出术12例,1例手术治疗无效行眼内容物剜出术.术后6月~24月间共随访到17例,其治疗前视力与治疗后视力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视力与是否获得细菌阳性培养有关(P<0.05).结论及时的玻璃体腔广谱抗生素注射及适时的玻璃体切除术仍可保存部分较理想的视功能,视力预后与细菌培养结果及治疗前视力有关.
作者:童晓维;赵培泉;黄欣;王文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510只眼角膜移植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92只眼的不同发生原因,分别行药物或手术治疗.结果 80只眼经药物治疗2~3周后眼压恢复正常.10只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其中8只眼术后眼压得以控制,2只眼失败后改行青光眼阀门术,2只眼失明.结论角膜移植术后出现的继发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并严格随访眼压,是减少晚期青光眼的关键措施.
作者:盛敏杰;林安娟;陈婴;屈晨;管宇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固定性斜视佳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来10例固定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1998年前6例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均行患眼内直肌切断+外直肌缩短;自1999年1月起对4例固定性斜视患者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拮抗肌折叠眶缘固定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挛缩肌;并对前6例中3例患者再次手术,采用显微技术切除疤痕增生组织,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施行挛缩肌部分切除+带蒂骨膜固定术.结果前6例手术术后均欠矫,3~24个月后患眼又逐渐固定于内斜位,手术区疤痕增生明显;后4例及再手术的3例术后眼位正,随访1.5~3年,疗效稳定,未发现眼位回退、结膜疤痕等手术并发症,亦未出现结膜、角膜、巩膜等丝裂霉素C毒副反应.结论既往常规斜视手术矫正固定性斜视效果不佳;术中先勾取外直肌再处理内直肌,便于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准确性;利用患者自身组织(肌肉或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采用显微技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高文红;吴德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选择、切口设计、不同截囊方法及不同的乳化部位的利弊进行分析.方法对110只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视力0.5以上者91只眼(占82.72%);术后随访1个月,1.0以上者73只眼(占66.36%);0.6~0.9者2只眼(占18.18%);并发症:后囊破裂6只眼(占6.36%);虹膜损伤11只眼(占10%);角膜水肿混浊31只眼(占28.18%).结论采用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后房原位核乳化等是一种操作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手术成功关键取决于术者技术熟练程度.
作者:童晓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明汤联合西医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眼底镜检查用于诊断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对其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均行视力及常规检查,用中药复明汤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全身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能量合剂等支持疗法.观察时间两个月.结果经FFA确诊的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30例(36只眼)中:视力提高≥5行者6只眼,视力≥2行者24只眼,无效者6只眼.视力恢复时间2~7周,水肿消退时间2~6周,出血吸收时间3~8周,有效率83.3%.结论采用复明汤联合西药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出血吸收好,视力恢复明显.
作者:党万利;谷志彬;王晓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治疗的佳方法.方法对外伤性白内障113例(117只眼)行手术治疗,白内障吸出摘除同时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42只眼.结果术后矫正视力提高81只眼,不变29只眼,下降3只眼.形成后发生性白内障,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31只眼,人工晶状体偏位4只眼,继发性青光眼3只眼.眼球萎缩1只眼.结论术前术中予以妥善的措施,手术尽量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者尽可能利用残留的前后囊膜作支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能减少手术次数及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钟海彬;李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地图状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症,主要侵犯脉络膜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常见于中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可能属于脉络膜血管的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有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变形和暗点;急性期眼底表现为视盘周围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多角形盘状视网膜深层浸润性病灶,有时伴有神经上皮脱离或视网膜水肿,可伴有轻度玻璃体炎症.新的复发性病灶常始发于陈旧瘢痕性病灶的边缘,呈多角形向黄斑区蔓延,形成匐形样表现.愈合后常留有黄斑部瘢痕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并造成严重视力损害.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作者:郑曰忠;时冀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细胞促增殖和传递应激信号的关键激酶,该家族包括ERK、JNK、p38等亚族,近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状态下的高糖-蛋白激酶C(PKC)通路、糖基化终产物、氧化应激、生长因子、渗透压、牵张刺激等都可激活MAPK家族,使转录因子活性升高,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因此阻断MAPK通路将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策略.
作者:邵乐平;曲虹;牛膺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及玻璃体类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1990~2002年收治的所有外伤性眼内炎患者30例,对其性别、年龄、外伤类型、病原体、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分性.结果男性23例,平均24.8岁.女性7例,平均13.1岁.学龄前儿童和未成年人以注射器外伤为主,成年人以铁丝扎伤及铁异物为主;其中18例进行病原体检查,阳性率为55%,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分别有4例和6例.玻璃体类手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有效的方法.结论对不同的年龄与职业采取恰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外伤性眼内炎;对眼内炎患者应及时选择适合的玻璃体类手术治疗.
作者:吴晓玉;闵寒毅;陈有信;董方田;刘熙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光凝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6例(58只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有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的患眼采用全光凝和格栅样光凝进行光凝治疗.光凝后经平均随访18个月,对比分析光凝前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力、眼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有效45只眼,占77.6%;好转9只眼,占15.5%;治疗后视力进步者37只眼,占63.8%;无变化者15只眼,占25.9%;减退者6只眼,占10.3%.结论全光凝和格栅样光凝术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预防及黄斑水肿的消退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周宏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视网膜巨大裂孔通常指裂孔范围在子午线方向≥90°,常伴玻璃体牵引,裂孔后瓣不同程度向后翻转,由此导致的视网膜脱离(RD)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至关重要.现就我科近年采用环扎加压术治疗单纯巨大裂孔性RD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陈爱蔚;李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ROLS(reinverting operating system)即称再翻转直立正像手术透镜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1998年7月~1999年10月期间在显微镜下应用ROLS完成109例(109只眼)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3只眼(76.1%),其中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8只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7只眼,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1只眼,后极裂孔性视网膜离17只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6只眼(23.9%),其中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10只眼,中央静脉分支阻塞并发视网膜脱离9只眼,眼球穿通伤球内异物取出后并发视网膜脱离7只眼.109只眼均在ROLS全视野镜下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109只眼经过3~25个月随访,平均为(8.4±4.9)个月.一次手术复位96只眼(占88.1%),未复位13只眼(占11.9%).5只眼经两次手术成功,终解剖复位101只眼,成功率达92.7%.视力增加者77只眼(占70.6%),不变者28只眼(占25.7%),视力减退者4只眼(占3.7%).佳视力达0.5.结论应用ROLS全视网膜镜可为术者提供一个较高倍率,较稳定的从黄斑到锯齿缘的全景视网膜观察.使术中完成气液交换,切除前PVR,施行周边360度视网膜切开或切除,彻底完成硅油与重水的交换,以及为全视网膜光凝等操作更加方便、可靠,从而提高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作者:赵秉水;陈松;李燕;关禹博;刘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5岁.双眼视物不清5年.出生时发现患儿双眼角膜大.全身检查:扁桃体Ⅲ度肿大.眼部检查:视力:双眼指数/20cm,双下睑内翻倒睫,角膜上皮粗糙,角膜直径14mm,纵径13mm,角膜透明,前房深,虹膜震颤,瞳孔3mm×3mm,光反应正常,晶状体透明,半脱位.眼底检查不合作,验光不配合.检影结果:右眼-35.00D=0.3,左眼-35.00D=0.3.眼压:右眼25mmHg(1kPa=7.5mmHg),左眼27mmHg.眼位正,眼球运动正常.
作者:徐丽;刘驰;杨庆才;肖礼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为了避免严重交叉感染,一次性注射器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导致眼外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常发生在14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年龄小,不易配合,就诊时间晚,常延误病情,造成的危害极大,预后差.
作者:高和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