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UPLC/Q-TOFMS法测定大鼠灌胃人工麝香后血浆中麝香酮的浓度

冷玉静;李海涛;邓海山

关键词:人工麝香, 麝香酮, UPLC/Q-TOFMS, 药代动力学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麝香酮在灌胃人工麝香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的分析方法,用于人工麝香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以乙醚液-液萃取法进行前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进行分析.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水(均含0.1%的甲酸85:15),流速0.2 mL/min.使用APC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麝香酮血浆浓度在0.0756~3.7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0),低检测限为0.05μg/mL.高、中、低三种浓度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RE<10%,RSD<15%),平均绝对回收率均>81%.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灵敏度较高,测定方便快速,适用于人工麝香中麝香酮的临床前血药浓度分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血中性粒细胞TGF-β/Smad 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作用

    哮喘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的细胞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PMN)、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1],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研究发现,哮喘急性期PMN处于活化状态,能释放多种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了哮喘的炎症过程[2].

    作者:李晨虹;叶斌;罗冬娇;童夏生;叶辉;王恩智;陈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皂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多样的化合物.许多皂苷都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本文从皂苷抗肿瘤的机理方面扼要地概括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有抗癌活性的皂苷及其抗肿瘤的构效关系,为皂苷抗肿瘤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及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提供参考.

    作者:尚丽丽;孙建国;谢海棠;王广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潘立酮片在健康男性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研究多潘立酮片在健康男性受试者中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两种多潘立酮片荆的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试验制荆多潘立酮片和参比制剂多潘立酮片,剂量为20 mg,用LC-MS法检测多潘立酮的血药浓度.利用DAS Ver 2.0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分别为(36±8)和(38±9)μg/L,t_(max)分别为(0.6±0.2)和(0.7±0.3)h,t_(1/2)分别为(10±8)和(9±3)h,AUC_(0-24)分别为(138±34)和(144±31)μg·L~(-1)·h,AUC_(0-∞)分别为(168±68)和(166±37)μg·L~(-1)·h.多潘立酮片试验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以AUC_(0-24)作为评价依据)为:(97±20)%.结论:两种多潘立酮片荆在健康人体中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李玲;高娜;谷娟;严谨;阳国平;欧阳冬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西洛他唑对小鼠慢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小鼠慢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与促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以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诱导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后1、4、7 h和术后1~14 d腹腔注射西洛他唑(10 mg/kg),每天一次,观察缺血后35 d西洛他唑对神经症状评分、斜板角度、脑梗死体积、神经元密度和缺血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1)表达的作用.结果:西洛他唑能降低缺血后神经症状评分,提高斜板角度,减少脑梗死体积,增加存活神经元密度和VEGF、Flk-1表达的数目.结论:西洛他唑对小鼠慢性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缺血侧VEGF、Flk-1表达,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叶夷露;张琦;陈丽萍;张建亭;张晓华;俞月萍;魏尔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薯蓣皂苷元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薯蓣皂苷元(diosgenin,Dio)作为一种重要的甾体皂苷元,是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的主要原料,其来源广泛,抗肿瘤、抗炎、心血管保护等活性显著,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了国际上近年来有关薯蓣皂苷元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作者:岳蕾;陈玲;寇俊萍;余伯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UPLC/Q-TOFMS法测定大鼠灌胃人工麝香后血浆中麝香酮的浓度

    目的:建立检测麝香酮在灌胃人工麝香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的分析方法,用于人工麝香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以乙醚液-液萃取法进行前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进行分析.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水(均含0.1%的甲酸85:15),流速0.2 mL/min.使用APC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麝香酮血浆浓度在0.0756~3.7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0),低检测限为0.05μg/mL.高、中、低三种浓度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RE<10%,RSD<15%),平均绝对回收率均>81%.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灵敏度较高,测定方便快速,适用于人工麝香中麝香酮的临床前血药浓度分析.

    作者:冷玉静;李海涛;邓海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及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疗效及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162例,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分为A组20 mg/d、B组40 mg/d,每组调脂治疗共12个月.分别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末、12个月末测定血脂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1(ET-1)、肱动脉舒张内径变化率(D%)、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水平;主要观察阿托伐他汀疗效、不良反应和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B组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IL-6、ET-1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O、CGRP、△D%升高与A组PCI术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B组降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能显著降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邓少雄;郑渊;郭南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对健康人胃内24小时pH值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40 mg对健康受试者胃内24 h pH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84名健康受试者分为4组,分别静脉滴注雷贝拉唑10 mg(A组)、20 mg(B组)、40 mg(C组)和奥美拉唑40 mg(D组),每日1次,连续5 d用药,并在第1天和第5天进行胃内24 h pH值监测.结果:24 h pH中值:四组用药第5天的pH中值均显著高于第1天用药后的pH中值(P<0.05);pH>4和pH>6时间百分数:四组用药第5天均比用药第1天后有显著性增高(P<0.05);第1天,C组胃内pH>4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A组(P<0.05);第5天,D组胃内pH>6的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A组、B组(P<0.05).结论: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均可显著抑制胃酸分泌,且连续用药比单次用药有更明显的胃酸抑制作用.雷贝拉唑20 mg与40 mg的作用强度和有效性相似.单次给药,雷贝拉唑钠三个剂量组与奥美拉唑钠抑酸能力相当;连续多次给药,雷贝拉唑钠三组不同剂量有相近的抑酸作用.此外,性别不会对药物作用产生影响.

    作者:王瑾;晁阳;王永庆;于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白芍总苷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大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压和抗氧化作用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metabolic syndromic-hypertension,MS-Ht)大鼠血压的作用,检测胰岛素敏感性、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以及氧化应激的改变,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喂饲SD大鼠,连续8周,当造模动物出现高血压、糖耐量减退,MS-Ht病理模型建立成功;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二甲双胍(metformin,Met)200 mg/kg和TGP 150、50 mg/kg两个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或蒸馏水,qd×4周,实验结束时,测定大鼠血压、空腹血糖(FBG)和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OGTT-2 hBG)、血浆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测定游离脂肪酸(FFA)、TNF-α、内皮素(ET-1)、肾素-血管紧张素(Ang Ⅱ)、NO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S-Ht大鼠血压升高;FBG、OGTT-2hBG和Fins含量增高;ISI减弱、而HOMA-IRI增强;FFA、TNF-α、ET-1、肾素-AngⅡ和MDA含量增高(P<0.05或P<0.01);NO含量和NOS及SOD活性降低(P<0.05或P<0.01).Met和TGP 150 mg/kg增强ISI,而降低HO-MA-IRI,纠正高胰岛素血痘(P<0.05或P<0.01),降低FFA、TNF-α、ET-1、肾素-AngⅡ和MDA含量(P<0.05或P<0.01),提高NO含量和NOS及SOD活性;而Met能降低FBG、OG-TT-2 h BG含量(P<0.05或P<0.01);与TGP150 mg/k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P 50 mg/kg组,除降低肾素、AngⅡ和FFA含量外(P<0.05),对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P和Met能对抗MS-Ht大鼠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纠正高胰岛素血症,拮抗ET-1、肾素-AngⅡ系统和氧化应激反应,提高NO和NOS功能,降低血压;TGP不具直接降血糖作用,与Met不同.TGP以上效应呈量效关系.

    作者:冯瑞儿;郑琳颖;吕俊华;潘竞锵;肖柳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以喹硫平(思瑞康)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作对照研究,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有效率78%,显效率39%;喹硫平组有效率88%,显效率76%.均无明显锥外系反应,仅表现为兴奋激越等副反应.结论:两药对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确切疗效,且安全性相对高,喹硫平对症状的改善可能更好.

    作者:胡恒章;张连仲;闻建刚;郝金玉;王丽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eIF3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eIF3a是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3中大的亚单位.许多研究表明,在酵母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中,eIF3a都参与了mRNA翻译的起始过程,并在蛋白质翻译起始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同时,eIF3a参与了细胞周期的调控.它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存在着重要联系.近的研究发现,eIF3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和化疗疗效密切相关,且eIF3a基因多态性与恶性肿瘤的易感性也有一定相关性.本文对近年来eIF3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潇静;周宏灏;刘昭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持续3~5 d.所有患者于入院6 h内及入院后第2~6天应用速率放射比浊法动态检测血清CRP浓度,结合临床表现及伤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将本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中预后恶劣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CRP浓度升高,早期应用亚低温能够降低血清CRP浓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陈再丰;许信龙;傅小君;魏晓捷;潘红松;谢青松;史斌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010年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2,6-二甲基苯氧基)-2-(3,4-二甲氧基苯乙氨基)丙烷盐酸盐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1-(2,6-二甲基苯氧基)-2-(3,4-二甲氧基苯乙氨基)丙烷盐酸盐(DDPH)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技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40 min,复灌120 min后复制出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DDPH对大鼠离体心脏左心室功能、心肌梗死范围、脂质过氧化及超微结构损伤的影响.结果:DDPH能显著改善大鼠离体心脏左心室功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能显著提高大鼠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减少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结论:DDPH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张红霞;吴勇杰;高明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联合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被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氢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钱健;徐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pG ODN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TAT6)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寡核甘酸免疫刺激序列(CpGoligonucleotides,CpG 0DN)对急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TAT6)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和CpG ODN干预组.建立急性哮喘气道炎症模型.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EOS)分类计数;取左叶肺组织切片做HE染色观察气道和肺组织炎症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气道上皮组织中STAT6表达.结果:哮喘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EOS绝对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地塞米松组和CpG ODN组上述炎症细胞计数比哮喘组明显减少(P<0.05).HE染色示地塞米松组和CpG ODN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程度较哮喘组减轻.STAT6在气道上皮细胞表达.哮喘组气道上皮细胞中STAT6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地塞米松组和CpG ODN组STAT6表达与哮喘组比较有明显减少(P<0.05),较对照组增加.支气管上皮细胞STAT6蛋白表达与BALF中的EOS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r=0.748),而地塞米松组和CpG ODN组之间的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地塞米松和CpG ODN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CpGODN可能通过下调肺组织中STAT6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依赖于STAT6/IL-4通路的急性气道炎症,减轻哮喘的症状.

    作者:杨远;彭小华;林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宾赛克嗪预防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毒呼吸衰竭的实验研究

    目的:制作胆碱酯酶抑制剂敌敌畏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实验动物模型,评价宾赛克嗪预防敌敌畏中毒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健康Wistar 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宾赛克嗪0.5 mg/kg预防用药组、1.0 mg/kg预防用药组及2.0 mg/kg预防用药组,每组10只.预防用药后半小时一次性敌敌畏(2,2-二氯乙烯基二甲基磷酸酯,DDVP)腹腔注射染毒,观察出现呼吸衰竭的时间及各组的症状、呼吸频率的改变、动脉血气分析+离子分析的变化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DDVP染毒后,中毒对照组动物均出现肌颤、躁动、口鼻大量分泌物、肌无力症状,直至口唇及四肢紫绀、呼吸困难、惊厥,均于3~5 min内死亡.宾赛克嗪预防给药各组动物仅出现肌颤、蹂动、肌无力等轻度N样症状,均逐渐自行缓解,观察至2 h均未出现紫绀、呼吸困难、惊厥等表现.宾赛克嗪预防各组染毒前、染毒后5 min及染毒后半小时3个时点血气分析和离子分析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中毒死亡组动物肺组织HE染色可见肺泡间隔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充血、灶状出血,伴炎性细胞浸润,少量肺泡水肿.宾赛克嗪预防各组动物肺组织结构均大致正常.结论:新型抗毒剂宾赛克嗪能够有效预防有机磷农药敌敌畏中毒呼吸衰竭的发生.

    作者:莫晨;龙超良;王汝欢;汪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过氧化氢和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对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介导的脑基底动脉舒张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_2O_2)和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在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m-dependenthyperpolarizing factor,EDHF)介导的基底动脉舒张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血管舒缩功能测定实验,检测乙酰胆碱(ACh)、H_2O_2、11,12-EET及过氧化氢酶(CAT)等对大鼠离体脑基底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结果:在30 mmol/L的KCl预收缩的大鼠脑基底动脉环上,ACh可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血管用NO合酶抑制剂(L-NAME,3×10~(-5)mol/L)和前列环素(PGI_2)合酶抑制剂(In-do,10~(-5) mol/L)预处理后,ACh对基底动脉仍存在部分舒张作用,即非NO和非PGI_2介导的舒张.应用L-NAME和Indo后,11,12-EET对大鼠基底动脉无明显的舒张作用,H_2O_2仅有轻微舒张作用,CAT对ACh介导的非NO和非PGI_2反应没有影响.结论:在大鼠基底动脉中ACh介导的EDHF反应即非NO和非PGI_2介导的舒张中不涉及H_2O_2和11,12-EET.

    作者:宋标;陈志武;范一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选择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介导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中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三者是MI/RI发生的主要参与者,而P-选择素在这三者之间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介导作用.本文就P-选择素在MI/RI发生过程中对这几种物质所产生的介导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靳康;阚红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槲寄生凝集素腹腔内给药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鼠腹腔内注射槲寄生凝集素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小鼠分为腹腔内给药组和空白组,分别取腹腔内巨噬细胞并计数,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表达情况,Griess法测定NO表达,MTT法检测腹腔内巨噬细胞对肠癌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腹腔内给槲寄生凝集素后可明显增加腹腔内巨噬细胞数,并增加TNF-α和NO的表达水平;激活的巨噬细胞对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其杀伤作用与TNF-α和NO表达时间一致.结论:腹腔内注射槲寄生凝集素可激活腹腔内巨噬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对HCT116细胞有杀伤作用.

    作者:严梅娣;叶孟;林蕾;倪曙民;王少敏;刘素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