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光;张书丽;李红杰;马清平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性病门诊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8例),采用疣体清除术、聚维酮碘外洗及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的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疣体清除术、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及中药口服加烫洗的方法为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治疗组38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33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未愈的患者有5例,临床治愈率为86.8%;在对照组3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22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未愈的患者有13例,临床治愈率为62.8%。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金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探究其病情被误诊的原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3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由2名或2名以上具有丰富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共同对这些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其病情被误诊的原因。结果:在5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为肺部出现结节或肿块,其中有2例患者的病情被误诊;有21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为肺段或肺叶发生实变,其中有6例患者的病情被误诊;有13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为发生气管支气管结核,其中有4例患者的病情被误诊;有9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为发生纵隔淋巴结结核,其中有3例患者的病情被误诊;有2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为肺部出现磨玻璃密度阴影,其病情均被误诊。结论: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CT检查结果复杂多样,其病情易被误诊。临床医生在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时需结合其临床资料认真进行分析,若无法确诊,应尽早对其病变组织进行活检。
作者:徐明月;黄慧仪;林子乔;罗祖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究为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8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1)。实验组患者接受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周俊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患者中,其病情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有28例,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者有27例。在观察组的患者中,其病情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有27例,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者有28例。我们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的基础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加用氟替卡松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观察组患者病情的好转率或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呼吸内科疾病,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范罡;廖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复方中药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传统医学认为,将“君臣佐使理论”和“药物七情理论”作为依据、用方解的方法研究复方中药的功效可获得准确的结果。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用“物质基础理论”研究复方中药的功效可获得准确的结果。这两种研究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本文总结了传统医学研究复方中药功效的方法和现代医学研究复方中药功效的方法,旨在为复方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田金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注射液以其确切的疗效和起效迅速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但随着此类注射液的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等现象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从药理学、药剂学和中医理论的角度对临床上常用的15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注射液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常用溶媒、原药浓度、配伍禁忌、热寒属性及注意事项进行整理和比较,旨在对该类注射液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建国;吴俊峰;吴峻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口腔修复患者在进行口腔修复前使用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82例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我们为观察组患者使用正畸的方法进行口腔修复前的治疗,我们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可摘局部义齿的方法进行口腔修复前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平均疗程、治愈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疗程为3.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疗程为6.5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的治愈为65.85%;观察组患者中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平均疗程、治愈水平和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正畸治疗进行口腔修复前的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在口腔修复前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治愈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晏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0例患者均进行了抗休克治疗及急救护理。在治疗结束后,我们对这60例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所使用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在这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有57例患者痊愈出院,有3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在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手术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急救护理是保证其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方玉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黄芪消肿汤对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进行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使用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给治疗组患者使用黄芪消肿汤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1%。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为4.13±0.68d,其住院的时间为6.20±1.03d。对照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为6.92±1.33d,其住院的时间为9.74±1.28d。治疗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黄芪消肿汤对四肢长骨干骨折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缓解其肢体肿胀和非感染性发热的症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谭光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醴陵市流动人口对常见传染病的认知情况。方法:于2013年1月-2013年6月对醴陵市500名短期居住者进行有关常见传染病知识认知度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其进行传染病认知干预。干预半年后,观察这500名短期居住者传染病知识认知度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实施干预后,这500名受调查者对艾滋病、结核、乙肝等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施干预后,这500名受调查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醴陵市流动人口对传染病的认知情况较差,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传染病认知干预可有效提高其对常见传染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健康行为的形成率。
作者:张思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孟鲁司特钠片治疗缓解期喘息性疾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58例缓解期喘息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58例患儿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9例患儿。我们给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给观察组患儿在使用常规疗法(方法与对照组患儿相同)进行治疗的基础上,给其使用孟鲁司特钠片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和病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97%。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分别为3.45%和13.79%,对照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分别为3.45%和44.83%。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病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孟鲁司特钠片治疗缓解期喘息性疾病患儿疗效显著,可有效地降低患儿病情复发的几率,而且安全性高。此药可作为治疗缓解期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首选药物。
作者:李红平;李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左卡尼汀对进行血液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22例患者,对照组有20例患者。我们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使用左卡尼汀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TP、Hb以及HCT值均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所使用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维持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左卡尼汀对进行血液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明显地改善其促红素抵抗的情况,提高其治疗的效果,同时增加其治疗的安全性。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饶容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右室心肌梗死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将心电图检查结果的特点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心电图检查诊断当中,对于右胸采取的V3R-V6R这四个导联中的任何一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在1mV以上情况均可诊断为右室心肌梗死。已经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发现合并有V1导联ST段抬高在1mV以上,V2导联ST段压低,或结果显示Ⅲ导联较Ⅱ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均可提高右室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十二导联对右室心肌梗死进行心电图诊断,在必要情况下可加做右胸导联检查,目的是为了提高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兰素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在顺产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3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300例产妇根据胎心情况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分娩时出现胎心异常的115例产妇;对照组有分娩时胎心正常的185例产妇。我们对所有产妇在分娩时都进行了胎心监护,通过对胎心监护的观察,研究胎心异常与产妇分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产妇出现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脐带因素、酸中毒以及其他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明显均高于对照组产妇,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行胎心监护可以有效地观察出产妇及胎儿的状况,为分娩后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蔡群;杨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80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治愈率(65%)、显效率(25%)、有效率(7.5%)和总有效率(97.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患者(10%),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宏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用益气养阴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传输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为治疗组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方(生黄芪、生白术、麦冬、杏仁、生地、当归、玄参)进行加减用药治疗,为对照组患者使用西沙必利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结论:用益气养阴方治疗STC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芬;陆金根;刘美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其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羊水过少产妇按照是否有并发症等情况分为研究1组(66例)、研究2组(62例),并随机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分娩羊水正常的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三组胎儿发生羊水污染、吸入性肺炎、死亡的情况及产妇的分娩方式。结果:研究1组产妇的正常分娩率为3.03%,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急诊剖宫产率为81.8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妇的正常分娩率及急诊剖宫产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产妇的择期剖宫产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2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1组产妇发生宫内窘迫、羊水粪染、其胎儿发生生长受限、其新生儿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发生单纯的羊水过少对其胎儿的影响不大。在确诊产妇发生单纯羊水过少后可对其胎儿的状况进行监测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以降低其胎儿发生不良事件及结局的几率及剖宫产率。
作者:潘俊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传染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传染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我们对对照组的患者未进行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了传染病预防和管理。研究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率,再根据研究的结果,分析我院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对照组患者当中确诊为传染病患者的例数为79例,其确诊率为65.83%;观察组患者当中确诊的例数为109例,其确诊为传染病率为90.83%。观察组患者的确诊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进行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可提高传染病患者的确诊率,进而提高传染病的管理水平。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炜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80例患儿。我们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对观察组的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观察组患儿的凝血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维生素K1联合酚磺乙胺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戴瑞芝;李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科进行股骨头置换术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们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围手术期舒适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恐惧焦虑综合征的几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经过我们悉心的护理,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围手术期恐惧焦虑综合征,发生围手术期恐惧焦虑综合征的几率为5%。对照组患者中有12例患者发生了围手术期恐惧焦虑综合征,发生围手术期恐惧焦虑综合征的几率为30%。观察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恐惧焦虑综合征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出院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舒适护理可有效地缓解其在围手术期内出现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夏俊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