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贵州省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工作现状的分析

谢娟;赵德发;杨光红;张涛

关键词:
摘要:贵州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通过10余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职业病防治的区域规划,职业病危害得到了一定控制,全社会职业病防护意识逐步提高,职业卫生覆盖率及体检率较前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许多地区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相关文献
  • 气相色谱/质谱/自动解卷积技术分析化工原料中挥发性有机组分

    目的 探索气相色谱/质谱/自动解卷积(GC/MS/AMDIS)技术在化工原料挥发性有机组分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AMDIS及保留时间锁定(RTL)技术,对化工原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组分进行GC/MS定性鉴定.结果 建立了包含保留时间指数判别的化工原料中挥发性有机组分AMDIS质谱数据库,准确对化工原料中挥发性组分进行定性鉴定.结论 将保留时间定性和”净化”的质谱图定性相结合,使化工原料中挥发性组分的定性鉴定更加快捷可靠.

    作者:刘奋;李添娣;谢玉璇;何俊涛;李双凤;贠建培;林怡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广州市企业溶剂型原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成分分析

    目的 通过掌握广州市企业溶剂型原辅材料挥发性有机成分情况,为有机溶剂使用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 依行业分层随机抽取被调查企业,采集其主要溶剂型原辅材料,进行挥发性有机成分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164家企业的491个样品中88.80%检出挥发性有机成分,其中11.61%检出苯,56.42%检出苯系物,2.85%检出1,2-二氯乙烷,22.4%检出正己烷,2.04%检出二甲基甲酰胺.结论 企业应加强溶剂原材料管理,注意工作场所通风,加强个体防护.

    作者:张海宏;周丽屏;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护士职业枯竭与唾液溶菌酶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枯竭程度与唾液溶菌酶活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唾液收集管以咀嚼方式采集131名调查对象连续2个工作日4个时间点的唾液样本,采集时间点为基线(8:00)、上午班中(10:00)、下午班中(15:30)、恢复期(17:30),同时每名调查对象完成1份职业枯竭调查问卷,问卷主要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枯竭水平.使用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不同年龄、工龄、学历间唾液溶菌酶活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30岁组比较,30~35岁组、>35岁组的工作期活力和平均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恢复期低于≤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年组工作期活力、平均活力均低于≤1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大专)及以上组的工作期和平均活力均低于高中(中专)及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枯竭及其3个维度均与唾液溶菌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1).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是基线唾液溶菌酶活力的负面影响因素;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是工作期唾液溶菌酶活力的负面影响因素;个人成就感是恢复期、平均唾液溶菌酶活力的负面影响因素.结论 唾液溶菌酶活力对护士职业枯竭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职业枯竭的客观评价指标.

    作者:田宏迩;詹永国;曹丽丽;苏景国;张宏;朱华斌;刘留留;姜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酸脱蛋白法测定血铅标准方法的改进

    目的 改进酸脱蛋白法测定血铅的校准方法.方法 以标准曲线法代替工作曲线法进行校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全血中的铅含量.结果 该方法改进了校准方法,方法检出限为2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66%~4.45%,测定的标准物质误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结论 该校准方法操作简单,免去了复杂的血样处理步骤,且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耿琪;曾东;秦文华;余善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N-异丙基苯胺检测的气相色谱法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N-异丙基苯胺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 以硅胶管采集空气样品后用丙酮解吸,经DB-WAX色谱柱分离,用气相色谱FID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 N-异丙基苯胺在1.40~665.0 μg/ml范围内具有线性相关性,方法采样效率为100%,准确度为96%~99%,精密度为2.1%~7.0%,低检出浓度为0.056 mg/m3(以采集7.5 L空气样品计).结论 该方法研究结果符合分析方法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N-异丙基苯胺的测定.

    作者:宣靓;潘兴富;刘晓东;闫慧芳;张艳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某电子企业健康促进案例

    近年来,美国、欧盟等国家开发的一系列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工具[1-3],方便广大专业机构及企业效仿运用,有力地推进了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我国尚缺乏这样的成熟工具,而典型案例是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工具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人们从中寻找规律及经验,借鉴到具体实践之中.我们整理了某电子企业开展健康促进的案例,探讨指导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模式.

    作者:张巧耘;李平;李霜;许忠杰;刘仁平;朱宝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模拟50 m水深氮氧饱和暴露对兔外耳道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模拟50 m水深氮氧饱和暴露对兔外耳道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分2批于50 m水深氮氧饱和暴露,饱和暴露后取外耳道黏膜上皮组织进行HE染色.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兔外耳道黏膜上皮炎症因子IL-6、IL-10和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 HE染色显示,50 m水深氮氧饱和暴露组较对照组兔外耳道黏膜上皮炎症细胞浸润增加,小血管充血及黏膜水肿明显.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饱和暴露组较对照组兔外耳道黏膜上皮IL-6、TNF-α表达增加,而IL-10表达降低.结论 50 m水深氮氧饱和暴露可致兔外耳道黏膜上皮炎症损伤,机制可能与IL-6、TNF-α表达增加,而IL-10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巴剑波;王明科;武文斌;徐雄利;陈海庭;陈锐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职业心理应激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职业心理应激与宁夏回汉民族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 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吴忠市人民医院确诊的20~60岁600例无血缘关系的MS患者为病例组.按照性别、民族、年龄相差≤3岁匹配,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人群中选取6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般情况调查以及体检,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生化及血常规检测.采用职业应激量表(OSI)调查研究对象的职业因素及应激水平.结果 随应激水平的升高,腰围(W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酸(UA)呈上升趋势,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MS组应激因素总分、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家庭/工作平衡、认知负荷和其他来源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6.676、10.269、6.569、2.028、8.714、2.838,P<0.05),而管理角色、工作责任和组织气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与汉族人群的应激因素总分及各子因子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和饮酒因素前后,中度应激暴露人群患MS风险分别为轻度应激暴露人群的2.325和2.331倍,重度应激暴露人群患MS风险分别为轻度应激暴露人群的3.000和3.126倍.不同应激水平组间MS各组分腹型肥胖、高TG、低HDL-C、高血压、高血糖及糖尿病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636、8.514、14.640、14.280、33.323,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MS的危险因素主要有SBP、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心理应激水平,保护因素为HDL-C.结论 职业心理应激与MS患病密切相关,是影响MS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随着心理应激水平的增加,MS各组分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MS的患病风险显著增高,而回汉民族职业心理应激水平无明显差异.

    作者:刘贺荣;宋辉;田如龙;陈丽军;张伟;强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例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结论不一致案例的分析

    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情况虽然不合理,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会出现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避免这种不一致,既不出现漏诊,也不出现误诊,使我们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结论更科学、公平、公正,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值得我们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医师探讨.本文报道1例申请职业性白斑,却在职业病诊断与市级职业病鉴定时得到截然相反结论的案例,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作者:周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煤工尘肺合并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煤工尘肺合并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早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宁波市第一医院呼吸科和宁波市第二医院肺科201 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煤工尘肺合并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无菌收集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6例患者送检痰标本245例次,经细菌学检验共分离出21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163株,占74.77%;革兰阳性球菌(G+)39株,占17.89%;真菌16株,占7.34%.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唑、头孢噻肟、氨曲南等耐药率高,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克林霉素等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该组煤工尘肺合并肺炎病例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多有严重的耐药性,应掌握好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赵可喻;杨军;朱育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双硫醒测定的液相色谱法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双硫醒测定的液相色谱法.方法 玻璃纤维滤膜采样、甲醇洗脱,C18柱进行分离,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承载量>3.45 mg/张,洗脱效率为97.8%~101.0%,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9%~1.44%,检出限为0.1 μg/ml,低检出浓度为0.011mg/m3(以采集45 L空气样品计).结论 该方法选择性好,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适用性强.

    作者:傅胜;韩志辉;余克平;高寿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中戊唑醇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目的 建立血清中戊唑醇中毒定性定量的气相色谱快速测定方法,为临床中毒急救和监测血液透析后戊唑醇清除率提供依据.方法 取0.5 ml血清加乙酸乙酯4.0 ml分两次充分震荡萃取,静置5 min,4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氮气吹干,50μl乙醇定容,1.0μl进样.结果 血清中戊唑醇浓度在5.0~100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y=128.8x+116.2,r=0.999 8.低检出浓度:5.0 μg/ml.方法回收率为86.8%~102.4%;相对标准偏差(RSD)3.6%~4.8%.日内、日间相RSD分别为4.22%~5.0%和3.47%~4.94%.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分析快速,结果准确,可以为快速诊断、治疗戊唑醇中毒提供实用的检测方法.

    作者:陈姿如;杜社明;杜书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38例外科医生颈椎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颈椎失稳,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受累而引起的相关症状和体征[1].主要临床表现如颈肩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耳鸣、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下肢痉挛,行走困难,四肢麻痹、瘫痪,甚至猝倒等.X线检查是目前常用的筛查技术,CT三维重建可以显示椎间关节错位等信息.笔者分析总结了338名外科医生颈椎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特征.

    作者:田青;张雅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职业应激和社会支持与职业性非故意伤害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职业应激和社会支持与职业性非故意伤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调查设计,以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市6家工伤定点医院收治的151名职业非故意伤害工人和151名经年龄、性别、工种匹配且在过去1年内无非故意伤害的同事为调查对象,用结构式问卷对他们的人口学特征、职业应激(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和社会支持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两组工人的职业应激各维度得分、付出回报比及上级社会支持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在付出较多(OR=1.47,95%CI=1.20~1.80)、过度投入较多(OR=1.30,95%CI=1.08~1.55)是职业性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而上级支持力度较大(OR=0.64,95%CI=0.48~0.84)及收入>3 000元(OR=0.67,95%CI=0.54~0.84)是职业性非故意伤害的保护因素.结论 职业应激和社会支持对职业性非故意伤害的发生存在影响.

    作者:刘新霞;宗莹;黄国贤;王淑玉;周郁潮;郭智屏;陈维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正丁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正丁苯测定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 活性炭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正丁苯,以二硫化碳解吸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该方法在0~100μg/ml范围中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870x-0.014,相关系数r=0.999 9;检出限为0.32 μg/ml,低检出浓度为0.21 m咖3(采样体积以1.5 L计);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8%~102.6%;精密度批内为3.06%,批间为3.64%;平均解吸效率为99.6%;穿透容量大于6.34 mg,;采样效率100%;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7d.结论 该方法各项指标均符合GBZ/T 210.4-2008《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正丁苯的检测.

    作者:谭启涛;张兆志;燕东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护理人员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与综合干预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针刺伤后心理状态以及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滨州市人民医院172名针刺伤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状态调查,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干预,记录针刺伤护理人员的感染情况、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的心理反应、针刺伤发生情况以及预防针刺伤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干预前感染发生率为11.05%,干预后感染发生率为2.89%,干预前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感染组焦虑、紧张、恐惧的人数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紧张、恐惧的人数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针刺伤发生明显减少,且针刺伤发生1~2次、针刺伤3~4次以及针刺伤≥5次的人数均明显降低(P<0.05);干预前,防针刺伤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为(78.50±1.79)分,干预后为(87.45±2.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干预有助于护理人员针刺伤后负性心理状态的缓解,也利于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

    作者:郭迎春;赵树岭;王文霞;郭崇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日本工作场所全面健康促进介绍

    作为亚洲的制造强国,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劳动灾害事故死亡率高、环境污染带来的公害病和职业病高发等诸多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日本的工伤与职业病发病人数逐年下降,劳动灾害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减少,环境公害得到治理,作业环境得到改善,有效地保护了职业人群的健康.2012年,日本新发职业病病例为2055例,其中传统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仅为1 252例;因工伤导致的死亡人数由1991年的2 489例下降至2012年的1 093例;而因精神障碍所致的工伤认定赔偿案例由2001年的70例攀升至2012年的475例[1].

    作者:李霜;张巧耘;聂武;许忠杰;张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贵州省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工作现状的分析

    贵州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通过10余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职业病防治的区域规划,职业病危害得到了一定控制,全社会职业病防护意识逐步提高,职业卫生覆盖率及体检率较前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许多地区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谢娟;赵德发;杨光红;张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20例矽肺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通过对220例矽肺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尘肺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99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的220例石雕工人矽肺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石雕工人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WHOQOL-100)评价其生存质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独立性及精神领域和总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68、3.8165、5.9230、2.7764、3.0761,P<0.05);观察组疼痛及不适、精力及疲倦、睡眠与休息等11个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消极情绪、矽肺分期、休闲娱乐参与、年龄、对医疗的依赖、疼痛及不适、精神信仰是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且生存质量的变异有68.3%是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结论 在对矽肺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健康及心理教育,鼓励其多参加休闲娱乐活动,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文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科技人员工作疲劳特征与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科技人员的工作疲劳现状,分析工作疲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积极的应对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某科研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疲劳量表-14和工作内容问卷.结果 研究单位的科技人员疲劳发生率较高,为54.6%;工作疲劳与职业应激之间存在正相关(rs=0.384,P<0.05),不同职业应激类型的疲劳得分、疲劳构成比和疲劳类型均不同;总工作疲劳的影响因素为职业应激类型、社会支持和文化程度,高应激型发生疲劳的危险性远大于低应激型(OR=8.5,95%CI=3.9~18.7),社会支持是工作疲劳的保护因素,而文化程度越高疲劳越严重.结论 科技人员疲劳状况较严重,重点关注高应激类型科技人员,针对职业应激进行干预是降低工作疲劳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婷;周鼎伦;宋明瑛;兰亚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