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琴;王冬梅;杨育松
戊二醛是目前我国纳入《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常用的高效化学灭菌剂,但如果操作使用不当会使其直接成为医院感染源.本研究对延安市的4所医院使用的不同品牌戊二醛灭菌剂进行了调查.
作者:郑雪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更好地做好托幼机构卫生管理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2005年开始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量化分级管理.所有的托幼机构按照评定标准分为A、B、C三级,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管理和动态评定.为了解量化分级管理后辖区内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情况,我们对其进行了消毒质量调查,并与分级管理前进行比较.
作者:杨庆荣;杨双喜;陈建军;施方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了准确地反映软式内镜消毒后细菌总数的检测结果,验证消毒内镜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客观反映其监测结果,我们对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称《内镜规范》)中细菌总数检测方法用两只平板法与一只平板法,软式内镜消毒后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合格标准进行修正.
作者:辛华玲;韩同喜;姜志明;王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手术器械使用后的清洗是保证灭菌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灭菌前手术器械应彻底清洗干净,所以,手术器械的清洗已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
作者:康晋萍;陈桂珍;黄培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医院医护人员手的清洗和消毒是医疗护理的重要隔离措施,国内外都对此进行了规范和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护人员手的卫生技术也得到提高,提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手卫生技术方法.但在实际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手的卫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手的卫生制度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在执行规章制度上和技术操作规范方面存在问题.
作者:聂春玲;邵宏;陆劲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碳酸盐透析液细菌污染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 采样现场采样和细菌检测方法对透析液B液进行调查.结果 每年1~3月与11、12月抽检的B液合格率为77.78%;4~10月抽检的B液合格率为44.93%.经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后抽检的B液合格率提高到90.00%.结论 碳酸盐透析液在配制、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中可能造成污染,并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规范碳酸盐透析液的制备中消毒卫生措施,严格消毒储存容器可有效控制污染.
作者:邵卫东;汪佶;潘亚萍;章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医院制剂间是生产制剂的重要场所,必须保持操作环境洁净,避免分装过程中微生物进入终成品,以保证药品质量.本医院地处高原环境,因气候的特殊性,微生态环境与平原不同.为此,我们于2003~2006年对我院内服药制剂间的空气、物体表面、制剂人员手进行监测.
作者:高玉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纳米材料(nano material) 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微粒(nanoparticles) 组成.粒子尺寸范围在1~100 nm 之间,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这使纳米材料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颗粒固体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作者:代小英;许欣;陈昭斌;张朝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改进五步碘量法对二氧化氯测定方法,以便更准确地检测消毒剂中二氧化氯含量.方法 采用调整测定试液pH值和延长吹氮气时间的措施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改进五步碘量法测定中,样品溶液中氧化性物质的总浓度在1000~3000 mg/L,取样量为2~5 ml为佳.测定不同样品需要将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调节到7.0,pH值随缓冲液加入量的变化而变化,达到一定量后pH值趋于稳定.同一种二氧化氯样品的不同次取样,吹氮时将样品溶液吹至无色,测得二氧化氯含量存在差别;吹至无色后再继续吹不同时间,测得二氧化氯量基本一致,在吹至无色后,再继续吹30 min即可.结论 在改进五步碘量法操作中,采用控制样品液氧化物总浓度,适当调整试液酸碱度和延长吹氮气时间,可保证二氧化氯测定浓度准确性.
作者:方赤光;王岙;黄新宇;张冠英;杨明远;姜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托幼机构是幼儿聚集场所,是传染病流行易发单位,消毒隔离措施跟不上,会造成传染病的扩散蔓延或暴发流行.为掌握密云县托幼机构内消毒工作的现状,我们于2004~2006年对全县托幼机构的消毒工作进行连续监测.
作者:王冬梅;杨育松;肖桂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了改善污染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滨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室的器械清洗由原来的单纯水清洗改用水洗加84消毒液浸泡,再用多酶清洗液浸泡,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贾芳玉;李宝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传染病医院输血科卫生消毒质量,以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现场抽样检测方法对输血科内环境及医务人员手进行了调查.结果 该医院输血科室内空气消毒质量合格率为94.74%,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8.83%,使用中消毒液全部合格,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83.33%.结论 该医院输血科内环境卫生消毒质量总体较好,但医务人员手的卫生消毒质量合格率偏低.
作者:刘振红;文翠容;杨静;冯艳清;庄英杰;李可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密云县各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的状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抽检方法对密云县各级医疗机构重点科室消毒灭菌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 全县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总合格率为94.1%.医院卫生院、社区服务站、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合格率依次分别为94.8%、95.1%、94.3%和89.9%.监测项目中的空气合格率低为85.8%,紫外线辐射强度合格率为87.0%,其他项目合格率均在90%以上.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工作质量尚存在一定问题,应加强消毒工作的管理和监测.
作者:肖桂琴;王冬梅;杨育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为更好地监督指导和评价托幼机构消毒卫生工作,探讨托幼机构日常消毒方案和消毒卫生指标.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采样监测方法,对北京市托幼机构消毒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提出制定托幼机构消毒卫生标准建议案.结果 北京市托幼机构餐具消毒主要采用煮沸消毒与远红外线加热消毒;室内空气消毒主要采用自然通风、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消毒剂等综合处理方法;普通物体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作擦拭消毒;保教人员和儿童手大多数用肥皂及流动水清洗.所有检测对象上均未检出致病菌,检测细菌总数以中位数表示,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教师和儿童手的细菌总数中位数依次为907 、3和228.结论 北京市托幼机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教师和儿童手细菌总数均呈偏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制定托幼机构消毒卫生标准建议.
作者:乔宏;邓小虹;李凤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各界人士对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医疗机构产生的污水排放逐渐引起重视,各项相关法规和标准相继颁布实施.多数医院建立污水处理站,通过对污水的收集、格栅过滤、沉淀、植物净化、二氧化氯消毒等处理,使医院污水达标排放.
作者:魏明;黄瑞娟;李线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对病毒灭活输血过滤器的影响和环氧乙烷在滤器中的残留状况.方法 采用定期随机抽样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结果 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输血过滤器中的残留环氧乙烷在灭菌后的6个月内呈缓慢解析状态,为非线性解析曲线.有56.82%的灭菌过滤器需放置6 ~12个月后残留环氧乙烷解析才能合格;有20.45%的灭菌过滤器需放置18个月后才能合格;剩下的有9.09%的灭菌过滤器即使长期放置,环氧乙烷残留量仍处于超标状态.结论 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病毒灭活输血过滤器对环氧乙烷具有很强吸附性且不易解析,建议不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此类过滤器.
作者:谢如锋;李云;戴勇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主办的2007年度全国消毒学学术交流大会于2007年9月4日~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胜利举行.本次学术大会盛况空前,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消毒学科学工作者、医院感染管理专家以及消毒产品生产企业代表26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与四川省成都市预防医学会承办,北京四环卫生药械厂有限公司独家协办.
作者:杨华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耐消毒剂基因携带情况及其对消毒剂抗力水平.方法 采用PCR检测法与肉汤稀释法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和对消毒剂的小抑菌浓度进行检测,同时与消毒试验标准菌株作平行比较.结果 临床分离的7株大肠杆菌中,有4株耐药基因qacE△1-sul I PCR扩增阳性;该7株大肠杆菌基因qacA/B均为阴性.醋酸氯己定对7株大肠杆菌的小抑菌浓度为1~2 mg/L,对大肠杆菌标准株为2 mg/L.对氯间二甲苯酚对7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与标准株的小抑菌浓度均为156 mg/L.苯扎溴铵对7株大肠杆菌的小抑菌浓度为19.5 mg/L,与标准菌株相同.聚维酮碘和聚醇醚碘对7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的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00 mg/L与500 mg/L,与标准株相同.结论 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多数存在耐药基因,其对常用消毒剂的抗力与标准菌株相当.
作者:吴晓松;谈智;陈越英;戎毅;王晓蕾;沈元;孙俊;徐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医院普遍采用含氯消毒液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效果比较可靠,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含氯消毒液消毒法存在腐蚀性强、刺激性大等缺点,经常造成无菌柜金属框架的锈斑,擦拭后使人感到很大的刺激性.为此,我们改用75%酒精对无菌间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并对擦拭后的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作者:李子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了法规保障[1].医疗机构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这对加强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意义重大.由于内镜使用频繁、周转快,多年来内镜消毒清洗一直是医院的一大难题,因此内镜操作引起医源性感染也越来越多.
作者:蒋景华;陈文光;章泽豹;陶映;郭亚春;楼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