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耙明对M1型巨噬细胞分泌iNOS的影响

叶家宝;李俊;徐晓军;黄成;孟晓明

关键词:环耙明, 巨噬细胞, RAW264.7, 一氧化氮合成酶
摘要:目的 研究环耙明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100 ng/ml脂多糖(LPS)和20 ng/ml干扰素γ(IFN-γ)处理RAW264.7 24 h刺激成M1型巨噬细胞,用20ng/ml白介素-4(IL-4)处理RAW264.7 24 h刺激成M2型巨噬细胞,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各分型中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CD86、精氨酸酶-1(Arg-1)、CD206、GLi1、ptch1 mRNA水平的表达;用QPCR法、Western blot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加入环耙明后对M1型巨噬细胞分泌iNOS的影响.结果 M1型巨噬细胞高分泌iNOS、CD86、M2型巨噬细胞高分泌Arg-1、CD206(P<0.01);40 nmol/L环耙明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中ptch1 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增强且在100 nmol/L时达到大值(P<0.01);经环耙明1 000nmol/L刺激后有效降低了i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可能提示环耙明会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结论 环耙明能够明显地降低M1型巨噬细胞中iNOS的分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吡啶氮芥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微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 以2,6-二甲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氧化、酯化、还原、氯化、N-烷基化等多步反应合成了吡啶双氮芥类化合物及其盐酸盐、硝酸盐.方法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IR、MS和元素分析证实.结果 体外抗菌、抗真菌活性研究表明:所测试的大多数化合物均可有效抑制被测微生物的生长,且目标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很强的专一选择性抑制作用,活性与临床药物相当或优于临床药物.其中吡啶双氮芥化合物7、8a和8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显著,与参照药物氯霉素相当,吡啶双酰胺氮芥化合物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是氯霉素的两倍.结论 此类化合物有望作为潜在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先导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实验培养得到了中间体产物6的晶体结构,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6的晶体结构属正交晶系P21212空间群.

    作者:曹守莹;白长存;陶兆林;梁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MDCT对颈部动脉不同性质斑块分布特征的研究

    目的 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不同性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特点,特别是左右颈动脉之间的分布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CTA显示具有颈部动脉血管斑块的患者,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软斑、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不同颈部血管位置(颈总、颈内、颈总分叉、颈内分叉、颈总起始和颈内起始)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性别和左右侧不同性质和位置的斑块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终评估斑块的分布特征.结果 278例患者中,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软斑、钙斑及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分别为113处(35.3%)、42处(46.7%)、137处(44.8%),在左侧和右侧分析中,左侧软斑块的发生138处明显高于右侧101处(P<0.05),同时,左侧颈总动脉61处(62.2%)与右颈总动脉37处(37.8%)软斑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各种类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 颈动脉不同性质的硬化斑块在发生部位有一定规律,探讨不同性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特点对脑内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测及神经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宫希军;邹立巍;郑穗生;黄山;许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ESM-1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作为敏感的分子标志物对乳腺癌预后的预测及复发的判断.方法 选取133例乳腺癌患者石蜡标本,进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ESM-1蛋白的表达,分析ESM-1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ESM-1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弱,而在癌旁组织中强;在分期早的肿瘤中表达高于分期晚的肿瘤.ESM-1和乳腺癌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腋窝转移阳性患者中ESM-1表达低于腋窝阴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患者中ESM-1的表达低于HER-2无扩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M-1可以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分子标志物,ESM-1在组织中的高表达往往预示着该患者有较好的预后和长期的生存.

    作者:颜蕴文;徐晓军;陈樱;张素梅;汪渊;张敬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SETD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株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组蛋白甲基化酶SETD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其癌细胞株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IHC方法检测38例乳腺癌与癌旁组织及癌细胞株中SETDB1的表达水平;采用稳定转染方法筛选出沉默SETDB1基因的克隆细胞株,采用CCK-8、软琼脂克隆形成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SETDB1后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方法检测沉默后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38例乳腺癌与癌旁组织中23例癌组织、13例癌旁组织阳性表达(P<0.05),SETDB1的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0 ±0.08)、(0.96±0.05)(=2.44,P<0.05);沉默T47D中SETDB1基因后,GFP、sh2、sh4株形成克隆个数分别是(70.00±2.00)、(42.67±1.53)和(13.33±1.53)个(F=834.00,P<0.001);细胞周期中sh2株出现了G0/G1期阻滞,而sh4株出现了G2/M期阻滞(P< 0.01);48 h穿膜个数分别是(54.25±1.71)、(16.50±1.29)、(9.00 ±0.82)个(F=1344.00,P<0.001).结论 SETDB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沉默该基因可影响癌细胞株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有望作为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小利;许德英;刘刚;常永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食管癌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合生存及不良反应分析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从中探讨适合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单纯放射治疗或放化联合治疗的初治≥70岁老年食管鳞癌患者共143例,放疗剂量50 ~ 66 Gy(中位剂量60 Gy),1.8~2.0 Gy/次,5~6次/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Logrank法检验差异并作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作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3%,全组中位OS为18个月,中位PFS为13个月.老年组照射剂量DT≥60 Gy较<60 Gy有着更好的总生存,5年OS 15%vs 0%(P=0.001).中位PFS为23个月vs 14个月.多因素分析,肿瘤分期、放疗剂量、有无合并症、吸烟与否是老年食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组的OS和PFS较单纯放疗组有提高,然是否化疗非老年食管癌独立预后因素.老年食管癌接受照射剂量≥60 Gy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更优于<60 Gy组.

    作者:汪红艳;孔令玲;王凡;童铸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自噬在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诱导HSC凋亡的过程中自噬的发生与否及其作用,为肝纤维化的逆转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活化模型,在此基础上,给予ERS诱导剂毒胡萝卜素(TG)刺激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表达,MDC染色法观察自噬小体的生成,观察TG对HSC自噬的影响,进一步采用3-MA阻断自噬,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观察自噬在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 TG可以诱导HSC凋亡,伴随着自噬的发生,用3-MA阻断自噬可以增强TG诱导的HSC凋亡.结论 内质网应激诱导HSC凋亡的过程伴发自噬,阻断自噬可以增强内质网应激诱导的HSC凋亡.

    作者:汪应红;王欢;左龙泉;王亚飞;黄涛;范宇哲;李凡杰;王旭东;黄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颈动脉体瘤的诊治观察

    回顾性分析13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瘤体切除2例;瘤体切除合并颈外动脉结扎3例;瘤体、颈外动脉切除合并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端端吻合2例;行血管阻断后瘤体直接切除的2例;3例放弃手术;1例由于瘤体上端侵及颅底、肿瘤包绕动脉鞘难以分离解剖,中断手术.完成手术的9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术后无1例死亡;1例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肌张力下降,积极治疗后肌张力恢复至正常;1例喉上神经损伤术后饮水呛咳,训练后好转;2例伸舌偏斜,随访半年后好转;1例术后声音嘶哑,考虑环杓关节脱位.

    作者:高潮兵;刘业海;方平;童步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下肢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在下肢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 59例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采用单筒注射器对比剂注射方案,速度4.0~4.5 ml/s,对比剂用量130 ~140 ml,留置针为一次性使用留置针18G)和改良组(注射为30例,采用双筒注射器对比剂注射,并追加生理盐水方案,速度为3.2 ~3.5ml/s,对比剂用量90 ml,生理盐水用量40 ml,连续无间断注射,留置针为一次性使用留置针20G),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两组扫描方案下的图像质量及安全可靠性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通过CT三维重建后得出改良的扫描方法下肢远端血管的显影比传统的方法图像更为清楚、更安全可靠性.改进方案注射后的扫描图像质量能达到医学影像诊断要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改良的注射方案进行扫描能提高图像质量,可作为下肢CT血管成像检查的常规检查.

    作者:周燕;李小虎;程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miRNA21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RNA21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EC109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miRNA21的表达.转染miRNA21抑制剂人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Caspase 3活性检测试剂盒分析Caspase 3活性变化,DNA片段检测试剂盒分析DNA片段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 3及BCL-2表达.结果 相对癌旁组织,食管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明显升高;miRNA21抑制剂能显著增加EC109细胞凋亡;同时miRNA21抑制剂促进食管癌细胞EC109 Caspase 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结论 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miRNA21的高表达有关,miRNA21抑制剂可能通过下调Bel-2的表达诱导人食管癌细胞EC109的凋亡.

    作者:李红霞;李玉芝;高峻峰;刘思涵;葛磊;鲍扬漪;汪正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HIF-1α基因介导的牙髓干细胞在体外的成血管作用

    目的 探索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诱导牙髓干细胞(DPSCs)在体外的成血管作用.方法 对HIF-1 α进行基因突变,构建突变型、野生型以及对照组的慢病毒载体;体外培养DPSCs;分别用3种慢病毒转染DPSCs后,检测细胞转染效率、目的基因HIF-1d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MTr法检测慢病毒载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目的基因转染成功后,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 α调控DPSCs成血管因子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表明慢病毒载体对DP-SCs的增殖几乎无影响.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基因HIF-1α成功表达,HIF-1α能够显著上调DPSCs的成血管因子的表达(P<0.05).突变组和野生组的成血管作用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而突变组又优于野生组(P<0.05).结论 HIF-1 α基因可以促进DPSCs血管向分化作用.

    作者:邓立方;朱友明;王银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的临床应用

    回顾性分析近5年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的1 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三尖瓣适当切开技术(TVD)组(537例)与非TVD组(726例),比较两组术后残余分流、传导阻滞、三尖瓣返流等的发生率.两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D组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0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非TVD组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3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术后随访TVD组发生VSD小量残余漏2例,非TVD组11例;TVD组发生轻度以上三尖瓣返流(TR)7例,非TVD组9例.两组患者VSD修补术后一过性传导阻滞、残余漏及总计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D是一安全有效的技术,能显著改善VSD暴露,减少并发症,且不影响三尖瓣的正常功能.

    作者:韦小勇;严中亚;朱正艳;雷虹;吴一军;卢中;孙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l)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且分析1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RIP1的表达情况.结果 71%食管鳞癌组织中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20%食管鳞癌癌旁组织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其TNM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结论 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及预后有关,对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崔凯;耿慧武;姬强;朱克超;卢晨;夏杰;刘晓颖;于在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TSC1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基因甲基化

    目的 通过检测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刺激的大鼠肝星形细胞(HSC) T6中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蛋白错构素(hamartin)的表达,并检测HSC T6细胞TS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探讨肝纤维化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方法 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培养HSC T6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amartin蛋白表达,利用焦磷酸测序检测TSC1启动子甲基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TSC1蛋白表达量较小(P<0.01),且TS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较高.结论 TSC1可能与肝纤维化形成有一定关联.

    作者:陈晨;黄成;孟晓明;李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柠檬醛调控突变型p53基因和AIF基因表达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

    目的 探讨柠檬醛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醛处理NB4细胞48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突变型p53(mtp53)基因和凋亡诱导因子AIF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柠檬醛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tp53基因表达量减低(P<0.05);柠檬醛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IF基因表达量增加(P<0.05);乙醇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tp53和AIF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随着柠檬醛浓度(5、10、20 mg/L)的递增,mtp53 mRNA表达量逐渐下降,AIF mRNA的表达量逐渐上升,mtp53、AIF在不同浓度柠檬醛实验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柠檬醛通过下调NB4细胞mtp53的表达,上调AIF的表达诱导NB4细胞凋亡.

    作者:王亚萍;王娟;吴中惠;张慧;侯小芳;宋琴;夏海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以激素为主联合抗生素治疗血白细胞升高突发性耳聋

    目的 分析血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以激素为主传统治疗方案治疗突发性耳聋(SSNHL)疗效的关系.探讨抗生素的使用对白细胞计数升高的SSNHL患者疗效的影响,并研究白细胞计数升高SSNHL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SSNHL患者102例.按照入院血常规检查结果分为白细胞计数正常组与白细胞计数升高组,白细胞计数正常患者61例采用以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将白细胞计数升高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9例采用以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22例采用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纯音听阈结果,探讨3组疗效差异.结果 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为62.5%,白细胞计数正常患者有效率为68.9%,而白细胞计数升高患者有效率为4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升高患者,采用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72.7%)高于单纯以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4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感染可能与白细胞计数升高SSNHL的发病有关.白细胞计数水平可为临床用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周启瑞;杨见明;吴净芳;宋杨;朱永军;曹卫;陈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目的 利用Red重组系统的同源重组功能,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EHEC O157∶H7)的乙酰转移酶基因z4832,构建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方法 EHECO157∶H7的基因组作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序列;将上下游同源臂连接于pUC19-kana质粒上卡那霉素(kana)抗性基因的两端;PCR扩增获得中间嵌合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同源臂线性片段,利用质粒pKD46介导的重组技术敲除z4832基因,利用pCP20质粒介导的重组技术去除抗性标记.PCR扩增及DNA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缺失后,测定突变株及野生株的生长曲线,检测在抗菌药物氧氟沙星中的存活率.结果 成功构建EHEC O157∶H7 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z4832缺失突变株生长速度与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含氧氟沙星的LB培养基中突变株存活率升高(P<0.05),在含氧氟沙星的M9培养基中存活率下降(P<0.05).结论 构建z4832缺失突变株,研究z4832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乙酰转移酶在EHEC O157∶H7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谭林林;王建新;李涛;王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筛查

    目的 筛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呼气中的特异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呼气检测在DLBCL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32例DLBCL患者呼气样品,30例健康者呼气样品作为对照.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检测两组呼气样品中的VOCs,应用秩和检验筛选出DLBCL患者特征性VOCs.结果 DLBCL患者呼气样品中可检测到11种特征性VOCs,分别为3-己酮、丁烷、壬醛、环己醇、苯、环己烷、己烷、癸烷、4-庚酮、十二烷、十六烷,其中烷烃类、酮类、苯类有机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醛类、醇类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期与Ⅲ~Ⅳ期DLBCL患者呼气中,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3-己酮、丁烷、壬醛、环己醇、苯、环己烷、己烷、癸烷、4-庚酮、十二烷、十六烷可能作为DLBCL患者特异性VOCs,但这些标志物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无关联.SPME-GC/MS检测方法可应用于DLBCL患者的辅助筛查.

    作者:张英平;王霖;刘蝉;韩玲玲;夏鹰;张亚中;刘虎;夏瑞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环耙明对M1型巨噬细胞分泌iNOS的影响

    目的 研究环耙明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100 ng/ml脂多糖(LPS)和20 ng/ml干扰素γ(IFN-γ)处理RAW264.7 24 h刺激成M1型巨噬细胞,用20ng/ml白介素-4(IL-4)处理RAW264.7 24 h刺激成M2型巨噬细胞,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各分型中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CD86、精氨酸酶-1(Arg-1)、CD206、GLi1、ptch1 mRNA水平的表达;用QPCR法、Western blot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加入环耙明后对M1型巨噬细胞分泌iNOS的影响.结果 M1型巨噬细胞高分泌iNOS、CD86、M2型巨噬细胞高分泌Arg-1、CD206(P<0.01);40 nmol/L环耙明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中ptch1 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增强且在100 nmol/L时达到大值(P<0.01);经环耙明1 000nmol/L刺激后有效降低了i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可能提示环耙明会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结论 环耙明能够明显地降低M1型巨噬细胞中iNOS的分泌.

    作者:叶家宝;李俊;徐晓军;黄成;孟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雌激素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2和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过程中雌激素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雌激素可能的成骨机制.方法 对大鼠BMSCs进行分离培养,增殖到第4代后,实施成骨诱导1周后停止,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方法,对成骨分化程度进行鉴定.使用雌激素对细胞进行作用,分别对细胞BMP-2、VEGF、ALP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BMP-2 mRNA、BMP-2、VEGF蛋白和ALP蛋白表达均明显提高.结论 雌激素可能通过雌二醇的作用,促进BMP-2和VEGF蛋白的表达,使得骨的形成过程变得更为高效,因此可以判断这种物质具有骨诱导活性.

    作者:黄海峰;孙立;田晓滨;张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RNA干扰沉默基质交感分子1减轻H9C2细胞低氧/复氧损伤

    目的 探讨沉默基质交感分子1(STIM1)对H9C2心肌细胞低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培养H9C2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低氧/复氧(H/R)模型,STIM1-siRNA转染H9C2心肌细胞以下调STIM1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TIM1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R组的STIM1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Bax/Bcl-2蛋白比率增高,Caspase-3上调,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STIM1-siRNA转染能显著下调STIM1基因的表达(P<0.05),减少细胞内Ca2+浓度,并且Bax/Bcl-2比率降低,Caspase-3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心肌细胞发生缺血再灌注时STIM1表达量明显增加,STIM1-siRNA转染下调STIM1基因的表达可以减轻低氧/复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郏红静;吴继雄;王晓晨;许邦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