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慧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不同浓度的PEDF干预人肺癌NCI-H460细胞株,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PEDF对NCI-H460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NCI-H460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及Annexin V-FITC/PI双染试剂盒检测PEDF对NCI-H460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表明PEDF对NCI-H46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倒置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80、360、720 nmol/L的PEDF干预NCI-H460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9%、11.4%及14.3%;随着PEDF浓度的升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且各干预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DF可显著抑制NCI-H460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刘正兵;束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肠腺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9(MMP9)、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小肠腺癌患者的MMP-9、Ki-67、EGFR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MP-9、Ki-67、EGFR和VEGF在小肠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均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相关(P<0.05);Ki-67和EGFR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MMP-9、Ki-67和EGFR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MMP-9、Ki-67、EGFR与预后明显相关,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OSR)和中位生存期(MST)均小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VEGF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分化程度、分期和Ki-67是影响小肠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术后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治疗患者相比,预后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MMP-9、Ki-67、EGFR、VEGF可作为判断小肠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MMP-9、Ki-67和EGFR的表达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吴婧婧;顾康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112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处理方法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112例中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占96.43%,9例出现急腹症并急诊手术,均是>6 cm的卵巢肿瘤,13例在孕16~20周手术治疗并无早产、流产等不良事件发生.超声检查对诊断及监测妊娠期卵巢肿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 cm的卵巢肿瘤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适时的手术干预并不影响妊娠结局.
作者:曲皖君;张婉莹;周颖;于婷;李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对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及分类,了解其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收集 1个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家系中的4例患者,2例表型正常成员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5 ml,提取DNA后利用TGFBI基因所有17个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该家系4例患者的TGFBI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GC>CAC(R124H)杂合突变,而家系表现正常成员无此基因位点突变.同时4例患病家庭成员存在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第 11外显子杂合性的CTC>CTT(L472L),第 12外显子杂合性的 TTT>TTC (F540F) 结论 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家系存在TGFBI基因突变,为R124H杂合突变类型.
作者:王娟娟;廖荣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肿瘤抑素 (Tumstati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进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检测24例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2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与血清Tumstatin、VEGF的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肺癌石蜡切片中微血管密度 (MVD) 的表达.结果 血小板、血清Tumstatin水平在肺癌恶性进展中降低,血小板、血清VEGF水平以及肺癌组织中MVD在肺癌恶性进展中升高;血小板、血清Tumstatin在肺癌淋巴结转移组与肺癌病灶有坏死组中的水平分别低于肺癌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病灶无坏死组 (P<0.05),而血小板、血清VEGF在肺癌淋巴结转移组与肺癌病灶有坏死组中的水平分别高于肺癌无淋巴结转移组与肺癌病灶无坏死组 (P<0.05);MVD计数在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水平高于肺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但在肺癌病灶有坏死组与肺癌病灶无坏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Tumstatin与VEGF之间的平衡关系对肺癌的血管生成可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外周血血管形成调节因子的水平与肿瘤组织MVD密切相关,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情进展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
作者:张波克;罗以勤;姚丽娟;董行;赵亮;陈婺;李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临床标本3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0例(A组)、瘢痕疙瘩10例(B组)、正常皮肤10例(C组),采用免疫组化法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SG-6在各组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组中TSG-6蛋白及mRNA呈高表达,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G-6主要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结论 TSG-6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有密切关系,这为防治病理性瘢痕形成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洪学哲;李小静;宁金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变化,以及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检测血清总T3(TT3)、总T4(T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比较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组、低T3综合征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之间糖代谢、脂代谢和胰岛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占35.37%,其中13.41%为SCH,18.29%为低T3综合征,低T3综合征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较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空腹C肽(CP0)及餐后2 h C肽(CP2)较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SCH组患者的CP0、CP2较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低T3综合征和SCH,合并SCH的2型糖尿病患者C肽水平升高,合并低T3综合征者C肽水平降低.
作者:徐小群;钟兴;杜益君;潘天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建立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TEMT)模型.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TGF-β1处理组,利用TGF-β1处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24 h,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子标记的表达变化;应用划痕和Transwell assay方法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F-β1处理组HK-2细胞呈梭形,上皮细胞标记分子E-cadherin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质细胞标记分子骨架蛋白Vimentin和β-catenin 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亦明显增强.结论 TGF-β1刺激后HK-2细胞促进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细胞.
作者:陈芳;成芳;项倩彤;郭思佳;查晓军;王德光;周海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CD34+人白血病细胞株KG1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0、40、60、80 μmol/L的姜黄素处理KG1a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ERK(p-ERK)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和P27表达.结果 姜黄素作用KG1a细胞48 h后可见细胞皱缩、细胞数减少,呈现显著凋亡形态学改变;姜黄素可抑制p-ERK蛋白表达,对ERK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姜黄素可上调P21和P27蛋白水平.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KG1a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p-ERK表达、上调P21和P27蛋白水平实现的.
作者:饶佳;黄仁魏;张荣艳;陈国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含量,探讨其在老年AECOPD合并T2DM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0例老年AECOPD合并T2DM患者和50例老年AECOPD患者,分别检测两组hs-CRP、氧分压(PO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含量.结果 AECOPD合并T2DM组hs-CRP、NE%高于AECOPD组(P<0.01,P<0.05),PO2低于AECOPD组(P<0.01),WBC、ESR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COPD合并T2DM组hs-CRP、NE%、WBC、ESR阳性率高于AECOPD组(P<0.01,P<0.05,P<0.05,P<0.05).AECOPD合并T2DM组hs-CRP和NE%、WBC、ESR呈正相关(P<0.01,P<0.05,P<0.05).结论 hs-CRP的升高可能与T2DM加重了老年AECOPD患者的炎症作用有关.
作者:陈萌;郭爱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胃腺癌细胞对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耐受中BH3-only家族蛋白Noxa的表达、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方法 衣霉素(TM)处理SGC-7901中分化胃腺癌细胞株及BGC-823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采用PI单染法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成人T细胞白血病诱导的PMA反应蛋白(Noxa)和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蛋白变化;小干扰RNA(siRNA)技术特异“沉默”Mcl-1和Nox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xa mRNA水平变化.结果 TM处理胃腺癌细胞后,GRP78表达升高;胃腺癌细胞对TM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性凋亡耐受,Caspase-3和Caspase-9活化较弱;Noxa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均升高;Mcl-1在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在SGC-7901细胞中,“沉默”Mcl-1基因会使细胞凋亡率升高,而双“沉默”Mcl-1和Noxa基因则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结论 胃腺癌SGC-7901细胞在内质网应激状态下,Noxa的促凋亡作用被同样上调的Mcl-1抗凋亡作用拮抗,是胃腺癌细胞耐受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家钰;张丽;吴萍;朱孝峰;张旭东;张林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0例正常体检者的足背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无动脉硬化形态改变组及动脉硬化形态改变组足背动脉第一正向峰的加速时间与总时间比值(ΔT)分别为(0.38±0.03)、(0.43±0.04)、(0.4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分别为(34.98±8.73)、(36.57±16.90)、(39.58±15.92)cm/s,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詹小林;姜凡;张新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以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作为膜引导材料,比较二者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方面的疗效.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不限雌雄,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 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骨缺损区采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骨缺损区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实验组.两组术中均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4、8、12、16周行实验动物尺骨X 射线检查、修复区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动物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术后16周实验组髓腔完全贯通,对照组髓腔仍封闭,实验组骨缺损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植入物的降解吸收程度强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骨小梁、软骨组织、成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骨干结构的重塑均优于对照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 周两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蒂筋膜瓣的膜引导成骨作用显著,其联合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疗效明显.
作者:赵御森;杨新明;王海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例初诊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假瘤(IP-CNS)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起病,早期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差,后行脑组织活检+病理提示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性浸润.予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后复查头颅MRI,病灶明显缩小,周边水肿较前减轻.提示糖皮质激素等内科方案可能为IP-CNS的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但需结合病因学及病理检查.
作者:谢成娟;孟玉;汪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a2+在表皮生长因子(EGF)引起的大鼠A型精原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9 d龄的SD大鼠,使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分离纯化精原干细胞;实验一: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G1478组、EGF组和EGF+AG1478组,观察EGFR在EGF促A型精原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实验二: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a2+鳌合剂(BAPTA)组、EGF组、EGF+BAPTA组,观察细胞内游离Ca2+在EGF促A型精原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实验三:将细胞分为对照组、EGF组和EGF+AG1478组,采用Fura-2/AM负载法检测细胞内游离的Ca2+浓度.结果 外源性的EGF明显促进了A型精原细胞的增殖;AG1478和BAPTA明显减弱了EGF对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论 EGF通过与EGFR特异性结合提高胞内Ca2+浓度对A型精原细胞增殖起促进作用.
作者:余荣娇;张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维甲酸类受体(RAR-α、RAR-β、RAR-γ;RXR-α、RXR-β、RXR-γ)及蛋白激酶C-α(PKC-α)在食管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法分析90例ESCC患者的癌组织及手术切缘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维甲酸类受体、PKC-α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 RAR-α、RAR-β、RAR-γ、RXR-α、RXR-β、RXR-γ、PKC-α在E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5.6%、31.1%、20.0%、58.9%、36.7%、51.1%、62.2%,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2.2%、53.3%、16.7%、46.7%、72.2%、55.6%、44.4%,其中RAR-β、RXR-β在ESCC中呈低表达,PKC-α呈高表达,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种维甲酸类受体在ESCC与正常食管黏膜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RAR-β、RXR-β的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RAR-β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RXR-β在临床TNM分期较晚的组(Ⅲ~Ⅳ期)中表达低于分期较早的组(Ⅰ~Ⅱ期)(P<0.05).PKC-α在临床TNM分期较晚的组(Ⅲ~Ⅳ期)中表达高于分期较早的组(Ⅰ~Ⅱ期)(P<0.05).结论 RAR-β、RXR-β的低表达及PKC-α的高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吴勇;陈海;于在诚;汪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煅烧牙齿研究一种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牙源性双相陶瓷生物骨,并进行骨缺损修复的动物实验.方法 实验选用人的离体牙齿,经过高温煅烧去除有机成分后再次与磷酸氢二铵液体反应,经煅烧制成牙源性双相陶瓷生物骨,作为实验材料,使用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动物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在其胫骨处制造骨缺损,分别填入实验材料或自体髂骨,以及不填入任何材料,并于4、8、12周处死,对样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测,初步评价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离体牙煅烧后不含有机物质,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处可见新生骨生成,骨缺损能够基本修复,但仍残留未降解材料.结论 牙源性双相陶瓷材料具有良好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其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赵玫;吴海珍;王鑫;康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Dickkopf-1(DKK1)与硬骨素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AS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清中DKK1和硬骨素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A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① AS组血清中DKK1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 使用生物制剂组的AS患者血清中DKK1表达低于未用药组(P<0.05);③ DKK1和Bath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呈正相关(P<0.05,r=0.337);④ AS患者血清中硬骨素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⑤ 早期AS患者硬骨素水平高于晚期AS患者(P<0.05);⑥ DKK1和硬骨素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DKK1可能参与AS炎症过程;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可影响DKK1的表达;硬骨素在AS不同病期表达水平不同;DKK1和硬骨素可能作用于Wnt信号通路的两个独立过程.
作者:陈枝琼;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张宏;方璇;何孝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内隐社会认知兴起于20世纪末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逐渐成熟,成为现今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研究主要从社会认知无意识成分的角度,对自尊、态度、刻板印象等传统社会认知成分开展进一步的探索.针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使用的“内隐测验”与传统社会认知研究中使用的“外显测验”之间的区别,再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对内隐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进行了介绍,后对进一步开展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进行展望.
作者:谭汉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pET-22b-ECVP1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B3型(CB3)病毒VP1融合蛋白(ECVP1),并鉴定其抗原性.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分别从EV71与CB3病毒基因组中扩增得到外壳蛋白VP1基因,经重叠延伸PCR(SOE-PCR)方法拼接构建重组融合蛋白基因(ecvp1),将该片段连接到pET-22b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结果 pET-22b-ECVP1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65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能被抗EV71及抗CB3抗体特异识别.结论 成功构建pET-22b-ECVP1表达质粒并诱导ECVP1融合蛋白表达,且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作者:房华丽;王琴;罗森;高翔;屠伟;田仁茂;刘雄;李涛;王慧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