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因扩增与HPV感染在宫颈病变中的关系

丁玉兰;赵卫东;冯定庆;朱园园;金夏;宣恒华;周虎;桂云

关键词:高危型HPV, c-myc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摘要:分别以HC-Ⅱ法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 法检测109例不同级别宫颈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c-my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显示宫颈脱落细胞中c-myc基因的扩增率、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高危型HPV感染和c-myc基因扩增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在细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联合检测在细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144例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和32例正常健康者的血清IL-1β、IL-6、IL-8、TNF-α水平.结果 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其他3项指标;4项指标的联合检测率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率.结论 IL-1β、IL-6、IL-8、TNF-α是参与细菌性血流感染的重要细胞因子;IL-6的诊断价值高于IL-1β、IL-8、TNF-α;联合检测有助于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检测.

    作者:张洲;徐元宏;李涛;梁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胎儿脐动脉血流速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脐动脉血流S/D比值,探讨S/D比值增高的病因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157例脐动脉血流S/D比值增高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120例S/D比值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S/D比值增高的病因并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① 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0例,脐带绕颈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8例,羊水过少17例,糖尿病13例,过期妊娠11例,双胎8例,前置胎盘5例,胎儿畸形5例; ②观察组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新生儿畸形及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 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共9例,其中3例合并子痫前期重度,2例胎儿生长受限,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染色体异常1例,围产儿死亡7例.结论 多种产科并发症、合并症及胎儿畸形可致脐动脉血流S/D比值增高,脐动脉血流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存在高危因素时,胎儿脐动脉血流监测对预测不良妊娠结局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孕期加强监测,适时终止妊娠,有助于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杨媛媛;刘晓军;韦雯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影响选择性剖宫产产后出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探讨选择性剖宫产产后出血量与缩宫素受体及宫颈评分等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社会因素进行剖宫产病例100例,记录基本资料,进行宫颈评分,计算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并采集子宫肌层组织标本,进行缩宫素受体含量分析.结果 观察的11个因素中,与产后出血直接相关的因素有宫颈评分、新生儿体重以及缩宫素受体含量,与产后出血间接相关的因素有孕妇体重、孕妇体重指数及胎先露的高低.结论 选择适当手术时机,控制孕妇及新生儿体重,降低剖宫产率等对降低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治春;毕爱华;李慧蓉;金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IGF-1R抑制剂与厄洛替尼对卵巢上皮性癌HO-8910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IGF-1R)抑制剂鬼臼苦素(PPP)或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厄洛替尼对卵巢上皮性癌HO-8910细胞的影响.方法 使用PPP处理HO-8910细胞后,采用SRB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V和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依据中效原理,使用CombiDrug 软件分析PPP与厄洛替尼的协同作用.结果 PPP可抑制HO-8910细胞增殖,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其抑制作用与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和凋亡相关;PPP联合厄洛替尼较单用PPP或厄洛替尼能显著抑制HO-8910细胞增殖,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特异性抑制IGF-1R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在卵巢癌的治疗中,IGF-1R和EGFR可能具有联合靶向治疗价值.

    作者:卫爱宁;许荣华;庄雅丽;高萍;任梅;王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自发逆转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ERS标志性蛋白CHOP、GRP78的表达;RT-PCR法检测CHOP、GRP78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HO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CHOP、GRP78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停止CCl4诱导4周和8周后CHOP、GRP78表达降低(P<0.05).结论 ERS存在于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和逆转存在密切联系.

    作者:谢加力;李俊;黄艳;黄成;章圣朋;林珍;季俊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SELDI-TOF-MS技术在贲门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寻找贲门癌肿瘤标记物并建立诊断模型.筛选提示发生淋巴转移的差异蛋白,为临床早期诊断贲门癌及判断预后提供新方法.方法 CM10蛋白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检测101例贲门癌患者及1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蛋白,Biomarker Wizard 软件和Biomarker Patterns System(BPS)分析得差异蛋白并建立贲门癌诊断分类树,双盲法验证其准确性.进一步分析对比有、无淋巴转移的贲门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得到差异蛋白.结果 对照分析贲门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得56个差异蛋白(P<0.05),经BPS软件筛选,以质荷比为5 480.49(P<10-8)的蛋白为主根结点建立贲门癌诊断模型,其灵敏度为95.05%,特异度为95.76%.得到可提示淋巴转移的差异蛋白3 820.87(P<0.05),其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82.1%.结论 SELDI-TOF-MS技术可建立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贲门癌诊断模型,筛选出能够提示发生淋巴转移的差异蛋白,有助于贲门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靳小可;杨瑞红;郭素堂;张旭东;胡春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与糖脂代谢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是一种介导多种细胞能量代谢和核激素受体的重要因子.PGC-1α可能影响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表达,调节骨骼肌葡萄糖的代谢;PGC-1α调节糖异生关键酶的表达,可导致葡萄糖输出的增加以及维持空腹血糖的稳定;肝糖的输出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与PGC-1α的表达密不可分;PGC-1α可调节脂质代谢,诱导脂肪细胞分化.通过对PGC-1α与葡萄糖代谢、脂代谢及脂肪细胞分化关系的描述,揭示PGC-1α在代谢性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制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唐芸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MCT1、CD14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单羧酸转运泵家族1(MCT1)、CD147(EMMPR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NSCLC发生、发展、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取经病理确诊的56例NSCL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和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并将癌旁组和肺良性病变组划为对照组与肺癌组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CT1、CD147蛋白及mRNA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①在NSCLC组织中MCT1、CD147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肺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MCT1在肺癌细胞膜中表达、CD147表达呈正相关(P<0.05);③ MCT1、CD147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类型、淋巴转移均有关(P<0.05),另外MCT1(细胞膜)蛋白表达还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史有关(P<0.05),MCT1 mRNA表达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在NSCLC患者组织中MCT1、CD147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朱超男;王平;杨慧;周建宏;彭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与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和实时三平面(RT-3PE)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2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和40例正常人(正常组)的临床资料.应用STI技术获得左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并分别计算平均峰值应变率(mSre、mSra)及mSre/mSra;用RT-3PE QTVI技术测得左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平均组织速度(mVe、mVa)以及mVe/mVa,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病组的Ve、Sre明显降低,Va及大部分节段Sr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e/mVa、mSre/mSra较正常组显著降低,而mSr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PE QTVI技术和STI技术能准确地测量高血压病患者舒张期左室壁运动速度及左室心肌应变率,为无创检测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靳鹏;郑慧;张婧姝;解欣欣;张昊;姚文;帅秀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鹰茶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

    目的 对樟科植物老鹰茶叶醇提取物中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老鹰茶经70%乙醇提取,再经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正丁醇部分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老鹰茶叶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山奈酚-3-O-β-D-(6-O-trans-p-香豆酰基) 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6-O-trans-p-香豆酰基) 吡喃甘露糖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反式香豆酸、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水杨酸.结论 这7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义龙;汤文建;唐敏芳;吕雄文;余世春;李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RT前后血清MMP-2、9和NT-pro-BNP水平及意义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2、9 (MMP- 2、9)水平变化对评价CRT疗效的可行性.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MMP-2、9和NT-pro-BNP水平.结果 表明,CRT组术后3、6个月血清MMP-2、9和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血清MMP-2、9和NT-pro-BNP可以作为评价CRT疗效的生化指标.

    作者:李镇;徐健;苏浩;程久佩;邵名亮;方存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白藜芦醇抗癌机制中3条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抗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白藜芦醇通过影响凋亡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苏氨酸激酶(PI3K/AKT) 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中一些蛋白质或者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金元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夏枯草总三萜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夏枯草总三萜(TTP)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TP(62.5、125、250 mg/kg)3个剂量组和联苯双酯(200 mg/kg)组.各给药组及联苯双酯组预防给药6 d,第6天给药结束后腹腔注射50% CCl4(2 ml/kg)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TTP对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肝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肝组织HE染色;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表达.结果 TTP各剂量组可降低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肝匀浆MDA的水平,升高SOD、GSH-Px的水平,抑制肝组织中CYP2E1的表达;同时,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TTP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病变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TTP对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机体脂质过氧化、抑制CYP2E1表达有关.

    作者:章圣朋;邓子煜;黄成;谢加力;何勇;李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亚硒酸钠对贫铀气管灌注大鼠免疫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 观察亚硒酸钠对贫铀(DU)气管灌注大鼠免疫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22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U染毒组、DU+低硒组、DU+中硒组、DU+高硒组,每组45只.采用单次气管灌注贫铀悬液500 μg/只染毒,DU+低硒组、DU+中硒组、DU+高硒组自DU染毒前3天灌喂分别给予50、200、500 μg/kg的硒溶液,每天一次直至活杀.分别在气管灌注后第7、14、28天活杀大鼠,分别测定体重、肺铀含量、外周血细胞参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结果 DU染毒组大鼠早期体重下降、白细胞数升高、红细胞数、T淋巴细胞总数及免疫球蛋白IgG显著降低;DU+低硒组、DU+中硒组、DU+高硒组各项指标与DU染毒组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 亚硒酸钠对DU气管灌注大鼠免疫损伤有防护作用.

    作者:苏翠文;杨陟华;潘秀颉;徐龙;刘坤璐;李若曦;朱茂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含硫的有机磷代谢产物

    采用气相色谱法(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血浆中有机磷农药的含硫代谢产物.经过相关的前处理及检测方法的优化后,血浆中有机磷的含硫代谢产物二乙基硫代磷酸酯和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线性良好,杂质干扰少,回收率分别为92.46%和98.10%,日内精密度分别为0.37%和0.23%.检出限分别为5.0 μg/L和1.0 μg/L.经实际样品分析,证明该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较高.

    作者:金忠秀;许媛媛;储成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菌影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制备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O157:H7细菌菌影,在细胞及动物水平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将包含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的重组质粒pLSE转化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EDL933及大肠埃希菌DH5α,42℃诱导制备菌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菌影主要抗原结构,并利用电镜观察菌影对Hep-2细胞的黏附.将菌影免疫小鼠后,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特异性抗体,并通过小鼠攻毒实验考察菌影的保护效果.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LSE,制备出O157:H7及DH5α菌影.O157:H7菌影保留了病原菌的主要外膜抗原,能紧密黏附细胞Hep-2但并不侵入细胞.O157:H7菌影免疫雄性BALB/c小鼠诱导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攻击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对致死剂量O157:H7 EDL933强毒株的保护率达到80%.结论 O157:H7菌影的成功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析为研制O157:H7菌影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春艳;蔡昆;王兴;王博;丁晓;裴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抗Sj14-3-3特异性IgY的制备及其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循环抗原的价值

    目的 制备抗重组日本血吸虫信号转导蛋白14-3-3(Sj14-3-3)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诊断体系(IgY-ELISA),探讨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Sj14-3-3制备并纯化卵黄抗体IgY和兔多克隆IgG抗体;以IgG为捕获抗体,IgY为检测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诊断方法,检测72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12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32例正常人、42例肺吸虫患者、60例华支睾吸虫患者和46例钩虫感染者血清.探讨基于IgY的循环抗原检测的应用价值.结果 成功制备并鉴定了抗Sj14-3-3特异性IgY和IgG抗体,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检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73.6 %和48.4 %,正常人血清的阴性率为94.7 %;与肺吸虫患者、华支睾吸虫患者、钩虫感染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分别为7.1%、6.7%、6.5%.结论 建立了基于IgY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用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辅助诊断.

    作者:罗庆礼;周银娣;沈继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优化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原代成骨细胞与鉴定

    分别采用传统组织块法、传统酶消化法和优化组织块法进行新生SD大鼠原代成骨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细胞予以鉴定和比较.优化组织块法可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纯度高的成骨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和成骨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均呈阳性,ALP检测活性可达92%.该法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操作简单的体外原代成骨细胞培养方法.

    作者:陈强;夏天;叶哲伟;宋谋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7,3′-二甲氧基橙皮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7,3′-二甲氧基橙皮素(DMHP)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AA模型,从造模第12天开始灌胃给予DMHP(22、44、88 mg/kg),连续12 d,MTT法检测刀豆蛋白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脾淋巴细胞产生白介素-2(IL-2)的水平以及腹腔巨噬细胞(PMΦ)分泌的IL-1、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RT-PCR检测PMΦ IL-1、IL-10、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 DMHP(44、88 mg/kg)能明显纠正AA大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脾细胞IL-2的产生;各剂量DMHP能不同程度地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降低AA大鼠PMΦ产生过高的IL-1、TNF-α水平,同时上调AA大鼠PMΦ产生过低的IL-10水平.结论 DMHP体内给药能改善AA大鼠异常免疫功能,恢复细胞因子网络平衡,这可能是其治疗AA大鼠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荣;李俊;石静波;吴婷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6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创二尖瓣手术的临床观察

    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手术26例(胸腔镜组),同期常规正中开胸二尖瓣手术30例(常规组),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两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前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腔镜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较常规组长(P<0.05),而胸腔镜组术后24 h胸液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且胸腔镜组术后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也较常规组明显(P<0.05).

    作者:鄢琦;葛建军;林敏;周正春;孔祥;王海涛;赵智伟;樊扬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