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王爱玲;余元勋;杨善志;刘萍;尹长森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原/遗传学, 高血压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用人工修饰过碱基序列的引物及错配PCR方法,加上内切酶酶切和电泳,分析了高血压患者组和家系健康对照组的AGT基因235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发现AGT235TT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患者组略高于家系健康对照组,在2、3级高血压组中,AGT235TT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1级高血压组.结论 AGT235基因型多态性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多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技术及其在肿瘤和传染病研究中的诊断性应用

    CD8+T细胞具有细胞杀伤功能,是体内抗肿瘤和抗病毒的主力军.抗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常常被用于检测T细胞亚群在肿瘤和病毒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这对于肿瘤和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学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但是抗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区分不出这些CD8+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而识别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对于认识肿瘤和传染病免疫反应的本质十分重要.自从T 细胞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能够识别出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有限稀释法(limiting dilution analysis, LDA)曾经被用于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2,3]. 但该技术为间接功能测定法,不仅敏感性低而且繁琐费时.近年来,一种全新的能够直接定量检测不同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方法被发明使用.这种方法为多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技术.

    作者:宋胜华;汪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矽肺患者气道反应性研究

    目的探索矽肺患者是否具有气道高反应性.方法随机选取矽肺患者59例作为试验对象,同时以同地区正常老年人59例作为对照.用4.5%的高渗盐水对两组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并观察试验前后的临床表现及FEV1、PEF的变化情况.以FEV1下降≥15%判定为气道高反应性,并以年龄、吸烟、结核、矽肺期别、接尘工龄、特应性体质、FEV1%作为自变量,气道高反应性为因变量,对矽肺的气道反应性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有明显的胸闷或加重现象试验组54例、对照组14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及SaO2变化差异无显著性.②出现气道高反应性矽肺组39例、对照组14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接尘工龄是矽肺产生气道高反应性的危险因素(OR=2.788);而年龄、吸烟、矽肺期别、结核、特应性体质以及FEV1%对矽肺的气道高反应性无影响.结论矽肺患者具有气道高反应性,接尘工龄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汪诚;庞玉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

    目的介绍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法)的方法.方法 13例年龄18天~4岁患儿,经肛门游离直肠黏膜管至腹膜反折水平,横断肌鞘进入腹腔.直肠肌鞘沿后正中线切开,在直视下分离系膜,拖出病变结肠切除.结肠下端与肛门黏膜一期吻合,或肛门外保留5~10 cm肠管,待二期处理.结果除1例早期并发全结肠脱出肛门、再手术复位,13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5天~5个月,13例均恢复自主排便,每天1~6次.1例吻合口狭窄伴肠炎保守治疗好转.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不需剖腹,方法简单有效,初开展此术要慎防各种并发症.

    作者:徐兵;王忠荣;李巍松;苏义林;孔祥;吴圣军;王德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CA1区p75NTR的表达与其神经病理学改变的关系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CA1区p75NTR的表达与其神经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法.结果 AD患者海马CA1区p75NTR免疫阳性神经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但着色强度明显增加;AD海马CA1区Alz-50阳性神经元较多,并可见大量p75NTR 和Alz-50双标神经元,而正常对照组阳性神经元罕见;老年斑中散在分布p75NTR免疫阳性反应产物.结论 p75NTR参与AD神经病理的形成.

    作者:胡祥友;张怀宇;包爱民;周江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甲亢药物诱发粒缺评价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二者联合应用3种治疗方法对甲亢药物治疗诱发粒缺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比较病例的临床指标. 结果 3组病情轻重不同,各组治疗前后W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间年龄、性别、甲亢病程、服药时间、入院前出现WBC下降或感染症状的时间、治疗后WBC值、WBC恢复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重症病例应用GM-CSF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可能优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

    作者:孙海燕;孙桂华;杨明功;刘树琴;王长江;章秋;汪延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尼美舒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研究尼美舒利(NI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试验设计为随机、双盲、平行性和多中心的比较研究.试验组NIM和对照组萘普生(NAP)分别治疗60例RA患者;分别口服NIM 100 mg/次和NAP 250 mg/次,一日二次;疗程设计为4周,累计用药为8周.结果经4周治疗后,NIM总有效率为61.67%,NAP总有效率为39.65%;经8周治疗后,NIM总有效率为68.33%,NAP总有效率为65.52%.两药4周和8周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降低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4周时NIM组对休息痛、左手握力、医生和患者评价、肿胀关节指数以及8周时对肿胀关节数、肿胀关节指数、C-反应蛋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NAP组.经安全性评价,NIM和NAP的耐受性均较好,不良反应以胃肠道系统为主.结论经4周治疗后,NIM的疗效优于NAP疗效;经8周治疗后,NIM和NAP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两药的耐受性无差异.

    作者:李常玉;丁长海;徐叔云;孙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胸内气管手术中气管插管和肺通气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胸内气管、隆突、支气管手术中气管插管和肺通气方式的选择.方法①气管插管: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经口和经术野两次插管法、双腔管和单腔管插管法.②肺通气方式:气管、支气管离断吻合期间选择单肺通气、双肺通气和双肺分别通气方法.连续监测MAP、HR、EKG、SpO2和PetCO2, 于麻醉前、诱导毕、气管支气管离断和呼吸道重建时查动脉血气.结果 30例胸内气管、隆突和支气管手术选择两次插管法8例、双腔管14例、单腔管8例.气管支气管离断时,单肺通气25例、双肺通气2例、双肺分别通气3例.监测MAP、HR、EKG 、PaO2、PaCO2、SpO2和PetCO2变化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胸内气管、隆突、支气管手术中,3种不同方式的气管插管和肺通气能有效建立和维护呼吸道通畅;3种不同的肺通气方式能满足各部位通气需求,其中单肺通气为常用,而双肺通气和双肺分别通气更接近生理状态.

    作者:张健;方能新;李云芳;曾一平;吴蓉蓉;戴秀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儿童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

    自80年代以来对外伤性脾破裂治疗的各种保脾方法应运而生[1],并逐渐为广大外科医师所认同、采纳,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现已形成较为成熟和统一的原则: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采用全脾切除、保脾手术、非手术疗法、脾脏移植术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笔者就儿童脾外伤非手术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苏义林;张敬杰;王忠荣;李巍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开胸术中单肺通气时发生低氧血症的临床原因

    单肺通气时发生低氧血症的机率明显高于双肺通气,为了探明单肺通气时发生低氧血症的临床原因,找到快捷对应低氧血症的办法,笔者对154例胸科手术中行单肺通气的患者进行了分析.

    作者:张燕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274例金属烤瓷冠的比色分析

    金属烤瓷冠(Porcelain-fused-to-metal,PFM)由于其色泽稳定、逼真,耐磨性强、生物性能好,已成为目前口腔临床修复应用多的手段之一,尤其在前牙的美容修复中,PFM以逼真色彩及层次的完美再现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其良好的美学性能受医、技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正确的比色则是关键因素之一.我科自1998年开展PFM以来,已为600多位患者进行了修复.现随机对其中274位患者523个牙单位的前牙比色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比色结果的分布及比色过程中相关因素对美学效果的影响.

    作者:沈军;唐旭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与颌面缺损修复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解剖观测32侧上斜方肌和肩胛冈的形态、血供、神经支配,并应用5例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结果①上斜方肌近似于梯形,平均长A缘174.63 mm、B缘157.18 mm、C缘86.98 mm、D缘80.95 mm,平均面积126.78 cm2;肩胛冈全长平均达131.21 mm;②颈横动脉干、颈浅动脉干及其升支动脉干平均长度分别为42.50 mm、27.80 mm、43.12 mm,起点外径分别为2.71 mm、2.39 mm、1.96 mm,升支分布肌纤维前发出0.5 mm以上小动脉3~6支;肩胛冈支长28.75 mm,起点外径0.50 mm;回流静脉与相应动脉伴行;③应用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5例,均获成功.结论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血管蒂长、管径较粗、手术易操作,且可带肩胛冈修复,适合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作者:王恩群;韩卉;周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的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类型、分化程度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物CD34对53例不同类型的胃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光镜观察. 结果①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平均MVD(个/mm2)分别为96.04、144.87、164.22,三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织学Ⅰ级、Ⅱ级、Ⅲ级的平均MVD(个/mm2)为86.23、116.25、156.8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平均MVD(个/mm2)有淋巴结转移者为126.36,无淋巴结转移者为94.14,两者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④MVD与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MVD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上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作者:余昌俊;王光升;刘弋;张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女性不育症的腹腔镜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应用腹腔镜技术,分析女性不孕症的盆腔因素.方法采用德国Wolf型腹腔镜,对336例女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336例中299例(90%)找到了明显的盆腔原因.无论是原发不孕还是继发不孕,盆腔炎是引起不孕的主要疾病,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不孕的第二位原因.以慢性盆腔炎引起输卵管阻塞率高,占91.4%(160/175).与盆腔炎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很少引起输卵管阻塞(P<0.01).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能早期明确女性不孕症的盆腔原因,腹腔镜直视下行输卵管通美蓝液,较其它方法更能准确地观察输卵管的通畅度、形态及功能;对临床上无症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分期和及时治疗都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曹云霞;吕文杰;余敏;沙玉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银杏叶总黄酮抗炎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目的研究银杏叶总黄酮(TFG)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爪肿胀模型观察TFG的抗炎作用,并测定大鼠血清和足爪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 100 mg/kg TFG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50、100 mg/kg TFG可抑制蛋清致大鼠足爪的肿胀;在蛋清诱导大鼠脚爪肿胀模型中,TFG使血清和脚爪组织中MDA量减少,同时脚爪组织中NO和PGE2含量也下降.结论 TFG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抑制PGE2和NO合成及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张黎;陈志武;王瑜;方明;江勤;岑德意;潘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食道心房调搏的不同刺激方法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我院1988~1999年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 观察了不同刺激方式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利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科技期刊作者信息的标注

    作者信息是科技论文的重要信息点之一,随着情报学研究的发展和各类数据库的相继出现以及网上信息检索、传播的需要,作者信息的标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作者:吴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瘦素受体长胞内段mRNA表达增加对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氧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原代骨骼肌细胞中瘦素受体长胞内段mRNA表达增加对葡萄糖氧化的影响.方法 RT-PCR扩增瘦素受体长胞内段cDNA,将扩增产物插入真核表达质粒,构建重组体.重组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原代骨骼肌细胞,转染后48 h加瘦素和D-[U-14C]葡萄糖,收集14CO2,液体闪烁检测其放射性.另经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瘦素受体长胞内段mRNA在骨骼肌细胞的表达.结果扩增的瘦素受体长胞内段cDNA及其重组体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所得各片段大小均与理论值一致.在重组表达质粒转染组、空表达质粒转染组和非转染组,前者特异性条带和β-actin条带积分光密度比值较后两者升高(均P<0.05);但3组细胞间葡萄糖氧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功构建含有瘦素受体长胞内段cDNA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单纯增加瘦素受体长胞内段mRNA表达不能改善瘦素对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氧化作用.

    作者:王佑民;程桦;傅祖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翻译起始区和C基因区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HBV表达的序列性抑制作用.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 DNA)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而建立起来的转染细胞系2.2.15作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一系列互补于HBV mRNA编码核心蛋白基因区(C区)15聚反义硫代寡聚核苷酸(ASON),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这些合成的外源基因导入2.2.15细胞中,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作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含量,提取细胞中的HBV DNA经PCR扩增后,用Southern blotting方法对PCR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HBV mRNA C基因起始区互补的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序列特异性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而正义硫代寡核苷酸未见有抑制效应,与HBV mRNA C基因内部互补的序列很少或无抗病毒活性.ASON作用24 h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 DNA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另外,ASON对细胞生长无毒性作用.结论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能够在细胞水平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

    作者:吴庆;张在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时程的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cl-2、Bax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 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缺血后即刻分别进行不同时程(1/2 h、1 h、3 h)的亚低温治疗,再灌注后24 h断头取脑,连续切片作TUNEL染色及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与对照组的Bcl-2细胞阳性率相比,亚低温3 h组增加.②与对照组的Bax细胞阳性率相比,亚低温1 h、3 h组均降低.③凋亡细胞阳性率与Bcl-2/Bax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结论①亚低温1 h以上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②Bcl-2/Bax的比值能影响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袁存国;吴家幂;朱武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血凝法测定41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结果 ACS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116.37±36.40)%明显高于健康者(73.55±15.73)%(P<0.01).结论血浆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增高、高凝状态的存在为ACS的发病基础,可以为临床上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防治ACS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余华;周志中;丁晓梅;吴竟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