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大鼠体内多西他赛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邢亚群;王迪生;汪庆飞;孙思雨;吴小祥;陈卫东

关键词:复方苦参注射液, 多西他赛, 药物代谢动力学, 大鼠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药物浓度,探讨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对多西他赛多次给药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大鼠尾静脉注射分别给予2倍临床等效量(3.6 mL/kg)、临床等效量(1.8 mL/kg)、1/2倍临床等效量(0.9 mL/kg)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给药7 d,第7天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 min后,注射多西他赛15 mg/kg,按时间点采集血样处理并检测分析,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多次给药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AUC、Cmax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使用多西他赛后血药浓度有所降低,对多西他赛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兔上颌大面积缺损效果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上颌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建立兔上颌缺损模型,取自体脂肪干细胞进行异位成骨修复,活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活检结果显示,实验动物新生骨组织血管化良好,为成熟骨组织结构.重建术后2个月,腹直肌基本上完全萎缩,上皮化良好.丙烯酸固定桥修复成功,修复功能良好率为95.0%.术后6周,常规下颌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实验动物新生骨量明显,缺损边缘及中央均有明显新骨生成,术后8周,缺损已经完全修复.结论: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兔上颌骨大面积缺损无明显排斥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章立群;任英华;杨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2例,根据MRI的结果分为LA组75例及非LA组27例,并对LA组按照Fazekas量表对脑白质病变程度评估分为轻度LA组23例,中度LA组27例和重度LA组25例.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病人24 h血压变化,比较2组病人血脂指标、高血压病程、24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血压变异性(BPV).结果:2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清TC、TG、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病人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夜间SBP和DBP均高于非LA组(P<0.05~P<0.01).LA组病人24 h SBPV和DBPV、日间SBPV和DBPV、夜间SBPV和DBPV均明显高于非LA组(P<0.01).不同程度LA组间B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LA组高于轻度LA组(P<0.05~P<0.01),且重度LA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高于中度LA组(P<0.05),中度L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轻度LA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与LA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吴雪松;宇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同型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白细胞介素(IL)-6、IL-8、同型胱氨酸(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使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上述病人进行认知能力的检测,使用向后迭代法对常见易感因素进行筛选,建立逻辑斯特模型,将筛选后因素带入模型,进行认知功能与IL-6、IL-8、Hcy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性别、年龄、患抑郁时间、术中麻醉剂用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有无心理疾病病史、不良生活习惯及IL-6、IL-8、Hcy水平均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Hcy、IL-6、IL-8水平的权重较高,分别为2.485、2.547、2.64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IL-6、IL-8、Hcy水平与其认知功能出现下降的可能性甚至认知水平下降的程度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研;孙瑞坦;张艳丽;胡迪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测定在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病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98例间质性肺疾病病人,根据病人合并感染与否分组,其中54例合并感染(感染组),44例未合并感染(未感染组).检测2组血清CRP、PCT水平及白细胞(WBC)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结果:2组病人PCT水平和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WBC水平和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PCT、CRP水平与间质性肺炎病人感染发生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P<0.05);CRP和PCT诊断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病人的ROC曲线线下面积显著高于WBC和N%(P<0.01).结论:PCT和CRP用于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病人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判断间质性肺疾病病人感染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晚期NSCLC一线化疗病人46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组22例(培美曲塞组),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组24例(吉西他滨组).比较2组病人的近期疗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培美曲塞组和吉西他滨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36.4%和29.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5%和45.8%,中位PFS分别为6.5个月和6.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培美曲塞组和吉西他滨组粒细胞减少分别为36.4%(8/22)和66.7%(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低,病人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玉梅;刘静;周争光;汪蕊;吴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3D-FIESTA联合3D-TOF-MRA成像技术 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高场3T磁共振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技术联合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3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资料纳入研究,术前均行3D-FIESTA联合3D-TOF-MRA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三叉神经和血管关系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3例中术前MRI诊断和术中金标准诊断动脉血管压迫阳性分别是52例(82.5%)和55例(8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其中术前MRI判读压迫40例,接触9例,可疑接触3例,责任血管包括来自小脑上动脉的21例(40.38%),小脑前下动脉的12例(23.07%),小脑后下动脉6例(11.53%),椎-基底动脉的8例(13.56%),三叉神经周围有明确的血管影但来源不明的5例(9.61%).术中发现,23例(41.82%)责任血管来自小脑上动脉,14例(25.46%)来自小脑前下动脉,5例(9.09%)来自小脑后下动脉,9例(16.36%)来自椎-基底动脉的,4例(7.27%)来自无名血管的压迫.对照手术结果,63例中,术前MRI结果(责任血管判定错误或阴性)与术中诊断不符15例(23.81%),术前无压迫而术中表现为小脑上动脉压迫3例(4.76%),小脑后下动脉1例(1.59%),椎-基底动脉2例(2.17%),静脉压迫或蛛网膜粘连4例(6.35%),其余5例(7.94%)为责任血管判定不符.结论:利用高场3T磁共振的3D-FIESTA技术联合3D-TOF-MRA成像结合多方位重组技术可以清晰分辨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帮助微创手术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学依据,但是受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责任血管的认定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汪红梅;吕洋;邱俊;罗艺;刘畅;陈传玉;季学兵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影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人临床预后的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病人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纳入50例TOBS病人,根据发病后30 d改良Rankin预后等级量表评分结果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比较2组病人入院时的一般资料、MRI相关影像学表现、发病原因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评分量表(GCS)评分.结果:2组病人发病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不良组发病原因以栓塞为主(82.1%).2组病人病变部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预后不良组以混合部位为主(71.4%).预后不良组病人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GCS评分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入院时经诊断为栓塞型、混合累及幕上幕下的病人,临床预后较差,应对诊疗方案加以优化,以降低TOBS的致残致死率;联合NIHSS评分及GCS评分,有助于对TOBS的病情、预后做出有效评价.

    作者:王书诚;孙中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血抗苗勒管激素与临床内分泌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病人血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与性激素及内分泌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PCOS不孕病人7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女性5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体质量指数、AMH、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T)、雌二醇、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双侧卵巢2~9 mm窦卵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体质量指数、AMH、黄体生成素、T、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及2~9mm窦卵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血AMH与T和多囊卵巢(PCO)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其他变量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和PCO影响血AMH水平(P<0.01).结论:T和PCO是AMH水平的影响因素.

    作者:于艳丽;葛秋迎;于秀娟;王金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PDCA护理在降低老年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 和不良事件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护理模式在降低老年肿瘤病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108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PDCA护理模式.比较2组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干预组PICC相关性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53.70%)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病人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依从性和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干预组病人对护理人员PICC操作技能、沟通能力、护理态度、责任心及对PICC意外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PDCA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老年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亦能促进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尹丽;邱家英;袁君兰;蔡红梅;李俊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丙泊酚麻醉对妇科微创手术病人术中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丙泊酚麻醉对妇科微创手术病人术中皮质醇(Cor)和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各30例.七氟醚组于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丙泊酚组靶控输注丙泊酚.比较2组病人建立气腹前(T1)和建立气腹后10 min(T2)、30 min(T3)及术毕(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Cor、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Glu)水平.结果:2组病人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和清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注胶体液量、输液总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及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不同时间点的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的Cor、血糖、胰岛素、Glu水平均高于T1(P<0.05~P<0.01).丙泊酚组T1时的Cor、血糖、胰岛素、C肽和Glu水平与七氟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血糖、Glu水平均低于七氟醚组,C肽水平高于七氟醚组(P<0.05);T3、T4时Cor、血糖、Glu水平均低于七氟醚组,胰岛素、C肽水平均高于七氟醚组(P<0.05~P<0.01).结论:丙泊酚和七氟醚均可有效维持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但丙泊酚可以促进病人术中C肽和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了术中Glu、Cor过度分泌及血糖过度升高,相较于七氟醚,丙泊酚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的效果更佳.

    作者:吴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PCI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EPCs动员和VEGF、TLR4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AMI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50例.另选取非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病人的EPCs动员、VEGF含量和TLR4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大剂量组EPCs细胞数量和VEGF水平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P<0.01),TLR4水平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大剂量组EPCs细胞数量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TLR4水平明显降低(P<0.01),常规剂量组TLR4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EPCs细胞数量和VEGF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常规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增加行PCI术病人外周血VEGF表达,动员骨髓EPCs参与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降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具有抑制炎症、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马秋恩;刘虹;王晓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高血压与冠心病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及维生素B12(VB12)水平的相关性变化.方法:选择门诊或住院病人239例,其中高血压组60例,冠心病组59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58例,健康对照组62名,检测血清Hcy、叶酸及VB12水平.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冠心病组(P<0.01);Hcy水平和血清叶酸与VB12水平呈负相关(r=0.954、0.961).结论:血清Hcy、叶酸及VB12水平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相关,检测其浓度对高血压、冠心病的监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菊香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阶梯式康复护理在半月板关节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在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加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病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病人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膝关节功能,提升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桦;朱爱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保护动机理论在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保护动机理论在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病人120例,其中对照组62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分析2组病人干预后的血糖和体质量指数(BMI)控制情况,并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生存质量评估量表对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BM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除规律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量表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血糖水平和BMI的控制,有助于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作者:胡冬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血液透析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血液透析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动静脉内瘘术治疗的尿毒症病人60例,其中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各30例,观察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心功能情况,评价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病人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端-侧吻合组术后平均血流量和平均直径均高于端-端吻合组(P<0.01);端-侧吻合组术后1年心指数明显上升,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与端-端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内瘘失败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选择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的血液透析病人,端-侧吻合是一种既能确保透析血流量,又不会增加病人心脏负荷的一种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董加宝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三种内固定方案在大龄肱骨近端骨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手术、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手术三种内固定方案在大龄肱骨近端骨折患儿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150例肱骨近端骨折大龄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不同手术方案将病人分为3组,分别为克氏针组、接骨板组、髓内针组,比较3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评分、输血情况、预后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3个指标均为:接骨板组大(P<0.01),克氏针组次之(P<0.01),髓内针组小(P<0.01);3组病人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Constant评分、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术中输血率、预后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7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小,骨折愈合快速,是临床工作中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喻亮;王盛;孙法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大鼠体内多西他赛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药物浓度,探讨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对多西他赛多次给药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大鼠尾静脉注射分别给予2倍临床等效量(3.6 mL/kg)、临床等效量(1.8 mL/kg)、1/2倍临床等效量(0.9 mL/kg)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给药7 d,第7天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 min后,注射多西他赛15 mg/kg,按时间点采集血样处理并检测分析,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多次给药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AUC、Cmax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使用多西他赛后血药浓度有所降低,对多西他赛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邢亚群;王迪生;汪庆飞;孙思雨;吴小祥;陈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早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恢复期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伤后早期白质纤维束损伤与恢复期时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例DAI病人(DAI组)在伤后早期进行磁共振DTI检查,并与1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使用Track和MRIcron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不同感兴趣区域(ROI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DAI组和对照组ROI区的FA值和ADC值.对DAI病人恢复期中(17.26±4.31)个月行认知量表评估,并与受教育程度类似的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所使用的认知量表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数字倒背测试(湖南版)、加利福尼亚言语学习测试量表、连线测验和Stroop色-词测试.比较2组认知功能的差异.对DAI组的DTI参数值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伤后早期,DAI组病人所有ROI区的F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钩束和下纵束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ROI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DAI组病人在恢复期中的数字倒背测试、加利福尼亚言语学习测试、短时自由回忆和短时线索回忆量表评分均降低(P<0.01);而连线测验、Stroop色-词测试卡片1、Stroop色-词测试卡片2和Stroop色-词测试卡片3评分均增高(P<0.05~P<0.01).易损区钩束、下纵束、上纵束和前冠状束的FA值与工作记忆量表和执行功能量表总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和P<0.05).易损区钩束、下纵束、上纵束和前冠状束的ADC值与工作记忆量表和执行功能量表总分无明显检查相关关系(P>0.05).结论:DAI病人早期磁共振DTI检查有助于预测伤后恢复期不同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为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顾磊;范家权;杨先清;杨建业;霍健;文明;沈伟;朱成铜;李道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埋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埋针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168例,将病人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给予埋针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1次1日.1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及治疗有效率和病人满意度.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病人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4%(P<0.01);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9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P<0.01).结论:埋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轻病人血液循环障碍,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晶;蓝德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颈部动脉迂曲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迂曲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人162例.采用蒙特利尔智能量表评价病人认知功能;计算颈部动脉迂曲个数;分析颈部动脉迂曲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相比较认知正常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颈动脉迂曲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颈动脉迂曲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1),而椎动脉迂曲与认知功能障碍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迂曲个数和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18,P<0.05).结论:颈动脉迂曲有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殷亮;李倩倩;张丽娜;钱伟东;屈洪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