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对宫颈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胡小冬;崔洁;唐素兰;管俊昌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L型, 宫颈癌细胞
摘要: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L型对体外培养的单层人宫颈癌细胞(HeLa)生长的影响作用.方法:用常规方法诱导金葡菌为L型后感染HeLa细胞,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金葡菌L型黏附及侵入细胞情况,并采用改良的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光镜、电镜检查显示金葡菌L型能够黏附并且进入HeLa细胞;改良的MTT法检测表明金葡菌L型能够促进HeLa细胞增殖(P<0.01).结论:金葡菌L型能够感染并促进HeLa细胞增殖生长,揭示金葡菌L型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DNA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究DNA2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提取132例乳腺癌病人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NA2的mRNA,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DNA2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统计病人ER是否阳性,以及乳腺癌细胞恶性程度等信息,结合DNA2表达量差异,分析ER对DNA2表达的调控关系以及这种调控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并通过培养ER阳性和阴性的细胞来检测DNA2蛋白表达量,以及分析细胞存活来验证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DNA2高表达与恶性程度高度正相关.ER阳性与DNA2高表达正相关,ER阳性可以上调DNA2表达量.ER阳性与肿瘤高恶性程度不相关,而ER阳性能通过上调DNA2表达量显著增加MCF7细胞对喜树碱的耐药性.结论:DNA2调控对肿瘤恶性转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ER阳性上调DNA2表达量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

    作者:张晓静;刘先富;陈延松;郭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团体心理辅导对全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全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10家社区医院共40名全科护士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应用职业生涯倦怠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全科护士去人格化、情感耗竭、个人无成就感及职业倦怠感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全科护士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敌对、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改善全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让护士能更好地应对护理工作.

    作者:李悦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浮针联合中频中药导入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中频中药导入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颞颌关节紊乱病病人4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浮针治疗,观察组采用浮针联合中频中药导入治疗.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卡氏生活质量(KP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P<0.01).治疗前,2组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浮针联合中频中药导入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与病人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玉龙;张媛媛;李艳霞;王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3-溴丙酮酸对耐顺铂鼻咽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3-BP)对耐顺铂鼻咽癌细胞HNE1/DDP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MTT比色法和集落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BP对HNE1/DDP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I染色法检测3-BP对HNE1/DDP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结果:3-BP可显著抑制HNE1/DDP细胞的增殖,其48 h的IC50值为260.2μmol/L.低浓度(10、20、40μmol/L)的3-BP能明显抑制HNE1/DDP细胞集落克隆的形成.3-BP可诱导HNE1/DDP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P<0.01),80、160、320μmol/L 3-BP作用48 h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7±2.1)%、(25.5±2.4)%、(45.5±3.5)%,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6±0.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3-BP处理HNE1/DDP细胞后可促进PARP的剪切,能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2的表达.结论:3-BP对HNE1/DDP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2的表达相关.

    作者:陈超;陈妙雯;王敏;谭曼曼;刘浩;赵素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胸背部PHN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B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注射混合镇痛药10 mL(1%罗哌卡因10 mL+维生素B12500μg+去炎舒松25 mg);A组采用盲探神经阻滞,注射相同药物,2组治疗周期均为1周1次,3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幅度及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B组VA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A组(P<0.01);在饮食、睡眠、情绪、日常、生活兴趣等生活质量评分增幅显著高于A组(P<0.01);B组痛疼缓解情况亦显著优于A组(P<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PHN安全有效,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亚南;林学武;靳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铁代谢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铁代谢相关指标与冠心病(CHD)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4例CHD病人作为观察组,非CHD病人9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铁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SF/TIBC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SF、SF/TIBC显著高于对照组,TI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之间SF、TIBC、SF/TI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重度狭窄组SF、SF/TIBC高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TIBC低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和P<0.01);中度狭窄组SF/TIBC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TIBC显著低于轻度狭窄组(P<0.01).CHD病人Gensini评分与SF、SF/TIB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9、0.624,P<0.05),与TIB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7,P<0.05).结论:铁超负荷与CHD病人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CHD病人应定期进行铁代谢指标检测.

    作者:胡守捷;高大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CYP2E1基因rs3813867位点多态性与客家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E1)基因单核苷酸位点rs3813867多态性与客家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梅州客家人群中52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51例胃癌病人(胃癌组)的CYP2E1基因rs381386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及等位基因检测,评价该位点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CYP2E1基因rs3813867位点在梅州地区客家人群中存在GG、GC、CC多态性,在胃癌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2.75%、33.33%、3.92%和59.62%、34.61%、5.77%,等位基因G、C分布频率分别为79.41%、20.59%和76.92%、23.08%,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人群性别和年龄<60岁者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人群年龄≥60者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E1基因单核苷酸rs3813867位点与客家人群胃癌的易感性无明显关系.

    作者:李涛;赖春凤;丘波;邹浩元;杨宇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超声测量封堵器伸展径和厚度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封堵器伸展径和厚度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先心病行封堵器治疗病人,根据《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分为标准组(67例,选择的封堵器型号遵循专家共识)和非标准组(23例,选择的封堵器型号不遵循专家共识),2组均采用超声测量封堵器伸展径和厚度,比较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超声检查时间、血流动力学,超声检查封堵器伸展径、厚度及位置变化等情况.结果:2组病人超声检查时间、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和肺动脉平均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的手术时间低于非标准组(P<0.05).标准组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的封堵器伸展径、缺损大径均明显降低(P<0.01),非标准组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P<0.01);标准组术后第2天和术后3个月的封堵器伸展径、缺损大径低于非标准组(P<0.05~P<0.01).先心病中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16~30 mm者的封堵器厚度大于≤15 mm型号者(P<0.01).2组病人放置封堵器3个月后,非标准组封堵器出现向左心房移位和总的位置变化的比例均高于标准组(P<0.05和P<0.01).结论:超声能够比较准确、简便地测量先心病病人封堵器伸展径及厚度,同时还能有效监测封堵器形变过程,评估封堵器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状态.

    作者:谢微;林水华;雷婷;李三潭;贾国良;张源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 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严重少、弱、畸精及梗阻性无精不育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男性不育症行ICSI助孕的85例不育夫妇(90个周期)的数据,根据精子不同来源分为射出精子组55例(60个周期)为严重少、弱、畸精子症,穿刺组30例(30个周期)为梗阻性无精子症,比较2组的成熟卵数、2原核(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90个治疗周期中共获卵956个,其中MⅡ卵886个,ICSI后756个卵受精,受精率为85.3%,卵裂719个,卵裂率为95.1%,优胚率47.4%,鲜胚移植临床妊娠率为48.8%,6例流产,流产率为14.3%.射出精子组2PN受精率较穿刺组高(P<0.05),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技术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汤美玲;周晓燕;马娟;沈澍;张琦;王召朋;王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病人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T2DM合并冠心病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降糖、降脂、抗凝、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1.6克/次,3次/天),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在血液流变学方面,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氧化应激方面,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血管内皮功能方面,观察组内皮素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硝酸甘油介导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心绞痛发作方面,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T2DM合并冠心病,可有效改善病人机体血液流变学,缓解氧化应激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宁改君;李明霞;任卫东;邓文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手足癣214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癣病人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14例手足癣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手足癣的流行病学、致病菌以及临床类型及其特点.结果:手足癣大多数是由红色毛癣菌(手癣63.1%,足癣71.0%)和断发毛癣菌(手癣9.8%,足癣15.4%)感染引起,其中单纯手癣的病人均未检出絮状表皮癣菌,但相比于单纯足癣的病人其白念珠菌的检出构成比高(手癣22.0%,足癣5.6%).根据病人皮肤损伤的程度,可将手足癣分为水泡型、鳞屑型、糜烂型3种类型.在流行病学方面,20~40岁为高发人群,占69.6%;近45%的病人为工人;无论是手癣还是足癣,其患病构成均有鳞屑型(手癣62.1%,足癣77.1%)>糜烂型(手癣22.9%,足癣13.1%)>水泡型(手癣15.0%,足癣9.8%).结论:绝大多数手足癣的致病菌为同一类型,患病率与日常接触及个人卫生密切相关,无论是手癣还是足癣,其患病构成均有鳞屑型>糜烂型>水泡型的规律.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加巴喷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病人不宁腿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病人不宁腿综合征(RLS)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RLS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所有病人予常规血液透析及对症治疗;观察组病人每晚睡前口服加巴喷丁300 mg,疗程8周;并每2周给予1次血液灌流治疗.使用RLS评分量表(IRLS)评分评价病人RLS有无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评估治疗后病人睡眠障碍有无改善,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疼痛病人改善情况.并检测病人治疗前后病人血清铁蛋白、甲状旁腺素(PTH)、钙、磷等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病人的RLS严重程度、PSQI和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的RLS严重程度和PSQI评分也有所下降(P<0.01),但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指标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病人铁蛋白均有所上升(P<0.01和P<0.05),PTH、Ca、P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病人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巴喷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明显缓解病人不宁腿症状,并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徐爱华;高翔;刘森炎;钱一欣;张玉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亚临床甲状腺疾病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亚临床甲状腺疾病与稽留流产相关性,降低稽留流产率.方法:收集稽留流产病人71例为观察组,正常妊娠孕妇80名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水平并分组进行比较,随访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FT3、FT4、TSH、TGAb、TMA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主要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TSH增高型),甲状腺自身抗体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病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TSH增高型)与稽留流产率有一定关系,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自身抗体与稽留流产均无明显关系;亚临床甲状腺疾病对稽留流产的影响多作用于早孕期.

    作者:赵雅菲;申庆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549细胞内新藤黄酸含量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肿瘤细胞内新藤黄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新藤黄酸的含量.色谱柱为COSMOSIL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90:10 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60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在0.05~30μg/mL内新藤黄酸样品溶液质量浓度与峰面积比线性关系良好(P<0.01).精密度、稳定性的RSD<10%,准确度均在实测值的10%以内,特异性良好,同一浓度的新藤黄酸孵育相同时间样品测定结果重复性好.结论:该方法简单方便,准确度高,适用于定量测定肿瘤细胞内新藤黄酸的含量.

    作者:张变;常佳丽;余琼芳;陈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期因子、p63α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中期因子(MK)及p63α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宫颈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9例宫颈SCC病人(SCC组)及50例行子宫切除术且宫颈正常的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病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宫颈SCC组织及对照组正常宫颈组织中MK及p63α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查阅病例收集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资料,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的方式对病人的5年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比较2组宫颈组织中MK、p63α的表达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2种蛋白的相关关系,研究MK及p63α表达对S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SCC组病人MK蛋白的高表达率(29.21%)和低表达率(39.33%)显著高于对照组(2.00%和12.00%),p63α的阳性表达率(68.54%)显著低于对照组(90.00%)(P<0.01);MK表达和p63α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1);SCC组病人不同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5年内临床结局组内的MK、p63α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年龄≥49岁、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低的SCC病人MK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特征组,而p63α的表达率显著低于其他特征组(P<0.05~P<0.01).存活组中MK的表达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63α的表达率高于死亡组(P<0.05~P<0.01).结论:高水平MK及低水平p63α表达可协同参与宫颈SCC的发生发展过程,影响其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韩晗;张广美;韩延华;韩亚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早期认知功能影响及炎症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骨科全麻手术病人90例,年龄60~85岁,ASAⅠ~Ⅲ级,排除严重的肝肾疾病及活动性炎症.随机分成0.5μg/kg右美托咪定组(D1组)、1.0μg/kg右美托咪定组(D2组)及对照组(C组),各30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价病人术前和术后认知功能,比较3组病人麻醉前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2 h、术后1 d及术后3 d的炎症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D1组、D2组和C组术前各炎症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C组各时点各指标至术后3 d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D1组血清IL-1β术毕和术后2 h升高但低于C组,IL-6、TNF-α、hs-CRP自手术开始30 min至术后3 d水平逐渐升高且均低于C组;D2组各时点血清IL-1β水平无明显变化,IL-6、TNF-α、hs-CRP分别于术毕和术后2 h、开始30 min至术后2 h、开始30 min至术后3 d较术前增高.D1组、D2组和C组术前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D1组和D2组血清O2-、MDA自术毕至术后3 d水平逐渐升高且D2组D1组>C组,血清OH自手术开始30 min至术后3 d水平逐渐升高但均低于C组.结论: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可降低老年骨科手术病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刘丽;尹志辉;董月稳;赵桂林;周朝波;李林峰;贾文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以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方法:选取产检孕妇3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54例(病例组),非妊娠合并糖尿病272例(对照组),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孕早期空腹血糖高、空腹胰岛素高、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以及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大、孕前体质量指数大、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体质量增长多、孕中期体质量增长多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保健工作中在孕前应对育龄妇女开展饮食管理、控制体质量;孕期除控制体质量外,还应增加对早孕期血脂、空腹血糖等的管理措施.

    作者:荣太梓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对腹膜透析腹膜炎致肠梗阻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对腹膜透析腹膜炎致肠梗阻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腹膜透析腹膜炎致肠梗阻病人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奥马哈系统延续护理.比较2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健康行为量表(HPLP)评分与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分.结果:出院时,2组病人疾病知识掌握程度、ESCA评分、HPLP评分以及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所有病人上述指标均高于出院时(P<0.05~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有助于显著改善腹膜透析腹膜炎致肠梗阻病人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与生活质量.

    作者:张燕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对家族性乳腺癌病人一级亲属早期筛查认知度及行为的影响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家族性乳腺癌病人一级亲属早期筛查认知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重庆市肿瘤医院乳腺治疗中心乳腺癌病人一级亲属23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时长1年的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护理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干预前、后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癌病人一级亲属接受干预措施后对乳腺癌早期筛查的认知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早期筛查的参与率较干预前明显增多(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病人一级亲属对早期筛查的认知程度并提高早期筛查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玲;夏蜀凤;陶文静;曹鑫;王力;周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髋关节外展肌强化训练在脊髓损伤病人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病人行髋关节外展肌强化训练对病人步行能力和关键肌肌力的作用.方法:选择脊髓损伤病人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予以髋关节外展肌训练.训练前后,对病人平衡能力(BBS量表)、步行能力(FAC功能性分级与10 m步行时间)、运动功能(ASIA运动功能评价)、关键肌肌力(Lovett肌力分级)等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训练前后的BBS评分、FAC评分、10 m步行时间、ASIA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病人训练前后的屈髋肌、伸膝肌、踝背伸肌肌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髋外展肌肌力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脊髓损伤病人行髋关节外展肌强化训练,可以改善步行能力,提高病人髋外展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农文恒;于佳妮;陈耿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