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23例误诊分析

周锐;黄建康;彭德峰;朱金海;朱正志;苏蕾;杨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 误诊, X线征象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误诊原因,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临床触诊均阴性的乳腺癌误诊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原因.结果:23例初诊均误诊为良性疾病,其中乳腺增生病16例,乳腺增生伴瘤样形成趋势4例,术后瘢痕形成1例,乳头湿疹1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误诊时间分别为3个月至1年.结论: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往往表现(触诊阴性、辅助检查征象)不典型,临床医生应改进观念,提高警惕,及时运用或联合运用适当的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鼻窦手术前后黏膜形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黏膜形态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CRS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按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病理类型分为感染组及变应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均行常规Messerklinger术式鼻内镜鼻窦手术,观察感染组及变应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及鼻黏膜形态变化情况,分析影响鼻黏膜恢复的相关性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达96.67%,明显高于变应组63.33% (P <0.01).手术前感染组和变应组黏膜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感染组黏膜形态均优于变应组(P <0.05~P<0.01).结论:CRS患者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黏膜形态改善显著,其恢复情况和病理类型有一定关联.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炎52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时机及方法.方法:对52例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合并/不合并胆囊结石)行LC术,其中4例中转开腹手术.结果:48例成功完成LC,手术时间51 min,4例因Calot三角出现致密粘连或Mirizzi综合征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病情进展快,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早期L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徐永建;佘明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或安装三腔起搏器加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CRT-D)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或CRT-D治疗行术前、术中护理、术后观察及健康指导.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2例成功植入CRT-D,1例拟植入CRT-D患者植入失败,改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患者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改善(P<0.01),QRS波变窄,未发生心脏压塞、电极脱位、切口不愈合等严重不良并发症,但其中1例术中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例出现切口渗血.结论:CRT或CRT-D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围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作者:周静;徐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坎地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坎地沙坦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DN合并高血压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坎地沙坦8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予以坎地沙坦16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微量白蛋白、血浆白蛋白以及血压值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血压和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坎地沙坦用于DN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24h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压水平,较之8 mg每天1次,16 mg每天1次对肾脏可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延毅;龙红英;王鲸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用舒芬太尼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镇痛组(A组)和舒芬太尼镇痛组(B组)各6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舒芬太尼2.0 mg,稀释至200 ml,自控镇痛(PCIA)为2 ml/30 min,B组麻醉诱导后给予舒芬太尼2.0 mg,稀释至200 ml,PCIA为2 ml/30 min.分别于术后3h、6h、12 h、24 h和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2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d、3d和5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对2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记录2组患者术后1h、24h、48 h舒芬太尼用量、PCIA次数及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术后3h、6h、12 h和24h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术后1d、3d和5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评分均高于B组(P <0.05~P<0.01).A组术后1h与24h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次数均少于B组(P<0.01).A组患者恶心呕吐、躁动、呼吸抑制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镇痛能有效降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镇静镇痛效果,减少术后舒芬太尼PCIA使用量.

    作者:霍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减轻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引起低血压100例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全麻开颅患者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1利多卡因混合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内肿瘤患者随机均分成5组,头皮切口处浸润注射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1利多卡因混合液16 ml,A组2.5 μg/ml,B组5μg/ml,C组7.5 μg/ml,D组10 μg/ml;E组头皮浸润注射7.5 mg/ml前静脉泵注DEX 1 μg/kg.记录诱导前(T基础值)、浸润注射前或DEX使用前(T0)和浸润注射后5 min内(T1~T10)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C组平均动脉压(MAP)下降程度>20%的患者多于D组(P<0.05).5组患者T基础值和T0 MAP、收缩压(S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各指标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T1、T2、T7~T10 SBP均比T0高(P<0.05~P<0.01),与C组比较,E组在T1~T5、T8 ~ T9 SBP、T1和T3~T10舒张压、T1~T10 M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0.01),E组舒张压、MAP和心率不同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1利多卡因混合液可降低开颅患者的血压;静脉泵注DEX能减轻开颅患者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1利多卡因混合液引起的低血压.

    作者:孙燕;谢先丰;王棣馨;郑思媛;曹慧灵;谢科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雌激素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变化及苯甲酸雌二醇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组、缺血组、雌激素治疗组.缺血组和治疗组分为再灌注后3、6、12、24、72 h5个时间段.制作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视网膜组织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法检测不同时段视网膜组织中的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雌激素治疗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后12、24和72 h均低于缺血组(P<0.05 ~P <0.01).治疗组bcl-2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12、24和72 h均较缺血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苯甲酸雌二醇可以增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抗凋亡基因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其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作者:葛嫣然;邵宏超;王福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前期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变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血清血糖、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APN)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筛选出气滞痰阻型、脾虚痰湿型和阴虚气滞型3组证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各30例,同时选择体检中心健康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APN)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种证型患者FPG、TG、TCH、TNF-α升高,APN降低.3种证型比较,FPG和2 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TCH以气滞痰阻型为显著(P<0.05),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和AP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0.01).结论:TCH、TG、TNF-α、APN与糖尿病前期证型有一定相关性,以气滞痰阻型变化显著,可作为糖尿病前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作者:赵莉平;权志博;王丽;马艳侠;李彦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88名安徽省春节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根据SCL-90评分,把新生代农民工分为心理健康组和心理问题组;根据TSCS总分,把新生代农民工分为积极自我概念组和消极自我概念组.结果:除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外,心理健康组TSCS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心理问题组(P<0.01);积极自我概念组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分显著低于消极自我概念组(P <0.01);TSCS总分及各因子分(除自我批评之外)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自我概念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作者:陈艳玲;张俊杰;王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解脲脲原体感染对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及睾酮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对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及睾酮水平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术后7d组,A组)、实验组B(术后14 d组,B组),对照组C(术后7d组,C组)和对照组D(术后14 d组,D组),每组10只.A、B组膀胱注射0.6 ml UU4型菌株(1×107 CCU/ml),C、D组膀胱注射等体积的UU液体培养基.术后第7天取A和C组、第14天取B和D组大鼠睾丸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构,相应时间取4组大鼠睾丸间质液和血浆,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睾酮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A、B组呈炎症性病理变化,曲细精管生精细胞层次和数量减少,基底膜破坏,炎细胞浸润,成熟精子减少,但B组炎症病变较A组轻,C、D组睾丸结构正常.A、B组血浆睾酮水平均明显低于C、D组(P<0.01),但B组与A组血浆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睾丸间质液睾酮水平均明显低于B、C和D组(P<0.01),而B、C和D组睾丸间质液睾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感染UU后睾丸组织可出现病理性改变,睾酮分泌功能降低,随时间的延长,睾丸组织结构及睾酮水平逐渐恢复.

    作者:杨文选;余峰玲;周蕾;甘怀勇;刘从森;张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23例误诊分析

    目的:通过总结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误诊原因,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临床触诊均阴性的乳腺癌误诊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原因.结果:23例初诊均误诊为良性疾病,其中乳腺增生病16例,乳腺增生伴瘤样形成趋势4例,术后瘢痕形成1例,乳头湿疹1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误诊时间分别为3个月至1年.结论: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往往表现(触诊阴性、辅助检查征象)不典型,临床医生应改进观念,提高警惕,及时运用或联合运用适当的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周锐;黄建康;彭德峰;朱金海;朱正志;苏蕾;杨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型不规则抗体8 884例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选择相合的血液输注结果,为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8 884例患者进行抗体筛查,发现阳性标本再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8 884例患者共检出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85例,阳性率0.96%;其中男性阳性率0.75%,女性阳性率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和/或妊娠史者阳性率1.17%,无输血史和妊娠史者阳性率0.5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有输血史和/或妊娠史高于无输血史和妊娠史者.为确保输血安全,输血前应常规筛查血型不规则抗体.

    作者:聂锋;常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Survivin蛋白在食管鳞癌和肺鳞癌的表达异同探讨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食管鳞癌和肺鳞癌表达的异同.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鳞癌、肺鳞癌标本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分析Survivin蛋白及其细胞质表达在解剖位置相近、组织类型相同的不同肿瘤表达的差异性.结果:Survivin蛋白在肺鳞癌、食管鳞癌均为高表达.Survivin蛋白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部分位于细胞核,部分细胞质细胞核均表达.肺鳞癌Survivin蛋白细胞质表达与食管鳞癌Survivin蛋白细胞质表达在患者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Survivin蛋白细胞质表达在肺鳞癌的生存率低于食管鳞癌(P<0.05).结论: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细胞质表达与肿瘤的类别无关.Survivin蛋白细胞质表达与肺鳞癌和食管鳞癌特征无关.Survivin蛋白细胞质表达与肺鳞癌和食管鳞癌的预后有关.

    作者:马建梅;陈承;潘谨;张彦;李雅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成人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7例成人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和腮腺直接入路行髁状突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复查27例患者均达到骨折复位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面部瘢痕隐蔽,并发症少.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轻度张口受限.结论: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手术切口,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内固定时尽可能行双板固定,以达到三维稳固.

    作者:陈旭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噬菌体抗体库构建和筛选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由噬菌体展示技术发展而来的一项新型抗体制备技术.通过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将抗体分子Fab段基因或Fv基因通过与噬菌体外壳蛋白Ⅲ或蛋白Ⅷ基因连接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从而形成噬菌体抗体.继1988年Parmley等[1]首次阐明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以来,抗体分子是噬菌体表面表达的第一个具有天然蛋白质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作者:王志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症患者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对疗效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68例重症患者行乳酸和乳酸清除率监测,24h内行APACHEⅡ评分.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结果:存活组患者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病死组(P<0.01),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病死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结论:重症患者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危重病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杨云;刘云龙;汪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45例再程调强放疗分析

    目的:分析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再程调强放疗(IMRT)的可行性、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方法:45例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采用IMRT行再程放疗,每次1.8~2.0 Gy,5次/周,照射剂量不等,总剂量45 ~60 Gy,中位剂量50.4 Gy.结果:45例患者中42例完成放疗,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27例,病情稳定7例;2级放射性食管炎18例,3级2例,2级放射性肺炎7例,3级1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5例于放疗后3个月内出现食管穿孔,半年内病死;3例因病情恶化而终止放疗,1例放疗后半年因肺部大出血死亡.全组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0.0%和17.8%,其中完全缓解者均生存2年以上.结论: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IMRT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有一定的临床客观缓解率,但放疗并发症亦较高,应警惕食管穿孔及3级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何斌;殷红梅;崔珍;楼建军;江浩;沈学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合理喂养、药物干预、早初次哺乳、取舒适体位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2.1%,低于对照组的60.0% (P <0.05).喂养耐受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均大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P<0.01和P<0.05),而初次哺乳时间早于不耐受早产儿(P<0.01),达到足量喂养日龄少于不耐受早产儿(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喂养不耐受的天数,使患儿顺利度过喂养关.

    作者:戴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凋亡相关因子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包装

    目的:构建人凋亡相关因子(Fas)基因短发夹RNA慢病毒载体,实现沉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Fas基因的表达.方法:根据Fas基因mRNA序列,设计4组靶向Fas基因的短发夹RNA序列,合成、退火形成双链DNA片段,与经过DNA内切酶BamH Ⅰ、EcoR Ⅰ双酶切后的LV3载体连接转入感受态细胞,对长出的克隆进行菌落PCR鉴定,并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比对分析.通过转染293T细胞对慢病毒进行包装和滴度测定.结果:经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证明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证明病毒转入293T细胞,感染效率>90%,并获得高滴度的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3×108 TU/ml.结论:成功构建人Fas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为下一步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王露;李见;翟玮玮;李玉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皮质下小血管病变(SVD)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0例患者(SVD组),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经头颅MRI证实;同时选择同期非SVD住院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比较2组血浆Hcy水平.结果:SV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是SV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姚晴宇;许著一;孙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