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加存;周亚;林长丰;鲁可权;李永;曹亚伟
目的: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type 2 diabetes erectile dysfunction ,DED)的关系,为DED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选择60例中老年男性作为参试人群,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勃起功能障碍组(NED组)和DED组各20例. 检测血清中过氧化反应产物4-羟基壬烯酸、血清丙二醛(MDA)以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表达,初步判断DED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DED组体质量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NED组和对照组( P<0. 01);NED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DED组血清总睾酮值与国际勃起功能障碍-5评分均显著低于NED和对照组(P<0. 01);NED组血清总睾酮值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 DED组中4-羟基壬烯酸和血清MDA值均明显高于NED组及对照组(P<0. 01);且NED组血清MDA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DED组血清NO含量均明显低于NED组及对照组(P<0. 01),而NED组血清NO含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可能通过NO介导的阴茎血管内皮损伤对DED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陈其超;曹志刚;赵树立;蒋超;罗勇;王凯;许立;戴玉田;陈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前列腺肿瘤,特别是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认识. 方法:报道经治的1例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结果:患者首次因血尿住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灶性腺上皮瘤变1~2级;半年后再次因血尿住院,诊断为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浸润膀胱,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随访至今未见转移及其他异常. 结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早期确诊困难,病程进展快,预后差.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放疗和化疗尚缺乏临床经验.
作者:詹运运;孙毅伦;蒋敏;王胜利;王刚;周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右半结肠癌入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 对比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1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 01). 观察组术后生理功能、心理情绪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 观察组3年的无瘤生存率、1年和3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 ~P<0. 01).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佳、术后复发率低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扬州;蒋清华;张秀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及不同年龄阶段各种子宫内膜类型的分布情况. 方法:分析29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诊刮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资料. 结果:不同年龄阶段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阶段子宫内膜增生类型及息肉类型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子宫异常出血的子宫内膜病变与年龄阶段不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雷亚平;胡雪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悬吊式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悬吊组)和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组)各20例. 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肌瘤直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 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肌瘤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悬吊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 01和P<0. 05),而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显著早于开腹组(P<0. 01),但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腹组(P<0. 01). 结论:悬吊式腹腔镜手术在妇科应用中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刘娟;张丽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下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伴狭窄或食管气管瘘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7例食管癌患者,其中15例伴狭窄,12例伴食管气管瘘,均采用DSA下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做好全面细致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并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重点加强体位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完善出院指导工作.结果:经过精细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DSA下食管内支架均一次性放置成功. 其中15例狭窄解除,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经口进食恢复;12例瘘口封堵完全,经口进食无呛咳. 结论:全面高效的护理措施是DSA下食管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慧赟;张素琴;王磊;张雪琴;袁牧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缩短小儿输血时间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4年1-6月输血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规范化的输血流程;2014年7-12月需要输血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干预. 比较2组患儿备血需要的时间. 结果:观察组实施集束化干预后,备血的累计时间是(19. 67 ± 1. 52)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备血时间(25. 17 ± 3. 13) min(P<0. 01). 结论:集束化干预可缩短输血时间,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优化备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护理人员对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王玉玲;刘继秀;盛南南;李莉;蔡振华;陶翠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疲劳现状,为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建议. 方法:利用横断面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疲劳评定量表(FAI)对宿州市398名临床护士的疲劳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398名调查对象中有86. 68%存在疲劳现象,其中中重度疲劳者占61. 06%,FAI总分为(5. 19 ± 1. 11)分,且护龄、职称、科室、收入及夜班频次与FAI的各因子评分及总分间有不同程度的关联(P<0. 05~P<0. 01),急诊科护士在疲劳的结果上得分较高(P<0. 05),重症监护室护士在疲劳的反应上得分较高(P<0. 01),护士夜班频次越高,疲劳得分越高(P<0. 05~P<0. 01). 结论:临床护士的疲劳现象较为普遍,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和夜班频次高的护士.
作者:姚凤娇;翟金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对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的情绪变化,调查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 结论:开展舒适护理能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患者焦虑抑郁.
作者:王伟;汪吉平;骆俊秀;金怀芝;贾建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患者男,49 岁,阵发性胸痛5 年,加重2 个月,体格检查:心界增大,心前区舒张期喷射样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段改变.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增大(内径42 mm ) ,余房室大小正常范围,左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位正常,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约4. 5 mm,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约6. 0 mm,胸骨旁左心室长轴示室间隔右室面可见增宽的冠状动脉间隔支(见图1),宽处内径约5 mm.
作者:马逸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 MPCNL)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142例,根据所行术式分为MPCNL组和RLU组,比较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结果:RLU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MPCNL组(P<0. 01),术后3 d净石例数多于MPCNL组(P<0. 05);而2组D-J管留置时间、术后1个月净石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MPCNL和 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确切,RLU具有术后恢复快、短期净石率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巩加存;周亚;林长丰;鲁可权;李永;曹亚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伤口保护膜及造口粉在失禁性皮炎中的疗效. 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21例. A组:激光联合伤口保护膜;B组:激光联合造口粉;C组:伤口保护膜联合造口粉;D组:激光联合伤口保护膜以及造口粉. 比较4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复发率、患者舒适度. 结果:A、B和D组患者治疗效果均优于C组(P<0. 05);4组患者愈合时间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C组患者舒适度优于D组(P<0. 05). 结论:将三者联合使用较为有效,便捷安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作者:张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肺癌细胞中顺铂细胞毒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用肺癌顺铂( CDDP)耐药细胞株A549/CDDP,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记法测定IκBα、p65的表达水平. 并用p65 siRNA转染A549/CDDP细胞沉默p65的表达,而降低核转录因子( NF)-κB的活性. 结果:CDDP耐药肺癌细胞A549/CDDP与敏感细胞A549相比,p6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IκB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65 siRNA沉默A549/CDDP细胞p65的表达降低NF-κB的活性后能显著逆转CDDP耐药(P<0. 01);20 μmol/L的黄连素能显著增加A549/CDDP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且5 ~20 μmol/L的黄连素能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549/CDDP细胞中p65的表达,但增加IκBα的表达(P<0. 01). 结论:黄连素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逆转肺腺癌细胞中CDDP耐药.
作者:吴小祥;齐本权;余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 HBV-LP)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HBV-DNA)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核苷(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采集血清标本进行HBV-LP、HBV-DN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不同HBV-DNA拷贝组的HBV-LP吸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具有正相关关系;HBV-LP、HBeAg、HBV-DNA阳性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但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HBV-LP的阳性率均高于HBV-DNA的阳性率(P<0. 01). 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BV-LP的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升高,阳性预测值降低,治疗后12个月时,HBV-LP的灵敏度低(93. 28%) ,特异性高(53. 01%). 结论:HBV-DNA阴转并不意味着肝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消失,联合检测HBV-LP以检测病毒复制,对抗病毒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军;张艳;詹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2种喂养方式在小儿肺炎伴呛咳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40例肺炎患儿随机均分成鼻饲喂养组和经口喂养组,比较2组患儿每次喂奶时间、吸痰次数以及每次喂奶量. 结果:鼻饲喂养组患儿每次喂奶时间、喂养期间吸痰次数均明显少于经口喂养组(P<0. 01),每次喂奶量明显多于经口喂养组(P<0. 01). 结论:小儿肺炎伴呛咳严重时,给予早期的鼻饲喂养,可缩短喂奶时间、减少吸痰次数、增加喂奶量,从而减少患儿疼痛、保证营养供应.
作者:赵得凤;李莉;陈娟娟;夏艳;朱明;张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预防手术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经腹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125例,对照组120例. 实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固定留置针;对照组采用3M敷料固定留置针. 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静脉麻醉药物及术中术后用药,对比患者对留置针部位疼痛的主诉、静脉炎发生级别及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级别及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 05~P<0. 01). 结论:水胶体敷料相较于传统留置针3M敷料,可降低手术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郑旭薇;刘琪;付琴;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将5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 观察组采取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阿霉素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阿霉素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2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患者治疗后周围神经损害、胃肠道毒性和带状疱疹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阿霉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与常规剂量相当,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作者:吴雅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农药中毒的原因与特征,为制定防控农药中毒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9-2013年收治的655例农药中毒患者信息进行三间分布描述以及一般特征的描述. 结果:655例农药中毒患者病死29例,病死率为4. 43%;生活性农药中毒582 例,病死率4. 81%. 93. 99%生活性农药中毒中是用农药来自杀,且以年轻女性和老年为主;经院前处置中毒患者病死率低于未行院前处置者(P<0. 05). 结论:农药中毒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广泛开展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强化管理,加强心理干预,加强院前急救技术培训,进一步完善农药中毒监测工作.
作者:苏令;韦兵;孙磊;徐猛;章福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诊疗特点.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4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男女比例为1:5,确诊时年龄33~77岁,初诊至确诊时间7 d至5年. 患者各项检查指标中,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抗线粒体抗体和/或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均为阳性. 结论: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及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必要时需行病理学检查. 早期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功能可获明显改善.
作者:钱晶晶;王立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组(阻断组)和不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组(对照组) ,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中转开腹手术患者. 阻断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肠胃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少于或优于对照组(P<0. 01). 2组患者术前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阻断组术后3 d血清IL-1、IL-6 和 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 2组患者随访过程中,阻断组患者术后月经过多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 05),而月经量和肌瘤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 01和P<0. 05). 结论: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的患者,手术耐受性好,出血少,术后炎性指标明显较低,随访远期疗效复发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屠伟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