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严建明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外科手术,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78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所行术式分为2组,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组(观察组)162例,甲状腺全切除术组(对照组)116例,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 01),而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10/162),明显低于对照组18.9%(22/116)(P<0. 01). 2组患者随访3~4年,所有患者无病死. 结论:甲状腺部分切除治疗甲状腺癌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舒适护理在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肝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采用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别给予舒适护理(观察组,60例)和常规护理(对照组,60例) ,观察2组患者心理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舒适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 01),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 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对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痛苦,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质量.

    作者:张红;张岳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血脂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血脂、载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7名为对照组,受试者均禁食12 h以上,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及载脂蛋白,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及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 结论: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明显,早期血脂干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娟;徐家新;王春;吕高友;金国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 MPCNL)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142例,根据所行术式分为MPCNL组和RLU组,比较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结果:RLU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MPCNL组(P<0. 01),术后3 d净石例数多于MPCNL组(P<0. 05);而2组D-J管留置时间、术后1个月净石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MPCNL和 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确切,RLU具有术后恢复快、短期净石率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巩加存;周亚;林长丰;鲁可权;李永;曹亚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实施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右半结肠癌入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 对比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1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 01). 观察组术后生理功能、心理情绪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 观察组3年的无瘤生存率、1年和3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 ~P<0. 01).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佳、术后复发率低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扬州;蒋清华;张秀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32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和63例同期开腹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 结论:腹腔镜手术诊治异位妊娠具有准确性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晓东;王才智;张兰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类型阴道闭锁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阴道闭锁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下阴道闭锁的诊断及分型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选取四类阴道闭锁病例共19例,对其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显示阴道积液10例,宫颈积液16例,宫腔积液18例,其中1例另伴有盆腔内巨大囊性包块. 结论:超声在阴道闭锁的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叶伟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某市临床护士疲劳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疲劳现状,为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建议. 方法:利用横断面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疲劳评定量表(FAI)对宿州市398名临床护士的疲劳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398名调查对象中有86. 68%存在疲劳现象,其中中重度疲劳者占61. 06%,FAI总分为(5. 19 ± 1. 11)分,且护龄、职称、科室、收入及夜班频次与FAI的各因子评分及总分间有不同程度的关联(P<0. 05~P<0. 01),急诊科护士在疲劳的结果上得分较高(P<0. 05),重症监护室护士在疲劳的反应上得分较高(P<0. 01),护士夜班频次越高,疲劳得分越高(P<0. 05~P<0. 01). 结论:临床护士的疲劳现象较为普遍,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和夜班频次高的护士.

    作者:姚凤娇;翟金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Arnold-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Arnold-ChiariⅠ型畸形( ACM-Ⅰ)合并脊髓空洞症( SM)的优质护理方法. 方法:将51例ACM-Ⅰ合并SM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30例和常规护理组21例.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优质护理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营养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卧床及体位练习护理、功能锻炼护理等优质护理方法. 对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 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 05),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 05). 结论:ACM-Ⅰ合并SM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能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丹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水胶体敷料预防手术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预防手术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经腹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125例,对照组120例. 实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固定留置针;对照组采用3M敷料固定留置针. 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静脉麻醉药物及术中术后用药,对比患者对留置针部位疼痛的主诉、静脉炎发生级别及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级别及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 05~P<0. 01). 结论:水胶体敷料相较于传统留置针3M敷料,可降低手术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郑旭薇;刘琪;付琴;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在外科引流管固定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在外科引流管固定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80例外科手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 比较2组患者的导管牢固性、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疼痛、担心脱出、皮肤压痕、皮肤破损、刺激痛、满意度等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 结论:使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外科引流管可减少导管脱出和患者不适感,保障患者安全,且便于医护人员的观察和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阎莉;王凯;张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655例农药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农药中毒的原因与特征,为制定防控农药中毒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9-2013年收治的655例农药中毒患者信息进行三间分布描述以及一般特征的描述. 结果:655例农药中毒患者病死29例,病死率为4. 43%;生活性农药中毒582 例,病死率4. 81%. 93. 99%生活性农药中毒中是用农药来自杀,且以年轻女性和老年为主;经院前处置中毒患者病死率低于未行院前处置者(P<0. 05). 结论:农药中毒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广泛开展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强化管理,加强心理干预,加强院前急救技术培训,进一步完善农药中毒监测工作.

    作者:苏令;韦兵;孙磊;徐猛;章福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TEN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羧基末端张力蛋白样分子( CTEN)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CTEN的表达,分析其不同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CTE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3. 8%(67/80),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2. 5%(1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Ⅲ+Ⅳ患者的CTE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 05),术后3 年内复发、转移患者较无复发转移的 CTEN阳性表达率高(P<0. 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TEN无表达和低表达量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高表达量的患者预后(P<0. 01). 结论:CTEN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别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

    作者:王晓炜;吴健;惠红霞;万一元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 HBV-LP)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HBV-DNA)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核苷(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采集血清标本进行HBV-LP、HBV-DN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不同HBV-DNA拷贝组的HBV-LP吸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具有正相关关系;HBV-LP、HBeAg、HBV-DNA阳性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但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HBV-LP的阳性率均高于HBV-DNA的阳性率(P<0. 01). 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BV-LP的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升高,阳性预测值降低,治疗后12个月时,HBV-LP的灵敏度低(93. 28%) ,特异性高(53. 01%). 结论:HBV-DNA阴转并不意味着肝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消失,联合检测HBV-LP以检测病毒复制,对抗病毒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军;张艳;詹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治疗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同步放化疗和序贯治疗晚期局部乳腺癌的疗效. 方法:2009-2011年52例完成所有化疗及放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既往接受治疗的情况分为2组,一组接受序贯治疗(序贯治疗组),另一组接受同步放化疗(同步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2年无疾病进展情况. 记录放疗期间皮肤黏膜反应出现时间、程度及改善时间.记录治疗期间各个阶段的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随访至2013年底,每3个月随访1次. 结果:同步治疗组患者放疗开始时间(13. 5 ± 1. 6)周,明显早于序贯治疗组的(22. 4 ± 2. 9)周(P<0. 01);放化疗全程治疗时间(18. 3 ± 2. 6)周,明显短于序贯治疗组的(23. 7 ± 2. 6)周(P<0. 01). 2组中位随访时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2年无疾病进展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放射性皮肤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均较低,均无药物相关或放射性心肺损伤病例. 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缩短了治疗时间,耐受性良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STAT4、STAT6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4以及STAT6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 SABC)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0名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对照组)和5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其中轻度22例、重度28例)胎盘组织中STAT4、STAT6的蛋白定位和表达. 结果:STAT4主要表达于绒毛滋养细胞的胞质,胞核多数无明显着色;轻、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STAT4 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1);STAT6主要表达于绒毛滋养细胞的胞质,胞核多数无明显着色;轻度、重度子痫前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且轻、重度子痫前期组STAT4和STAT6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组绒毛组织中STAT4与STAT6的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r= -0. 509,r= -0. 617;P<0. 01). 结论:STAT4、STAT6共同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作者:吕艳关;臧晓娟;武荣;范广来;刘石;魏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对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3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丁3. 0 g,1次/天,静脉滴注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测定2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每搏输出量( SV)、心排出量( CO)、B型尿钠肽( BNP)及6 min步行距离. 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6. 6%,高于对照组的84. 8%(P<0. 01);随访1年2组病死率及住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治疗3个月后2组LVEF、SV、CO、BNP和6 min步行距离均有所改善(P<0. 01),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 01);2组治疗期间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及胃肠道反应,但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左卡尼汀可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琳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药物流产后子宫内残留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药物流产后子宫内残留物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接受药物流产术后14 d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阴道出血患者46例,均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子宫内残留组织的位置、大小、血流动力学变化等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46例患者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1. 30%. 结论:针对药物流产不完全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对药物流产不全作出准确的判断,避免诊断性刮宫的盲目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韩凤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白藜芦醇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侵袭迁移及EMT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 RES)对食管鳞癌 Eca-109 细胞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 EMT)的影响. 方法:用不同浓度(50和100 μmol/L)的RES处理Eca-109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EMT蛋白 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 和 MMP-2、MMP-9 mRNA 的表达, Western blot 检测 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蛋白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ES各浓度(50 μmol/L和100 μmol/L)组均可明显抑制Eca-109细胞侵袭迁移(P<0. 01),下调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 mRNA和蛋白表达(P<0. 05~P<0. 01),增加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P<0. 01). 结论:RES抑制Eca-109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MMP-2、MMP-9的表达,调控EMT蛋白( 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作者:臧春宝;刘云琴;葛宁;冯继红;赵芳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类型HBV感染者T细胞对HBV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形式HBV感染者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 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患者T细胞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 结果: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A组)比较,慢性肝炎感染患者(B组)和无症状携带者(C组)CD4 + T细胞亚群频率均显著降低(P<0. 01),而3组CD8 + T细胞亚群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CD4 + /CD8 +比值均明显下降(P<0. 01);A组斑点形成细胞显著少于B组和C组(P<0. 01);B组斑点形成细胞亦显著少于C组(P<0. 01). 结论:不同临床表现形式的患者T细胞免疫存在不同,而T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紊乱,不能清除病毒,是HBV感染患者表现不同临床症状的原因.

    作者:刘晓斌;刘永仙;葛繁梅;符兆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内营养及护理支持研究进展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 infant, ELBWI)由于生命体征不稳定,宫内储备差,同时各器官系统功能极不成熟,因此适时合理地提供类似于宫内营养,保证ELBWI从宫内至宫外的平稳过渡,使其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成为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建立及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技能的快速发展, ELBWI成活率逐年上升.

    作者:陈多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