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琦;谢宗玉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预防手术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经腹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125例,对照组120例. 实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固定留置针;对照组采用3M敷料固定留置针. 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静脉麻醉药物及术中术后用药,对比患者对留置针部位疼痛的主诉、静脉炎发生级别及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级别及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 05~P<0. 01). 结论:水胶体敷料相较于传统留置针3M敷料,可降低手术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郑旭薇;刘琪;付琴;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在外科引流管固定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80例外科手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 比较2组患者的导管牢固性、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疼痛、担心脱出、皮肤压痕、皮肤破损、刺激痛、满意度等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 结论:使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外科引流管可减少导管脱出和患者不适感,保障患者安全,且便于医护人员的观察和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阎莉;王凯;张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采用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别给予舒适护理(观察组,60例)和常规护理(对照组,60例) ,观察2组患者心理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舒适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 01),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 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对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痛苦,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质量.
作者:张红;张岳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TIP30/CC3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和69例鼻咽癌组织中TIP30/CC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临床、病理相关指标的联系. 结果:TIP30/CC3蛋白在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6. 7%,高于鼻咽癌组织中的43. 5%(P<0. 01). 鼻咽癌组织中TIP30/CC3 蛋白表达率在患者的T分期、病理类型、年龄、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有淋巴结转移组(N2)表达率31. 0%,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N0)的72. 2%(P<0. 05). 结论:TIP30/CC3蛋白在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中表现为高表达,在鼻咽癌组织中为低表达,并且鼻咽部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组织中的低表达有关,提示TIP30/CC3可能是与鼻咽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
作者:周燕;汪庚明;崔珍;张亚军;徐洪波;江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30例,按住院号单数和双数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5例. 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体位性低血压护理、低体温护理和新生儿窒息的护理等预见性护理. 比较2组产妇术中、术后并发低血压、低体温、新生儿窒息等发生情况;术后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2 组产妇术中低血压、低体温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 组产妇术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提高产妇术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赵丽;宫莹莹;梁彩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32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和63例同期开腹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 结论:腹腔镜手术诊治异位妊娠具有准确性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晓东;王才智;张兰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积极护理干预对肺炎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肺炎患儿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积极护理干预. 对干预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症状消失时间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咳嗽、气喘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 01),生活评分和躯体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 结论:对肺炎患儿实施积极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肺功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董爱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胸大肌三角肌入路与肩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三角肌胸大肌沟入路组(A组)和肩外侧三角肌入路组(B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行12~24个月的随访,B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 0%,优于A组的73. 4%(P<0. 01),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而功能恢复优于A组(P<0. 05~P<0. 01). 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选取肩外侧三角肌入路的方法疗效好,安全可行.
作者:高炳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患者男,49 岁,阵发性胸痛5 年,加重2 个月,体格检查:心界增大,心前区舒张期喷射样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段改变.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增大(内径42 mm ) ,余房室大小正常范围,左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位正常,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约4. 5 mm,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约6. 0 mm,胸骨旁左心室长轴示室间隔右室面可见增宽的冠状动脉间隔支(见图1),宽处内径约5 mm.
作者:马逸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 infant, ELBWI)由于生命体征不稳定,宫内储备差,同时各器官系统功能极不成熟,因此适时合理地提供类似于宫内营养,保证ELBWI从宫内至宫外的平稳过渡,使其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成为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建立及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技能的快速发展, ELBWI成活率逐年上升.
作者:陈多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结肠水疗和药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 方法:选取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结肠水疗组80例和药物治疗组70例. 前者利用HC-2000型水疗仪进行4~6次水疗,药物治疗组连续4周服用治疗便秘的药物,观察2组便秘治疗效果及疗效持续时间. 结果:结肠水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 01). 结肠水疗组便秘情况改善持续时间以及结肠动力改善情况均优于药物治疗组(P<0. 01). 结论: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较好,肠动力恢复更迅捷,对便秘的持续改善时间也更长.
作者:戴晓荣;成宏伟;张蕾;李瑶瑶;周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癌痛患者护理需求的真实内容,为癌痛患者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癌症患者20例,对其进行癌痛护理需求的深入访谈,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癌痛患者的护理需求呈现4个方面的主题:患者对护理相关知识及药物相关知识需求高;患者对环境护理的要求较高;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结论:针对癌痛患者的护理需求,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及用药知识的培训,改善住院环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个体服务,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红;姚正娟;蔡茂怀;朱寒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2种喂养方式在小儿肺炎伴呛咳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40例肺炎患儿随机均分成鼻饲喂养组和经口喂养组,比较2组患儿每次喂奶时间、吸痰次数以及每次喂奶量. 结果:鼻饲喂养组患儿每次喂奶时间、喂养期间吸痰次数均明显少于经口喂养组(P<0. 01),每次喂奶量明显多于经口喂养组(P<0. 01). 结论:小儿肺炎伴呛咳严重时,给予早期的鼻饲喂养,可缩短喂奶时间、减少吸痰次数、增加喂奶量,从而减少患儿疼痛、保证营养供应.
作者:赵得凤;李莉;陈娟娟;夏艳;朱明;张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患者男,60岁,因胸闷气促伴心前区疼痛1周,于2015年3月16日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收住我科. 患者1周前受凉感冒后出现活动时胸闷气促,休息后可以缓解,发作时伴心前区疼痛,呈绞痛,持续数分钟. 当地县医院胸部CT示左侧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曾一度好转,继而加重,轻微活动即可诱发.
作者:李妙男;张宁汝;吴士礼;包宗明;王洪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阴道闭锁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下阴道闭锁的诊断及分型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选取四类阴道闭锁病例共19例,对其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显示阴道积液10例,宫颈积液16例,宫腔积液18例,其中1例另伴有盆腔内巨大囊性包块. 结论:超声在阴道闭锁的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叶伟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Arnold-ChiariⅠ型畸形( ACM-Ⅰ)合并脊髓空洞症( SM)的优质护理方法. 方法:将51例ACM-Ⅰ合并SM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30例和常规护理组21例.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优质护理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营养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卧床及体位练习护理、功能锻炼护理等优质护理方法. 对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 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 05),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 05). 结论:ACM-Ⅰ合并SM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能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丹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前列腺肿瘤,特别是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认识. 方法:报道经治的1例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结果:患者首次因血尿住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灶性腺上皮瘤变1~2级;半年后再次因血尿住院,诊断为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浸润膀胱,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随访至今未见转移及其他异常. 结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早期确诊困难,病程进展快,预后差.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放疗和化疗尚缺乏临床经验.
作者:詹运运;孙毅伦;蒋敏;王胜利;王刚;周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并比较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和牙垫白寸带固定方法在呼吸机经口气管插管中口腔护理、更换固定材料的难易度及固定的效果. 方法:将70例呼吸机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对照组采用牙垫白寸带固定,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固定器;观察经口气管插管中口腔护理、更换固定材料的难易度及固定效果(1周内插管是否被咬坏、有无插管滑脱、插管刻度的观察是否方便).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操作简单,口腔护理及更换固定材料方便、省时. 观察组固定效果可靠、插管刻度容易观察. 结论: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固定器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的气管插管固定方法.
作者:张金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产妇在自然分娩时采取自由体位联合分娩球对产妇分娩时疼痛和分娩控制感的影响. 方法:将60例符合自然分娩标准的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30例. 分娩时采取仰卧位或半卧位的产妇设为对照组,分娩时采取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的产妇设为观察组,对比2 组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和分娩控制感.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分娩控制感评分为(172. 45 ± 43.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68±30.42)分(P<0.01);观察组产妇的视觉模拟评分[(6.04±1.51)分]、言语反应评分[(19. 13 ± 4. 79)分]和现实疼痛强度评分[(2. 64 ± 0. 6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 69 ± 2. 18)分、(28. 57 ± 7. 15)分、(3.98 ±1.00)分](P<0.01). 结论:采取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的助产方式,可以减轻产妇在分娩时的疼痛,提高分娩的控制感,促进分娩的顺利完成.
作者:罗玉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 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李潘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