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多姿
目的:观察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在外科引流管固定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80例外科手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 比较2组患者的导管牢固性、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疼痛、担心脱出、皮肤压痕、皮肤破损、刺激痛、满意度等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 结论:使用免缝式导管固定法固定外科引流管可减少导管脱出和患者不适感,保障患者安全,且便于医护人员的观察和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阎莉;王凯;张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 HBV-LP)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HBV-DNA)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核苷(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采集血清标本进行HBV-LP、HBV-DN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不同HBV-DNA拷贝组的HBV-LP吸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具有正相关关系;HBV-LP、HBeAg、HBV-DNA阳性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但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HBV-LP的阳性率均高于HBV-DNA的阳性率(P<0. 01). 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BV-LP的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升高,阳性预测值降低,治疗后12个月时,HBV-LP的灵敏度低(93. 28%) ,特异性高(53. 01%). 结论:HBV-DNA阴转并不意味着肝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消失,联合检测HBV-LP以检测病毒复制,对抗病毒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军;张艳;詹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2种喂养方式在小儿肺炎伴呛咳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40例肺炎患儿随机均分成鼻饲喂养组和经口喂养组,比较2组患儿每次喂奶时间、吸痰次数以及每次喂奶量. 结果:鼻饲喂养组患儿每次喂奶时间、喂养期间吸痰次数均明显少于经口喂养组(P<0. 01),每次喂奶量明显多于经口喂养组(P<0. 01). 结论:小儿肺炎伴呛咳严重时,给予早期的鼻饲喂养,可缩短喂奶时间、减少吸痰次数、增加喂奶量,从而减少患儿疼痛、保证营养供应.
作者:赵得凤;李莉;陈娟娟;夏艳;朱明;张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药物流产后子宫内残留物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接受药物流产术后14 d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阴道出血患者46例,均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子宫内残留组织的位置、大小、血流动力学变化等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46例患者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1. 30%. 结论:针对药物流产不完全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对药物流产不全作出准确的判断,避免诊断性刮宫的盲目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韩凤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诊疗特点.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4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男女比例为1:5,确诊时年龄33~77岁,初诊至确诊时间7 d至5年. 患者各项检查指标中,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抗线粒体抗体和/或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均为阳性. 结论: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及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必要时需行病理学检查. 早期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功能可获明显改善.
作者:钱晶晶;王立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右半结肠癌入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 对比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1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 01). 观察组术后生理功能、心理情绪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 观察组3年的无瘤生存率、1年和3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 ~P<0. 01).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腹腔镜下实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佳、术后复发率低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扬州;蒋清华;张秀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6-12月诊治的6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 2组均于患者出院时总结护理情况以及调查患者治疗后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合格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 05). 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规避风险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丽君;张晶;张明明;黄传君;丁翠;王金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 root cause analysis,RCA)对肝硬化患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肝硬化再入院患者的根本原因. 方法:组建RCA小组,分阶段实施RCA,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并发放问卷收集2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患者再入院的根本原因. 结果:RCA小组成员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逐一论证和排除,终确定疾病本身特点、缺乏特效治疗、患者疾病知识缺乏、医护宣教及院外干预措施不到位5个因素为肝硬化患者再入院的根本原因. 结论:将RCA运用于肝硬化再入院的患者,对再入院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能清晰地了解患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解除影响因素的针对性措施.
作者:章红燕;周秀琳;周美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局麻下床旁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行性. 方法:对216例非随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23例在局麻下行床旁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术(锥颅引流术组) ,93例行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钻孔引流术组),对比2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血肿复发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锥颅引流术组的治疗效果和血肿复发情况与钻孔引流术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锥颅引流术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钻孔引流术组(P<0. 01).结论:局麻下床旁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别小华;冯清亮;薛俊刚;袁武军;常树林;曹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组(阻断组)和不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组(对照组) ,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中转开腹手术患者. 阻断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肠胃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少于或优于对照组(P<0. 01). 2组患者术前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阻断组术后3 d血清IL-1、IL-6 和 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 2组患者随访过程中,阻断组患者术后月经过多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 05),而月经量和肌瘤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 01和P<0. 05). 结论: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的患者,手术耐受性好,出血少,术后炎性指标明显较低,随访远期疗效复发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屠伟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 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李潘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对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的情绪变化,调查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 结论:开展舒适护理能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患者焦虑抑郁.
作者:王伟;汪吉平;骆俊秀;金怀芝;贾建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肺癌细胞中顺铂细胞毒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用肺癌顺铂( CDDP)耐药细胞株A549/CDDP,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记法测定IκBα、p65的表达水平. 并用p65 siRNA转染A549/CDDP细胞沉默p65的表达,而降低核转录因子( NF)-κB的活性. 结果:CDDP耐药肺癌细胞A549/CDDP与敏感细胞A549相比,p6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IκB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65 siRNA沉默A549/CDDP细胞p65的表达降低NF-κB的活性后能显著逆转CDDP耐药(P<0. 01);20 μmol/L的黄连素能显著增加A549/CDDP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且5 ~20 μmol/L的黄连素能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549/CDDP细胞中p65的表达,但增加IκBα的表达(P<0. 01). 结论:黄连素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逆转肺腺癌细胞中CDDP耐药.
作者:吴小祥;齐本权;余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患者围手术期精神心理特征,评价心理护理对ERCP患者围手术期心理障碍的干预作用,为制定ERCP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58例ERCP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另选取24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健康组). 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 HA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量表进行测评,并比较2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健康组仅作心理状况评估. 结果:ERCP组患者术前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健康组(P<0. 01和P<0. 05);术前PSQI评分中,除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评分均高于健康组(P<0. 05~P<0. 01). 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前HAD和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干预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5和P<0. 01);PSQI评分除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外,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P<0. 01). 干预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5). 结论:行ERCP患者围手术期表现出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心理护理可改善ERCP患者的心理障碍,并缩短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者:朱婷婷;姚爱群;何淑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吸引装置( VSD)联合臀大肌上部肌皮瓣在修复Ⅳ期压疮中的疗效. 方法:对骶尾部Ⅳ期压疮创面采用一期扩创VSD技术,二期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缺损创面13例资料进行分析,创面小5. 5 cm × 7 cm,大11 cm × 15 cm. 结果:13例肌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 随访6个月至3年,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而复发,余12例无复发. 结论:VSD联合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Ⅳ期压疮效果确切.
作者:周文武;申建;沈沛;袁振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结肠水疗和药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 方法:选取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结肠水疗组80例和药物治疗组70例. 前者利用HC-2000型水疗仪进行4~6次水疗,药物治疗组连续4周服用治疗便秘的药物,观察2组便秘治疗效果及疗效持续时间. 结果:结肠水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 01). 结肠水疗组便秘情况改善持续时间以及结肠动力改善情况均优于药物治疗组(P<0. 01). 结论: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较好,肠动力恢复更迅捷,对便秘的持续改善时间也更长.
作者:戴晓荣;成宏伟;张蕾;李瑶瑶;周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132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和63例同期开腹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 结论:腹腔镜手术诊治异位妊娠具有准确性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晓东;王才智;张兰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Arnold-ChiariⅠ型畸形( ACM-Ⅰ)合并脊髓空洞症( SM)的优质护理方法. 方法:将51例ACM-Ⅰ合并SM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30例和常规护理组21例.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优质护理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营养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卧床及体位练习护理、功能锻炼护理等优质护理方法. 对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 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 05),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 05). 结论:ACM-Ⅰ合并SM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能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丹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前列腺肿瘤,特别是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认识. 方法:报道经治的1例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结果:患者首次因血尿住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结节性增生,灶性腺上皮瘤变1~2级;半年后再次因血尿住院,诊断为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浸润膀胱,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随访至今未见转移及其他异常. 结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早期确诊困难,病程进展快,预后差.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放疗和化疗尚缺乏临床经验.
作者:詹运运;孙毅伦;蒋敏;王胜利;王刚;周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TIP30/CC3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和69例鼻咽癌组织中TIP30/CC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临床、病理相关指标的联系. 结果:TIP30/CC3蛋白在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6. 7%,高于鼻咽癌组织中的43. 5%(P<0. 01). 鼻咽癌组织中TIP30/CC3 蛋白表达率在患者的T分期、病理类型、年龄、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有淋巴结转移组(N2)表达率31. 0%,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N0)的72. 2%(P<0. 05). 结论:TIP30/CC3蛋白在非肿瘤性鼻咽部组织中表现为高表达,在鼻咽癌组织中为低表达,并且鼻咽部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组织中的低表达有关,提示TIP30/CC3可能是与鼻咽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
作者:周燕;汪庚明;崔珍;张亚军;徐洪波;江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