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李胜泽
目的:分析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POEM)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9例行POEM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况,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身心康复出院。结论:针对POEM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与对策,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极大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卓然;贾国法;吴丽颖;王秀侠;董慧芳;朱良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的病因、诊治措施。方法:14例均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术中尽量避开胎盘组织选择子宫切口,迅速娩出胎儿,胎盘不能强行剥离,对于短时间内出血达2000 ml以上者,果断行子宫切除术;对于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者,先采取局部缝合及子宫B-lynch缝合术后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若有效,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予米非司酮口服,超声随访子宫恢复情况,无效则行子宫切除术。结果:14例患者均发生产后出血,6例术中直接行子宫切除,8例行保守性治疗,其中1例术后20 d发生晚期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14例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瘢痕子宫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甚至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子宫切除、脏器损伤、产褥期感染等。要尽量避免多次流产刮宫,做好围生期保健,大力提倡自然分娩,严格把握剖宫产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罗岩;周杜娟;徐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作者:《蚌埠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胎盘植入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产前检查仅行平扫,3例产后检查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局部区域均可见胎盘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其中4例位于子宫前壁,2例位于子宫底部,1例子宫底部及子宫前壁均可见;6例在T2 WI上胎盘内可见多发低信号带状影,5例胎盘内可见多发迂曲增粗的血管流空影;4例产前检查中2例出现前置胎盘;3例产后增强扫描的患者中,在动脉早期,胎盘组织明显强化。结论:当超声检查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时,MRI检查成为诊断胎盘植入的佳检查方式。胎盘-子宫交界不清,胎盘侵及子宫肌层、胎盘组织内低信号带影、胎盘内粗大血管流空影等影像学表现的存在均提示胎盘植入的可能。
作者:范瑜;洪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例初治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常规化疗序贯吉非替尼治疗:常规化疗,每3周重复,多不超过6个周期,化疗疗程结束或化疗中出现病情进展后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停药。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5例(33.3%),疾病稳定7例(46.7%),疾病进展3例(20.0%),有效率33.3%,疾病控制率为80.0%,1年生存率为3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皮疹等。结论: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作者:毕国斌;蒋涛;苏玉璇;左金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探讨MSCT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法及大密度投影法)对19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资料,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19例MSCT检查中均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肠管“漩涡征”,“鸟嘴征”9例,“靶环征”2例;19例均出现肠系膜水肿,或伴有腹腔积液;15例出现肠腔扩张积液;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肠系膜血管或肠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嘴征”,评价肠系膜、肠扭转方向、程度及扭转的部位,同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及腹腔积液。
作者:戚伟;彭增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彩超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ED)患者阴茎血流动力学检查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ED患者,在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前列地尔10μg,诱导阴茎勃起后行彩超检查左、右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指标:收缩期大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血管阻力指数( RI)及阴茎背深静脉血流速度( VV)。结果:动脉性ED组的PSV与非血管性组的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性ED组的EDV、RI与非血管性组EDV、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性ED组的VV与非血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性药物诱导勃起结合彩超在男性ED的病因鉴别中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李成福;胡冬梅;戴廷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 POS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技术对4例POS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及盆腔肿块,无便秘、类癌综合征表现,其中2例以卵巢囊状肿块蒂扭转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甲状腺肿与类癌相移行,部分类癌细胞排列成岛状或梁状,1例伴有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成分,3例伴有成熟性畸胎瘤。免疫表型:类癌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突触素、嗜铬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阳性。结论:POSC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形态学上需要与卵巢粒层细胞瘤、Sertoli-Leydig细胞瘤等相鉴别,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以有效地帮助诊断。
作者:胡怀远;雍翔;宋瑞;张辉;武雪芹;刘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手术及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压迫(3个节段以上包括3个节段)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颈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及后路手术组。统计2组患者术前后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出现的比例,分析影像学改善(椎管椎体比值、脑脊液通畅)情况。结果: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后路组优于前路组( P<0.01)。后路组手术时间少于前路组(P<0.01)。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术后出现颈项部、肩背部肌肉酸痛、无力、僵硬、活动受限,查体有压痛点和肌肉痉挛者3例,前路组2例。后路组患者颈椎管与椎体的矢状径比值优于前路组(P<0.01)。后路组术后颈椎MRI显示脑脊液通畅率明显优于前路组(P<0.01)。结论:颈椎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前路手术。
作者:赵辉;邓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2例单用化疗;治疗组32例接受唑来膦酸联合化疗,2组化疗方案相同。结果:治疗组疼痛总有效率81.3%,对照组为46.9%。治疗组骨病灶控制总有效率62.5%,对照组为28.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2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优于单用化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李学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98例子宫内膜疾病患者行阴道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198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者中超声误诊5例,漏诊11例,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异常者28例,宫腔积液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76.7%。结论: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简单、无创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花;孙红梅;桂冬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在术中复位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性。方法:18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术中先将肱骨近折端复位,用1枚锁定螺钉将锁定钢板近侧部固定住近折端,然后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复位远折端。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块术中均得到快速、有效复位。术后4周、8周、3个月、6个月摄片X线复查,骨折端无移位,无内固定失效。术后6个月按照Neer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利用钢板的桥接固定作用在术中能快速、有效复位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块。
作者:陶学顺;余润泽;张长春;喻德富;沈政;曹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特点和生活质量状况,并探讨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8.64±12.65)分,属于中等水平;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62.12±10.53)分;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和社会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要加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施彩虹;段晓侠;陈玲玲;董长兰;王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漏斗胸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单支架Nuss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对18例漏斗胸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单支架Nuss手术。术中均置入1块钢板,单侧置固定器17例,双侧置固定器1例。结果:18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5 min,平均失血量40 ml。随访1~24个月,优14例,良3例,中等1例。无严重并发症,无钢板支架移位,无复发病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单支架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可靠、安全,疗效满意。
作者:王有贵;洪卫东;汪苏波;倪玉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体外循环( CPB)致犬肺损伤的影响,探讨CPB致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体质量(14.25±1.60)kg,雌雄不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氯沙坦组(L组)各6只。麻醉后开胸建立CPB模型。 L组于CPB前30 min经股静脉注射氯沙坦1 mg/kg,C组于同时点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 CPB前( T1)、主动脉阻断后45 min( 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 T3)、开放后60 min即停机时( T4)取静脉血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和丙二醛(MDA)水平;取动脉血测血气并计算T1、T4时的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T1时比较,2组T2~4时血浆AngⅡ和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T4时OI降低、RI升高(P<0.05~P<0.01)。L组CPB后各时点血浆AngⅡ水平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组T4时血浆MDA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1)。 L组T4时OI和RI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损伤较C组减轻。结论:氯沙坦可阻断AngⅡ的作用,抑制氧化应激,可减轻CPB后肺损伤。
作者:俞万丛;芶大明;蔡回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体腔穿刺包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次性体腔穿刺包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13例,观察引流后1、2、3、24、48、72 h的疗效。结果:11例术后呼吸窘迫、发绀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改善,痊愈出院。其中4例术后3 h内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发绀明显改善,于48 h左右拔管;2例肺炎患儿因病情较重继续机械通气,于84~96 h拔管;另5例于72 h左右拔管;1例放弃治疗,1例转上级医院。结论:应用一次性体腔穿刺包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好、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连少峰;王东杰;韩淑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安徽省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及趋势,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16个城市为单位,通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统计中心国家卫生信息直报系统,收集2007~2012年全省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数、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结果:截止2012年底,全省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数为3.42人,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33人,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38人;2007~2012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数年平均增长率为6.36%,执业(助理)医师数年平均增长率为6.06%,注册护士数年平均增长率为11.75%。结论: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各城市之间配置水平差异较大。根据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值:至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达1.8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达2.07;实现目标较为困难。
作者:刘岩;丁宏;何振仿;孙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配合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对22例26处乳腺脓肿B超引导下封闭负压吸引。结果:22例患者在超声观察脓腔消失,临床症状减轻,经7~14 d治疗后全部治愈。手术损伤小,病程短,乳腺外形满意。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甲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乳腺脓肿治疗方法。
作者:孙凯;沈治祥;张学春;卞万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局部注射联合湿性敷料对糖尿病患者Ⅲ期压疮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入院时有Ⅲ期压疮的3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和饮食控制基础上,压疮部位仅给予湿性敷料换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压疮部位给予胰岛素局部注射联合湿性敷料应用。连续观察21 d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压疮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不同时间段压疮创面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压疮局部行胰岛素注射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全身血糖无明显影响。结论:胰岛素局部注射联合湿性敷料治疗糖尿病患者压疮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经济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段晓侠;刘春芳;陈冬梅;施彩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采用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对乙肝病毒( HBV)阻断母婴传播,探讨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10例确诊为HBV携带者的产妇按照自愿原则均分为2组,观察组孕28周注射HBIG,对照组不注射,比较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 HBsAg)的阳性检出率,以及所有新生儿经过6个月的治疗乙肝表面抗体( HBsAb)的检出率。结果:经过阻断治疗,观察组患者所产新生儿的HBsAg阳性检出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所产新生儿的HBsAg阳性检出率为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新生儿中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HBsAb检出率为64.55%,明显优于出生1个月的22.72%(P<0.01),并且在治疗期间孕妇及新生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HBIG在阻断HBV在母婴之间的传播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并且在安全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马子东;冯朋;周益文;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