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江亚婷;时光霞;梁卫红;姚荣英
目的:探讨低压灌注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中、下段小结石(直径≤0.6 cm)的疗效.方法:对71例输尿管中、下段小结石行低压灌注下Wolf F8/9.8半硬性输尿管镜治疗.术中18例需联合应用气压弹道碎石.结果:71例均治疗成功,无结石移入肾脏.术中输尿管黏膜撕裂25例,均为合并输尿管中、重度狭窄患者;黏膜下假道2例,均留置双J管引流后治愈;无黏膜撕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低压灌注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中、下段小结石效果确切,能有效预防小结石上行移入肾脏.
作者:王昌兵;顾恒;袁宇峰;叶大文;李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诊科新上岗护士急救能力强化培训的效果.方法:选择急诊工作2年内的护士28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4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急救相结合培训,比较2组人员培训前后考核成绩.结果:2组护士培训前各项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2组理论考试和演练成绩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1),演练急救时间均短于培训前(P<0.01),且观察组2项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1),但2组演练急救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演练可使所学的操作技能与临床应用更好地融合,提高了新护士的学习兴趣、业务水平、急救意识和能力,培养了护士整体协调能力,确保了科室间、医护间、医护患间的协作与医疗安全,为临床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刘敏;魏薇萍;管佳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3种糖尿病前期人群血清抵抗素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别测定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单纯糖耐量减低(IGT)、IGT合并IFG及血糖正常者(NBG)共4组(ni=50)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相关因素.结果:IGT、IFG和IGT+IFG组血清抵抗素水平均高于NBG组(P<0.01),IFG组与IG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IFG组均高于IGT组和IFG组(P<0.01和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腹围是血清抵抗素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3种类型糖尿病前期人群血清抵抗素水平均高于血糖正常人群且升高影响因素为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及腹围.
作者:沈云玲;田建卿;刘耀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Delta样配体4(DLL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它们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73例NSCLC组织标本中DLL4和VEGF表达,以32例NSCLC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DLL4、VEGF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1);在NSCLC组织中,不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DLL4除外)和分化程度,DLL4、VEGF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性别、年龄和组织学类型间其阳性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L4和VEGF在NSCLC组织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DLL4、VEGF高表达可能相互作用,共同促进NSCLC的浸润转移,从而影响患者预后,DLL4、VEGF可能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
作者:朱园园;毕明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塞丁格技术创立于1953年,其特点是经皮穿刺,通过导丝、导管交换将导管引入血管内[1].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将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张器-插管鞘组件,便于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从插管鞘送入,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组织损伤.我院静脉治疗小组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对直接穿刺困难的20例患者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在实践中发现塞丁格穿刺包中的穿刺针直,长约7.5 cm,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感觉不得力,不好把握针头方向,我们改用头皮钢针进行穿刺,取得比较满意效果,现作报道.
作者:李桂莲;刘春梅;田丽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干-湿棉球擦拭法预防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溃疡中的疗效.方法:将8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干-湿棉球擦拭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口腔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对2组患者的口腔溃疡发生率、清洁度及真菌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口腔清洁度低6分的患者数由40例下降到6例,对照组由41例下降到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口腔真菌感染率、溃疡发生率分别为11.6%、20.9%和23.3%、3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湿棉球擦拭法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溃疡的护理中,具有口腔清洁效果好,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势.
作者:王雅宁;王鸿雁;祝凌芳;崔娟;丁维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鼻出血为临床多见的急症,可单纯由鼻病引起,也可因全身疾病所致,依出血部位不同分为鼻腔前部出血和鼻腔深部出血.鼻腔前部出血应用前鼻镜很容易发现,可直接治疗,疗效好.鼻腔深部出血部位深在,应用传统的治疗办法不易确定出血部位,疗效较差.深部出血的常见部位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1]认为鼻中隔是常见的出血部位,另有学者[2]则认为外侧壁,特别是吴氏静脉丛是常见出血部位.鼻内镜检查可以探查鼻腔深部结构,精确定位以前无法发现的出血部位,从而进行直接处理,提高了鼻腔深部出血的治疗效果.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我科行鼻内镜下鼻腔探查电凝术治疗鼻腔深部出血42例,现作报道.
作者:贾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血糖控制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进行为期12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C肽、餐后2 h C肽,血常规、血压、肝肾功能.结果: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FBG及2hPG、HbA1c、体质量指数和胰岛素剂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C肽及餐后2 h C肽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后血压、肝肾功能、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白细胞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西格列汀是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有效且安全的口服降糖药.
作者:伊桂叶;王家泰;董萍;周蒨;李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调查东莞市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本地区患者用药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及现场调查,选择糖尿病患者840例进行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文化程度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糖尿病病程、患者不同职业间用药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及职业影响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进而对用药依从性产生影响.
作者:孙华芳;荣秀花;曾丽萍;程敏琪;潘敏;刘碧波;张菊芬;刘治安;姚国新;徐永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与桥本甲状腺炎(HT)同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在西方人群的发病率为0.5%~1.0%[1],在中国人群中为0.25%~1.09%[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甲状腺相关眼病、黏液性水肿和/或肝脏损害.一般认为GD的易感性由遗传、环境和内在因子(免疫)共同决定,经感染、刺激等因素诱发免疫功能紊乱,这些因素共同通过甲状腺自身抗原作用于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发生,为一种常见的多基因病.免疫调节基因如人类白细胞抗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和甲状腺特异基因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甲状腺球蛋白等基因均已经作为致病易感候选基因,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了关联研究[3],但除了MHC位点和CTLA-4基因外,其他基因是否和GD的发生相关,仍存在争议,GD的遗传学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本文就TSHR与GD发病的关系,以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与GD的诊断与治疗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开展案例式教学法实践,并通过阶段性章节测试及调查问卷评估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观察组学生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教学,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教学.结果:观察组学生在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中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考能力、记忆归纳能力及联系临床能力等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学生理论测试成绩、读片成绩及调查问卷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应用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在案例选择、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马宜传;张顺花;陈岩;许红;张俊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直肠灌水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拟诊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直肠灌水MRI检查,每例患者均常规行横断面和矢状面T1WI、T2WI;10例患者加做直肠MRI水成像,观察肿瘤特征及周边浸润、淋巴结增大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直肠灌水MRI扫描对直肠癌T分期总的诊断准确性为87.5%,≤T2、T3和T4期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8.6%、93.3%、100.0%;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56.5%,特异性为98.4%;水成像能清楚显示直肠癌形态、大小、位置及肠腔狭窄程度.结论:直肠灌水MRI成像能较准确对直肠癌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MRI水成像是常规扫描序列的补充.
作者:汤永祥;张金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分析9例脊髓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处脊髓形态、MRI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发生在颈髓4例,颈胸髓同时受累3例,单纯胸髓受累2例.病变呈条带状、斑点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轴位上病变以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MRI有助于脊髓多发性硬化与其他脊髓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汪志超;赵研;张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BL教学法适当的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教改实验班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并通过自制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较大帮助.结论: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适当应用PBL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教学方法.
作者:管俊昌;刘勇;闵宏林;张涛;朱玲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交往焦虑、人际归因方式和外显自尊的状况,探讨交往焦虑、人际归因方式和外显自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显自尊在人际归因方式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4所中学2 626名中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人际归因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得分男生高于女生(P<0.01);外显自尊得分初中生高于高中生(P<0.01).人际总归因方式及各维度与交往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外显自尊与交往焦虑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1).外显自尊在人际归因方式对交往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约为34.6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52.61%.结论:引导中学生改善消极的人际归因方式,正确把握自尊弹性,可缓解和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水平.
作者:周英;江亚婷;时光霞;梁卫红;姚荣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乳腺分泌型癌进行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分泌型癌的病理形态学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细胞质和细胞外出现大量分泌物,对PAS染色出现阳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S-100恒定表达.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比较少见,为预后较好的乳腺癌.诊断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时还需与一些肿瘤相鉴别.
作者:梅娟;王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索留学生临床药理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提高留学生临床药理学理论教学的质量.方法:选择针对性、合理化的临床药理学教学教材;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展多元化、创新性的课堂教学.结果: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不断地深入和完善,提高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结论:以国际化和质量观为指导,提高教师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地教授留学生临床药理学课程,保证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作者:常艳;张玲玲;严尚学;吴成义;魏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女,41岁.因子宫肌瘤挖除术后3年,复查发现多发性子宫肌瘤1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多发性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手术顺利,按期出院,病理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平素月经规律,无明显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等表现,1个月前B超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要求治疗,再次入院.
作者:张旋;柯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中国87个人群常染色体FGA、D5S818基因座的空间群体遗传结构,为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人口迁移、考古以及民族融合等群体遗传学和人类学问题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及GIS中的空间差值分析技术,从基因频率矩阵中提取综合指标,并采取可视化技术来反映中国人群2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的空间群体遗传结构.结果:中国人群FGA、D5S818基因座的主成分空间分析结果划分出4大区域,显示出从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同时在西北部也有增高趋势.结论:中国人群2个STR位点的空间群体遗传结构呈现明显的地理遗传梯度变异性,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张林;杨继全;王克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性流产(RSA)的疗效.方法:将53例RSA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每天予以阿司匹林100 mg、泼尼松5 mg 1次口服,共3个月;3个月后阿司匹林减量至25 mg,泼尼松减量至2.5 mg,每晚1次口服,直至妊娠后3个月.对照组常规黄体酮等保胎药物治疗.将生育活婴或者妊娠28周内未出现胎儿异常视为妊娠有效,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活产率及妊娠合并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妊娠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及泼尼松并不增加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能有效改善RSA的妊娠结局,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张静;张宁芝 刊期: 2013年第04期